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事情,黨和政府有過深深的考慮。在唐山重建中,對於各種公共場合的設計,儘可能地為地震截癱人提供方便。在那些市區的繁華地段,在一座座大型圖書館,在人流如織的商場,在具有一定規模的賓館飯店……一處處無障礙設計,與這些項目印在同一張藍圖上,而後又出現在地震截癱人滿意的目光里,出現在廣大市民讚許的眼神里。新唐山的這些無障礙設施,體現了地震前後城市建設的差異,也昭示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七翻開世界災害史,在20世紀人類蒙受的自然災害中,只有日本關東大地震、孟加拉風暴cháo災、非洲大饑荒等慘況,可與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比。造成如此災難,除了地震的震級大、震源淺之外,還在於城市本身不抗震:不設防的城市經不起強烈地震力的襲擊;城市布局及建築用地選擇不合理,路南區基本建在一條活動斷裂帶兩側和砂土液化地段;住宅的建築結構不合理,施工質量差;城市生命線工程脆弱;震中區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別高達70%和每平方公里1.54萬人。

  今日唐山,是怎樣成為一座抗震城市的呢?

  其一,選擇有利抗震的地段建設。為此,國家曾組織上千人,對唐山擬建的規劃區進行綜合性勘察,包括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等,選擇了建設衛星城——新區的場地,並將處於活動斷裂帶附近的大型工廠遷過去。路南區則“劣”中選“好”,適當建設2~3層住宅及商業網點。新唐山的老市區呢?重點從原來的路北區起步,往“承載力”強的北西方向“走動”。東礦區避開採空塌陷,以及其他的“危險地段”。

  >

  歲月流過,我們依然記得(5)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其二,按國家規定抗震設防一絲不苟。經過了那場大地震,唐山被國家劃為8度基本烈度區。唐山重建,對於一般的“工民建”,均按8度進行設防;對生命線工程,適當提高設防標準。新唐山的樓房間距,採用檐高1.7倍進行布置;居住小區,設置綠地並加設取水措施;城市交通,增加對外出口;城市供電,多電源環形供電;城市通信,有線無線結合,機房分開建設;城市供水,多水源環形供水……

  其三,勇開住宅結構抗震之先河。主要採用“內澆外掛”、“內澆外砌”、“磚混加構造柱”結構形式。“內澆外掛”,又稱“一模三板”,內牆用大模板以混凝土澆築,牆體內配鋼筋網架;外牆掛預製混凝土複合牆板,配以構造柱和圈樑。“內澆外砌”,又稱“一模兩板”,內牆與“內澆外掛”同;外牆用磚砌築,加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和圈樑,樓板甩出的“鬍子筋”與牆體鋼筋相連,並用混凝土澆注成為一體。“磚混加構造柱”,在磚牆身中加鋼筋混凝土現澆構造柱,每層設計封閉混凝土圈樑,與構造柱連成一體。

  其四,注重防止次生災害的措施。地震的次生災害,常常為地震惡魔助虐,讓那些受災的城市雪上加霜。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次生災害的警鐘向人們猛烈地敲響。也許就從那時起,人們才幡然醒悟才高度警惕了。唐山重建,對市區各種倉庫布局做了調整,易燃易爆倉庫一律遷移到遠離居住區的地方。對位於城市上游的陡河水庫堤壩,按百年一遇洪水進行抗震加固。新建煉焦制氣廠和熱電廠,實行集中供氣集中供熱,減少火源……

  八公元1986年7月28日,1萬多名唐山各界代表,聚集莊嚴肅穆的抗震紀念碑廣場,紀念“7.28”這一唐山人民永生難忘的日子。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隆戈重舉行唐山抗震10周年紀念大會。那天我也融進這人山人海之中。就在這次紀念大會上,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結束。毋庸諱言,當人們高度讚美新唐山之時,也對這座城市流露出些許遺憾的情緒。這遺憾的情緒,來自於重建的某些缺陷——因為那時,仍有一些城市居民住在了簡易房裡。官方內部資料表明,當時住簡易房的居民為4566戶。當時的中央領導萬里同志,參加完上午的紀念活動之後,來到遭受震災最重的老路南區,見一些地段還支撐著簡易房,心情立即顯得沉重起來。他緊皺著眉頭察看了簡易房。他神情嚴肅地指示身邊的有關領導:對一少部分沒解決住房的居民,一定要想辦法在短期內解決。當然,在簡易房裡度過10個春秋的地震災民,期盼“安居”的心情又是多麼的迫切呀。

  因為那時,城市基礎設施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污水處理廠,本來規劃要建3個的,卻只建成了1個。重建規劃按京山鐵路改線考慮,不料國家缺錢改線未成,鐵路依然分割城市火車依然穿越市區。重建規劃雖也考慮外環路建設,但因資金及採煤塌陷等未果,過境車輛也依然自市區穿行而過。當城市水危機的警鐘一次次敲響,唐山市的“盼水媽”正心急如焚。市民們最揪心的時刻,是眼望著那落落停停的水滴。市中心區約1/3地段的樓房,三層以上不能正常供水。

  因為那時,建築設計“千篇一律”的現象還很嚴重。唐山重建,雖然雲集了全國各地的建築師,並設計出使用價值較高的住宅藍圖,但只要任何眼睛稍微一瞧,不難看出“10年一貫制”的模樣:不論採取何種結構形式,都是條式的和點式的那麼兩種,“方盒子”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許多公建的“模樣”也較“拘謹”,難尋令人眼睛突然一亮之境界。這樣,你(住宅)也單調,我(公建)也單調,城市的景觀就不免有些呆板了。

  我在拙作《唐山震後重建的哲學思考》一書中,毫無顧慮卻又心緒不安地提出了上述問題的成因——歸結為“歷史的人做歷史的事”。其一,他們受著“左”的思想的嚴重影響;其二,他們受著經濟實力的嚴重製約;其三,他們時刻想著讓居民儘早遷入新居;其四,他們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今天,我仍要“固執己見”的。只是歷經時間的沉澱,我當初那種不安的心緒,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我現在更加相信唯物主義的勝利。

  自1986年7月28日之後,唐山的城市建設已經轉向正常。特殊時期所進行的卓越建設,使唐山對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

  行走在地獄邊沿(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王子平被遺忘在地獄門口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講,我的住房在唐山大地震中都會倒塌,但又的確沒有倒塌。大地震一下子將我推到了生死邊緣,但是,由於至今依然不明所以的原因,卻又將我遺落在地獄大門之外,僥倖存活於廢墟之上,瓦礫之間。

  對於那場大地震以及震後造成的悲慘情景,我在《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書中寫下了這樣兩段無限悲愴和淒涼的文字:“整座唐山城變成了一片廢墟。在路北區,惟有鳳凰山頂的涼亭煢煢孑立,俯視著遍布全城的殘垣斷壁……在路南區,那一大片磚石結構的平房,基本倒平,院牆散落……原來並不多見的樹木卻突兀出來,孤零零地立在那裡。”“瓦礫之間裸露著死者的頭、手臂、腳或半截身體。死者有的倒懸在斷樑上,有的匍匐在傾倒的窗台上。”這次大地震連同波及到的北京、天津和秦皇島等地區在內,共造成24萬2千多人死亡。而其中最為慘烈的是唐山市區,死亡13萬多人,占唐山大地震死亡人口總數的56%還多。後來的調查數據表明,地震時約占市區人口86%的63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之下,除當時便被奪去生命的人之外,尚有50多萬人正在被傷痛、乾渴、窒息、恐懼所折磨,所摧殘,面臨著死亡威脅。一時之間,唐山成了令人恐怖的真正地獄。

  而我和我的一家卻是大劫難中的幸運者。我被地震發生時的大地劇烈顛簸和震動驚醒,邊喊邊推妻子:“地震了,地震了!”同時也連忙從炕上下地,想立即到另一間屋子裡去喊醒和照顧岳母和三個孩子。當剛剛扶到門框的時候,我便十分清楚地感覺到門框在劇烈地東西搖晃,那傾斜的角度大約有30~40度。還沒有來得及將腳步邁出門的時候,一個強烈的震波將我顛起,緊接著又重重地平摔在外屋地上。在摔倒的剎那間,外面天空亮得出奇,同時伴隨著地聲以及房倒屋塌的轟鳴聲。我忽地意識到“這下完了!”大地繼續搖晃和顛簸了若干次,平靜了下來,房屋竟然沒有倒塌。我急忙爬起到大屋去,這時老人和孩子都已經醒了。岳母正緊緊地把三個孩子摟在懷裡。因為害怕還有餘震,未敢從尚未倒塌的房門中出去,於是,我抱著小女兒,拉著兩個大孩子,和岳母一起從窗戶里逃到院子裡,又從已經倒塌的院子裡的自行建造的小屋的廢墟上逃到房屋西面的平地上。只見那裡已經聚集了不少半裸的從廢墟中逃出來的人們。這時天黑沉沉的,不時又下起了雨。一家就這樣活了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