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他明明知道我想吃!”小六委屈得不行。
福子心裡惦記著正事,沒時間也沒心思哄這個大孩子,他隨手抓了好大一把豆子扔在爐子上,戳戳小川的肩膀,“都給他烤了,我看他能憋出幾個屁來。”
小川對著在一旁生悶氣的那人眨眨眼,“聽到沒?都是你的,吃不完還不行。”
小六氣乎乎地看著爐子,鼓了鼓嘴,打算十分有骨氣地說上一句“你想烤,我還不想吃呢”,結果糾結了好半天還是沒捨得說出口,最後只是貌似兇狠地說了句:“我肯定能吃完!”
小川“撲哧”一聲就笑了,唉,雖然快當爹了,到底連二十都不到,還真是個孩子呢!
另一邊,福子湊到江逸跟前,把近來氣溫驟降,牧民們凍死凍傷的情況說了。
江逸心裡一驚,“這麼嚴重?都有死人的?”
福子面色嚴肅地點點頭,“今年冷得太快,皮子來不及收拾,牧民們過冬的衣物不足,死傷恐怕難以預料……”
江逸看著蘇雲起,說道:“世子爺送來的那些大夫,是不是應該派出去了?還有那些防治傷寒的糙藥?”
蘇雲起握住他的手,指指裡屋的方向,“爹和小叔還有秦大人在裡屋就是在商量這件事,別擔心,福子所說的死傷也只是預計而已,不然小叔也不會等到現在。”
蘇雲起說著,在江逸看不到的地方給福子遞了個眼神。
福子多少也知道些自家大嫂的綿軟心腸,於是連忙說道:“的確是預計,至少今年牧民們口糧充足,怎麼也比往年好過許多。”
江逸這才稍稍鬆了心,他對福子說道:“土炕恐怕不能用在蒙古包里,原因你應該也知道了。不過,我先前去姨母家發現他們屋子中央架著火撐子,裡面燒著牛糞,同樣暖和得很。”至於牛糞什麼的,多感受兩次也就習慣了。
福子嘆道:“如果是往常年份,火撐子也是夠用的,今年實在太冷了些,還有那些留著作種的牲畜,牧民們拿著比自個兒的命還重,不知道今年要損失多少。”
江逸想了想,捏了捏蘇雲起的手,說道:“不然明天你陪我去趟姨母家,我再好好看看,看能不能想出什麼法子來。”
蘇雲起自然不會拒絕。
“這樣就太好了!”福子也悄悄舒了口氣,繼而十分鄭重地對江逸說,“大嫂,一切都拜託你了。”
江逸抓了抓胳膊上的雞皮疙瘩,嫌棄地看了福子一眼,“拉倒吧,第一次聽你叫大嫂,還真有點滲得慌。”
福子被他弄得一愣,和蘇雲起對視一眼,不由自主地笑了。
江逸轉過臉,嘴角同樣揚得老高——雖然嘴上嫌棄,可他心裡明白,福子這是徹底承認他了——雖然也並不需要他的承認,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感覺好好噠!
第169章 好消息
實地考查之後,江逸還真想出來一個主意——暖氣爐。
針對蒙古包的特殊情況,暖氣爐應該是相對來說最安全的。
爐芯可以用膠泥做,外面包一層鐵皮,安置在蒙古包中央,就不用擔心失火問題了。
江逸把圖紙畫出來後,蘇雲起費大力氣,從河灘挖來處於半凍狀態的膠泥,試著做了一個。
模樣像是八、九十年低流行的那種蜂窩煤爐的放大版,只不過仿照著家用暖氣爐的樣子在側面掏了一個口,用鐵片做了個“小門”,加燃料的時候打開,加完了關上。底部也有一個口,用來掏爐灰。
爐子做成之後,為了防止漏煙失火等燒壞屋子,江逸叫人把它搬到外面進行試用。他往爐灶里分別添了木柴、炭塊等燃燒,觀察著爐壁以及周圍的升溫情況。
小川幾個饒有興致地圍在四周,紛紛說道:“不愧是大傢伙,可比咱們那個紅泥小爐子暖和多了,興許能趕上土炕!”
江逸搖搖頭,還是不太滿意,不過不是爐子的設計,而是燃料,“木炭和柴火帶來的熱量還是低,而且也燒不了一宿,大半夜還得惦記著起來加柴,也怪麻煩的。”
蘇雲起聽出他的意思,直接問道:“你有什麼想法?”
江逸看向他,問道:“我知道一種高熱量燃燒又持久的東西,叫‘煤炭’,顏色烏黑、堅硬如石,你見過嗎?”
如果沒記錯的話,煤炭的燃燒歷史從漢代就開始了,而且大寧境內應該也是有煤礦的,只是不知道這個時期有沒有被發現。
蘇雲起點點頭,“知道,不過那個燒起來有濃煙,味道刺鼻,倒不如木炭好。”
小六也說道:“這個我也知道,前兩天還聽牧民們提起過,燒起來屋裡根本不能站人,他們寧願燒牛糞也不想用那個,只有牛羊不多的人家才會撿煤炭來燒。”
江逸聽了他們的話,不僅沒有半天失望,反而驚喜了一把,這樣看來大寧煤礦儲量比他想像得還要豐富,直接可以“撿”!
江逸想像了一下隨地撿煤的歡快場景,忍不住露出大大的笑臉。
看到他這樣笑,眾人腦子裡不約而同地閃過一個想法——撿便宜的機會又來了!
“可什麼好主意?”蘇雲起摸摸他狐狸般的小臉,問道。
“煤炭燒起來暖和又方便,這麼大一塊就能燒上一整天。”江逸用手比了個籃球大小,“至於冒煙的問題,太好解釋了——還記得咱們棗兒溝學堂那個屋的大肚爐子是怎麼弄得不?”
小川最先反應過來,“煙囪?!”
江逸笑嘻嘻地點頭,“咱們往這個暖氣爐上加個煙囪,直接通到蒙古包頂上的通風口,這樣煙氣就能順著通風口住外走,另外煙囪本身也會釋放熱量,讓周圍的空氣更暖和。”
眾人聽著,想明白之後,紛紛點頭。
“暖氣爐?”蘇白生不知什麼時候走到江逸身後,勾著一絲笑意看著地上那個憨態可掬的圓爐子,贊道,“倒是貼切。”
“小爹,你也覺得可行?”江逸期待地問。
蘇白生毫不猶豫地點頭,鼓勵道:“試試吧,非常可行。不過,小逸可曾想過,這做煙囪的材料如何解決?咱家裡那樣大的鐵皮煙囪,牧民們可不一定用得起。”
這個問題蘇白生算是問著了,江逸開始想到做爐子的時候最先想的就是這個。
“不愧是小爹,真是深謀遠慮哈!”江逸嬉笑著拍了個馬屁。
蘇白生沒上他的套,只笑眯眯地等著他自己說。
蘇雲起順應他的意思,開口問道:“小逸已經想好了麼?”
江逸早就憋不住了,蘇雲起一問,他就立馬說道:“土陶煙囪,怎麼樣?”
陶土河灘上到處都是,糙原廣闊,隨便一個地方就能起個小窯,之後把制陶的手藝教給牧民,幾家合著燒個煙囪肯定不成問題。
“好!”蘇白生讚賞地拍拍江逸的肩膀,所有的懷緒都在那雙滿含驕傲之色的眼睛裡。
江家當作試驗品的第一個暖氣爐以及配套的煙囪經過試驗排除所有安全隱患之後正式在巴爾幹家投入使用。
從這時候開始,暖氣爐也正式定名。
還是小土丘第一個發現的,暖氣爐真的可以“噴”出暖烘烘的熱氣!
巴爾幹聽到他的叫嚷,疑惑地蹲在他身邊,很快感受到了熱乎又乾燥的空氣撲在自己臉上的感覺——久違的冬天的溫暖,真正的溫暖。
又過了小半天的時間,巴爾幹發現,不僅是暖氣爐附近,就連整個屋子都變暖了,原本掛在牆上,冷得發硬的皮毛也帶上了溫熱的觸感,真是神奇的爐子!
於是,在巴爾幹的宣傳下,暖氣爐在糙原上真真正正的流行起來。
就連大寧境外的一些貴族部落,都托著各種關係到巴爾幹這裡“取經”。
巴爾幹在江逸的授意下,一點都沒有藏私,把爐子和煙囪的做法以及煤炭的使用方法一一傳授。
牧民們得到了這些好處,並沒有心安理得地占便宜,即使再窮的人家都給江逸家送去的禮物,有的是兩隻羊或者一些皮子,還有的是自家炒的油麥面、熬的酸奶酪。
大家都默契地把東西放在門外,沒有人冒昧地打擾。
很長一段時間,二牛每天早上打開院門都能看到擠在門口成堆的禮物。
鄰居們看著,免不了開玩笑,“再這麼下去,你家年貨都不用置辦了。”
二牛咧嘴笑,無比實誠地說:“不僅不用置辦,多得都用不完了,還得托人往家裡送一趟。”
關係好的鄰居接觸得多,知道二牛耿直的性子,並不覺得他會故意顯擺。況且,暖氣爐一出,左右鄰居可是最先受益的,這些“年貨”里少不了他們的貢獻。
當然,也難免有那些羨慕嫉妒冒酸氣的,直接被二牛的話氣了個倒仰——想給江宅添堵,還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心胸。
至於那些貴族們,送的禮物更加貴重些,金銀珠寶馬匹等物,這些都是讓巴爾幹轉交,江逸半點沒客氣地照收。
這樣一來,是真的真的不用辦年貨了,就連雲舒需要給老丈人家準備和年禮都有了。
******
時間很快進入臘月,朝廷戰事稍稍鬆懈,靖難軍和朝廷軍心照不宣地進入了休戰期。大家都想過個好年,大年大節的,粘了血腥氣可不吉利。
因為這個,大寧的守備也比往日要鬆些,許多有官階的軍士們被允許回老家過年。
於是,從臘八開始,城北的宅子裡陸陸續續地有人架著車拎著大包小包喜氣洋洋地往老家趕。
也有些離家實在遠或者家裡沒什麼親近之人的,跟江家一樣留了下來。
江家人卻是想走走不得。
越是過節,這種背井離鄉的滋味越是體會得深刻。
臘八粥?不熬了,熬了喝著也沒滋味。
花饃饃?不蒸了,大寧根本沒這個風俗。
掃房子?不掃了,指不定再住幾天。
熬糖瓜?唔,灶王爺都沒祭,做糖瓜粘誰的嘴啊!
那段時間,江宅里的氣氛有種說不出的壓抑,大家心裡都不好受,幹什麼事也沒心氣。兩個孩子受大人的感染,也是安靜得很。
改變這種狀況的是一封家書。
這是梅子離開之後寄來的第一封信——確切說,是江宅成功收到的第一封信。
信上說,自從他們出發後,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用信鴿傳信,然而放出的信鴿一隻都沒有飛回去,也從沒有收到過家裡的回信。大海從商隊那裡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大寧鬧了雪災,信鴿還沒飛到家就凍死了。
這封信是托商隊傳的,因些才能順利到達江家人手裡。
再之後是梅子的筆跡,除了向家裡每一位問好之外,剩餘的都是在跟江逸匯報一路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越到後面越能看出女孩心境之成長——簡直就是寫給江逸的私信。
蘇白生乾脆讓江逸自己收了起來。
福子心裡惦記著正事,沒時間也沒心思哄這個大孩子,他隨手抓了好大一把豆子扔在爐子上,戳戳小川的肩膀,“都給他烤了,我看他能憋出幾個屁來。”
小川對著在一旁生悶氣的那人眨眨眼,“聽到沒?都是你的,吃不完還不行。”
小六氣乎乎地看著爐子,鼓了鼓嘴,打算十分有骨氣地說上一句“你想烤,我還不想吃呢”,結果糾結了好半天還是沒捨得說出口,最後只是貌似兇狠地說了句:“我肯定能吃完!”
小川“撲哧”一聲就笑了,唉,雖然快當爹了,到底連二十都不到,還真是個孩子呢!
另一邊,福子湊到江逸跟前,把近來氣溫驟降,牧民們凍死凍傷的情況說了。
江逸心裡一驚,“這麼嚴重?都有死人的?”
福子面色嚴肅地點點頭,“今年冷得太快,皮子來不及收拾,牧民們過冬的衣物不足,死傷恐怕難以預料……”
江逸看著蘇雲起,說道:“世子爺送來的那些大夫,是不是應該派出去了?還有那些防治傷寒的糙藥?”
蘇雲起握住他的手,指指裡屋的方向,“爹和小叔還有秦大人在裡屋就是在商量這件事,別擔心,福子所說的死傷也只是預計而已,不然小叔也不會等到現在。”
蘇雲起說著,在江逸看不到的地方給福子遞了個眼神。
福子多少也知道些自家大嫂的綿軟心腸,於是連忙說道:“的確是預計,至少今年牧民們口糧充足,怎麼也比往年好過許多。”
江逸這才稍稍鬆了心,他對福子說道:“土炕恐怕不能用在蒙古包里,原因你應該也知道了。不過,我先前去姨母家發現他們屋子中央架著火撐子,裡面燒著牛糞,同樣暖和得很。”至於牛糞什麼的,多感受兩次也就習慣了。
福子嘆道:“如果是往常年份,火撐子也是夠用的,今年實在太冷了些,還有那些留著作種的牲畜,牧民們拿著比自個兒的命還重,不知道今年要損失多少。”
江逸想了想,捏了捏蘇雲起的手,說道:“不然明天你陪我去趟姨母家,我再好好看看,看能不能想出什麼法子來。”
蘇雲起自然不會拒絕。
“這樣就太好了!”福子也悄悄舒了口氣,繼而十分鄭重地對江逸說,“大嫂,一切都拜託你了。”
江逸抓了抓胳膊上的雞皮疙瘩,嫌棄地看了福子一眼,“拉倒吧,第一次聽你叫大嫂,還真有點滲得慌。”
福子被他弄得一愣,和蘇雲起對視一眼,不由自主地笑了。
江逸轉過臉,嘴角同樣揚得老高——雖然嘴上嫌棄,可他心裡明白,福子這是徹底承認他了——雖然也並不需要他的承認,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感覺好好噠!
第169章 好消息
實地考查之後,江逸還真想出來一個主意——暖氣爐。
針對蒙古包的特殊情況,暖氣爐應該是相對來說最安全的。
爐芯可以用膠泥做,外面包一層鐵皮,安置在蒙古包中央,就不用擔心失火問題了。
江逸把圖紙畫出來後,蘇雲起費大力氣,從河灘挖來處於半凍狀態的膠泥,試著做了一個。
模樣像是八、九十年低流行的那種蜂窩煤爐的放大版,只不過仿照著家用暖氣爐的樣子在側面掏了一個口,用鐵片做了個“小門”,加燃料的時候打開,加完了關上。底部也有一個口,用來掏爐灰。
爐子做成之後,為了防止漏煙失火等燒壞屋子,江逸叫人把它搬到外面進行試用。他往爐灶里分別添了木柴、炭塊等燃燒,觀察著爐壁以及周圍的升溫情況。
小川幾個饒有興致地圍在四周,紛紛說道:“不愧是大傢伙,可比咱們那個紅泥小爐子暖和多了,興許能趕上土炕!”
江逸搖搖頭,還是不太滿意,不過不是爐子的設計,而是燃料,“木炭和柴火帶來的熱量還是低,而且也燒不了一宿,大半夜還得惦記著起來加柴,也怪麻煩的。”
蘇雲起聽出他的意思,直接問道:“你有什麼想法?”
江逸看向他,問道:“我知道一種高熱量燃燒又持久的東西,叫‘煤炭’,顏色烏黑、堅硬如石,你見過嗎?”
如果沒記錯的話,煤炭的燃燒歷史從漢代就開始了,而且大寧境內應該也是有煤礦的,只是不知道這個時期有沒有被發現。
蘇雲起點點頭,“知道,不過那個燒起來有濃煙,味道刺鼻,倒不如木炭好。”
小六也說道:“這個我也知道,前兩天還聽牧民們提起過,燒起來屋裡根本不能站人,他們寧願燒牛糞也不想用那個,只有牛羊不多的人家才會撿煤炭來燒。”
江逸聽了他們的話,不僅沒有半天失望,反而驚喜了一把,這樣看來大寧煤礦儲量比他想像得還要豐富,直接可以“撿”!
江逸想像了一下隨地撿煤的歡快場景,忍不住露出大大的笑臉。
看到他這樣笑,眾人腦子裡不約而同地閃過一個想法——撿便宜的機會又來了!
“可什麼好主意?”蘇雲起摸摸他狐狸般的小臉,問道。
“煤炭燒起來暖和又方便,這麼大一塊就能燒上一整天。”江逸用手比了個籃球大小,“至於冒煙的問題,太好解釋了——還記得咱們棗兒溝學堂那個屋的大肚爐子是怎麼弄得不?”
小川最先反應過來,“煙囪?!”
江逸笑嘻嘻地點頭,“咱們往這個暖氣爐上加個煙囪,直接通到蒙古包頂上的通風口,這樣煙氣就能順著通風口住外走,另外煙囪本身也會釋放熱量,讓周圍的空氣更暖和。”
眾人聽著,想明白之後,紛紛點頭。
“暖氣爐?”蘇白生不知什麼時候走到江逸身後,勾著一絲笑意看著地上那個憨態可掬的圓爐子,贊道,“倒是貼切。”
“小爹,你也覺得可行?”江逸期待地問。
蘇白生毫不猶豫地點頭,鼓勵道:“試試吧,非常可行。不過,小逸可曾想過,這做煙囪的材料如何解決?咱家裡那樣大的鐵皮煙囪,牧民們可不一定用得起。”
這個問題蘇白生算是問著了,江逸開始想到做爐子的時候最先想的就是這個。
“不愧是小爹,真是深謀遠慮哈!”江逸嬉笑著拍了個馬屁。
蘇白生沒上他的套,只笑眯眯地等著他自己說。
蘇雲起順應他的意思,開口問道:“小逸已經想好了麼?”
江逸早就憋不住了,蘇雲起一問,他就立馬說道:“土陶煙囪,怎麼樣?”
陶土河灘上到處都是,糙原廣闊,隨便一個地方就能起個小窯,之後把制陶的手藝教給牧民,幾家合著燒個煙囪肯定不成問題。
“好!”蘇白生讚賞地拍拍江逸的肩膀,所有的懷緒都在那雙滿含驕傲之色的眼睛裡。
江家當作試驗品的第一個暖氣爐以及配套的煙囪經過試驗排除所有安全隱患之後正式在巴爾幹家投入使用。
從這時候開始,暖氣爐也正式定名。
還是小土丘第一個發現的,暖氣爐真的可以“噴”出暖烘烘的熱氣!
巴爾幹聽到他的叫嚷,疑惑地蹲在他身邊,很快感受到了熱乎又乾燥的空氣撲在自己臉上的感覺——久違的冬天的溫暖,真正的溫暖。
又過了小半天的時間,巴爾幹發現,不僅是暖氣爐附近,就連整個屋子都變暖了,原本掛在牆上,冷得發硬的皮毛也帶上了溫熱的觸感,真是神奇的爐子!
於是,在巴爾幹的宣傳下,暖氣爐在糙原上真真正正的流行起來。
就連大寧境外的一些貴族部落,都托著各種關係到巴爾幹這裡“取經”。
巴爾幹在江逸的授意下,一點都沒有藏私,把爐子和煙囪的做法以及煤炭的使用方法一一傳授。
牧民們得到了這些好處,並沒有心安理得地占便宜,即使再窮的人家都給江逸家送去的禮物,有的是兩隻羊或者一些皮子,還有的是自家炒的油麥面、熬的酸奶酪。
大家都默契地把東西放在門外,沒有人冒昧地打擾。
很長一段時間,二牛每天早上打開院門都能看到擠在門口成堆的禮物。
鄰居們看著,免不了開玩笑,“再這麼下去,你家年貨都不用置辦了。”
二牛咧嘴笑,無比實誠地說:“不僅不用置辦,多得都用不完了,還得托人往家裡送一趟。”
關係好的鄰居接觸得多,知道二牛耿直的性子,並不覺得他會故意顯擺。況且,暖氣爐一出,左右鄰居可是最先受益的,這些“年貨”里少不了他們的貢獻。
當然,也難免有那些羨慕嫉妒冒酸氣的,直接被二牛的話氣了個倒仰——想給江宅添堵,還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心胸。
至於那些貴族們,送的禮物更加貴重些,金銀珠寶馬匹等物,這些都是讓巴爾幹轉交,江逸半點沒客氣地照收。
這樣一來,是真的真的不用辦年貨了,就連雲舒需要給老丈人家準備和年禮都有了。
******
時間很快進入臘月,朝廷戰事稍稍鬆懈,靖難軍和朝廷軍心照不宣地進入了休戰期。大家都想過個好年,大年大節的,粘了血腥氣可不吉利。
因為這個,大寧的守備也比往日要鬆些,許多有官階的軍士們被允許回老家過年。
於是,從臘八開始,城北的宅子裡陸陸續續地有人架著車拎著大包小包喜氣洋洋地往老家趕。
也有些離家實在遠或者家裡沒什麼親近之人的,跟江家一樣留了下來。
江家人卻是想走走不得。
越是過節,這種背井離鄉的滋味越是體會得深刻。
臘八粥?不熬了,熬了喝著也沒滋味。
花饃饃?不蒸了,大寧根本沒這個風俗。
掃房子?不掃了,指不定再住幾天。
熬糖瓜?唔,灶王爺都沒祭,做糖瓜粘誰的嘴啊!
那段時間,江宅里的氣氛有種說不出的壓抑,大家心裡都不好受,幹什麼事也沒心氣。兩個孩子受大人的感染,也是安靜得很。
改變這種狀況的是一封家書。
這是梅子離開之後寄來的第一封信——確切說,是江宅成功收到的第一封信。
信上說,自從他們出發後,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用信鴿傳信,然而放出的信鴿一隻都沒有飛回去,也從沒有收到過家裡的回信。大海從商隊那裡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大寧鬧了雪災,信鴿還沒飛到家就凍死了。
這封信是托商隊傳的,因些才能順利到達江家人手裡。
再之後是梅子的筆跡,除了向家裡每一位問好之外,剩餘的都是在跟江逸匯報一路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越到後面越能看出女孩心境之成長——簡直就是寫給江逸的私信。
蘇白生乾脆讓江逸自己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