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須臾,一個瘦小的中年男子被帶進了偏殿。男子遞上一封簡書,恭敬道:“武安君,您之前的要求我王已經應允。”
李牧眉心緊蹙,問:“我何曾向秦王提議?提議何事?”
男子道: “秦國將太原以北的十座城邑獻給武安君,以支持武安君在趙北稱王…..”
“大膽!”李牧怒拍几案,喝道:“到底是誰派你來這裡信口雌黃,無中生有?”
“這…..”男子一臉懼怕,結結巴巴道:”這不是武安君您…..自己要求的嗎?”
李牧震怒,喝令道:“來人,把這個一派胡言的傢伙給我拿下!”
“且慢!”郎中令趙怱亮出掌心,道:“所謂兩兵交戰,不斬來使,李將軍息怒。”
“這廝存心誣陷,我如何不怒! ”李牧道。
“一切自有分曉。”趙怱說著轉向秦國使者,沉聲問:“你可知,存心陷害會有何下場?”
“如此大事,就是給在下一百個膽,在下也不敢亂講呀!還請郎中令大人主持公道。”男子道。
李牧冷笑一聲,道:“自始至終,我們誰都沒提過這位是郎中令,你又如何知曉?難道你曾經見過郎中令?還是你早知道他在此?”
“這……不……哦,是這樣的,剛才進來的時候,聽士卒們說郎中令來了,這營帳里只有您二位在,是以猜測這位就是郎中令。”男子回道。
“猜測?”李牧走到男子跟前,手按劍柄,欺身逼問:“你倒是猜得准!那你再猜一猜,我現下要對你做什麼?”
那男子矮小,面對欺身而下的魁梧威嚴的李牧,嚇得跌坐在地,戰戰兢兢道:“你….你…你要做什麼?‘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難……難不成武安君要勿視規矩?”
“規矩?在這裡,我說的就是規矩!”李牧把劍柄抽出一尺,喝道:“還不照實說來!”
秦使慌慌張張地從地上爬起來,躲到郎中令身後,哀求道:“郎中令救命,在下說的都是事實,郎中令救命啊!”
李牧也不再逼進,問道:“你口口聲聲說我叛趙,證據呢?證據何在?”
“證…..證據?上回在下來此,武…..武安君您親口要求的,在下就是證人。”男子堅持道。
“還敢胡言亂語,你真以為我不敢殺你?”劍出梢,劍尖直指郎中令身後的男子。
郎中令趙怱四指擋在李牧的劍脊上,勸道:“武安君切勿衝動!”
“郎中令前腳剛到,他後腳就跟來了,郎中令不覺得這時間有些太過巧合了嗎?更何況還是點卯的時候。”李牧收回劍,道:“這廝定是受人指使,知道郎中令在此,特來演這齣戲給郎中令看的。”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李牧沒明講,郎中令有沒有可能也是戲中的角?
趙怱其實心裡也在犯疑,只是按說他來此,除了大王跟春平候外,無人知曉,難道是誰走漏了風聲?趙怱看一眼李牧,道:“可否借一步說話?”
李牧也看一眼趙怱,向帳外一聲令下:“來人!”
人來,李牧令道:“把此人押下去!”
目送秦使被押走,趙怱回頭道:“實不相瞞,朝中有人奏告武安君通敵叛國。大王自然是不相信的,所以特意命在下前來,秘請武安君回去問話。”
李牧默然不語,大王相不相信他現在還不敢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王心有懷疑,如若不然,他也不會派郎中令來此。
“在下確實沒料到會遇上如此場面,可既然撞上了,自然不能視而不見。然而真假斷案非在下所能,唯一的辦法是把他帶回邯鄲,大王面前,是非曲直,總能說明白,武安君意下如何?”趙怱接著道。
這個提議由不得李牧反駁,趙怱的態度很明確:有什麼話,大王面前說。李牧想這樣也好,他立得正,行得穩,怕甚!
臨行前,李牧突然想起一事:木杖。行稽首禮之時雙手觸地為合禮,而李牧因為身長而右臂殘短不能及地,李牧入宮任郎中的時候,兄長請木匠特別為他做了這個木杖接手,以免他失禮獲罪。以前孝成王體恤他右臂有缺,許了他特權無需行稽首禮,只按軍中禮儀行肅拜之禮即可;後來李牧又被派往北方,是以這木杖做好了,卻少有機會用。然而,自趙悼鑲王起,每次進宮面見大王,這木杖接手都是一定會戴上的。
井徑至邯鄲的路程不遠,若以正常速度,不出一日便可達到。然而,一路泥濘,再加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徹夜不止,低洼積水成潭,小溪漲成了大河,一行人繞路兜轉,進入邯鄲城時,已經是第三日的早晨。
回到王宮,趙怱先行去覆命,李牧在殿外候了大半個時辰,才有侍官出來。這侍官在宮中多年,雖說李牧極少時間回朝,老侍官也是認得他的。見了李牧,老侍官和善地微笑道:“大王剛下朝,這會兒正在用早膳呢。”
進了王宮內院,李牧腳下一滯。不知何時,這高牆華院裡,竟然也種了一棵梨樹,按說還沒到成熟的季節,此時卻是滿樹的鮮紅。
李牧眉心緊蹙,問:“我何曾向秦王提議?提議何事?”
男子道: “秦國將太原以北的十座城邑獻給武安君,以支持武安君在趙北稱王…..”
“大膽!”李牧怒拍几案,喝道:“到底是誰派你來這裡信口雌黃,無中生有?”
“這…..”男子一臉懼怕,結結巴巴道:”這不是武安君您…..自己要求的嗎?”
李牧震怒,喝令道:“來人,把這個一派胡言的傢伙給我拿下!”
“且慢!”郎中令趙怱亮出掌心,道:“所謂兩兵交戰,不斬來使,李將軍息怒。”
“這廝存心誣陷,我如何不怒! ”李牧道。
“一切自有分曉。”趙怱說著轉向秦國使者,沉聲問:“你可知,存心陷害會有何下場?”
“如此大事,就是給在下一百個膽,在下也不敢亂講呀!還請郎中令大人主持公道。”男子道。
李牧冷笑一聲,道:“自始至終,我們誰都沒提過這位是郎中令,你又如何知曉?難道你曾經見過郎中令?還是你早知道他在此?”
“這……不……哦,是這樣的,剛才進來的時候,聽士卒們說郎中令來了,這營帳里只有您二位在,是以猜測這位就是郎中令。”男子回道。
“猜測?”李牧走到男子跟前,手按劍柄,欺身逼問:“你倒是猜得准!那你再猜一猜,我現下要對你做什麼?”
那男子矮小,面對欺身而下的魁梧威嚴的李牧,嚇得跌坐在地,戰戰兢兢道:“你….你…你要做什麼?‘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難……難不成武安君要勿視規矩?”
“規矩?在這裡,我說的就是規矩!”李牧把劍柄抽出一尺,喝道:“還不照實說來!”
秦使慌慌張張地從地上爬起來,躲到郎中令身後,哀求道:“郎中令救命,在下說的都是事實,郎中令救命啊!”
李牧也不再逼進,問道:“你口口聲聲說我叛趙,證據呢?證據何在?”
“證…..證據?上回在下來此,武…..武安君您親口要求的,在下就是證人。”男子堅持道。
“還敢胡言亂語,你真以為我不敢殺你?”劍出梢,劍尖直指郎中令身後的男子。
郎中令趙怱四指擋在李牧的劍脊上,勸道:“武安君切勿衝動!”
“郎中令前腳剛到,他後腳就跟來了,郎中令不覺得這時間有些太過巧合了嗎?更何況還是點卯的時候。”李牧收回劍,道:“這廝定是受人指使,知道郎中令在此,特來演這齣戲給郎中令看的。”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李牧沒明講,郎中令有沒有可能也是戲中的角?
趙怱其實心裡也在犯疑,只是按說他來此,除了大王跟春平候外,無人知曉,難道是誰走漏了風聲?趙怱看一眼李牧,道:“可否借一步說話?”
李牧也看一眼趙怱,向帳外一聲令下:“來人!”
人來,李牧令道:“把此人押下去!”
目送秦使被押走,趙怱回頭道:“實不相瞞,朝中有人奏告武安君通敵叛國。大王自然是不相信的,所以特意命在下前來,秘請武安君回去問話。”
李牧默然不語,大王相不相信他現在還不敢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王心有懷疑,如若不然,他也不會派郎中令來此。
“在下確實沒料到會遇上如此場面,可既然撞上了,自然不能視而不見。然而真假斷案非在下所能,唯一的辦法是把他帶回邯鄲,大王面前,是非曲直,總能說明白,武安君意下如何?”趙怱接著道。
這個提議由不得李牧反駁,趙怱的態度很明確:有什麼話,大王面前說。李牧想這樣也好,他立得正,行得穩,怕甚!
臨行前,李牧突然想起一事:木杖。行稽首禮之時雙手觸地為合禮,而李牧因為身長而右臂殘短不能及地,李牧入宮任郎中的時候,兄長請木匠特別為他做了這個木杖接手,以免他失禮獲罪。以前孝成王體恤他右臂有缺,許了他特權無需行稽首禮,只按軍中禮儀行肅拜之禮即可;後來李牧又被派往北方,是以這木杖做好了,卻少有機會用。然而,自趙悼鑲王起,每次進宮面見大王,這木杖接手都是一定會戴上的。
井徑至邯鄲的路程不遠,若以正常速度,不出一日便可達到。然而,一路泥濘,再加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徹夜不止,低洼積水成潭,小溪漲成了大河,一行人繞路兜轉,進入邯鄲城時,已經是第三日的早晨。
回到王宮,趙怱先行去覆命,李牧在殿外候了大半個時辰,才有侍官出來。這侍官在宮中多年,雖說李牧極少時間回朝,老侍官也是認得他的。見了李牧,老侍官和善地微笑道:“大王剛下朝,這會兒正在用早膳呢。”
進了王宮內院,李牧腳下一滯。不知何時,這高牆華院裡,竟然也種了一棵梨樹,按說還沒到成熟的季節,此時卻是滿樹的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