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當時主管全國科技工作的是劉西堯和遲群,可真正說了算的是遲群。作為四人幫爪牙的遲群正得意,別提有多猖狂,他幹了不少的壞事,甚至對全國人民敬愛的周總理也公開言辭不恭。事實上,這次大會之前就充滿了左和右的鬥爭,在科技大會籌備小組中白介夫是支部書記,聶榮臻元帥的秘書甘子玉是支部副書記,籌備小組根據全國的科技情況作了一些調查研究,白介夫就參加了這次全國科學家考察隊。考察中的大量事實使白介夫深有感觸,他認為不能老講假話,就如實寫出內部簡報,呈送給劉西堯和遲群。簡報就整個文化大革命對科技工作的損害程度講了真話,對此遲群惱羞成怒,把簡報中一些內容狠批了一頓,並扣上政治大帽子,說簡報把大好的革命形式描繪得漆黑一團。當時,寫簡報的同志十分擔憂,就問白介夫:“老白,寫簡報有沒有寫成右派的?反映真實情況怎麼倒變成右派了?!”白介夫無奈這種怪事,既然遲群不讓講真話,以後就不出簡報了。其實,在“文革”中這類怪事很多,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北京市管地震1973年初,白介夫到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工作,任副主任,正好分管北京市的地震和科技方面工作。那時,社會上對地震的了解不多,不重視,但恰恰一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落址與地震息息相關。是年9月,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出關於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預製研究的報告。國家計委也同意為高能加速器的預研和建造立項,定名為“753工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遂開始調研、籌建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工作。直徑很大的加速器占地面積相當大,建設高能物理加速器的過程中,要求水平度絕對精確,若建築時有小地震發生,稍微震動一下就會破壞整體精度。如何選址?頗費腦筋。最初選在北京市遠郊昌平,但位於京北的昌平每年一二級地震就有好多次……為此爭論了很久。北京市相關部門給中科院介紹了不少當地地質結構和地震的情況,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副總理也過問了此事,最終放棄了該項目在昌平定址的方案。此後由於“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干擾,加速器預研被迫停頓。很多年後,這個加速器項目最終建在了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因為工作關係,白介夫與主管全國地震工作機構的中科院當權造反派打過不少交道,對他們工作上的拖沓、極度不負責任感慨頗深。
1976年唐山地震發生前,北京地震隊的技術負責人張國民(現在中國地震局工作),在地震發生前半個月,向白介夫匯報了他們得到一些信息,雖然說得比較簡單、概括,但白介夫認為事關重大,應該立即向國家主管部門匯報一次,以引起更多的關注。那時中科院掌權的造反派頭頭姓王,他奪了院長的權,科學院的大事小情都非得找他。白介夫遂向他提出就震情態勢向他作匯報的意向。當時,天安門事件剛過去三個月,全國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掌權的造反派全力投入運動,根本無心聽匯報。儘管白介夫催了姓王的造反派頭頭一個禮拜,他依然因為忙於運動而無暇聽匯報。後來他終於來聽匯報,卻無任何明確表態,沒有任何做進一步工作的想法,更沒有作針對性的防範準備。
>
那年,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2)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白介夫記得,27日當晚匯報結束以後,參會的國家地震局的一個群測群防隊伍,很重視北京地震隊觀察到的異常現象,大概有六七個人連夜就到唐山去了,他們並不知道大地震即將發生,更不知大地震震中就在他們去的地方。結果,去的這幾個人全部殉職在唐山。白介夫清楚地記得群測群防的隊伍是星期六出發的,北京市市委書記的黃秘書和他的夫人,因為家是唐山的,也於那天晚上趕回唐山。結果,他的夫人和兩個孩子都在地震中罹難。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市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時,大約是天快亮的時分,白介夫正在中關村家裡。地震時,桌子上擺放的東西都掉到地下。他顧不上收拾,匆忙趕去機關了解情況。剛上到機關的五樓,又來了個餘震,搖晃得仍然很厲害,他心急火燎,根本沒過多地考慮危險,而是趕快抓起辦公室的電話了解情況。
地震後,北京持續下了傾盆大雨,很多人害怕餘震,在雨里待著,不敢進屋。市政府大樓里也是人去樓空,已經幾乎沒有人工作了。整座市委大樓里,只有白介夫和市委宣傳部的一個人還在大樓里辦公、住宿。他們一起議論地震,也議論當時的學毛選活動。
於是有人講,只要老白敢住,他們也敢住;還有人打趣說,老白坐鎮,北京大概不會再有地震,因為在“管”地震嘛。說到當時為何如此泰然自若,白介夫解釋道,由於在管地震工作,接觸地震的事多了,所以對地震並不是那麼恐慌。
那時,白介夫每天晚上都忙於聽有關地震的匯報,了解情況。北京市委放手讓群眾準備再發生地震時的應對策略。不過搭地震棚的事,並不是北京市委建議的,而是老百姓自發的行動,其結果就是北京城裡見fèng插針地蓋起地震棚,把好多四合院擠得滿滿的。地震棚是地震緩解後才逐步清理的,到現在為止,還有些四合院內沒處理乾淨。白介夫感慨道,地震棚把四合院都破壞了。
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損壞最厲害的是通縣,房屋破壞得厲害,其他的地方損失不太嚴重,可是地震時的動靜把人們嚇壞了。大家紛紛詢問地震發生時該如何避險逃生,白介夫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向人們宣傳:“桌子底下最安全,像唐山那麼大的地震想跑出險境是不可能的,地震來了,人都不能站起來,往哪跑?只能鑽到桌子底下去,最好再準備點水和吃的。”與此同時,對震情分析他也有自己的觀點,認為京津唐在同一個地震帶上,發生了這麼大的一個地震,地下的巨大能量已經釋放了,短期內不可能再有大地震。他的從容不迫,穩定了家人的情緒,最後他家連地震棚都沒搭。
唐山大地震後,為了首都的安全,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專門討論了好幾天,中心議題就是密雲水庫要不要做預防工作。密雲水庫最大的庫容量是存水43億立方米,那時水庫內有40多億立方米水。唐山地震發生後,一位專家聲稱,假如這樣大的地震震中在密雲水庫附近,那密雲水庫的堤壩將會崩塌,屆時40多億立方水衝下來,水頭高達6米,勢必橫掃一切,並漫過整個京城,一個人也活不了。說得如此聳人聽聞,誰敢不重視?於是,當時北京市的領導為此專門開會研究這件關係首都安全的大事。當時所謂的市領導大都是軍代表,原來老市委的相關幹部沒有參加討論的資格。最後,與會者認為必須降低危險度,遂決定放掉一部分水來預防地震可能給北京造成的滅頂之災。1976年10月份左右,密雲水庫40多億立方米水的庫存被放出一部分流量出來,大概放掉了18億立方米的水。然而,放掉的18億立方米的水直到現在想補都補不上來。唐山大地震搞得人心惶惶,現在想想,很多時候是在自己嚇自己。
海城、唐山兩大強烈地震發生後,北京市也對市內部分老舊房屋和周邊的幾座水庫進行過一些加固措施,用得最多的辦法就是在樓體外面加一個抗震加固圈,使樓的整體性大大地提高了。
唐山地震後的反思唐山地震後的第三天,白介夫就去了災區,在那待了一整天,看到了不少失去父母的孤兒,人們相互遇見沒說話就哽咽不止——因為家人都遇難了,那場面特別悽慘。災區的房子都塌了,明明知道廢墟下還埋著許多人,但干著急救不出來,因為沒有救助工具和手段。那時候,解放軍部隊上去了好多人,用手扒、用鎬刨,但這種救援方法怎能及時有效地救人?眼睜睜看著被埋入廢墟中的人在期待與絕望中熬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真令人心痛。事實讓人們真切地認識到地震救援靠人海戰術不行,而要有適當的工具,特別急需的是起重設備。
之後,白介夫苦思地震工作的未來。愈發感到抗震減災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地震預報到現在為止,不僅是中國,全世界誰家也沒有準確預報地震的水平,不要說某日某時,就是預告三天之內某地有地震也沒有把握(短臨根本不過關)。再說,一旦預報有地震,老百姓要搬家,工廠得停工,整個社會要因之動盪,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哪個國家敢冒這個險?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不足以說明我們已經掌握了地殼運動的規律,具有準確預報地震的水平。由此白介夫認為,中國抗震減災工作在繼續加強台站網絡的建設,結合群測群防的同時,尤其要在減災救災方面下大功夫,其中最重要的是應該重視研究建築物倒塌後怎樣把人儘快救出來這樣的課題。
在北京市管地震1973年初,白介夫到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工作,任副主任,正好分管北京市的地震和科技方面工作。那時,社會上對地震的了解不多,不重視,但恰恰一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落址與地震息息相關。是年9月,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出關於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預製研究的報告。國家計委也同意為高能加速器的預研和建造立項,定名為“753工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遂開始調研、籌建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工作。直徑很大的加速器占地面積相當大,建設高能物理加速器的過程中,要求水平度絕對精確,若建築時有小地震發生,稍微震動一下就會破壞整體精度。如何選址?頗費腦筋。最初選在北京市遠郊昌平,但位於京北的昌平每年一二級地震就有好多次……為此爭論了很久。北京市相關部門給中科院介紹了不少當地地質結構和地震的情況,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副總理也過問了此事,最終放棄了該項目在昌平定址的方案。此後由於“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干擾,加速器預研被迫停頓。很多年後,這個加速器項目最終建在了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因為工作關係,白介夫與主管全國地震工作機構的中科院當權造反派打過不少交道,對他們工作上的拖沓、極度不負責任感慨頗深。
1976年唐山地震發生前,北京地震隊的技術負責人張國民(現在中國地震局工作),在地震發生前半個月,向白介夫匯報了他們得到一些信息,雖然說得比較簡單、概括,但白介夫認為事關重大,應該立即向國家主管部門匯報一次,以引起更多的關注。那時中科院掌權的造反派頭頭姓王,他奪了院長的權,科學院的大事小情都非得找他。白介夫遂向他提出就震情態勢向他作匯報的意向。當時,天安門事件剛過去三個月,全國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掌權的造反派全力投入運動,根本無心聽匯報。儘管白介夫催了姓王的造反派頭頭一個禮拜,他依然因為忙於運動而無暇聽匯報。後來他終於來聽匯報,卻無任何明確表態,沒有任何做進一步工作的想法,更沒有作針對性的防範準備。
>
那年,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2)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白介夫記得,27日當晚匯報結束以後,參會的國家地震局的一個群測群防隊伍,很重視北京地震隊觀察到的異常現象,大概有六七個人連夜就到唐山去了,他們並不知道大地震即將發生,更不知大地震震中就在他們去的地方。結果,去的這幾個人全部殉職在唐山。白介夫清楚地記得群測群防的隊伍是星期六出發的,北京市市委書記的黃秘書和他的夫人,因為家是唐山的,也於那天晚上趕回唐山。結果,他的夫人和兩個孩子都在地震中罹難。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市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時,大約是天快亮的時分,白介夫正在中關村家裡。地震時,桌子上擺放的東西都掉到地下。他顧不上收拾,匆忙趕去機關了解情況。剛上到機關的五樓,又來了個餘震,搖晃得仍然很厲害,他心急火燎,根本沒過多地考慮危險,而是趕快抓起辦公室的電話了解情況。
地震後,北京持續下了傾盆大雨,很多人害怕餘震,在雨里待著,不敢進屋。市政府大樓里也是人去樓空,已經幾乎沒有人工作了。整座市委大樓里,只有白介夫和市委宣傳部的一個人還在大樓里辦公、住宿。他們一起議論地震,也議論當時的學毛選活動。
於是有人講,只要老白敢住,他們也敢住;還有人打趣說,老白坐鎮,北京大概不會再有地震,因為在“管”地震嘛。說到當時為何如此泰然自若,白介夫解釋道,由於在管地震工作,接觸地震的事多了,所以對地震並不是那麼恐慌。
那時,白介夫每天晚上都忙於聽有關地震的匯報,了解情況。北京市委放手讓群眾準備再發生地震時的應對策略。不過搭地震棚的事,並不是北京市委建議的,而是老百姓自發的行動,其結果就是北京城裡見fèng插針地蓋起地震棚,把好多四合院擠得滿滿的。地震棚是地震緩解後才逐步清理的,到現在為止,還有些四合院內沒處理乾淨。白介夫感慨道,地震棚把四合院都破壞了。
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損壞最厲害的是通縣,房屋破壞得厲害,其他的地方損失不太嚴重,可是地震時的動靜把人們嚇壞了。大家紛紛詢問地震發生時該如何避險逃生,白介夫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向人們宣傳:“桌子底下最安全,像唐山那麼大的地震想跑出險境是不可能的,地震來了,人都不能站起來,往哪跑?只能鑽到桌子底下去,最好再準備點水和吃的。”與此同時,對震情分析他也有自己的觀點,認為京津唐在同一個地震帶上,發生了這麼大的一個地震,地下的巨大能量已經釋放了,短期內不可能再有大地震。他的從容不迫,穩定了家人的情緒,最後他家連地震棚都沒搭。
唐山大地震後,為了首都的安全,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專門討論了好幾天,中心議題就是密雲水庫要不要做預防工作。密雲水庫最大的庫容量是存水43億立方米,那時水庫內有40多億立方米水。唐山地震發生後,一位專家聲稱,假如這樣大的地震震中在密雲水庫附近,那密雲水庫的堤壩將會崩塌,屆時40多億立方水衝下來,水頭高達6米,勢必橫掃一切,並漫過整個京城,一個人也活不了。說得如此聳人聽聞,誰敢不重視?於是,當時北京市的領導為此專門開會研究這件關係首都安全的大事。當時所謂的市領導大都是軍代表,原來老市委的相關幹部沒有參加討論的資格。最後,與會者認為必須降低危險度,遂決定放掉一部分水來預防地震可能給北京造成的滅頂之災。1976年10月份左右,密雲水庫40多億立方米水的庫存被放出一部分流量出來,大概放掉了18億立方米的水。然而,放掉的18億立方米的水直到現在想補都補不上來。唐山大地震搞得人心惶惶,現在想想,很多時候是在自己嚇自己。
海城、唐山兩大強烈地震發生後,北京市也對市內部分老舊房屋和周邊的幾座水庫進行過一些加固措施,用得最多的辦法就是在樓體外面加一個抗震加固圈,使樓的整體性大大地提高了。
唐山地震後的反思唐山地震後的第三天,白介夫就去了災區,在那待了一整天,看到了不少失去父母的孤兒,人們相互遇見沒說話就哽咽不止——因為家人都遇難了,那場面特別悽慘。災區的房子都塌了,明明知道廢墟下還埋著許多人,但干著急救不出來,因為沒有救助工具和手段。那時候,解放軍部隊上去了好多人,用手扒、用鎬刨,但這種救援方法怎能及時有效地救人?眼睜睜看著被埋入廢墟中的人在期待與絕望中熬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真令人心痛。事實讓人們真切地認識到地震救援靠人海戰術不行,而要有適當的工具,特別急需的是起重設備。
之後,白介夫苦思地震工作的未來。愈發感到抗震減災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地震預報到現在為止,不僅是中國,全世界誰家也沒有準確預報地震的水平,不要說某日某時,就是預告三天之內某地有地震也沒有把握(短臨根本不過關)。再說,一旦預報有地震,老百姓要搬家,工廠得停工,整個社會要因之動盪,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哪個國家敢冒這個險?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不足以說明我們已經掌握了地殼運動的規律,具有準確預報地震的水平。由此白介夫認為,中國抗震減災工作在繼續加強台站網絡的建設,結合群測群防的同時,尤其要在減災救災方面下大功夫,其中最重要的是應該重視研究建築物倒塌後怎樣把人儘快救出來這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