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此次承蒙柯基生先生的友情與支持,將其所藏纏足文物三千餘件,選精擇要,攝得照片百餘幀,合併我個人的一些"金蓮文化"的藏品照片,一併放在書中,相信這些歷史的真實寫照會給讀者深刻印象,亦使本書內涵得以深度的開拓。
另一位朋友則是《大眾日報》的攝影記者李楠先生。他近十年的攝影生涯中,始終沒忘了把鏡頭對準"最後一代小腳女人"。特別是他對山東濱州纏足婦女李吉英一生最後八年的追蹤拍攝,則是把婦女纏足史淒涼的尾聲定格了。他給我們看到的不是歷史遺留的怪異的文化軀殼,而是一種延綿千年的可怕的生活真實。這位年輕而出色的攝影家不事聲張的按照自己的思考工作多年,我卻從中看到他的歷史洞察力、文化敏感與人道精神,並為此深深感動。他的作品正是我的小說一種歷史內涵的延伸。所以,我請他提供數幀珍貴照片,連同我為他寫的一篇文章《為大地上的一段歷史送終》,一併放在書尾,以使讀者的思維視野一直貫通到今日。
我這兩位朋友所作所為,其實都是在為金蓮畫一個句號。然而,往往一個事件能夠用句號來終結,一種文化卻很難用句號去中止。因而本書對圖片的選取都鮮明地來自一種歷史觀:歷史永遠參照現實。
在我發表的小說中,大概以《三寸金蓮》爭議最為激烈。記得小說在《收穫》問世後,即刻之間,或褒或貶,蜂擁而至。當時,上海一家刊物要我提供有關讀者反映的信件。我便摘選了十四封寄去,清一色全都是痛斥和責罵我的。可是不久這家刊物又把這些讀者的信件退還給我,沒有發表,說是為了保護我的形象。這番好意令我啼笑皆非。其實作家的形象無須保護。作家向來存在於褒貶之間。因為作家總是在新舊事物的交替中發現與選擇。姚靈犀先生不是為此還蒙受了牢獄之災嗎?存在於現實的是一種生活,消匿於歷史的便是一種文化。作為生活,可以贊成或拒絕;作為文化研究對象,則不能有任何禁區。姚靈犀先生正是在這兩者之間,在那新舊世界的生死搏鬥中,搶先地把金蓮視作文化,自然也就逃不出歷史的誤會和悲劇性的遭遇了。正是這樣,時過境遷,如今人們對我的《三寸金蓮》,比起十年前則寬容得多了,並漸漸亦能悟出我埋藏其中的某些深意。
第36節:靈魂的巢
三寸金蓮,是封建文化這棵千年大樹結下的一種光怪陸離的果實。儘管這果實已經枯萎和凋落,但大樹未絕,就一定會頑強地生出新的果實來。歷史的幽靈總在更換新裝,好重新露面。"文革"不是這棵大樹繼而生出的一個更猙獰的果實嗎?
自然,《三寸金蓮》所寫的絕不止於三寸金蓮了。可惜知我者寥寥,此書出版後,被評論家列為"歷史小說",或列為"傳奇小說",或列為"津味小說",其實全是胡扯。由此可見評論界詮釋作品能力之有限。我的一位文友楚莊先生曾送我一首小詩,曰:
〓〓裨海鉤沉君亦難,
〓〓正經一本說金蓮,
〓〓百年史事驚回首,
〓〓纏放放纏纏放纏。
讀了這詩,我一時差點落下淚水。我曾謂:知我者楚莊也。然而我深信隨著社會進步,將來必定會有更多的知我者。寫到這裡,忽然不著邊際地想到那兩句無人不曉的古詩: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這裡,識者,非做認識解,此乃認知是也。
至此,我在小說方面關乎金蓮的事,就算全做完了。
靈魂的巢
對於一些作家,故鄉只屬於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裡誕生;一旦長大後羽毛豐滿,它就遠走高飛。但我卻不然,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我太熟悉一次次從天南海北、甚至遠涉重洋旅行歸來而返回故土的那種感覺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聽到航空小姐說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著一種踏實,一種溫情,一種徹底的放鬆。
我喜歡在夜間回家,遠遠看到家中亮著燈的窗子,一點點愈來愈近。一次一位生活雜誌的記者要我為"家庭"下一個定義。我馬上想到這個亮燈的窗子,柔和的光從紗簾中透出,靜謐而安詳。我不禁說:"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
我的故鄉給了我的一切。
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間不能忘懷的種種情誼。我的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無論是咿咿呀呀地學話還是一部部十數萬字或數十萬字的作品的寫作;無論是夢幻般的初戀還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會。當然,它也給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窮困、冷遇與折磨,以及意外的災難。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樣,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難平復的傷痕。我在這個城市裡搬過至少十次家。有時真的像老鼠那樣被人一邊喊打一邊轟趕。我還有過一次非常短暫的神經錯亂,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議地糾正回來。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錢肉餡的晚飯當做美餐,把那些幫我說幾句好話的人認做貴人。然而,就是在這樣困境中,我觸到了人生的真諦。從中掂出種種情義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臉後邊的另一張臉。我們總說生活不會虧待人。那是說當生活把無邊的嚴寒鋪蓋在你身上時,一定還會給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識不識貨,是否能夠把它擦著,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寫到這裡,很擔心我把命運和生活強加給自己的那些不幸,錯怪是故鄉給我的。我明白,在那個災難沒有死角的時代,即使我生活在任何城市,都同樣會經受這一切。因為我相信阿·托爾斯泰那句話,在我們拿起筆之前,一定要在火里燒三次,血水裡泡三次,鹼水裡煮三次。只有到了人間的底層才會懂得,惟生活解釋的概念才是最可信的。
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樣的滋味。當它消逝之後,全部都悄無聲息地留在這城市中了。因為我的許多溫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風裡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處街角,一個橋頭,一株彎曲的老樹,都會喚醒我的記憶。使我陡然"看見"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驕傲地感覺到自己擁有那麼豐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裝在這個巨大的城市裡。
更何況,這城市的數百萬人,還有我們無數的先輩的人,也都把他們人生故事書寫在這座城市中了。一座城市怎麼會有如此龐博的承載與記憶?別忘了--城市還有它自身非凡的經歷與遭遇呢!
最使我痴迷的還是它的性格。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形態上;一半潛在它地域的氣質里。這後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見,它深刻地存在於此地人的共性中。城市的個性是當地的人一代代無意中塑造出來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同化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我身上有哪些東西來自這個城市的文化,孰好孰壞?優根劣根?我說不好。我卻感到我和這個城市的人們渾然一體。我和他們氣息相投,相互心領神會,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我相信,對於自己的家鄉就像對你真愛的人,一定不只是愛它的優點。或者說,當你連它的缺點都覺得可愛時--它才是你真愛的人,才是你的故鄉。
另一位朋友則是《大眾日報》的攝影記者李楠先生。他近十年的攝影生涯中,始終沒忘了把鏡頭對準"最後一代小腳女人"。特別是他對山東濱州纏足婦女李吉英一生最後八年的追蹤拍攝,則是把婦女纏足史淒涼的尾聲定格了。他給我們看到的不是歷史遺留的怪異的文化軀殼,而是一種延綿千年的可怕的生活真實。這位年輕而出色的攝影家不事聲張的按照自己的思考工作多年,我卻從中看到他的歷史洞察力、文化敏感與人道精神,並為此深深感動。他的作品正是我的小說一種歷史內涵的延伸。所以,我請他提供數幀珍貴照片,連同我為他寫的一篇文章《為大地上的一段歷史送終》,一併放在書尾,以使讀者的思維視野一直貫通到今日。
我這兩位朋友所作所為,其實都是在為金蓮畫一個句號。然而,往往一個事件能夠用句號來終結,一種文化卻很難用句號去中止。因而本書對圖片的選取都鮮明地來自一種歷史觀:歷史永遠參照現實。
在我發表的小說中,大概以《三寸金蓮》爭議最為激烈。記得小說在《收穫》問世後,即刻之間,或褒或貶,蜂擁而至。當時,上海一家刊物要我提供有關讀者反映的信件。我便摘選了十四封寄去,清一色全都是痛斥和責罵我的。可是不久這家刊物又把這些讀者的信件退還給我,沒有發表,說是為了保護我的形象。這番好意令我啼笑皆非。其實作家的形象無須保護。作家向來存在於褒貶之間。因為作家總是在新舊事物的交替中發現與選擇。姚靈犀先生不是為此還蒙受了牢獄之災嗎?存在於現實的是一種生活,消匿於歷史的便是一種文化。作為生活,可以贊成或拒絕;作為文化研究對象,則不能有任何禁區。姚靈犀先生正是在這兩者之間,在那新舊世界的生死搏鬥中,搶先地把金蓮視作文化,自然也就逃不出歷史的誤會和悲劇性的遭遇了。正是這樣,時過境遷,如今人們對我的《三寸金蓮》,比起十年前則寬容得多了,並漸漸亦能悟出我埋藏其中的某些深意。
第36節:靈魂的巢
三寸金蓮,是封建文化這棵千年大樹結下的一種光怪陸離的果實。儘管這果實已經枯萎和凋落,但大樹未絕,就一定會頑強地生出新的果實來。歷史的幽靈總在更換新裝,好重新露面。"文革"不是這棵大樹繼而生出的一個更猙獰的果實嗎?
自然,《三寸金蓮》所寫的絕不止於三寸金蓮了。可惜知我者寥寥,此書出版後,被評論家列為"歷史小說",或列為"傳奇小說",或列為"津味小說",其實全是胡扯。由此可見評論界詮釋作品能力之有限。我的一位文友楚莊先生曾送我一首小詩,曰:
〓〓裨海鉤沉君亦難,
〓〓正經一本說金蓮,
〓〓百年史事驚回首,
〓〓纏放放纏纏放纏。
讀了這詩,我一時差點落下淚水。我曾謂:知我者楚莊也。然而我深信隨著社會進步,將來必定會有更多的知我者。寫到這裡,忽然不著邊際地想到那兩句無人不曉的古詩: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這裡,識者,非做認識解,此乃認知是也。
至此,我在小說方面關乎金蓮的事,就算全做完了。
靈魂的巢
對於一些作家,故鄉只屬於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裡誕生;一旦長大後羽毛豐滿,它就遠走高飛。但我卻不然,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我太熟悉一次次從天南海北、甚至遠涉重洋旅行歸來而返回故土的那種感覺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聽到航空小姐說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著一種踏實,一種溫情,一種徹底的放鬆。
我喜歡在夜間回家,遠遠看到家中亮著燈的窗子,一點點愈來愈近。一次一位生活雜誌的記者要我為"家庭"下一個定義。我馬上想到這個亮燈的窗子,柔和的光從紗簾中透出,靜謐而安詳。我不禁說:"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
我的故鄉給了我的一切。
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間不能忘懷的種種情誼。我的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無論是咿咿呀呀地學話還是一部部十數萬字或數十萬字的作品的寫作;無論是夢幻般的初戀還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會。當然,它也給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窮困、冷遇與折磨,以及意外的災難。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樣,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難平復的傷痕。我在這個城市裡搬過至少十次家。有時真的像老鼠那樣被人一邊喊打一邊轟趕。我還有過一次非常短暫的神經錯亂,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議地糾正回來。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錢肉餡的晚飯當做美餐,把那些幫我說幾句好話的人認做貴人。然而,就是在這樣困境中,我觸到了人生的真諦。從中掂出種種情義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臉後邊的另一張臉。我們總說生活不會虧待人。那是說當生活把無邊的嚴寒鋪蓋在你身上時,一定還會給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識不識貨,是否能夠把它擦著,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寫到這裡,很擔心我把命運和生活強加給自己的那些不幸,錯怪是故鄉給我的。我明白,在那個災難沒有死角的時代,即使我生活在任何城市,都同樣會經受這一切。因為我相信阿·托爾斯泰那句話,在我們拿起筆之前,一定要在火里燒三次,血水裡泡三次,鹼水裡煮三次。只有到了人間的底層才會懂得,惟生活解釋的概念才是最可信的。
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樣的滋味。當它消逝之後,全部都悄無聲息地留在這城市中了。因為我的許多溫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風裡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處街角,一個橋頭,一株彎曲的老樹,都會喚醒我的記憶。使我陡然"看見"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驕傲地感覺到自己擁有那麼豐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裝在這個巨大的城市裡。
更何況,這城市的數百萬人,還有我們無數的先輩的人,也都把他們人生故事書寫在這座城市中了。一座城市怎麼會有如此龐博的承載與記憶?別忘了--城市還有它自身非凡的經歷與遭遇呢!
最使我痴迷的還是它的性格。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形態上;一半潛在它地域的氣質里。這後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見,它深刻地存在於此地人的共性中。城市的個性是當地的人一代代無意中塑造出來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同化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我身上有哪些東西來自這個城市的文化,孰好孰壞?優根劣根?我說不好。我卻感到我和這個城市的人們渾然一體。我和他們氣息相投,相互心領神會,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我相信,對於自己的家鄉就像對你真愛的人,一定不只是愛它的優點。或者說,當你連它的缺點都覺得可愛時--它才是你真愛的人,才是你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