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全是為了錢的原故。她父親與後母的這頓脾氣究竟並不是莫名其妙。跟他們要一筆不小的支出,等於減了他們十年的陽壽。或許不知道她去參加考試,卻猜到有什麼事在進行。榮珠逮住了機會就吵嚷起來,抓個藉口,怪她沒把她放在眼裡,宿夜沒告訴她。無論藉口多薄弱,必得道德上站得住腳。這是她的方法,也是中國政治的精髓。軍閥開戰尚且要寫上一篇長長的檄文,四六駢文,通電全國,指責對方失德失政。
琵琶並不想要窮,可是要她金錢與時間二擇其一,她絲毫沒有遲疑。人生苦短,從小她就清楚。她必須逃走,不能等他們狠下心來把她鎖在後頭的小樓,鎖一輩子,成了幽囚在衣櫃裡活著的骷髏。
秋天來了,風和日麗,空氣中新添了寒意。聽見了飛機她就到洋台上。赫赫的藍天上三四架一群的飛機掠過,看不清機身上漆的符號,但是她知道是敵機,來得太規律,而且像是如入無人之境。空戰的日子過了。她看著飛機掠過,渴望能聯絡上,卻沒有法子能攔下他們鋼鐵的航路。有個炸彈掉下來,將花園圍牆炸開個口子就好了。或者炸中屋子沒人住的地方,引起大火,她可以趁亂逃出去。有個炸彈掉在屋子上,就同他們死在一起也願意。《詩經》里的一段說的是人民痛恨商朝亡國君,咒罵他:“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此語應出自《尚書》“湯誓”,而非《詩經》,所指之亡國君則是夏桀,而非商紂王。)
她看著飛機,把手緊緊捏著洋台上的木欄杆,仿佛木頭上可以榨出水來。薄薄的小欄杆柱,沒有上漆,一根根頂著鑄鐵闌干,歲月侵蝕裂出長短不齊的木纖維,後來又磨光了。掌心裡像捏著骨稜稜而毛茸茸的胳膊,竟使她寬心。許多東西摸起來都比這個溫潤。飛機走了。就許連同她和許多人一塊殺了,也並不特別殘酷,因為他們並不認識她。
晚上何干向她說:“起了大火,在閘北那邊。”
“看得見麼?”
“看得見,就在河對岸,大家都在看。”
“洋台上就看到麼?”
“不行,要到屋子後頭看。”
“樓上?”
“噯,後頭的小樓。噯呀,好大的火啊。”
何干比過節喝酒,酒後臉緋紅卻分外沉默還要更興奮。大火必是延燒上她的頭了,不然決不會問:“要不要看?”
“要。”
“大家都在樓上,後頭的小樓上。”
“在哪裡?我從來沒見過。”
她也想看小樓。
何干帶頭穿過樓梯口。琵琶張了一張吸菸室緊閉的門。門要是打開來,從煙鋪上看見不看見她?幾個星期來他們都沒理她。這會子她大搖大擺走過去,他們會不會覺得是招搖,又來討教訓?她怎麼會來?一定是太無聊,失心瘋了。可是外頭的大火似乎是種屏障,前所未見的不花錢的表演,讓屋內的敵意暫時休止。她跟著何干穿過門洞子,決定不扭頭看,走進後方狹窄的樓廊,老媽子慣常都來這裡晾衣服。一盞燈泡的昏暗光線照著圍木欄杆的狹長木板人行道,到處什麼都看不太清楚。她還是第一次看見樓廊上有一排小房間,倒像釘在屋子上的鷹架。
“小心腳。”何干說。
她不是說大家都在看?榆溪與榮珠不會也在看吧?可是琵琶不想問。何干引她進了一個陰暗的房間。兩個阿媽立在窗前,只看見輪廓。聽見又有人來了,愉快的掉過頭來,沒有同琵琶說話,只挪了位子給她。
“看那邊。”潘媽喃喃說道,“燒了這麼久,還沒有一點火小的樣子。”
“噯呀!”何干從齒fèng間進出嘆息。
“燒了多少房子吶,還有那麼些沒逃出來的人。”潘媽說。
“我還沒去過閘北呢。”佟干說。
“我上舊城去過,倒沒去過閘北。”何干說。
“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琵琶說。
“房子小啊。”潘媽不屑的說。
“舊城我見過,那年我上那兒去給城隍爺燒香。”何幹道,“倒沒去過閘北。”
“閘北都是工廠。”潘媽說。
“地方很大是吧?”佟干說。
“噯,看它燒的。”
窗外一片墨黑。遠處立著一排金色的骨架,犬牙交錯,烈焰沖天,倒映在底下漆黑的河面。下上一模一樣,倒像是中國建築內部的對稱結構,使這一幕更加顯出中國的情味。護城河裡倒映的是宮殿、寶塔、亭台樓閣的骨架。元宵節一盞燈籠著火了,焚毀了上林苑。處處都有輕薄的橙光籠罩住一幢屋子,一團團粉紅煙霧滾動,又像一朵朵的花雲被吹散。漆黑的地上只剩了燃燒的骨架。金燦燦的火舌細小了,痴狂的吞噬脆弱,耗損了精力,到末了認輸陷了下去。倒下了一個骨架子,後面旋又露出一個熊熊的火架子,仍是俯對著自己的倒影。前景總不變,總是直通通的黃金結構,上下是大團的漆黑空間。
“那是蘇州河。”潘媽道。
“蘇州河真寬。”何干詫異的聲口。
琵琶也不知道蘇州河這麼遼闊。有次她走家附近的小路,經過蘇州河,只看見一條水溝,紅泥岸上拉起了鐵絲網,東倒西歪的。水溝中段蜿蜒紆曲,黃黃的水停滯了不動。雖然現在看不到河水,只看見河上的倒影,但是河水似乎像運河一樣筆直。
“何干,你去替我拿粉蠟筆和紙來好不好?”
“什麼樣的紙?”
“上頭沒線的都可以。喔,還有蠟燭。能不能拿蠟燭來?”
她看了火勢許久才決定要畫畫看,看上去像一點變化也沒有。隱晦的黑暗中抓不准距離,可是一點聲音也沒傳過來。濾掉了吵嚷與驚惶,大火似乎是發生在遙遠的歷史裡,從過去來的一幕,帶著神秘感,竟使人心裡很激動。她記得看過一把黑扇了,扇面上畫了戰場,是彎的,順著弧形的扇面。而這卻是畫在墨黑的紙張中央,端端正正的畫。過後她可以用水彩上色,這時候去提水太麻煩,窗台上的空間也不夠。她覺得有些歉疚,大家都忙著看,偏支使何干。她們並不等著有什麼變動,這會子也知道不能夠留下來看到最後,卻還是一點也不想錯過了。
何干拿碟子托著一小樁蠟燭照路,回來了。其他人眼睛始終不離大火,騰出空間,讓她將蠟燭與蠟筆盒擱在窗台上。琵琶拿著畫板,急急畫著。
“何干,幫我拿著蠟燭好不好?就是這樣。”
畫得不對。她塗塗改改,漸漸覺到了佟干與潘媽不喜歡,人體不由自主躲開去,她立得這麼近,不會不察覺到,雖然她們留神不碰著她的手肘。她們的眼睛仍是粘著窗子外頭,她們的臉在燭光下淡淡的。可是她們厭倦了她,厭倦了她老是畫圖讀書,仿佛她聰明得不得了,其實是既傻又窮途末路,挨後母的打還還手,自己找罪受,帶累得大家也都沒有好日子過。這會子她又大模大樣作起畫來,跟個沒事人一樣。人人都往外看,只想欣賞,她卻非要人欣賞她。她把心裡的念頭推到一邊,究竟也只是她自己這麼想。她一個人太久了。但是在燭光中,房間漸漸在她的眼角成形。這裡就是她的囚房。不犯著四下環顧,她也知道牆壁是沒有上過漆的粗木板,小小的房間裡什麼也沒有。地板有裂fèng,還有甜絲絲的腐朽的木頭的氣味,像巧格力和灰塵。猛然間她覺到了。老媽子們的嫌惡透著不祥之兆,她們知道什麼何干不知道的事,至少也比何干告訴她的事要多。她隨時都會被鎖在這裡。要是他們在吸菸室里知道她在這裡,今晚就會把她鎖起來。她瘋了才會上來,活該被當做瘋婆子鏈起來。樓廊只要傳出啪噠的拖鞋聲,門口只要一個示意,老媽子們就會齊齊衝出去,鎖上房門。何干會同她們一起在房門外,相信這麼做都是為她好。
琵琶並不想要窮,可是要她金錢與時間二擇其一,她絲毫沒有遲疑。人生苦短,從小她就清楚。她必須逃走,不能等他們狠下心來把她鎖在後頭的小樓,鎖一輩子,成了幽囚在衣櫃裡活著的骷髏。
秋天來了,風和日麗,空氣中新添了寒意。聽見了飛機她就到洋台上。赫赫的藍天上三四架一群的飛機掠過,看不清機身上漆的符號,但是她知道是敵機,來得太規律,而且像是如入無人之境。空戰的日子過了。她看著飛機掠過,渴望能聯絡上,卻沒有法子能攔下他們鋼鐵的航路。有個炸彈掉下來,將花園圍牆炸開個口子就好了。或者炸中屋子沒人住的地方,引起大火,她可以趁亂逃出去。有個炸彈掉在屋子上,就同他們死在一起也願意。《詩經》里的一段說的是人民痛恨商朝亡國君,咒罵他:“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此語應出自《尚書》“湯誓”,而非《詩經》,所指之亡國君則是夏桀,而非商紂王。)
她看著飛機,把手緊緊捏著洋台上的木欄杆,仿佛木頭上可以榨出水來。薄薄的小欄杆柱,沒有上漆,一根根頂著鑄鐵闌干,歲月侵蝕裂出長短不齊的木纖維,後來又磨光了。掌心裡像捏著骨稜稜而毛茸茸的胳膊,竟使她寬心。許多東西摸起來都比這個溫潤。飛機走了。就許連同她和許多人一塊殺了,也並不特別殘酷,因為他們並不認識她。
晚上何干向她說:“起了大火,在閘北那邊。”
“看得見麼?”
“看得見,就在河對岸,大家都在看。”
“洋台上就看到麼?”
“不行,要到屋子後頭看。”
“樓上?”
“噯,後頭的小樓。噯呀,好大的火啊。”
何干比過節喝酒,酒後臉緋紅卻分外沉默還要更興奮。大火必是延燒上她的頭了,不然決不會問:“要不要看?”
“要。”
“大家都在樓上,後頭的小樓上。”
“在哪裡?我從來沒見過。”
她也想看小樓。
何干帶頭穿過樓梯口。琵琶張了一張吸菸室緊閉的門。門要是打開來,從煙鋪上看見不看見她?幾個星期來他們都沒理她。這會子她大搖大擺走過去,他們會不會覺得是招搖,又來討教訓?她怎麼會來?一定是太無聊,失心瘋了。可是外頭的大火似乎是種屏障,前所未見的不花錢的表演,讓屋內的敵意暫時休止。她跟著何干穿過門洞子,決定不扭頭看,走進後方狹窄的樓廊,老媽子慣常都來這裡晾衣服。一盞燈泡的昏暗光線照著圍木欄杆的狹長木板人行道,到處什麼都看不太清楚。她還是第一次看見樓廊上有一排小房間,倒像釘在屋子上的鷹架。
“小心腳。”何干說。
她不是說大家都在看?榆溪與榮珠不會也在看吧?可是琵琶不想問。何干引她進了一個陰暗的房間。兩個阿媽立在窗前,只看見輪廓。聽見又有人來了,愉快的掉過頭來,沒有同琵琶說話,只挪了位子給她。
“看那邊。”潘媽喃喃說道,“燒了這麼久,還沒有一點火小的樣子。”
“噯呀!”何干從齒fèng間進出嘆息。
“燒了多少房子吶,還有那麼些沒逃出來的人。”潘媽說。
“我還沒去過閘北呢。”佟干說。
“我上舊城去過,倒沒去過閘北。”何干說。
“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琵琶說。
“房子小啊。”潘媽不屑的說。
“舊城我見過,那年我上那兒去給城隍爺燒香。”何幹道,“倒沒去過閘北。”
“閘北都是工廠。”潘媽說。
“地方很大是吧?”佟干說。
“噯,看它燒的。”
窗外一片墨黑。遠處立著一排金色的骨架,犬牙交錯,烈焰沖天,倒映在底下漆黑的河面。下上一模一樣,倒像是中國建築內部的對稱結構,使這一幕更加顯出中國的情味。護城河裡倒映的是宮殿、寶塔、亭台樓閣的骨架。元宵節一盞燈籠著火了,焚毀了上林苑。處處都有輕薄的橙光籠罩住一幢屋子,一團團粉紅煙霧滾動,又像一朵朵的花雲被吹散。漆黑的地上只剩了燃燒的骨架。金燦燦的火舌細小了,痴狂的吞噬脆弱,耗損了精力,到末了認輸陷了下去。倒下了一個骨架子,後面旋又露出一個熊熊的火架子,仍是俯對著自己的倒影。前景總不變,總是直通通的黃金結構,上下是大團的漆黑空間。
“那是蘇州河。”潘媽道。
“蘇州河真寬。”何干詫異的聲口。
琵琶也不知道蘇州河這麼遼闊。有次她走家附近的小路,經過蘇州河,只看見一條水溝,紅泥岸上拉起了鐵絲網,東倒西歪的。水溝中段蜿蜒紆曲,黃黃的水停滯了不動。雖然現在看不到河水,只看見河上的倒影,但是河水似乎像運河一樣筆直。
“何干,你去替我拿粉蠟筆和紙來好不好?”
“什麼樣的紙?”
“上頭沒線的都可以。喔,還有蠟燭。能不能拿蠟燭來?”
她看了火勢許久才決定要畫畫看,看上去像一點變化也沒有。隱晦的黑暗中抓不准距離,可是一點聲音也沒傳過來。濾掉了吵嚷與驚惶,大火似乎是發生在遙遠的歷史裡,從過去來的一幕,帶著神秘感,竟使人心裡很激動。她記得看過一把黑扇了,扇面上畫了戰場,是彎的,順著弧形的扇面。而這卻是畫在墨黑的紙張中央,端端正正的畫。過後她可以用水彩上色,這時候去提水太麻煩,窗台上的空間也不夠。她覺得有些歉疚,大家都忙著看,偏支使何干。她們並不等著有什麼變動,這會子也知道不能夠留下來看到最後,卻還是一點也不想錯過了。
何干拿碟子托著一小樁蠟燭照路,回來了。其他人眼睛始終不離大火,騰出空間,讓她將蠟燭與蠟筆盒擱在窗台上。琵琶拿著畫板,急急畫著。
“何干,幫我拿著蠟燭好不好?就是這樣。”
畫得不對。她塗塗改改,漸漸覺到了佟干與潘媽不喜歡,人體不由自主躲開去,她立得這麼近,不會不察覺到,雖然她們留神不碰著她的手肘。她們的眼睛仍是粘著窗子外頭,她們的臉在燭光下淡淡的。可是她們厭倦了她,厭倦了她老是畫圖讀書,仿佛她聰明得不得了,其實是既傻又窮途末路,挨後母的打還還手,自己找罪受,帶累得大家也都沒有好日子過。這會子她又大模大樣作起畫來,跟個沒事人一樣。人人都往外看,只想欣賞,她卻非要人欣賞她。她把心裡的念頭推到一邊,究竟也只是她自己這麼想。她一個人太久了。但是在燭光中,房間漸漸在她的眼角成形。這裡就是她的囚房。不犯著四下環顧,她也知道牆壁是沒有上過漆的粗木板,小小的房間裡什麼也沒有。地板有裂fèng,還有甜絲絲的腐朽的木頭的氣味,像巧格力和灰塵。猛然間她覺到了。老媽子們的嫌惡透著不祥之兆,她們知道什麼何干不知道的事,至少也比何干告訴她的事要多。她隨時都會被鎖在這裡。要是他們在吸菸室里知道她在這裡,今晚就會把她鎖起來。她瘋了才會上來,活該被當做瘋婆子鏈起來。樓廊只要傳出啪噠的拖鞋聲,門口只要一個示意,老媽子們就會齊齊衝出去,鎖上房門。何干會同她們一起在房門外,相信這麼做都是為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