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巨大的失望讓她無法承受。

  既然去不成那裡,那她乾脆就去死吧,讓她大伯一粒糧食一片布料也撈不到。

  就讓他一無所有!除了一具破爛的屍體!

  少女依舊坐在街邊幹活,她大伯罵罵咧咧說了些什麼,但她絲毫也沒有聽進去。

  天色漸漸暗下來,街頭那邊的人也越來越少,隱約可以看到他們那些人正在收拾東西,似乎馬上就要走了。

  過了一會兒,她看到剛才與自己說過話的那名管事朝這邊走了過來,那個翻譯也跟在她身邊。

  一直注意著他們那邊動靜的少女見到了這一幕,從地上站了起來,直直地站在那裡,看著他們。

  管事娘子看了她一眼,然後依舊和她大伯說話,那名負責翻譯的男子也盡心地將她的意思傳達給他二人。

  “……最多只能預支五年的工錢,這是作坊里的規矩。”她說。

  “我看你侄女實在很想去我們作坊,她看起來也確實是個能幹活的。”

  “所以我決定私人借給你們三貫錢,就當她預支了十年的工錢。”

  “……”

  當少女被這名管事牽著手,離開她身後的窩棚和她大伯的時候,她一次也沒有回頭去看,只是緊緊抓住這名管事的手掌,讓她帶著自己,一步一步離開這個地方。

  這是一隻極仁慈又有力的手,將弱小又無力的她拉出了泥潭,讓她重新踩在堅實的土地上,心中再次燃起希望。

  後來,她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名管事名叫彭二,不僅是毛巾作坊的大管事,還是羊絨作坊的幾名主要管事之一。

  還有傳言說,這彭管事從前也曾被人販子拉到街上當街叫賣,當時救她的那個人,便是這個羅家的當家人,羅用,羅三郎。

  第447章 隴西與江南

  除了那彭二的身份, 還有這一次隨行的幾名翻譯,也是有些說道。

  這些翻譯皆是常樂書院的學子,卻不是最早那一批, 而是唐儉後來在當地招收而來。

  這些人有出身高一點的, 也有平民子弟,所學亦是不同, 有些人要學得精進,要學文韜武略,所圖乃是出仕,另有一些人, 則只學番話,學得一門外語,在這商道之上與人做翻譯, 收入便很不錯。

  早前他們這個書院原本是靠常樂縣公府養活,唐儉每回都找羅用要錢,也不覺得有什麼虧心, 畢竟當初這個學院的成立, 也有羅用的一份。

  後來換了白以茅過來當常樂縣令, 白以茅也算是個難得的青年才俊,又是白家那樣的大家族出來的長子嫡孫,照理說讓他來當一個小小的縣令是屈才了。

  可是若論這掙錢的本事,這個白以茅著實比先前那塊棺材板差得太遠,偏他也是個心大的,又要建設新城區, 又要鋪鐵軌,整日裡搞得那縣衙裡頭的庫房跟水洗過的一般,看得唐儉都不忍心再找他拿錢。

  再說這常樂書院的屬性也是有些尷尬,也不知道具體歸誰管,要說它歸國子監管,長安城那邊也不跟國子學太學似得,給這所學校撥款。

  要說它歸地方政府管,地方政府也管不著它,之前也沒有這樣的先例,地方上的學校無非就是一些醫學蒙學之類。

  唐院長思來想去,最終就把這常樂書院給公學私辦了,所謂公學私辦,就是跟學生收學費的意思。

  這個時代的學生原本也是要交學費,叫做束脩,一般就是規定了給多少肉多少布這樣,不過即便如此,公辦的學校也都是貼錢的。

  唐院長既不想貼錢,那自然就要多收一點學費,為了能讓更多有能力支付學費的家庭送年輕人來進學,這個招生的標準,自然也就要放低一些了,也不跟過去那般講究出身。

  平民百姓商賈匠人,只要是家裡有資質較好的年輕人,又能出得起學費,就能送到常樂書院進學。

  近年來,有人將庭州伊州瓜州沙州這四個州,稱為黃金四角,從西域的焉耆龜茲等地的大量商人以及貨物,紛紛向此地匯聚而來。

  在這種大環境下,能夠通曉外文的人才就十分吃香,常樂書院剛一開始對外招生,就迎來了大批生源,一下子就解決了書院的財政問題。

  唐院長辦私學辦得風生水起,有些商賈富戶為了能讓自家兒郎在常樂書院進學,願意給書院捐贈大量的錢帛。

  看得一窮二白的白以茅白縣令就很羨慕,原來辦書院竟也這般來錢。

  這些事情也是一早就傳到了長安城的,朝堂之上亦有人提,只是並沒有翻起什麼浪花。

  對於唐儉的遭遇,這朝堂之中很多人都是同情的,想他堂堂國公,開國功臣,當年立下多少汗馬功勞,結果就因與聖人爭棋,說了些不該說的話,差點就把命給丟了。

  後來約莫是心裡有些牢騷,整日的飲酒狂歡,無心政務,最後就因為收了別人幾隻羊羔,被貶成了光祿大夫,也就是一個沒有實權沒有具體工作的閒職。

  如今他在隴西辦學,自得其樂,那便由他去吧,也不算什麼大事,總是揪著不放做什麼。

  對於這件事,皇帝也沒有多說什麼,不知道是對於當年的事情心中有幾分愧疚呢,還是不想落人口實。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前兩年去往西域的那十二名學子,近日終於也有了消息,便是從那些難民之中得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