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此,衛玠也只能說,你高興就好了。

  阿李的丈夫一家是世代給衛家管理莊子的,也堅持不要賣身契,只給幾個孩子換來了自由身,還是一樣在莊子上給衛家幹活兒,只是更自由些。

  對待不同人的不同態度,王氏也給了不同的待遇。

  “不是阿娘想拿捏誰,只是阿李家的契約還在手上,阿娘更放心讓他們給你弄那些海外的事情。阿李丈夫他們家不是有個小兒子很聰明嘛,他將來若爭氣,阿娘就想辦法送他入太學學習,但是那礦上的事情,是決計不能讓他們家沾手的。”王氏細細給兒子講了一下,生怕衛玠誤會,也算是再教教衛玠做人的道理。

  王氏一邊滿意於兒子的心善,一邊又生怕兒子骨子裡帶著的不諳世事的天真會害了他。

  衛玠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一切單憑阿娘做主。”

  “乖。”王氏對待衛玠的態度總像是他還是個需要哄的孩子,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哄勸著,比對大孫子衛崇還要精細。

  阿李夫婦對此是全無異議的,兩人已經商量好了,等休整過來,一個留在京中配合衛玠,稍後帶著大批人走;另外一個則先回海外監管著,那畢竟是金銀礦,事情非同小可,不得不賠上一萬個小心。

  這個“大批人”就是衛玠對阿李夫妻的安排了。

  在阿李砸碎了那個純金雕像的那一晚,衛玠帶著雕像和一份“建立皇商”的計劃,敲響了自家祖父書房的門。

  祖孫倆徹夜詳談,好不容易才達成了對的未來一致意向。

  衛老爺子對衛玠是越看越滿意,自家小娘總能想到些奇思妙想,雖看上去有點離經叛道,細想一下卻也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好比當年小娘入太學後提出的考試制度,以及延伸出來的正在部分試點的科舉制,也好比如今的皇商。

  “士農工商”是從春秋的《管子》開始,一直流傳至今的階級想法,世人多重農抑商,因為國家缺糧缺人,需要大部分人安下心來種莊稼,養活一整個國家的人口。

  但是,好像只會越種越窮,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有時候衛瓘也會想,是不是該轉變一下老思想了,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學說,適合古人,卻必須適合現在的他們。

  阿李沒能從國外帶來什麼高產作物的種子,說她去的那些國家種糧食的技術比之晉朝可落後多了。但是阿李卻也給衛老爺子帶回來了一個海外的新思路,說在絲綢之路的盡頭,有個與晉朝一樣地廣人稀的強大帝國,《漢書》有記載,那個國家叫“大秦”(古羅馬),大秦人好戰,卻不太會種糧食,基本都是讓另外一個間接受他們統治的國家(古埃及)給他們種。

  衛老爺子雖然覺得把全部的糧食依賴於另外一個國家並不靠譜,卻也覺得只取用一二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他們給錢,周邊比較貧窮的小國家給糧,貿易往來說不定還能緩解邊界矛盾。

  至於錢怎麼來,自然就是海外市場上有待開發的金銀礦了。

  簡單來說,只要操作得當,晉朝只需要在海運和陸運上費些功夫,其他的就白來的啊。用白來的錢,換不需要本國辛苦勞作的糧食,養活本國的人口。解放大量勞動力,來投入到更需要他們的地方。

  “也可以讓那些與咱們交好的少數民族去南方開墾更多的耕地,反正南方有很多的地方都還沒來得及開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這些不安生的少數民資鄰居在南方紮根,習慣了這樣種地的生活,潛移默化的覺得自己就是大晉人時,他們還需要擔心什麼?衛玠的這個思路是根據模糊的美國歷史得來的——西進運動,極大的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當然,具體問題還需要根據不同的國情詳細討論,但至少有個方向。

  “重賞”自然還是來自海外的錢,有錢了之後,真是幹什麼都慡快,根本不必想之前那般大手大腳。

  “這一切的前提是阿李夫婦真的能為晉朝運回遠遠不到的金銀鹽鐵。”

  “一定可以的。”西方不行的話,還是美洲,甚至去美洲反而更好,高產的糧食作物玉米、土豆、紅薯可都在美洲的秘魯等著他們去發現呢,“阿李說她們去過的那個給大秦提供糧食的國家,暫時就叫他們埃及吧,埃及有大量上乘的棉花,便宜又好用。”

  直接用當地的金銀買下,運回來之後,能改善不少國人的冬天生活,當然也可以作為軍需用品,怎麼都不虧,反正除了運費以外,基本就是白來的,比從本國購買棉花要便宜很多。

  說了好處,剩下的就是怎麼讓好處實現了。

  衛老爺子把一部分阿李送回來的金銀,送入了洛陽皇宮。沒有刻意遮掩,也沒有大張旗鼓鬧的滿城皆知,他只需要一些該知道的人知道就好。

  與此同時,一直在等著衛玠聯繫他幫助倒賣新鮮物什的石崇,也上了門。

  “三郎不打算賣了嗎?雖然全天下都知道從我這裡流出去的這些海外之物肯定是阿李帶回來給郎君的,但是世人只是需要一層遮羞布而已,轉了我這道手,不會有人說您與民爭利的。”大部分想要這些東西的都是世家衛玠配合自己祖父,神神秘秘的對石崇道:“我與季倫(石崇的字)為友多年,有些事情也不該瞞你。這些東西我不賣,不是怕名聲不好,而是賣出去,是賺不回他們的價值的。”

  “此話怎講?”石崇一愣。

  衛玠把初步讓人寫出來的《阿李遊記》的一部分糙稿,拿給了石崇。石崇是個天生賺錢的料,看東西總能一眼就看到商機。但是這一次,他看後卻嚇到差點扔了手中的稿子:“可、可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陛下已經知道了。你道為何陛下有意封立海外皇商。”

  晉惠帝要立海外皇商的風聲,也已經在小範圍內的傳開了,不少保守的世家都覺得這簡直是在胡鬧,商人這等低賤的職業,怎麼能加個皇。

  不過相信很快他們就會閉嘴了。

  第158章古代一百五十七點都不友好:

  衛老爺子讓人閉嘴的方式,簡單又粗暴——給頂尖的幾個世家各送上了禮物,打著衛玠的名義,說家中孫兒偶得了些有趣的東西,特贈與叔伯賞玩。

  各家得的東西差不多,都是一套做工比較粗糙、只勝在造型新穎又小巧可愛的海外雕塑,一套十二個,有人物,有動物,表情豐富,動作憨態可掬,單個的大小隻夠握在掌間,真的是只能用“賞玩”來形容。

  琅琊王家的案几上,一字排開的放著這套雕塑。王澄已經盯著他們看了有一陣子了,還是不太懂衛家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

  “這東西有什麼特別的嗎?”王澄問王導。

  王導少時曾與衛瓘學過書法,後與衛玠交好,因著這兩層關係,如今才被一頭霧水的王澄叫來一起參詳。

  家主王衍坐在上首,假裝神秘莫測,但其實連他這回都猜不透衛家的打算了,只得群策群力。

  “我在大將軍那裡也看到了類似的雕塑,只不過樣式不太一樣,還多了好些海外的畫。”另外一個同輩的王家郎君王敦開口道。

  王敦有將才,眉目疏朗,性格簡脫,歷史上與當了丞相的堂弟王導配合無間,共同協助琅琊王(晉元帝)建立了東晉,尊定了“王與馬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但行事亦正亦邪,最終走上了造反一途,失敗,死了。

  衛老爺子惜才,沒有打壓王敦大放異彩,只是暗中牽制,沒許王敦出京,讓他一直在大將軍王濟的眼皮子底下做事。

  王敦如今還不是權臣,也沒生什麼造反的野心,每天都很開心的跟在王濟身邊,覺得王濟這個世家大哥的性格簡直太幾把合他胃口了。

  ——這是來自一個中二病對另外一個中二班的惺惺相惜。

  從弟王導則善謀段,少有風鑒,識量清遠。在得到從兄王衍和王澄同意後,拿起了雕塑,在手中掂了掂重量,質感沉重,這絕不是一般材料能夠有的墜感。他心中有了一二分瞭然:“這不是個普通的雕塑。”

  王澄:“你這不是廢話嘛。”

  王眉子拽了拽自己叔父,讓王澄說話不要太沖,哪怕與王導是一家人,但到底血脈關係上已經很疏遠了,不能太不知道客氣了。

  幸而,王導性格寬和,並沒有介意,只是命人拿來矬子,一點點矬掉了雕塑某一處表層,露出了金黃金黃的內里。

  “=口=”王澄一臉震驚,在揮退下人後,他親自矬開了另外一個雕塑,得到了一樣的結果。不甘心,王澄乾脆給十二個都開了瓢,“衛家什麼時候這麼有錢了?不對啊,衛家這是要幹什麼?賄賂?賄賂咱們家幹什麼?”

  類似的對話,那一天在不少世家都上演了一遍。

  送金塊當然是別有用意的,只不過衛老爺子用打啞謎的方式,委婉的告知了這個用意。這也算是一個考驗,對隊友智商的考驗。夠格,咱們就是好盆友,一起去海外淘金,不夠格……那就與人無尤了,我送你一套金子,已經仁至義盡。反正現在衛家最不缺的就是錢。

  琅琊王家還是王導最先想通了此中關竅:“這套東西,你們知道衛家送了幾家嗎?”

  王眉子把他知道的都說了一遍,即便都是些比較周正的人家,不局限於是否與衛家關係好,但肯定是與各路藩王沒什麼聯繫的世家:“哦,對了,小娘叫我們出去的時候,也每人送了一個,說是圖個新鮮,沒怎麼在意的樣子。”

  王眉子如今也是衛玠那個小團體中的一員,他們的小團體在這些年的發展中已經不能用“小”團體來形容了。

  王導在心中估算了一下數字,又道:“老師(衛瓘)之前給宮中送的那一批呢?”

  “幾車吧,畫啊,雕塑啊,鏡子什麼的,無所不包。”還是身為小輩的王眉子回答了王導的問題。

  王導心中的數字又往上跳了幾番,簡直到達了一個心驚肉跳的數字,他也是在心中穩了穩心神才道:“這是來自衛家的邀請。”

  “請什麼?”

  “請咱們一起去海外挖金礦。”

  “什麼?”這次連一向不愛財的王衍,都專注的看向了王導。

  王導將他大略估算的數字說了出來:“師弟(衛玠)當年派人出去的時候,準備了多少東西,我是大概知道的,其中有一部分瓷器還是我幫他聯繫的賣家。那些東西絕對不夠換來如今衛家不避人就送出去的金子。那麼,衛家的金子是哪裡來的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