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歷來,中國人對逢“五”、逢“十”格外看重。1991年系唐山地震15周年,中共唐山市委機關報——《唐山勞動日報》適時開闢紀念專欄。我寫了《新唐山城市建設之最》,記述唐山重建的“先河”工程。其中寫道:“震後我市最早建設的住宅小區是河北1號小區,於1978年下半年動工興建。”

  在開工之前,那裡是李各莊一片碧綠的菜地。聽說馬上搞建設,農民們用顫抖的手起了菜,騰出了重建家園的場地。這,便是唐山重建“先外圍、後中心”的第一站;這,便是創造世界奇蹟的開始啊!當時,整個市區被廢墟所覆蓋,市區建設無從下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先從外圍建一些,再把市區的“面”倒出來,才能在失去家園的地方重建家園。

  >

  歲月流過,我們依然記得(3)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新唐山“坐標”的確立,是曾經有過一番“鬥爭”的。唐山,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百萬人口、工業總產值占全國近1%、擁有千萬平方米建築的城市,瞬間化為一座廢墟,變成了幾乎沒有一筆一划的“白紙”。那麼,新唐山的“坐標”如何確定呢?當時,出現了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其一,異地建設。就是放棄原有的城市,放棄唐山。其二,原地建設。就是立足唐山,以唐山市區為基礎進行建設。兩者各陳其理,兩種設想各有利弊。

  前者的考慮,的確不無道理:市區地下那條毒蛇般的斷裂帶,不知何時還會引發大地震。倘若原地重建,清墟和搬遷也費工費時費錢呀。倘若把那些企業、事業單位分散到各縣,不是可以武裝和發展各縣的經濟嗎?後者的理由,自然也相當充分: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原地重建利於保持其歷史特色。原地重建尚可減少征地、遷移的巨額投資,節約土地。還有一點呢,就是儘可能地利用原有城市基礎設施。

  新唐山“坐標”確立之後,應把什麼作為施工的重點呢?施工的第一步應從哪裡走呢?1978年上半年,在重建準備的開始階段,問題很自然地提了出來。曾有一種想法,首先搞兩條街道——新華道和建設路的建設,儘快在兩條主要街道兩旁,矗立起一些大型公建項目。這樣,可以儘快讓世人看到重建的壯觀場面。當時,這兩條路兩旁有4675間簡易房,住著2300多戶居民,短時間無法完成搬遷。況且,投入大量設計、施工力量搞公建,居民住宅怎麼能大面積開工呢?

  還是讓我們把思緒牽到河北1號小區吧。當我把唐山重建研究作為一種責任時,我如痴如醉地翻閱各種資料,因而深感這“第一小區”功勳巨大。在一個金燦燦的星期天,我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小區,悉心感受它的深刻內涵。河北1號小區——河北里,確切的建設時間為1978年9月10日。它坐落在市區的北部,就是現在屬於路北區的地方。資料告訴我,小區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88棟“內澆外掛”結構樓房。施工者:唐山地區建築工程公司。

  唐山重建,其規模之宏大,實在令人浩嘆。作為重建的第一個“小區化”成果,河北1號小區不僅在“搬遷倒面”中影響重大,而且為大規模重建積累了豐富經驗。唐山地震10周年時,100多個小區出現在昔日的“墟海”之上。建設一個20多萬平方米的小區,在唐山的歷史上不曾有過。而在當時,就是在我們整個神州大地上尋找,也很難找到這樣的小區的蹤影。無疑,小區的示範作用也是其功勳之一。這裡是唐山重建的起點,成為向一個偉大目標進軍的第一站。

  五唐山,這座被地震毀滅的城市,它的重建、它的復甦、它的蓬勃,與那些“正常生長”起來的城市,確實有著太多太明顯不同的地方:必須把百年城市建築的廢墟,以及拆除簡易城市所產生的廢墟,進行清理騰出場地才能施工。清墟的工作量之大,居民搬遷的任務之艱巨,實屬罕見。於是,便出現了清、拆、建並行的那種局面。我以為,唐山重建,似應分為三個大的階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試點鍈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規模建設;1985年之後,完成掃尾工程。

  “以人為本”的光輝理念,在唐山重建這一偉大實踐中,已經體現了出來,而且充分,而且鮮明。重建活動,自始至終視住宅建設為“頭等大事”。我查閱過相關資料,1979年至1985年,每年住宅竣工的面積,均占當年全部竣工面積的60%以上。而1980年與1985年,則分別占了72.53%和70.85%.安居,才能樂業。鑑於此,對住宅建設一“優”再“優”:資金,優先安排;運輸,優先保證;物資,優先供應。凡不影響配套的公用建築,一律給建房子的事情讓路。

  在龍華小區,誕生了一個“五虎鬧龍華”的故事。虎,喻指參戰的建設者:邯鄲市二建公司,唐山市一建公司,中建二局三、四公司,張家口市一建公司。五虎爭雄,那是一種真誠的沸騰,那是一種高昂的奮進。龍華小區工地,一個個動人的畫面,在歷史的天空閃耀。該小區實現“四個當年”: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配套、當年入住。唐山重建速度最快的,就是這個龍華小區。巧的是,我家曾在小區的附近居住。有時,我竟仿佛聽到“五虎”競賽響亮的吼聲。

  我寫這篇東西時,不禁想起“邯二”的名字。“邯二”,邯鄲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之簡稱。“邯二”有如一面鮮紅的旗幟,在宏闊的重建戰場上迎風招展。他們自重建伊始至1986年,完成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竣工交付的668個項目中,一大批優良工程令人讚嘆。1979年8月,“邯二”在機場路甲區建設的第一棟樓——19號樓,被評為“全優工號”樣板樓。這棟4層5個單元的住宅樓,建築面積3160平方米。為做好最後一道工序的工作,油工班每人一把刷子一支筆,刷子走大面,用筆再找細……

  >

  歲月流過,我們依然記得(4)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把住宅建設視為“頭等大事”,並非忽視配套工程的建設。倘若配套跟不上去,仍會影響居民入住。現代城市的地下,恰似一張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網。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形:埋一次地下管線,就得刨一次路面,人們戲稱之為“拉鎖馬路”。怎樣實現“先地下、後地上”呢?1981年春,在市中心區新華西道,市政、供電、郵電、煤氣、熱力,加之發電廠等單位,穿插作業,僅僅一次破土,8種28條地下管線,便安然嵌入地下。類似這樣的聯合施工,絕非一次,事例確實很多。

  干好“頭等大事”,多虧了各路援建的弟兄。規劃、設計、施工,……重建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灑下了他們艱辛的汗水;重建工地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們拼搏的腳印。重建規劃,那是一次建設思想的大交流;重建設計,那是一次建築風格的大融合;重建施工,那是一次空前規模的大會戰。援建的設計單位,提供了約2/3的住宅設計圖紙。援建的施工單位,先後達60多支勁旅,11萬人之眾。他們提供的住宅“作品”,占竣工住宅總面積的60%還強呢。

  六經過唐山大地震的人中,有一部分被稱作“不幸的幸運者”:即雖未震亡卻造成截癱。唐山災區,這樣的截癱患者3817人,其中市區1814人,各縣2003人。正是他們,絕大多數要在手搖車上生活了。

  震後僅幾個月時間,市區和大部分縣建起截癱療養所。1979年,建成占地40餘畝、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的截癱療養院。從建築的角度看,這裡的每一間病房都朝陽,全院都是平房且沒有一級台階。病員們藉助於手搖車,可在院內自由自在地活動。重建基本完成之後,在新唐山振興的凱歌聲中,建成全省第一個殘疾人教育中心,且達到國際無障礙設計水平;建成萬餘平方米的康復醫療中心,且位居全省最高水平……在唐山市區,在那些綠樹掩映的地方,很容易找見為地震殘疾人提供的建築。

  1991年,唐山市區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村莊”——瀰漫著濃郁人情味道的唐山康復村。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康復村。康復村坐落在市人民醫院後面,是專門為找到愛情歸宿的地震截癱人建造的。這裡有一個5000平方米的院子,院子裡整齊地排列著8棟平房,供25對地震截癱人夫婦居住。房間既沒有台階,也沒有門檻。每戶都隔成3個小間,臨床的牆裙可隨意拉開,截癱人能從床上直接進入浴室、廚房和儲藏室。在這樣的居住環境裡,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並從力所能及的勞動中找回自信。

  那一輛輛緩緩行進的手搖車,乃是大地震之後唐山街頭一道特殊的風景。在唐山生活的日子,每當我望著這些手搖車的背影,心裡總會湧起一種難言的情感。我真的不知道,那情感是憐憫還是同情?是對大自然的恐懼還是詛咒呢?總之,這種情感確實是很複雜的。地震截癱人——這些“不幸的幸運者”,這些與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他們雖然行動不便,但他們更需要燦爛的陽光,更需要融入火熱的生活當中。而他們的出行,也更需要某種特殊的關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