第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按照《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所寫,陸遜被困八陣圖中,無路可出,“正驚疑間,忽見一老人立於馬前,笑曰:‘將軍欲出此陣乎?’遜曰:‘願長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徑出石陣,並無所礙,送至山坡之上……”

  這時候捧燈也聽到有人問:“將軍欲出此陣乎?”本能地就回覆說:“願長者引出。”同時定睛細看,就見重重迷霧之中,牆後面轉出來一位白須白髮的老者,仙風道骨,手持竹杖,他幾乎就要懷疑是黃承彥顯靈了。

  那老者到了近前,抬起竹杖遞給捧燈:“抓牢了,跟我來。”捧燈這才看清楚,原來這老頭不是黃承彥,卻也是自己認得的人。他見天撞見這老頭在街上閒逛,或者和幾個年歲相當的老頭子曬太陽說古,“八臂哪吒陣”那一套,就是他跟捧燈說起來的,劉鑒卻說那是“江湖騙子口兒”。他某次還指引捧燈去看一道彎彎曲曲的圍牆,說那是“龍”,捧燈後來一問,原來那地方就是北新橋海眼所在,提醒劉鑒,劉鑒卻沒搭理。

  前情後事一連貫,捧燈心說:“這老頭才不是江湖騙子哪,定是世外的高人了。”才想起來還從沒問過老頭的姓名。於是他一邊接過竹杖一端,跟著老頭走,一邊學著演義中陸遜的口氣問:“長者何人?”

  老頭回答說:“我要說是諸葛孔明之岳父,你也不會相信;我沒女兒,就算有,也不會嫁給這布陣之人。若說姓名,老朽的俗名,五百年前便忘記了,就算不忘,你小娃娃也未必聽說過呀。”

  捧燈雙眼一亮,心說五百年前就忘記了俗名,難道是神仙下凡來搭救我的嗎?又問:“此莫非諸葛孔明之八陣圖乎?”

  老頭捋著鬍子,回頭一笑:“此陣較八陣圖兇險百倍,名叫‘八門金鎖連環誅仙陣’。反覆八門,按奇門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逆轉而布,非止每日每時,幾乎每漏每刻,每一剎那皆有變化。老夫適才於雲端之上,見你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見你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這段話是套用演義上黃承彥的言辭,可是更加添油加醋,什麼“適才在雲端之上”,換個普通人打死也不會信,捧燈身在局中,還偏就信了。他繼續學陸遜:“公曾學此陣法否?”按照黃承彥的回答,應該是:“變化無窮,不能學也。”可那老頭卻對捧燈說:“瞭然於胸,若是我布此陣啊,變化更多,便大羅金仙也要餓死其中,才不愧‘誅仙’之名!”

  捧燈被這老頭徹底給唬住了,根本沒考慮大羅金仙是不是會餓死的問題,只是催促說:“既然如此厲害,想必小人的尊主也陷身於此,還請老神仙前往搭救。”

  老頭搖一搖頭:“小娃娃我看你呀,鼻直而挺、山根豐隆、鼻翼飽滿,唇色殷紅、齒列整齊、白而不齙,額方而廣、眼大有神、黑白分明,腮骨略突、面豐肉腴、人中形美。此相與老夫有緣,我故引你出陣,旁人我管他幹嘛?”

  脫口就是一大套,聽得捧燈多少有點含糊:“這好象是說的旺夫之相呀……是書上寫錯了還是我記錯了?嗯,老神仙的話,定然是對的……”

  確實奇怪,捧燈跟著老頭走,雖然眼前仍有重重迷霧,耳邊風聲呼呼,但風就從身旁掠過,飛沙走石也刮不到自己。說話間,他覺得眼前一亮,迷霧驟然散去,想必已經從什麼“生門”走出了迷陣。老頭輕輕從捧燈手裡抽回竹杖,遠遠一指:“娃娃你看。”

  北海瓊華島

  明清兩代的皇家御苑太液池,現在分為三個部分,北面是北海,南面就是中海和南海,並稱中南海。瓊華島位於北海的南部,遼代的時候叫“瑤嶼”,金代改名瓊華島,把從北宋都城汴梁御園“艮岳”里搬來的假山石全都堆在山上。到了元代,這座湖中小山改名為“萬壽山”,明清兩代又改回瓊華島之名。

  現在瓊華島成為了北海公園的主體,四面臨水,南有永安橋連接著團城。島高32.8米,繞島一周約880米,湖中蓮葉滴翠,島上樹木蒼鬱,還有佛寺、殿閣,鱗次櫛比,風光秀美。最有名的是山顛的白塔,所以瓊花島也被稱為“白塔山”。

  這座白塔建於清初的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說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順治皇帝的允許,就在瓊華島上興建了永安寺和白塔。白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於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今天,北海白塔和天壇祈年殿、故宮太和殿一樣,都變成了古城北京千年歷史的重要象徵。

  第廿九章 華嚴鐘(1)

  捧燈被個白鬍子的神秘老頭引出了迷陣,老頭一指山頂:“娃娃你看。”捧燈趕緊抬眼望去,只見自己站立的位置距離山頂不過七八步之遙,可以看到頂上有一口水井,井邊站著一個人,四十上下年紀,一張瘦長臉,意料之中,不是旁人,正是他們在找的戶曹司務牛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