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
那年,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3)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唐山地震以後,白介夫看了不少材料,到國外參觀考察時候也注意到,有些國家的樓很高,但全是框架結構,所採用的牆壁材料都是輕質的,而在我國這種建築方針的實施和推廣卻很難,白介夫說:“不是技術上的困難,而是房屋建築領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其實,任何一個建築都可以採用輕型結構和輕質材料,防寒隔熱又節能的牆體材料已經有了,問題是如何能夠在我國的整個建築業中切實推廣和應用,使之成為整個建築業的大方向。”白介夫一直在思考,今後建房時如果能多採取鋼結構牆體框架,中間的牆體用輕質保溫的材料的話,即使有大地震,房子倒了也沒關係,再說這樣的房屋結構更不容易倒。日本就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明。如今中國每年生產鋼材2億多噸,產量並不低,但在輕型鋼材研製方面並沒有充分的設想和發展。根本問題在於建築部門對防震研究就不夠重視,能見到的相關宣傳很多是“這種結構是多結實,七八級地震也倒不了”!而輕型建材呢?就根本沒有這個宣傳題目。再說,輕質材料建房的速度比傳統方式快,像日本和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一棟樓架子起來以後,把輕質的東西貼上去就行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進人去,既安全便捷,又提高了效率,這樣的好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
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李光當時,倖存者們利用防震知識進行避震,震後安全脫險,他們的防震方法、避震經過值得我們借鑑。
30年前的那次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萬餘人的死亡和近百億元財產的經濟損失,距離震中45公里的寧河縣蘆台鎮,房屋倒塌也達到了85%,居民幾乎全部被埋壓在房墟之中,2萬多人的小縣城近2000人死亡,地震損失也極為慘重。儘管如此,城區的許多職工幹部、居民群眾利用地震知識積極避震,免於地震傷害。
如今,30年過去了,地震臨震預報仍在探索之中,如何減輕地震災害、減少人員傷亡仍是當今防震抗震工作重要的研究課題。當時,倖存者們利用防震知識進行避震,震後安全脫險,他們的防震方法、避震經過仍值得我們借鑑。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抗震知識救了老兩口寧玉,男,農業局員工。唐山地震前,我在縣農業局上班,除看門當警衛外,還負責分發各科室的報刊、雜誌、書信。正是因為有這種工作關係,才有機會每天到地震辦公室(當時,縣地震辦公室在農業局院內辦公)。
記得1974年底,地震辦公室工作人員除每天要數、繪圖外,還經常下鄉,宣傳抗震知識。我只知道他們很忙,但不知忙什麼,後來才聽說上邊發了文件,說我們這個地區今後一兩年內將有6級以上的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後,他們的工作更忙了,有時忙不過來時,我就去幫忙,協助他們下發抗震知識掛圖、小冊子、幻燈片等宣傳資料,聽巡迴展覽講解員們預講。在那些日子裡,我懂得了很多地震知識,學到了許多防震方法,知道了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該怎麼辦。地震辦公室的老張和小李還幫我把警衛室的家具作了調整:寫字檯擺放在床的一側,立櫥放在夾山牆邊,床下用彈藥箱頂住……他倆還經常囑咐我和老伴,要把暖瓶放在地上並且固定住,使它不傾倒,床下要經常存放一些食品,以防萬一;遇上地震,千萬不要亂跑,這個床已經很抗震了,最好迅速躲到床下……
1976年7月27日晚上,我和往日一樣,將暖瓶放在了固定位置,由於天氣悶熱,我和老伴很晚才睡著。突然,傳來一陣轟鳴聲,我和老伴都被驚醒。窗外白光、紅光閃耀,大地不停地抖動、搖晃,房屋掉土,門窗亂響,我意識到這是大地震,還沒有喊出聲,我倆就從床上被晃了下來。我和老伴順勢鑽到了床下。剎那間,警衛室的牆倒了,房蓋也掉了下來,我們被埋在廢墟之中。由於床鋪、辦公桌的支撐,形成了小空間,我和老伴躲在裡邊,一點也沒有傷著。過了一段時間,就聽到廢墟上有人在喊叫我們,我回答說:“我們沒有受傷,很安全,你們先救別人吧!”我倆在小空間中,相互照顧著,不時地說著話,渴了就喝暖瓶里的水,餓了就吃床下籃子裡面的食物。一直到上午9點被救出,在裡邊待了5個多小時,沒事兒。
靈活運用防震知識,是避險的關鍵李捍東,男,農業局機關幹部。1976年7月27日夜晚,人們已進入夢鄉,我和局機關的老王等三位同志在趕寫一份材料。凌晨1點多鐘,材料終於寫完了,半個多小時以後,大家相繼上床休息。儘管很困,不知怎的我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朦朧中,聽到了鄰居的掛鐘敲了三下,外邊好像又下起了雨……
突然,一陣劇烈地顫動把我顛醒,我立即意識到這是強烈地震。跑?院內雖較寬敞,但為時已晚,往外跑更危險!這時,我非常清醒,立刻想起了學習過的避震知識。我首先借地面的搖晃,順勢滾到床邊(夾山牆根部)。當地面向西晃動時,室內擺放的辦公桌、文件櫥等緊緊頂住了夾山牆西倒,我急忙向夾山牆與前檐結合部(牆角)滾去。剛到牆角,夾山牆就向東倒去,剎那間,只聽幾聲巨響,房檁掉了下來。其中一根砸在辦公室桌上,辦公桌折了;另一根砸在床上,把床砸了個大窟窿。接著,半米多厚的前檐牆體也向室內倒了下來,傾倒下的大青磚全部砸在床上,床變成了兩截,厚厚的青磚和房土把床埋了起來……
大震剛過,我跑出室外,拼命呼喊在機關住宿的同志們。大約過了十幾分鐘,沒有受傷的同志陸續鑽了出來。我們幾個人組成了一個搶救小組,清點人數後,確定了被埋壓人員,迅速救人。經過一個多小時地奮力扒救,遇難、遇險的同志幾乎全部被救出。然後,我和另外3位同志抬起危重傷員,向醫院跑去……
大約半個多小時後,當我們返回走到單位廢墟時,聽見有幾位同志在大聲喊著我名字,有的還說:沒聲兒了,看這慘樣兒,肯定是被砸死了……
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大家都很驚奇。當結束救援工作回到辦公室,我看著正在不斷掉土、隨時都可能掉下來的房蓋,斷成兩截的床鋪,折斷了的辦公桌和吊在床頭的脊檁。心想:太險了,這是當時頭腦清醒、靈活運用防震知識的結果。如果震區的廣大群眾,都能保持頭腦冷靜,靈活運用抗震知識,合理進行避震,那麼傷亡就會明顯減少。鎮定自若是生存的法寶
>
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2)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楊木香,女,農業局職工。提起唐山大地震,我十分傷心和難受。災難中,我失去了很多朋友、很多同志,特別是親眼看著我的同學、摯友李艷敏同志瞬間被砸傷致死的慘景,更是悲痛不已。
我是農業局的打字員和收發員。7月27日晚上,由於連續幾天的加倍工作(7月24日農業局苗圃發生翻船事故,死亡兩人,局大部分幹部均到現場,處理善後工作),我覺得很累、很困,9點多就上床準備睡覺,可是不知啥原因,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先是心慌,後來就是從來沒有過的恐懼,特別害怕。夜很深了,為了防止意外(我心臟不好)我大著膽子走出房門,去找我的同學李艷敏,與她一起過夜。
凌晨1點多鐘,我倆各自上了床,不知啥時候睡著了。突然,一陣劇烈地抖動,把我倆顛醒,我立即意識到這是大地震(由於工作關係,經常去地震辦公室,懂得一些地震知識),便大聲喊:“不好,是大地震,快躲!”李艷敏雖然胖些,但動作較快,她迅速起身,順勢下床,向門口跑去。快接近門口時她摔倒了,又掙扎著向門口爬去。我大聲地喊:“別跑,快往牆角、床下躲!”她好像沒有聽到我的呼喚,還是一個勁兒的往門口爬,並抓住門拉手站了起來,用力開門,門卻沒能打開。這時燈滅了,我借著外邊的亮光,發現她仍在門口扶著拉手發呆。此刻房頂在掉土,我忙喊:“那兒危險,往牆角躲!”然而她沒有就近躲到牆角,卻奔向我躲的地方。她正想往床下鑽時,夾山牆倒了下來,只聽“哎喲”一聲,以後,再也沒有聽到她的聲音。
地震過後,天還沒亮,我和幾位在局機關住宿的職工幹部全力扒救她,但已經晚了,救出後她全身蒼白,面無血色,脊椎骨被砸折了,骨茬裸露在體外,我們當時採取了許多急救措施,仍沒有挽留住她的生命,我的摯友李艷敏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事後,每當人們提起這件事時,他們都說我有福,其實我覺得是抗震知識救了我。我在抗震宣傳掛圖中知道,遇到地震一定要沉著,在室內來不及選擇最佳躲避位置時,應就近在牆角避震,我這樣做了,死裡逃生。而我的好姐妹李艷敏,因為對地震知識了解得少些,關鍵之時,顯得緊張、慌亂,失掉了可以爭取生存的寶貴時間,被地震奪去了生命。
那年,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3)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唐山地震以後,白介夫看了不少材料,到國外參觀考察時候也注意到,有些國家的樓很高,但全是框架結構,所採用的牆壁材料都是輕質的,而在我國這種建築方針的實施和推廣卻很難,白介夫說:“不是技術上的困難,而是房屋建築領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其實,任何一個建築都可以採用輕型結構和輕質材料,防寒隔熱又節能的牆體材料已經有了,問題是如何能夠在我國的整個建築業中切實推廣和應用,使之成為整個建築業的大方向。”白介夫一直在思考,今後建房時如果能多採取鋼結構牆體框架,中間的牆體用輕質保溫的材料的話,即使有大地震,房子倒了也沒關係,再說這樣的房屋結構更不容易倒。日本就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明。如今中國每年生產鋼材2億多噸,產量並不低,但在輕型鋼材研製方面並沒有充分的設想和發展。根本問題在於建築部門對防震研究就不夠重視,能見到的相關宣傳很多是“這種結構是多結實,七八級地震也倒不了”!而輕型建材呢?就根本沒有這個宣傳題目。再說,輕質材料建房的速度比傳統方式快,像日本和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一棟樓架子起來以後,把輕質的東西貼上去就行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進人去,既安全便捷,又提高了效率,這樣的好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
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李光當時,倖存者們利用防震知識進行避震,震後安全脫險,他們的防震方法、避震經過值得我們借鑑。
30年前的那次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萬餘人的死亡和近百億元財產的經濟損失,距離震中45公里的寧河縣蘆台鎮,房屋倒塌也達到了85%,居民幾乎全部被埋壓在房墟之中,2萬多人的小縣城近2000人死亡,地震損失也極為慘重。儘管如此,城區的許多職工幹部、居民群眾利用地震知識積極避震,免於地震傷害。
如今,30年過去了,地震臨震預報仍在探索之中,如何減輕地震災害、減少人員傷亡仍是當今防震抗震工作重要的研究課題。當時,倖存者們利用防震知識進行避震,震後安全脫險,他們的防震方法、避震經過仍值得我們借鑑。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抗震知識救了老兩口寧玉,男,農業局員工。唐山地震前,我在縣農業局上班,除看門當警衛外,還負責分發各科室的報刊、雜誌、書信。正是因為有這種工作關係,才有機會每天到地震辦公室(當時,縣地震辦公室在農業局院內辦公)。
記得1974年底,地震辦公室工作人員除每天要數、繪圖外,還經常下鄉,宣傳抗震知識。我只知道他們很忙,但不知忙什麼,後來才聽說上邊發了文件,說我們這個地區今後一兩年內將有6級以上的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後,他們的工作更忙了,有時忙不過來時,我就去幫忙,協助他們下發抗震知識掛圖、小冊子、幻燈片等宣傳資料,聽巡迴展覽講解員們預講。在那些日子裡,我懂得了很多地震知識,學到了許多防震方法,知道了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該怎麼辦。地震辦公室的老張和小李還幫我把警衛室的家具作了調整:寫字檯擺放在床的一側,立櫥放在夾山牆邊,床下用彈藥箱頂住……他倆還經常囑咐我和老伴,要把暖瓶放在地上並且固定住,使它不傾倒,床下要經常存放一些食品,以防萬一;遇上地震,千萬不要亂跑,這個床已經很抗震了,最好迅速躲到床下……
1976年7月27日晚上,我和往日一樣,將暖瓶放在了固定位置,由於天氣悶熱,我和老伴很晚才睡著。突然,傳來一陣轟鳴聲,我和老伴都被驚醒。窗外白光、紅光閃耀,大地不停地抖動、搖晃,房屋掉土,門窗亂響,我意識到這是大地震,還沒有喊出聲,我倆就從床上被晃了下來。我和老伴順勢鑽到了床下。剎那間,警衛室的牆倒了,房蓋也掉了下來,我們被埋在廢墟之中。由於床鋪、辦公桌的支撐,形成了小空間,我和老伴躲在裡邊,一點也沒有傷著。過了一段時間,就聽到廢墟上有人在喊叫我們,我回答說:“我們沒有受傷,很安全,你們先救別人吧!”我倆在小空間中,相互照顧著,不時地說著話,渴了就喝暖瓶里的水,餓了就吃床下籃子裡面的食物。一直到上午9點被救出,在裡邊待了5個多小時,沒事兒。
靈活運用防震知識,是避險的關鍵李捍東,男,農業局機關幹部。1976年7月27日夜晚,人們已進入夢鄉,我和局機關的老王等三位同志在趕寫一份材料。凌晨1點多鐘,材料終於寫完了,半個多小時以後,大家相繼上床休息。儘管很困,不知怎的我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朦朧中,聽到了鄰居的掛鐘敲了三下,外邊好像又下起了雨……
突然,一陣劇烈地顫動把我顛醒,我立即意識到這是強烈地震。跑?院內雖較寬敞,但為時已晚,往外跑更危險!這時,我非常清醒,立刻想起了學習過的避震知識。我首先借地面的搖晃,順勢滾到床邊(夾山牆根部)。當地面向西晃動時,室內擺放的辦公桌、文件櫥等緊緊頂住了夾山牆西倒,我急忙向夾山牆與前檐結合部(牆角)滾去。剛到牆角,夾山牆就向東倒去,剎那間,只聽幾聲巨響,房檁掉了下來。其中一根砸在辦公室桌上,辦公桌折了;另一根砸在床上,把床砸了個大窟窿。接著,半米多厚的前檐牆體也向室內倒了下來,傾倒下的大青磚全部砸在床上,床變成了兩截,厚厚的青磚和房土把床埋了起來……
大震剛過,我跑出室外,拼命呼喊在機關住宿的同志們。大約過了十幾分鐘,沒有受傷的同志陸續鑽了出來。我們幾個人組成了一個搶救小組,清點人數後,確定了被埋壓人員,迅速救人。經過一個多小時地奮力扒救,遇難、遇險的同志幾乎全部被救出。然後,我和另外3位同志抬起危重傷員,向醫院跑去……
大約半個多小時後,當我們返回走到單位廢墟時,聽見有幾位同志在大聲喊著我名字,有的還說:沒聲兒了,看這慘樣兒,肯定是被砸死了……
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大家都很驚奇。當結束救援工作回到辦公室,我看著正在不斷掉土、隨時都可能掉下來的房蓋,斷成兩截的床鋪,折斷了的辦公桌和吊在床頭的脊檁。心想:太險了,這是當時頭腦清醒、靈活運用防震知識的結果。如果震區的廣大群眾,都能保持頭腦冷靜,靈活運用抗震知識,合理進行避震,那麼傷亡就會明顯減少。鎮定自若是生存的法寶
>
他們大難不死並非因為幸運(2)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楊木香,女,農業局職工。提起唐山大地震,我十分傷心和難受。災難中,我失去了很多朋友、很多同志,特別是親眼看著我的同學、摯友李艷敏同志瞬間被砸傷致死的慘景,更是悲痛不已。
我是農業局的打字員和收發員。7月27日晚上,由於連續幾天的加倍工作(7月24日農業局苗圃發生翻船事故,死亡兩人,局大部分幹部均到現場,處理善後工作),我覺得很累、很困,9點多就上床準備睡覺,可是不知啥原因,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先是心慌,後來就是從來沒有過的恐懼,特別害怕。夜很深了,為了防止意外(我心臟不好)我大著膽子走出房門,去找我的同學李艷敏,與她一起過夜。
凌晨1點多鐘,我倆各自上了床,不知啥時候睡著了。突然,一陣劇烈地抖動,把我倆顛醒,我立即意識到這是大地震(由於工作關係,經常去地震辦公室,懂得一些地震知識),便大聲喊:“不好,是大地震,快躲!”李艷敏雖然胖些,但動作較快,她迅速起身,順勢下床,向門口跑去。快接近門口時她摔倒了,又掙扎著向門口爬去。我大聲地喊:“別跑,快往牆角、床下躲!”她好像沒有聽到我的呼喚,還是一個勁兒的往門口爬,並抓住門拉手站了起來,用力開門,門卻沒能打開。這時燈滅了,我借著外邊的亮光,發現她仍在門口扶著拉手發呆。此刻房頂在掉土,我忙喊:“那兒危險,往牆角躲!”然而她沒有就近躲到牆角,卻奔向我躲的地方。她正想往床下鑽時,夾山牆倒了下來,只聽“哎喲”一聲,以後,再也沒有聽到她的聲音。
地震過後,天還沒亮,我和幾位在局機關住宿的職工幹部全力扒救她,但已經晚了,救出後她全身蒼白,面無血色,脊椎骨被砸折了,骨茬裸露在體外,我們當時採取了許多急救措施,仍沒有挽留住她的生命,我的摯友李艷敏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事後,每當人們提起這件事時,他們都說我有福,其實我覺得是抗震知識救了我。我在抗震宣傳掛圖中知道,遇到地震一定要沉著,在室內來不及選擇最佳躲避位置時,應就近在牆角避震,我這樣做了,死裡逃生。而我的好姐妹李艷敏,因為對地震知識了解得少些,關鍵之時,顯得緊張、慌亂,失掉了可以爭取生存的寶貴時間,被地震奪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