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冷眼看了眼禮單,安寧神色淡淡的說:“把這張單子拿給老爺看看,該怎麼處置老爺心中有數。”
太子被廢黜,皇上開始著手清算太子黨的人,朝中上下一片人心慌慌,不過經此打壓。原本熱火朝天爭儲之勢也漸漸熄了下來。幾番下來,各方勢力不約而同的退了一步,轉而將重心放在討好聖心,私下各自為營上面。
在這樣的氣氛中張玫及笄了。
對於這個庶女。安寧說不上親密,但也沒刻薄過,早先即便張瑤待字閨中時。張玫的一切待遇皆可和身為嫡女的張瑤比肩。再加上張玫的姨娘宋氏堅定的認為跟著安寧有肉吃,張玫在安寧面前越發恭敬溫馴,十分懂事。往前是每日必到安寧跟前請安的,時不時孝敬些自己做的針線,對於大戶人家的姑娘來說,女紅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兒,關鍵是這份心思。因此連張致遠也對她多了幾分喜歡。
景曜他們自幼跟在安寧身邊兒,受到安寧的影響多些,再加上從小兄弟姐妹感情也好,因而對庶出的二姐,心裡沒什麼偏待。
這及笄雖說沒有大辦。但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賓主盡歡。
隨著太子被廢黜,圈禁,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更何況這大樹的根基原本就不穩當,再加上那些個尸位素餐的蛀蟲,內囊盡上來了。
再加上皇上閱黃河時被困於洪災中、在京郊遭到刺殺的事上,宣武帝私下查來查去都脫不了廢太子的影子。連原本被定義為意外的洪災都有幾分人為的影子,即便是沒有確鑿證據,可那幾分猜測和懷疑就讓宣武帝心頭一陣發冷,徹底寒了心,將太子圈禁于禁宮中,不准其他人探視。
日子在緊張的氛圍內過去。這種緊張從未有過,就是女眷們聚會時也不如往日和諧,私下裡說起來也多是朝廷風向。
被平調到禮部出任禮部侍郎的宋大人這次也未能全身而退,儘管他家出了個皇家兒媳婦的女兒,原本宋大人還是個牆頭糙,可自從去年宋侍郎在其他人被貶謫被申斥被抄家的悽慘遭遇下還一枝獨秀,仇恨值拉的高高的。
再加上之前追繳國庫虧空中,宋家的表現無疑是打了誠郡王的臉,連身為側妃的女兒也被牽連,如今不過是占了個側妃的位子,自身都難保了,對於家族的事是有心無力。
宋夫人蔫了,如今也沒了折騰的力氣。
海家不過是小嘍囉,四品的官也許在地方是挺高的品級,但在權貴多如牛毛的京城,實在是不夠看,連塞牙fèng的都會被嫌棄。不過官場就是這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小奴才被大奴才拿出來頂缸,大奴才替主子被黑鍋,海家很不幸的被波及到,幸運的是頂戴花翎猶在,被貶成從七品的州判,怕是短時間難以升遷了。
只不過等到任命下來前,海彥立遭遇了牢獄之災,安婉真是害怕了,放下身段來求安寧,只不過同時擺出了安老爺來做說客。
對於安老爺信中那理所當然的質問和命令語氣,安寧是絲毫不覺得意外,在她心裡邊,安老爹才是她親爹,這些年和安夫人相處下來,安寧也把安夫人當母親尊敬,只不過安老爺……初來的冷漠是安寧心裡頭的疙瘩,再後來安老爺辦的那些事兒,安寧沒一件看上眼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安家要是沒有安夫人撐著,哪來的一門雙進士的榮光。
如今安婉的夫家犯了事,還是牽連到廢太子事件中,全是咎由自取。在這風頭浪尖,誰敢去觸這個霉頭?可不想被倒打一耙,有些人啊,就算誰對他們掏心掏肺的好,他們也不會感恩,反而覺得是理所應當,若有那麼點不對的,他們反過來就覺得你怎麼那麼冷酷,那麼無情,那麼無理取鬧。
安婉合該是安老爺的孩子,而幸運的是安寧他們兄妹隨了安夫人。
隨著時間流逝,緊張氣氛還彌散在京城中,秋試到了。
張家沒誰去參加秋試,只是因為范驥的關係,張家也多了幾分關注。原本范驥在三年前就參加過秋試,只是名落孫山,這三年來苦讀,爭取能得中。
待到桂花盛開,十里飄香時,秋試放榜時,范驥的名字在桂花榜上,雖然名次不甚靠前,但也是中了舉,成了舉人。范張兩家皆是歡喜,范驥和張玫的親事也緊鑼旗鼓的準備了起來,大定後,日子定在了十月二十六。
這段日子有人歡喜有人愁啊,這日澄泓邀蔣韻出來喝茶,想起當年張瑤出嫁前的趣事來,打趣道:“姑爺難為啊,潤之你該慶幸,當年只有景曜和景佑,且他們倆年歲小,如今再加上景瑜,景琳也是個能折騰的,景曜和景佑師從廣安寺武僧,學的是正經內家功夫,加之點子多,雲澤(范驥的字)若想娶的二妹妹,可得過小舅子的關啊!”
說的是意味深長,當初景曜和景佑為難蔣韻的花招百出,酒樓前甘為丫鬟的嬌俏媚娘,路遇的想以身相許的嬌弱小姐,丟下繡著並蹄蓮手帕的清麗姑娘,還有那‘蔣郎,你還記得瘦西湖旁的蘭兒嗎?’……可謂是精彩紛呈,高/cháo迭起啊!
蔣韻回想起來,慶幸的同時又為即將走馬上任的新姑爺掬一把辛酸淚,不知道為何,兩人很有默契的忘記將這件事告知新姑爺……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斬斷荊棘,踏平道路,范驥終於抱得美人歸,其中辛酸有誰知?
發嫁張玫時,那一萬兩銀票自然歸在了張玫的壓箱底私房裡,至於嫁妝,張瑤出嫁時有一百零八抬,只是其中還有原本陳氏的陪嫁。再說張玫不能越過了張瑤去,那邊兒范家還有兩個嫡兄,也不好越過了兩個嫂子,饒是如此也有足足的七十二抬。這份嫁妝在京城出嫁庶女中也算是頂尖的了,別提還有私房、陪嫁莊子等。
回門時,張玫眉眼間閃著羞赧與歡喜,顯然對范驥也是滿意的。
不說安寧,宋姨娘是徹底放心了,過幾日就到張家莊子上住著了。
前面范驥對上兩個笑意盈盈的小舅子,先是一僵,這純屬條件反she,前些日子可被兩個看似天真無邪但是內里無比黑的小舅子整怕了。內里哀嚎:娘子,你弟弟為夫擋不住,救命啊~~
這次張玫出嫁,揚州著人來添妝,帶來安夫人的信。信中說安老爺病了,看到後面安寧才明白,安老爺是氣病的。安夫人的語氣雖然委婉,但安寧還是看出安夫人是生氣了,倒不是生安寧的氣。安老爺為什麼會怒火攻心,原因還不是覺得安寧不把他放在眼裡,又對親妹妹置之不理,簡直是太冷酷、太無情、太無理取鬧了!順帶安和和安然也沒放過,許是知道兒子要給他養老,只嘟囔幾句就作罷了。
不知安婉說了些什麼,再加上原本該被‘冷藏’的柳姨娘也出來蹦躂,吹吹枕頭風,反正結果就是安老爺撅過去了,還罵咧咧的說沒安寧這個女兒。安夫人哪能不惱,如今安家的榮耀全是她生的孩子帶來的,旁人奉承安老爺,還不是因為安和和安然,如今安老爺為了個賤婢生的庶女作踐嫡子女,不知寒了幾個人的心,看來是遺傳了安老太太的偏心和無理也占三分!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安寧冷笑,冷笑過後就沒什麼多大的反應,她不是原裝的‘安寧’,和安老爺沒什麼感情。只不過也為他們兄妹幾個不值,最傷兒女心的莫過於如此了。
至於安婉,海家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去了,這輩子都不知道能不能見著,就是她再折騰,也翻不出什麼花樣來!安夫人也不是吃素的,安老爺不能動,但蹦躂的柳姨娘可沒什麼好果子吃,畢竟安家真正當家的還是安夫人!
第三百六八章 辣手摧花
待沸沸揚揚的廢黜儲君事總算平息時,已經到了 第 367 章 大臣宣布:立儲乃大事,為免諸子相爭,他已決定秘密立儲,繼承大統的名字於御筆親書,放於正大光明匾後,一朝他薨逝或者禪位,便可從按“御書”所定之嗣皇帝繼位。其他分封的皇子若有不服,著意引起爭端,動搖大越之根本者,立刻逐出宗室。
這一舉措彰顯了皇上對繼位者的乾綱獨斷,大臣們對此再無發言權。
也許是皇子們意識到了這一點,還是從廢太子的事上得到了啟發,原本炙熱之心漸漸冷靜下來,原本的風雲詭譎漸漸平息下來,京城總算是恢復了表面上的平靜,至於私下到底如何,誰也不清楚。
安然的妻子沈氏於八月中旬產下一子,安夫人欣喜的從揚州上來京城,安寧當下便到安然府上探望。
安夫人看見安寧的身影,不等安寧什麼反應,就抱著她大哭起來。耳邊聽著安夫人叨念著思念之情,安寧也被安夫人哭的覺得心中酸楚,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哭過片刻,眾人忙上前勸解,安夫人和安寧兩人才分開,攜手進房。
安寧側頭看到安夫人鬢間的白髮,還有眼角就算是脂粉也無法掩飾的皺紋,恍惚間鼻子一酸,險些又流下淚來。她來京城這些年,只有前年回去過,那時候還不覺得,時隔兩年再見,已經明顯的感覺到安夫人一年一看似的變老。雖然安寧節禮中總是特別準備空間那些含有靈氣少適合普通人用的藥材來給安夫人滋養身體。可安夫人畢竟上了年紀。再加上如今就算是有安大嫂操持中饋,家裡還有些需要安夫人操心的事,三個孩子也只有安和在身邊,身子骨也不如年輕時硬朗了。
安寧雖不是原裝,但實際上睿智練達的安夫人彌補了安寧缺少的母愛,在初穿越來還未融入這個世界時。安寧對安夫人多少有些依賴的。如今恍然間安夫人也老了,去年因為安婉的事,安老爺初時被氣倒了,誰知道還真大病了一場。畢竟上了年紀,身子骨比不上年輕人,病去如抽絲,躺在床上兩個月才堪堪痊癒。
安寧捏了捏手,想著回頭準備些丹藥,延年益壽且不說,最起碼保安夫人無病無災的。
當安寧問起安老爺時。安夫人嘆了聲:“寧兒,你也別怪你父親,人老了耳根子軟,難免糊塗。”
安寧不是原裝的,和安老爺的感情並不深,對於這樣的說法面上也能接受,去年安老爺病倒,安然回去伺疾,安寧覺得面對安老爺免不了尷尬。只是讓安然捎了些補品和藥材回去。
“箏兒的身子骨好些了吧?”安箏是文佩早產生下的女孩兒,從胎裡帶來的先天體弱之症,大夫說是產婦孕期里憂思過慮,加上早產,可想而知。安夫人雖然不待見文佩,但畢竟是安家的血脈,便將孩子抱到自己跟前養,還起了個‘箏’字,希望這女孩兒爭氣。端正。
安夫人道:“難為你這做姑媽的惦記她。都說‘三分病,七分養’。按照你給的調養法子調養著,索性家裡邊兒不會短了她的。”養在身邊兒兩年了,即便是個小貓兒小狗兒也有感情了,更何況還是小孫女。
太子被廢黜,皇上開始著手清算太子黨的人,朝中上下一片人心慌慌,不過經此打壓。原本熱火朝天爭儲之勢也漸漸熄了下來。幾番下來,各方勢力不約而同的退了一步,轉而將重心放在討好聖心,私下各自為營上面。
在這樣的氣氛中張玫及笄了。
對於這個庶女。安寧說不上親密,但也沒刻薄過,早先即便張瑤待字閨中時。張玫的一切待遇皆可和身為嫡女的張瑤比肩。再加上張玫的姨娘宋氏堅定的認為跟著安寧有肉吃,張玫在安寧面前越發恭敬溫馴,十分懂事。往前是每日必到安寧跟前請安的,時不時孝敬些自己做的針線,對於大戶人家的姑娘來說,女紅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兒,關鍵是這份心思。因此連張致遠也對她多了幾分喜歡。
景曜他們自幼跟在安寧身邊兒,受到安寧的影響多些,再加上從小兄弟姐妹感情也好,因而對庶出的二姐,心裡沒什麼偏待。
這及笄雖說沒有大辦。但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賓主盡歡。
隨著太子被廢黜,圈禁,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更何況這大樹的根基原本就不穩當,再加上那些個尸位素餐的蛀蟲,內囊盡上來了。
再加上皇上閱黃河時被困於洪災中、在京郊遭到刺殺的事上,宣武帝私下查來查去都脫不了廢太子的影子。連原本被定義為意外的洪災都有幾分人為的影子,即便是沒有確鑿證據,可那幾分猜測和懷疑就讓宣武帝心頭一陣發冷,徹底寒了心,將太子圈禁于禁宮中,不准其他人探視。
日子在緊張的氛圍內過去。這種緊張從未有過,就是女眷們聚會時也不如往日和諧,私下裡說起來也多是朝廷風向。
被平調到禮部出任禮部侍郎的宋大人這次也未能全身而退,儘管他家出了個皇家兒媳婦的女兒,原本宋大人還是個牆頭糙,可自從去年宋侍郎在其他人被貶謫被申斥被抄家的悽慘遭遇下還一枝獨秀,仇恨值拉的高高的。
再加上之前追繳國庫虧空中,宋家的表現無疑是打了誠郡王的臉,連身為側妃的女兒也被牽連,如今不過是占了個側妃的位子,自身都難保了,對於家族的事是有心無力。
宋夫人蔫了,如今也沒了折騰的力氣。
海家不過是小嘍囉,四品的官也許在地方是挺高的品級,但在權貴多如牛毛的京城,實在是不夠看,連塞牙fèng的都會被嫌棄。不過官場就是這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小奴才被大奴才拿出來頂缸,大奴才替主子被黑鍋,海家很不幸的被波及到,幸運的是頂戴花翎猶在,被貶成從七品的州判,怕是短時間難以升遷了。
只不過等到任命下來前,海彥立遭遇了牢獄之災,安婉真是害怕了,放下身段來求安寧,只不過同時擺出了安老爺來做說客。
對於安老爺信中那理所當然的質問和命令語氣,安寧是絲毫不覺得意外,在她心裡邊,安老爹才是她親爹,這些年和安夫人相處下來,安寧也把安夫人當母親尊敬,只不過安老爺……初來的冷漠是安寧心裡頭的疙瘩,再後來安老爺辦的那些事兒,安寧沒一件看上眼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安家要是沒有安夫人撐著,哪來的一門雙進士的榮光。
如今安婉的夫家犯了事,還是牽連到廢太子事件中,全是咎由自取。在這風頭浪尖,誰敢去觸這個霉頭?可不想被倒打一耙,有些人啊,就算誰對他們掏心掏肺的好,他們也不會感恩,反而覺得是理所應當,若有那麼點不對的,他們反過來就覺得你怎麼那麼冷酷,那麼無情,那麼無理取鬧。
安婉合該是安老爺的孩子,而幸運的是安寧他們兄妹隨了安夫人。
隨著時間流逝,緊張氣氛還彌散在京城中,秋試到了。
張家沒誰去參加秋試,只是因為范驥的關係,張家也多了幾分關注。原本范驥在三年前就參加過秋試,只是名落孫山,這三年來苦讀,爭取能得中。
待到桂花盛開,十里飄香時,秋試放榜時,范驥的名字在桂花榜上,雖然名次不甚靠前,但也是中了舉,成了舉人。范張兩家皆是歡喜,范驥和張玫的親事也緊鑼旗鼓的準備了起來,大定後,日子定在了十月二十六。
這段日子有人歡喜有人愁啊,這日澄泓邀蔣韻出來喝茶,想起當年張瑤出嫁前的趣事來,打趣道:“姑爺難為啊,潤之你該慶幸,當年只有景曜和景佑,且他們倆年歲小,如今再加上景瑜,景琳也是個能折騰的,景曜和景佑師從廣安寺武僧,學的是正經內家功夫,加之點子多,雲澤(范驥的字)若想娶的二妹妹,可得過小舅子的關啊!”
說的是意味深長,當初景曜和景佑為難蔣韻的花招百出,酒樓前甘為丫鬟的嬌俏媚娘,路遇的想以身相許的嬌弱小姐,丟下繡著並蹄蓮手帕的清麗姑娘,還有那‘蔣郎,你還記得瘦西湖旁的蘭兒嗎?’……可謂是精彩紛呈,高/cháo迭起啊!
蔣韻回想起來,慶幸的同時又為即將走馬上任的新姑爺掬一把辛酸淚,不知道為何,兩人很有默契的忘記將這件事告知新姑爺……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斬斷荊棘,踏平道路,范驥終於抱得美人歸,其中辛酸有誰知?
發嫁張玫時,那一萬兩銀票自然歸在了張玫的壓箱底私房裡,至於嫁妝,張瑤出嫁時有一百零八抬,只是其中還有原本陳氏的陪嫁。再說張玫不能越過了張瑤去,那邊兒范家還有兩個嫡兄,也不好越過了兩個嫂子,饒是如此也有足足的七十二抬。這份嫁妝在京城出嫁庶女中也算是頂尖的了,別提還有私房、陪嫁莊子等。
回門時,張玫眉眼間閃著羞赧與歡喜,顯然對范驥也是滿意的。
不說安寧,宋姨娘是徹底放心了,過幾日就到張家莊子上住著了。
前面范驥對上兩個笑意盈盈的小舅子,先是一僵,這純屬條件反she,前些日子可被兩個看似天真無邪但是內里無比黑的小舅子整怕了。內里哀嚎:娘子,你弟弟為夫擋不住,救命啊~~
這次張玫出嫁,揚州著人來添妝,帶來安夫人的信。信中說安老爺病了,看到後面安寧才明白,安老爺是氣病的。安夫人的語氣雖然委婉,但安寧還是看出安夫人是生氣了,倒不是生安寧的氣。安老爺為什麼會怒火攻心,原因還不是覺得安寧不把他放在眼裡,又對親妹妹置之不理,簡直是太冷酷、太無情、太無理取鬧了!順帶安和和安然也沒放過,許是知道兒子要給他養老,只嘟囔幾句就作罷了。
不知安婉說了些什麼,再加上原本該被‘冷藏’的柳姨娘也出來蹦躂,吹吹枕頭風,反正結果就是安老爺撅過去了,還罵咧咧的說沒安寧這個女兒。安夫人哪能不惱,如今安家的榮耀全是她生的孩子帶來的,旁人奉承安老爺,還不是因為安和和安然,如今安老爺為了個賤婢生的庶女作踐嫡子女,不知寒了幾個人的心,看來是遺傳了安老太太的偏心和無理也占三分!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安寧冷笑,冷笑過後就沒什麼多大的反應,她不是原裝的‘安寧’,和安老爺沒什麼感情。只不過也為他們兄妹幾個不值,最傷兒女心的莫過於如此了。
至於安婉,海家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去了,這輩子都不知道能不能見著,就是她再折騰,也翻不出什麼花樣來!安夫人也不是吃素的,安老爺不能動,但蹦躂的柳姨娘可沒什麼好果子吃,畢竟安家真正當家的還是安夫人!
第三百六八章 辣手摧花
待沸沸揚揚的廢黜儲君事總算平息時,已經到了 第 367 章 大臣宣布:立儲乃大事,為免諸子相爭,他已決定秘密立儲,繼承大統的名字於御筆親書,放於正大光明匾後,一朝他薨逝或者禪位,便可從按“御書”所定之嗣皇帝繼位。其他分封的皇子若有不服,著意引起爭端,動搖大越之根本者,立刻逐出宗室。
這一舉措彰顯了皇上對繼位者的乾綱獨斷,大臣們對此再無發言權。
也許是皇子們意識到了這一點,還是從廢太子的事上得到了啟發,原本炙熱之心漸漸冷靜下來,原本的風雲詭譎漸漸平息下來,京城總算是恢復了表面上的平靜,至於私下到底如何,誰也不清楚。
安然的妻子沈氏於八月中旬產下一子,安夫人欣喜的從揚州上來京城,安寧當下便到安然府上探望。
安夫人看見安寧的身影,不等安寧什麼反應,就抱著她大哭起來。耳邊聽著安夫人叨念著思念之情,安寧也被安夫人哭的覺得心中酸楚,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哭過片刻,眾人忙上前勸解,安夫人和安寧兩人才分開,攜手進房。
安寧側頭看到安夫人鬢間的白髮,還有眼角就算是脂粉也無法掩飾的皺紋,恍惚間鼻子一酸,險些又流下淚來。她來京城這些年,只有前年回去過,那時候還不覺得,時隔兩年再見,已經明顯的感覺到安夫人一年一看似的變老。雖然安寧節禮中總是特別準備空間那些含有靈氣少適合普通人用的藥材來給安夫人滋養身體。可安夫人畢竟上了年紀。再加上如今就算是有安大嫂操持中饋,家裡還有些需要安夫人操心的事,三個孩子也只有安和在身邊,身子骨也不如年輕時硬朗了。
安寧雖不是原裝,但實際上睿智練達的安夫人彌補了安寧缺少的母愛,在初穿越來還未融入這個世界時。安寧對安夫人多少有些依賴的。如今恍然間安夫人也老了,去年因為安婉的事,安老爺初時被氣倒了,誰知道還真大病了一場。畢竟上了年紀,身子骨比不上年輕人,病去如抽絲,躺在床上兩個月才堪堪痊癒。
安寧捏了捏手,想著回頭準備些丹藥,延年益壽且不說,最起碼保安夫人無病無災的。
當安寧問起安老爺時。安夫人嘆了聲:“寧兒,你也別怪你父親,人老了耳根子軟,難免糊塗。”
安寧不是原裝的,和安老爺的感情並不深,對於這樣的說法面上也能接受,去年安老爺病倒,安然回去伺疾,安寧覺得面對安老爺免不了尷尬。只是讓安然捎了些補品和藥材回去。
“箏兒的身子骨好些了吧?”安箏是文佩早產生下的女孩兒,從胎裡帶來的先天體弱之症,大夫說是產婦孕期里憂思過慮,加上早產,可想而知。安夫人雖然不待見文佩,但畢竟是安家的血脈,便將孩子抱到自己跟前養,還起了個‘箏’字,希望這女孩兒爭氣。端正。
安夫人道:“難為你這做姑媽的惦記她。都說‘三分病,七分養’。按照你給的調養法子調養著,索性家裡邊兒不會短了她的。”養在身邊兒兩年了,即便是個小貓兒小狗兒也有感情了,更何況還是小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