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上用的語言不是很準確,但確實是我的心裡話。作為地震戰線的一名老兵,衷心希望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反思所沉積下來的認識,能牢牢地為後來者接受。因為在這些認識里,飽含著60年代的艱辛和70年代的血淚。到了80年代,也只有到了80年代,國內外出現有利的環境條件,才能做出這樣有價值的總結和認識。

  未來的路很長。1988年雲南瀾滄—耿瑪地震,作為20世紀80年代地震活動和地震工作結束的標誌,在歷史上畫上了一個句號。客觀地說,這個地震並不能完全標誌一個新的地震活動期的到來,因為2001年青海、西藏、新疆交界處發生的崑崙山8.1級地震,可能更具有劃分中國地震活動期的標誌性特徵。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7.5級海底大地震引發的印度洋大海嘯備受社會關注。實際上,若從更長時間全球地震活動的角度思考,這次地震事件更應引起中國地震界的關注。

  每當我們翻閱上個世紀70年代發生的這兩次大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總有說不盡的體會和收穫,也總留有不少解不開的謎團和疑惑。高山仰止,瀚海俯臣。這就是歷史,一部真正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賦予人類的魅力和價值。

  >

  “應急避險”的昨天和今天(1)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修濟剛1976年夏天北京那段抗震救災的經歷,使“群眾緊急疏散”、“緊急避險”、“防震棚”、“抗震救災”這些概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震波襲來,北京陷入恐慌和救災1976年的夏天,唐山7.8級大地震波及北京。

  當時的感覺,像是在一艘巨輪上,感受到緩緩的晃動。我被驚醒了,房間裡不用開燈,什麼都可以看清楚,聽得到房屋的木檁和椽子榫接部位拉抻的“咔、咔”聲,我注意著屋裡房頂各處的動靜,這聲音使我想到,再晃一會兒房子就會被拉散了。還好,晃動停止了,我這才走出屋子到院子裡來。我住的這個院子位於北京西城區的一個胡同里,這時候,院子和胡同里已經都是衣衫不整匆忙跑出戶外的人群了。

  7月28日當天的傍晚,又一次強烈的地震襲來,整個院子和四周的房屋都在同步地搖擺晃動,院子比較小,加上各家搭建的廚房、小屋什麼的,我擔心如果房屋倒下來,哪怕是站在院子的正中間,也難逃被砸的危險,只好聽天由命。還好,這是唐山7.8級地震的強餘震,震動逐漸平息下來,房屋都沒倒塌,僅有一些損壞。

  過後的幾天,北京市陷入了地震後的恐慌和救災的活動中,王府井百貨大樓被震掉了一個角,北京展覽館的尖頂的紅星也甩了下來,大量的老房、舊房倒塌或破損,北京市全市都在“抗震救災”。

  當時,我正在西城區一所中學裡當教師和團委書記,一些學生團員和幹部組織起來到街道幫助維修房屋,學校的操場也成為了附近居民的“避險場地”。我擔任學校內避險營地的總指揮。

  此時,北京市的幾乎所有居民都在露宿街頭,幾乎市內所有的空地,都搭滿了各式各樣的帳篷。地震後,天氣酷熱,又接連下大暴雨,給戶外住宿的居民們帶來很大的困難。

  “防震棚”,那個夏天的獨特景觀我工作所在學校的操場在地震後成了理所當然的避難場所。

  附近的居民湧進學校,用各種材料搭建五顏六色的地震棚。學校操場堆放的一些拆下來的木料,都被居民們充分利用起來,家家戶戶各顯其能,一般的是從家裡搬來木床,四周圍捆上木棍、竹竿,再繃上塑料布,然後把兩張床中間空出一塊地來,就圍成了一個小小空間。在這家的旁邊,連續著搭建,家家戶戶只留有必需的通道。最初的兩天,操場上如雨後春筍般形成了由塑料布棚頂為主的“棚戶區”

  當時,北京市到處都在建這種棚子,只要是空地,都可以看到,北京人把這叫做“防震棚”。

  地震後,除了當天晚上的強烈餘震,其他的小震已經逐漸地感覺不到了,大雨瓢潑似的澆了下來,檢驗了這些倉促搭就的防震棚,這突如其來的災變,讓北京百姓措手不及,不敢回屋,只好在各式各樣還在漏水的棚子裡度過了最初的兩天。

  以後,大家各顯神通,不斷修補和完善各自的防震棚,以度過這些露宿的日子。

  整個大操場,成為了典型的“地震避難場所”。我作為校園內避難場所的“總指揮”,夜以繼日地在校園內工作著,帶領一些青年教師和學生團員維持校園內的秩序,安裝了廣播系統,每天廣播一些注意事項和啟事、通知、安全要求和新聞等等,後來建立了廣播站,組織自己的學生記者寫一些通訊來廣播。組建了學生治安保衛隊,每人持木槍一根巡邏站崗,處理各種糾紛和打架事件,安全組,負責巡迴檢查防火和安全,服務組,幫助居民搭建和維修防震棚,還有負責衛生的,制止到處便溺的行為出現……就這樣,幾百人露宿的場地,逐漸形成了臨時的秩序,大概持續了一兩個月之久。

  這段時間上課也受到了影響,學生團員和積極分子組織成小分隊,走向街道居民委員會,走進各條胡同,和房管所的師傅們一道,幫助居民維修房屋。

  這就是1976年夏天在北京那段抗震救災的經歷,群眾“緊急疏散”、“緊急避險”、“防震棚”、“抗震救災”這些概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20年後,應急避險寫入地方法規20年過去了。

  1996年,組織上派我參加重新組建北京市地震局的工作。從1997年起,我們就開始考慮儘快制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以從法制方面規範防震減災各方面的工作。在制定的過程中,注意到原北京市地震局的同志們曾經提出過做好應急避險的問題,我們組織了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這時候,我們注意到多地震的日本在應急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結合北京市人口稠密、高樓林立的特點,越發覺得必須高度重視緊急情況下的應急疏散問題。

  >

  “應急避險”的昨天和今天(2)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當時我們思考的是,必須結合大城市的特點來編寫這部防震減災的地方法規,而做好應急避險場地的建設,是這部法規要寫入的重要內容之一。於是,在原北京地震局局長呂慶書、原總工王敦吉等同志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局的有關同志又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最終把“建設地震應急避險場所”寫入北京市的《實施辦法》,經過多次修改和討論、經過市政府的同意,《實施辦法》得到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的批准,2002年正式在北京市頒布實施。這是全國第一個寫入建設應急避險場地要求的省一級的法規。

  抗擊非典的同時,全國第一個應急避險場所掛牌2003年春天,一場非典型肺炎疫災襲擊了北京。隔離、消毒、怎麼防範又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我當時正在北京市朝陽區掛職,任朝陽區委副書記,而且作為朝陽區抗擊非典指揮部的副總指揮兼辦公室主任,親歷了抗擊非典的全過程。這場抗擊非典的沒有硝煙的戰鬥,給了我們諸多的啟示,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高度重視防災和減災,要高度重視城市的安全問題。

  朝陽區一邊抗擊非典,一邊搞經濟建設。在為群眾辦的實事裡邊,有一項是整治元大都遺址公園,這正好提供了建設“應急避險場地”、落實《實施辦法》、做一個示範典型的好機會。於是,在國家地震局的支持下,我們組織北京市地震局和朝陽區合作,開始研究利用修建遺址公園的機會同時做一處有代表性的避險場地。

  大家積極性都很高,北京市地震局郭大慶副局長,以及胡平副局長,及有關部門的同志,和設計院的專家一起,制定了標準,設計了方案,朝陽區李國副區長,以及區園林局的有關領導具體組織實施。很快地,在九月底公園竣工剪彩的時候,全國第一個應急避險場所,也悄悄地同時建成了!

  這個場所可供附近社區十幾萬人應急避險使用,各方面的減災設施做得很規範:如果水源中斷了,有打好的深水井提供應急飲用水源,平時不用,蓋子是用玻璃鋼做的假山石;有搭建臨時帳篷的場地;疏散的人太多,廁所不夠用怎麼辦?有早準備好的臨時可使用的廁所,平時蓋上蓋、拆掉圍擋就是糙坪;有衛生醫療和救災物資存儲的用房;有臨時供電設施;交通中斷,有運送食品和物資的直升機坪;整個場地有廣播宣傳系統和攝像監控系統……北京地震局和朝陽區還對附近社區做了具體的疏散預案,使這個場地真正發揮作用,具體到哪幾棟樓房的居民疏散到哪個場地。做到可以實際操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