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而同樣生在南方,並年紀相仿的我們看著看著,也就不分明,我們在看她的記憶,還是我們自己的記憶。
“要當母親了,心態肯定會有很多不同。”出版人路金波談及安妮寶貝的改變,言語間都是欣喜之情,“她應該正在一個變化過程里,變得越來越美好。這本書是淡然的,帶著世俗的熱情。”
得到花好月圓的內心
雜文集最後的3萬字小說《月棠記》第一次觸及都市婚姻話題,也被打造成中國第一本有聲書。CD主體是配樂朗誦,主題歌《素年錦時》由洛兵創作,丁薇演唱。
低調的安妮寶貝一直拒絕透露任何有關個人生活的東西,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即將出生的孩子閉口不提。但一直讀她的讀者在這篇小說里,看到了她自己,看到她的花好月圓,也很開心。
她也提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人豈能為他在世間所獲得的愛與理解,而無感恩之心?而首要的是,在我們生活的底處,做好樸素真實的自己,並以此得到花好月圓的內心。這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道路的前提”。
他開始掏心扒肝
這隻對女兒
“很多心思對你說才說得清,比自言自語更流暢,幾次停下來想把這本書變成給你的長信。坦白也需要一個對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還希望一個讀者讀到我的心聲,那也只是你。”
讀完《致女兒書》封面的這一句,也許你就會眼眶發紅。
書封面上是童年的王朔女兒,童花頭,笑容甜美。
王朔也只有在談及女兒和自己的愛貓時,這樣溫情脈脈。
這本書本是王朔給女兒寫的,03年完成。書中涉及自己的家世、父母、歷史、對女兒的愛。本書編輯劉稚說,“這本書和王朔以前的書都不一樣。這本書他講他自己,講的都是真話,他的內心最真實的部分。尤其對女兒的感情,我讀了都流淚。”王朔說,這會是引起讀者共鳴最大的一本書。
“王朔是很有勇氣的。這些是他很私人的一些東西,原來並不準備拿出來的。都非常真實。作為一個中國人,情感上都有很多相通之處。”
“他女兒還沒看到過這本書呢,可能他還在等給女兒看的適合的時機。”
自序(節選)
人老了就沒皮沒臉了。我必須承認到歲數了。隨時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倏起忽落。這小書拿出來發也屬於破摔一類。覺得自己挺不要臉的。譴責久了就想:就這麼不要臉!想當遺書寫也是真的三年前。寫了不發死後再發頂遺產的決心下過也是真的。顯然真的也不是多寶貴,說話就貶值。因為,人不死,老活著,時間嗖嗖的飛過,瞧著還要且活一陣兒,就要從長計議了,事兒不大,只是中年危機、焦慮什麼的,沒到生死關頭,自己把自己個兒想緊張了,自己給自己個兒製造了一恐怖氣氛。總的說來,出這書再次證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虛榮的、拿親情出來賣錢——那怎麼了?我就這樣。瞧不慣我別買呀。就跟你多正經似的。誰也沒求著你。我這書不想男的看。男的一肚子髒心眼兒,張嘴兒就是髒問號。我這書是寫給女性親屬看的,女兒嘛。希望讀者,有相同經歷,心路心路的,是五、六、七、那三個十年代的,上世紀。八九以後的想看,上世紀的,也不反對——是女的就成。我認為女的比較關心人,本身的潛在可能,能聊到一塊去。男的分工好像是管物質交易、社會關係那一部分,所以特愛比較價格,分高下,什麼都放在一起比,特討厭。我們這裡是聊可能性,潛在的,本來就鬧不明白還沒到可以拿來交易的程度的東西,男的插進來猛一聽經常聽不懂,還得裝什麼都懂,比誰都懂,就他懂就他對,知道好歹例外,傻精傻精的一個個的在我看來。
有一天聊小時候的願望,我說我特想被人養起來一直其實,別人說你這心理完全是一女的心理,我想了想,說:還真是。這也沒什麼丟人的。我就拿自己當一女的要求了。我們女的從小挨坑,每月疼半拉禮拜,不太關心誰比誰精,都你們精行了吧,你們知道什麼和什麼互相一換就能多出幾張紙來,這幾張紙拿哪兒去都能還換出東西來,就你們家紙多,你們機靈,比人會算,叫人精兒,簡稱雞賊。
我們比較關心誰比誰——人比人,有什麼不同,不一樣,好多點,還是壞多點,不比貨!疼有多疼,疼一般什麼時候來,來的時候多長,什麼時候能過去,實在過不去怎麼辦?小說、文學就是聊這個,分析人、還有性的。所以女的愛看小說,也懂小說,簡稱知音。
男的一邊呆著去,看你們能解決什麼問題——問題還不都是你們鬧的,一幫假魯!真瞧你們誰和誰打起來了,一天到晚互相比,比實力,比裝備,互相拍唬,互相吹。小說,你們看不懂,這是寫人的,不是寫武器的。
是為序。從今兒起——也不是今兒了,明兒,甭管幾兒了吧,寫到哪兒算哪兒,聊到哪兒算哪兒,心口如一,這不算,就算矯情,也罷。到此為止。話是說不完的,小聲說永遠有人聽,聞著味兒的來了學了去,就叫文學了。再聊更飛了。9月1號星期六。跟自然比,藝術首先就是贗品了。文學,字兒,以筆劃描情狀物,首先是視覺藝術一大類了;但是沒顏色,缺東少西,寫出來就掉色兒,也只能掛一漏萬,當心理線條吧。就快唱了。試看今日之世界,聲相、視覺雙璧齊飛,其他藝術形式蒼白也在其中了。如果硬要自我定義,我定此書為陰暗心理小說。但是,光明源自黑暗,光子本為湮滅產物或曰:現象。
第27節:安妮寶貝傾訴前世今生
《素年錦時》:安妮寶貝傾訴前世今生
文/京華時報 朴昌偉
作家安妮寶貝首部雜文集《素年錦時》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書以四季分章,談論身世、家庭、童年以及對自然、生命、社會等方面話題的感悟與雜想。昨天,安妮寶貝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以雜文的形式談論自己的人生、品評世間的人與物,是到了一定年紀、心境落定後的一種必然。
體裁:雜文是一種表達方式
《素年錦時》是安妮寶貝出道7年來的首部雜文集。對於書名,安妮解釋說:“這本書的書名是指清素歲月錦繡時分。整本書有時光流轉般的基調,平和樸素,時時流動,每一個瞬間又是十分鄭重的。”安妮表示,雖然名書取做《素年錦時》,但這本書里沒有特定的時間順序,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此前安妮多寫小說或散文,對於此次改寫雜文,有讀者猜測多是因為安妮體力不支,此前曾有消息說她懷有身孕,或暫時沒有好素材而為,《蓮花》就是在旅途中尋找素材的結果。對此,安妮給予否認,她說寫雜文只是一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彼岸花》開始,我就一直保持著一年一部小說,一年一本散文的節奏。這次寫雜文,也是保持之前的一個節奏,與文體或素材沒有關係。再說《蓮花》並非是在旅途中尋找素材,我去西藏墨脫是長久以來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和寫作無關。”
“要當母親了,心態肯定會有很多不同。”出版人路金波談及安妮寶貝的改變,言語間都是欣喜之情,“她應該正在一個變化過程里,變得越來越美好。這本書是淡然的,帶著世俗的熱情。”
得到花好月圓的內心
雜文集最後的3萬字小說《月棠記》第一次觸及都市婚姻話題,也被打造成中國第一本有聲書。CD主體是配樂朗誦,主題歌《素年錦時》由洛兵創作,丁薇演唱。
低調的安妮寶貝一直拒絕透露任何有關個人生活的東西,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即將出生的孩子閉口不提。但一直讀她的讀者在這篇小說里,看到了她自己,看到她的花好月圓,也很開心。
她也提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人豈能為他在世間所獲得的愛與理解,而無感恩之心?而首要的是,在我們生活的底處,做好樸素真實的自己,並以此得到花好月圓的內心。這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道路的前提”。
他開始掏心扒肝
這隻對女兒
“很多心思對你說才說得清,比自言自語更流暢,幾次停下來想把這本書變成給你的長信。坦白也需要一個對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還希望一個讀者讀到我的心聲,那也只是你。”
讀完《致女兒書》封面的這一句,也許你就會眼眶發紅。
書封面上是童年的王朔女兒,童花頭,笑容甜美。
王朔也只有在談及女兒和自己的愛貓時,這樣溫情脈脈。
這本書本是王朔給女兒寫的,03年完成。書中涉及自己的家世、父母、歷史、對女兒的愛。本書編輯劉稚說,“這本書和王朔以前的書都不一樣。這本書他講他自己,講的都是真話,他的內心最真實的部分。尤其對女兒的感情,我讀了都流淚。”王朔說,這會是引起讀者共鳴最大的一本書。
“王朔是很有勇氣的。這些是他很私人的一些東西,原來並不準備拿出來的。都非常真實。作為一個中國人,情感上都有很多相通之處。”
“他女兒還沒看到過這本書呢,可能他還在等給女兒看的適合的時機。”
自序(節選)
人老了就沒皮沒臉了。我必須承認到歲數了。隨時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倏起忽落。這小書拿出來發也屬於破摔一類。覺得自己挺不要臉的。譴責久了就想:就這麼不要臉!想當遺書寫也是真的三年前。寫了不發死後再發頂遺產的決心下過也是真的。顯然真的也不是多寶貴,說話就貶值。因為,人不死,老活著,時間嗖嗖的飛過,瞧著還要且活一陣兒,就要從長計議了,事兒不大,只是中年危機、焦慮什麼的,沒到生死關頭,自己把自己個兒想緊張了,自己給自己個兒製造了一恐怖氣氛。總的說來,出這書再次證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虛榮的、拿親情出來賣錢——那怎麼了?我就這樣。瞧不慣我別買呀。就跟你多正經似的。誰也沒求著你。我這書不想男的看。男的一肚子髒心眼兒,張嘴兒就是髒問號。我這書是寫給女性親屬看的,女兒嘛。希望讀者,有相同經歷,心路心路的,是五、六、七、那三個十年代的,上世紀。八九以後的想看,上世紀的,也不反對——是女的就成。我認為女的比較關心人,本身的潛在可能,能聊到一塊去。男的分工好像是管物質交易、社會關係那一部分,所以特愛比較價格,分高下,什麼都放在一起比,特討厭。我們這裡是聊可能性,潛在的,本來就鬧不明白還沒到可以拿來交易的程度的東西,男的插進來猛一聽經常聽不懂,還得裝什麼都懂,比誰都懂,就他懂就他對,知道好歹例外,傻精傻精的一個個的在我看來。
有一天聊小時候的願望,我說我特想被人養起來一直其實,別人說你這心理完全是一女的心理,我想了想,說:還真是。這也沒什麼丟人的。我就拿自己當一女的要求了。我們女的從小挨坑,每月疼半拉禮拜,不太關心誰比誰精,都你們精行了吧,你們知道什麼和什麼互相一換就能多出幾張紙來,這幾張紙拿哪兒去都能還換出東西來,就你們家紙多,你們機靈,比人會算,叫人精兒,簡稱雞賊。
我們比較關心誰比誰——人比人,有什麼不同,不一樣,好多點,還是壞多點,不比貨!疼有多疼,疼一般什麼時候來,來的時候多長,什麼時候能過去,實在過不去怎麼辦?小說、文學就是聊這個,分析人、還有性的。所以女的愛看小說,也懂小說,簡稱知音。
男的一邊呆著去,看你們能解決什麼問題——問題還不都是你們鬧的,一幫假魯!真瞧你們誰和誰打起來了,一天到晚互相比,比實力,比裝備,互相拍唬,互相吹。小說,你們看不懂,這是寫人的,不是寫武器的。
是為序。從今兒起——也不是今兒了,明兒,甭管幾兒了吧,寫到哪兒算哪兒,聊到哪兒算哪兒,心口如一,這不算,就算矯情,也罷。到此為止。話是說不完的,小聲說永遠有人聽,聞著味兒的來了學了去,就叫文學了。再聊更飛了。9月1號星期六。跟自然比,藝術首先就是贗品了。文學,字兒,以筆劃描情狀物,首先是視覺藝術一大類了;但是沒顏色,缺東少西,寫出來就掉色兒,也只能掛一漏萬,當心理線條吧。就快唱了。試看今日之世界,聲相、視覺雙璧齊飛,其他藝術形式蒼白也在其中了。如果硬要自我定義,我定此書為陰暗心理小說。但是,光明源自黑暗,光子本為湮滅產物或曰:現象。
第27節:安妮寶貝傾訴前世今生
《素年錦時》:安妮寶貝傾訴前世今生
文/京華時報 朴昌偉
作家安妮寶貝首部雜文集《素年錦時》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書以四季分章,談論身世、家庭、童年以及對自然、生命、社會等方面話題的感悟與雜想。昨天,安妮寶貝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以雜文的形式談論自己的人生、品評世間的人與物,是到了一定年紀、心境落定後的一種必然。
體裁:雜文是一種表達方式
《素年錦時》是安妮寶貝出道7年來的首部雜文集。對於書名,安妮解釋說:“這本書的書名是指清素歲月錦繡時分。整本書有時光流轉般的基調,平和樸素,時時流動,每一個瞬間又是十分鄭重的。”安妮表示,雖然名書取做《素年錦時》,但這本書里沒有特定的時間順序,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此前安妮多寫小說或散文,對於此次改寫雜文,有讀者猜測多是因為安妮體力不支,此前曾有消息說她懷有身孕,或暫時沒有好素材而為,《蓮花》就是在旅途中尋找素材的結果。對此,安妮給予否認,她說寫雜文只是一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彼岸花》開始,我就一直保持著一年一部小說,一年一本散文的節奏。這次寫雜文,也是保持之前的一個節奏,與文體或素材沒有關係。再說《蓮花》並非是在旅途中尋找素材,我去西藏墨脫是長久以來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和寫作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