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幸好衛玠以前的人設就是如此,倒也不會讓成都王起疑。

  朝堂上的議論還在繼續,有贊同佛道大比的,也有不贊成的。理由千千萬,實則大家都只是出於己身利益在說話。

  衛王等忠於晉惠帝一系的人卻沒有說話,只是安靜的坐看事態發展,把不同大臣的不同態度以及表情都默默記在了心裡。

  當大家吵的差不多之後,晉惠帝在嵇紹隱晦的指點下,把這次支持佛道大比的人叫了出來:“李卿家覺得當如何召開這次大比啊?”

  “自然是請佛道的泰山北斗會於京師,當著滿朝文武、黎民百姓的面,引經據典的做過一場。佛教可請在白馬寺清涼台毗盧殿的天竺高僧為代表,併名僧……共計三百餘人;道教也要精英盡出,匯集張掌教……等二百餘人,就《老子化胡經》的內容真偽,詳實的切磋一番。”李卿家被晉惠帝點了名也不害怕,仿佛早有準備,胸有成竹的站出來,便開始侃侃而談,說的倒也頭頭是道。

  最後,這位卿家才說出了真正霍亂開始的一句:“若佛教勝,道教精英剃髮為僧;若道教勝,佛教皈依道教!”

  這是要不死不休的局面啊。

  不把佛教變成道教,或者不把道教變成佛教,就不算完。

  晉惠帝猛地一下就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拿起手邊的茶杯,就朝著李卿家狠狠的砸了過去,滾燙的茶水伴著破碎的瓷器,以及點點血痕,敲響了每一個朝臣的心。

  皇帝震怒!

  群臣趕忙一起跪下,齊聲請求皇上息怒。

  剛剛還自信滿滿的李卿家,頂著一腦門子的血、茶水以及疼痛,也跪在了原地,觳觫異常。他不知道哪裡觸怒了晉惠帝的神經,剛剛還笑眯眯讓他們獻策,如今卻已然翻臉無情。

  這就是天子,伴君如伴虎的天子。

  晉惠帝擲地有聲的反問:“若你家有一對兄弟,受有心人挑撥,非要傷筋動骨的爭個高低,鬧的家宅不寧,你是不是也要讓他們真的一較高下?是不是也要說,若兄長贏了,弟弟便要成為兄長的附庸,若弟弟贏了,兄長就要變成弟弟的附庸?”

  佛道之爭,與國子學、太學之間的較勁,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後者說打底,都只是官辦的學校,教書育人的地方,爭的是名,爭的是生源,讓他們辯論是良性循環;前者卻不然,宗教之間不是爭,而是要發動戰爭,像個火藥桶,本就已經夠激烈的了,你再添油加火,根本就是見不得他們好是嗎?別有居心,覺得之前鬧的結果還不夠,必須要鬧的更大一點才甘心?

  是的,就是如此。

  輸贏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一方輸了,皈依了另外一方,他們也不會心服口服,只會覺得屈辱,甚至是連國家、皇室一起恨上的那種屈辱。

  屆時,有心人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鼓動信民,再次發動戰爭。

  如今的洛陽城正是最虛弱的時候,就像是剛剛出生的嬌嫩嬰兒,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風浪,都有可能會立刻摧毀它。

  衛玠覺得他總算是看到了這盤棋的廬山真面目。

  先借著佛道之爭,引出八王之亂,再設計引東海王和老楚王與胡人聯手,不管東海王是勝是敗,對方都可以借著事後肯定要攛掇出來的佛道大比,用之前早就蓄好的力,來給予虛弱不堪的洛陽城致命一擊,輕鬆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若當初是東海王贏了,那人這般的舉動,就是為晉惠帝報仇的正義之師;若是如眼下這般晉惠帝贏了,那幕後之人之後的舉動就是忠君之臣在起兵清君側了。

  不管如何,都是師出有名,以最少的人,摘下最大的勝利果實。

  實在是可怕到讓人不寒而慄的布局,進可攻,退可守,名利雙收。與胡人結盟賣國的,不是他;因一己之私便攪的晉朝生靈塗炭的,也不是他;他只是在最後的最後被逼的走投無路,不得不解救蒼生的“救世主”。

  對方打了一手好算盤,幸好,他們並沒有打算跟著對方的套路來。

  一場鬧劇之後,衛玠是唯一一個敢站出來勸晉惠帝息怒的人。好吧,本就是一場戲,也沒什麼敢不敢的,晉惠帝為了砸出震撼的效果,背地裡不知道偷偷練了多少天,砸壞了多少的杯子,這才有了如今一擊必中的效果。但至少在其他人眼中是如此,只有衛玠這個天子近臣趕在這種時候站出來。

  這很符合衛玠以往的人設,他就是這樣的文雅名士,遇到爭辯,極少開口,可若他真的開了口,那便是塵埃落定的時候。

  其實這種時候讓衛老爺子來,會更能震懾朝堂,但衛老爺子卻把這個機會讓給了衛玠,因為如今已經到了該捧衛家下一代的時候了。衛璪是嫡子嫡孫,可在朝堂上的身份實在是不夠看,只能由身為蘭陵公的衛玠邁步上前。

  “道釋同體異名,老君變化不測……

  “……道能方便設教,佛本因道而生!”

  一字字,一句句,尊定了此後幾百年間晉朝政治上對宗教的基本方針。

  這話其實不是衛玠自己想的,而是他改編的武則天的旨意,也結合了一些唐朝當時的名臣與武則天在朝堂上的奏對。佛道傳入中國時,確實是依靠著道教起來的,連“寺”這個概念,本身也是道家的,在早期,道家的道場很多都是XX寺,並不是後世印象里的那種寺廟是佛教專利。

  至於佛教的起源地,他們尊重天竺佛教,卻也並不會成為天竺佛教的附屬。我國一切的宗教,都是帶有我國特色的自主佛教,任何國家、任何個人都無權橫加干涉!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本國的就差了嗎?

  還什麼請天竺高僧辯論,簡直荒謬,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魏晉時期的主流思想,還是以本國為傲的,衛玠這麼一說,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自然都只可能是支持的。

  晉惠帝正好趁機把準備好的旨意頒下,內容和武則天的那個差不多。再此就不多加贅述了,反正一個中心思想,好的宗教是與世無爭、引人向善的,若有人藉故滋事,那便不是好的宗教,而是邪教,凡舉邪教,一律不饒!

  第209章古代二百零五點都不友好:

  晉惠帝頒旨前,沒人想到他會這麼做。頒旨後,人精們這才紛紛或快或慢的反應過來,聖人心中恐怕是早有決斷,之前的縱容只是想看看誰是還混雜在群臣中,之前藩王叛亂時所沒沒有暴露身份的細作。

  一時間,朝臣因胡人被打敗而生出的怠慢之心,被敲打的一乾二淨,一個個都重新打起了十二萬分的精神。之前站錯隊的想要表忠心,站對隊的則想要找出細作趨利避害。

  下朝後,之前堅定不移站道教的王衍,收起了手上常執的玉拂塵,走到衛老爺子身邊抱怨了一句:“您可害慘我了。”

  衛老爺子眼皮都不抬一下,只是拂了拂袖子:“我怎麼害你了?”

  “陛下的決斷,您其實早就知道了吧?哪怕只是提前提醒我一聲也是好的啊。”王衍是個道教腦殘粉,不僅喜歡嘴上說,日常還愛玩cos,拂塵不離手的那種。在佛道之爭剛有苗頭的時候,王衍就堅定不移的站到了道教一邊,幾次挑事的上書里都有他。這對於王衍的性格來說,已經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了,因為他在國家大事面前都不可能如此雞血,“您不會是故意的吧?”

  衛老爺子是故意的嗎?

  ……還真是。

  王衍空有一腔才學,卻從不思為國為民,只占著高官厚祿追求享受。從白話文的《晉書》上看到王衍在西晉末期的種種表現之後,衛老爺子就憋了一口氣。只是礙於當時王衍的堂兄王戎和王衍的好友樂廣在朝,衛老爺子不好動作的太明顯,寒了真正有才之士的心。當時,衛老爺子也未嘗不是在給王衍一個機會,希望歷史不同了,王衍能夠有所改變。

  結果,從這次的佛道之爭來看,王衍其實也不是不會爭,他也可以不膽小怕事,但那需要事情涉及到他本人的切身利益,最起碼是涉及到他真正的熱情所在。為了他的宗教他可以拋頭顱灑熱血,但是其他事情他卻只會不斷推諉。

  怪不得歷史上石勒會一氣之下命人推倒重牆,把王衍砸死。

  衛老爺子也算是看著王衍長大,與竹林七賢的王戎有著很深的交情,他不可能狠心弄死王衍,卻也可以小懲大誡,讓王衍不再身居高位。

  琅琊王氏人才輩出,可不是非王衍不可,他清談再好,沒有對百姓和職位的責任之心,也是白搭。

  歷史上的石勒所作所為暫不評價,縱他有種種不是,但有句形容王衍的話卻說的很對——“君名蓋四海,身居重任,少壯登朝,至於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壞天下,正是君罪。”《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你(王衍)名聲傳遍天下,身居高位,年紀輕輕便已入朝為官,一直到頭生花白。怎麼能說你對朝政並沒有責任?如今天下大亂,正是你的罪過!

  王衍再不敢說話,離開了衛老爺子身邊。他雖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惹到了衛老爺子,但他還是敏感的感覺到了來自衛老爺子對他的不滿。他一邊自我反思,一邊拉上了正在和拓跋六修眉目傳情的衛玠幫忙,不求衛老爺子放過他,但求死得明白,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三人坐在正在行進的馬車裡,朝著王家直奔而去。

  王家的宅子並沒有破壞的很嚴重,收拾收拾就已經能夠重新住人了。但是衛玠和拓跋六修下車時,還是看到王家有一半的地方在大興土木,看樣子貌似還有擴建的打算。

  三人入了王家,見裡面鋪張浪費的生活依舊,婢子都穿著綾羅綢緞,一道菜恨不能通過一百零八道手藝。

  王衍請衛玠入座,開門見山,把自己的疑惑一股腦都對衛玠說了:“三郎,你可不能不幫我。”

  衛玠嘆了一聲,卻也沒有推諉。論關係,王衍是他老師樂廣的至交好友,樂廣受藩王嚴刑逼供,如今還在家中療養,不能入朝,他身為樂廣的弟子,自然要代替老師分憂;論交情,衛玠能成為如今的清談領袖,與王衍當年的賞識和推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衛玠不是那種過河拆橋的人。最主要的是,王衍這人其實也沒什麼壞心眼。

  歷史上,在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被石崇弄死的時候,王衍因石崇那一席劈頭蓋臉的辱罵已然開竅,如醍醐灌頂,對左右悲戚:“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意思大概是說,唉……我雖然不如古代先賢,但若往日不推崇浮華虛誕,盡力匡扶社稷,倒也可以勉力支持,斷不至於到了今天這般田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