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頁
經趙栩御批後,皇帝迎親用儀衛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比起立朝初期的大駕鹵簿的兩萬零六十一人,已經少了三分之二。但依然浩浩蕩蕩,自文德殿內,直至自南邊的端禮門,也只見得到旌旗黃蓋傘扇無數,各類刀、矛、鉞、槍、戟、斧、盾、槊在各個方陣中閃閃發亮。自第一引開始,共有六引,隨後是金吾纛槊隊、六軍儀仗隊、龍墀旗隊、八寶輿;跟著是殿中傘扇、輿輦;再有六百一十四人的駕後部、扇筤、大輦、太常後部鼓吹、黃麾幡一步甲前隊、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二門、前部黃麾仗、金吾左右道牙門第四門、步甲後隊、後部馬隊。最後是次正道黃麾一。次重翟車。次正道後黃麾一。次後殳仗等等。
第一引的兩位清道已經到了南門大街,次重翟車還沒能出宣德門。沿著御街,一直到南門大街,轉至翰林巷,一路儀仗行幕皆已完備,黃土鋪地,內侍沿途灑水避塵。青色步障後,是密密麻麻的士庶百姓。遠遠宴樂聲方從宣德樓傳來,御街近南門大街的百姓們已歡呼起“吾皇萬歲萬萬歲”。
皇帝端坐於玉輅之上,四柱帷幕間,隱約得見他含笑的面容。千思萬想,千辛萬苦,今日終於得償所願,趙栩絲毫不想掩飾自己的高興。
玉輅旁的一匹大理矮腳馬上,榮王趙梣抱著一隻頸系紅綠綢花的活雁,小身子微微後仰,臉頰上還有一處紅印,他抱著兩隻雁兒,卻不妨被其中一隻啄了一口,硬撐著沒掉眼淚。如今那隻罪魁禍首正安安穩穩地被陳太初抱著,時不時還瞟上趙梣一眼。
帝後大婚,雖然以孟府為皇后行第,卻也不能遵從民間婚禮的規矩。九娘在娘家的告廟禮,莊重肅穆。孟建的訓示自然也按禮法變成了:“戒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程氏面東而立,為九娘施衿結帨(shui同睡音):“勉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階下的林氏心裡卻想著,佛祖菩薩道君保佑皇帝永遠不納妃嬪,都聽九娘的話,不違命。
九娘拜別雙親,登上肩輿。眾人浩浩蕩蕩簇擁著肩輿往二門而去。
※
趙栩大步流星進了廣知堂時,孟建趕緊起身行禮。
趙栩難得對孟建這麼好的臉色,一手扶住了他,轉頭接過趙梣和陳太初手中的活雁,雙手獻上,笑道:“岳丈無需多禮,當是小婿拜見岳丈才是。”話未完,他已經深揖下去。
孟建抱著兩隻活雁,嚇得趕緊側身避開,卻也受了半禮。他緊張地看向趙栩身邊的奉迎使張子厚和副使陳青。
陳青含笑不語,張子厚扯了扯嘴角,算是笑了一笑,眼風卻轉向一旁蠢蠢欲動的禮官。
禮官被張子厚這眼神一飛,只能在肚子裡嘆了口氣。什麼禮什麼規矩,唯獨不能框著官家。
官家任性。
鼓樂聲大作,三百餘樂官賣力演奏。
趙栩熟門熟路地望二門走去,越走越快。陳太初輕輕咳了一聲,趙栩轉過頭,才見孟建已氣喘吁吁,春日暖陽下一頭的汗。
杜氏、魏氏等人扶著九娘下了肩輿。程氏為她蓋上六尺長的銷金龍鳳蓋頭。身後的兩位尚宮趕緊將垂地的蓋頭拎起來一些。她們也很苦惱,皇帝有口諭,要按士庶婚禮習俗,加蓋頭在花釵冠上,誰敢不從。只是不知道這算親民呢,還是壓根不想外頭的人見到皇后的真容。反正孟皇后是大趙開國以來第一位戴蓋頭的皇后,而在孟皇后身上破例的事已經無數,如今禮部和太常、宗正都只哦哦哦了。
眼前一暗,九娘竟連趙栩的影子都沒看著,不免有些遺憾。算起來,自生日之後,兩人便再也沒能相見。
一方蓋頭,似乎隔開了外間的笙歌鼓樂,也隔開了腳步聲,說話聲,笑聲。驟然間,九娘緊張起來,後背麻麻的。
沒有小黃門的宣示,沒有程氏等人的問安,一雙玄色金飾雲紋靴出現在她身前。
修長玉白的手指間,一朵紅綠相間的綢花伸入了蓋頭之下。
“阿妧。”趙栩含笑的聲音在一片樂聲中依然十分清晰。
“六哥——”九娘控制不住眼睛酸酸的,接過綢花,兩人手指相擦而過,都停了一停。趙栩翻手握住她捏了一捏,心花怒放下略有些遺憾,這蓋頭應該出大門前再蓋上的,他太想看上她一眼了。
鼓樂四起,一根紅綠綢,一端在她手,一端在他手。雙人肩輿早已備好。
張子厚眼中發燙:“臣奉迎使張子厚奉制恭請皇后登輿——!”
九娘停了一停,朝他的方向微微點了點頭。趙栩笑而不語。
張子厚上前兩步躬身道:“娘娘,請。”
遠遠的,七娘在後頭,隨眾人深深福下去,卻又忍不住抬起眼皮,望向前方。只見九娘跨上肩輿時,身後的銷金蓋頭微微被春風吹動,那蓋世無雙的郎君,伸出手來,輕輕替她壓住了,不知側耳低聲說了什麼,扶著她的手,將她穩穩送上了肩輿,隱約可見到他的側臉,如春風,如春水,笑盈盈,壓下滿園春色。
肩輿漸漸遠離二門。禮部的贊者高喊:“禮畢——!起——!”
林氏撲在慈姑懷中哭了起來,顧不得胭脂花了,黛眉糊了,一邊哭一邊解釋:“奴是高興極了才哭的——”
女眷們起身,紛紛鬆了一口氣,不少小娘子手上宮扇扇個不停,興奮得嘰嘰喳喳起來,以後她們也是皇后的遠親了,婆家總要高看一等。
七娘呆呆地看著遠處,回過頭四處看,才在角落裡找到也在拭淚的六娘。
十幾年光陰,一個接著一個離開了木樨院,從江南回來觀禮的二娘孟娟笑著對程氏道:“下一個可就輪到七妹妹了。三嬸快一些給她尋個如意郎君。我也好在家中多賴上一年半載的,送她出閣。”
這世間,哪裡還能尋到她的如意郎君。七娘扯著程氏的袖子喃喃道:“我也要那麼長的銷金蓋頭。”
程氏啐了她一口,笑罵道:“不知羞的丫頭,還真恨嫁起來了。”身邊眾人皆大笑起來。自有女眷考量七娘畢竟是皇后的嫡親阿姊,看她秀麗中帶著慡利,不由得也開始盤算家中有什麼適齡的郎君好相配她。
孟建、孟在帶著眾郎君和觀禮親眷送帝後二人至大門外,跪拜於地。
翰林巷孟府大門外,玉輅緩緩駛動。御座上,帝後二人並肩端坐。鼓樂大作。車駕往御街宣德門方向駛去。
作者有話要說: 註:
大概是發燒的原因,今天再對照原先的細綱,少了許多內容,自己再讀也有些遺憾。所以做了修文。
原章節3400字,現在增擴至5000字。畢竟是我親生的女兒出閣,還是要更隆重一些。
購買原章節的讀者只需要更新,就能看到現在修文後的章節。
因為還持續低燒中,喉嚨也腫得不行,修文後實在沒力氣洞房了。不過放心,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①媽媽:宋朝子女對父母的稱謂比較多種化。媽、媽媽是很親近的叫法。嫡母其實是指生母。本文取了媽媽的稱謂,捨棄了嫡母的這個含義。爹和娘是比較多使用的,還有些地方稱父親為爺、爺爺,稱母親為娘娘。出自《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上章十三郎的媽媽,並不是現代人的叫法。
第一引的兩位清道已經到了南門大街,次重翟車還沒能出宣德門。沿著御街,一直到南門大街,轉至翰林巷,一路儀仗行幕皆已完備,黃土鋪地,內侍沿途灑水避塵。青色步障後,是密密麻麻的士庶百姓。遠遠宴樂聲方從宣德樓傳來,御街近南門大街的百姓們已歡呼起“吾皇萬歲萬萬歲”。
皇帝端坐於玉輅之上,四柱帷幕間,隱約得見他含笑的面容。千思萬想,千辛萬苦,今日終於得償所願,趙栩絲毫不想掩飾自己的高興。
玉輅旁的一匹大理矮腳馬上,榮王趙梣抱著一隻頸系紅綠綢花的活雁,小身子微微後仰,臉頰上還有一處紅印,他抱著兩隻雁兒,卻不妨被其中一隻啄了一口,硬撐著沒掉眼淚。如今那隻罪魁禍首正安安穩穩地被陳太初抱著,時不時還瞟上趙梣一眼。
帝後大婚,雖然以孟府為皇后行第,卻也不能遵從民間婚禮的規矩。九娘在娘家的告廟禮,莊重肅穆。孟建的訓示自然也按禮法變成了:“戒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程氏面東而立,為九娘施衿結帨(shui同睡音):“勉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階下的林氏心裡卻想著,佛祖菩薩道君保佑皇帝永遠不納妃嬪,都聽九娘的話,不違命。
九娘拜別雙親,登上肩輿。眾人浩浩蕩蕩簇擁著肩輿往二門而去。
※
趙栩大步流星進了廣知堂時,孟建趕緊起身行禮。
趙栩難得對孟建這麼好的臉色,一手扶住了他,轉頭接過趙梣和陳太初手中的活雁,雙手獻上,笑道:“岳丈無需多禮,當是小婿拜見岳丈才是。”話未完,他已經深揖下去。
孟建抱著兩隻活雁,嚇得趕緊側身避開,卻也受了半禮。他緊張地看向趙栩身邊的奉迎使張子厚和副使陳青。
陳青含笑不語,張子厚扯了扯嘴角,算是笑了一笑,眼風卻轉向一旁蠢蠢欲動的禮官。
禮官被張子厚這眼神一飛,只能在肚子裡嘆了口氣。什麼禮什麼規矩,唯獨不能框著官家。
官家任性。
鼓樂聲大作,三百餘樂官賣力演奏。
趙栩熟門熟路地望二門走去,越走越快。陳太初輕輕咳了一聲,趙栩轉過頭,才見孟建已氣喘吁吁,春日暖陽下一頭的汗。
杜氏、魏氏等人扶著九娘下了肩輿。程氏為她蓋上六尺長的銷金龍鳳蓋頭。身後的兩位尚宮趕緊將垂地的蓋頭拎起來一些。她們也很苦惱,皇帝有口諭,要按士庶婚禮習俗,加蓋頭在花釵冠上,誰敢不從。只是不知道這算親民呢,還是壓根不想外頭的人見到皇后的真容。反正孟皇后是大趙開國以來第一位戴蓋頭的皇后,而在孟皇后身上破例的事已經無數,如今禮部和太常、宗正都只哦哦哦了。
眼前一暗,九娘竟連趙栩的影子都沒看著,不免有些遺憾。算起來,自生日之後,兩人便再也沒能相見。
一方蓋頭,似乎隔開了外間的笙歌鼓樂,也隔開了腳步聲,說話聲,笑聲。驟然間,九娘緊張起來,後背麻麻的。
沒有小黃門的宣示,沒有程氏等人的問安,一雙玄色金飾雲紋靴出現在她身前。
修長玉白的手指間,一朵紅綠相間的綢花伸入了蓋頭之下。
“阿妧。”趙栩含笑的聲音在一片樂聲中依然十分清晰。
“六哥——”九娘控制不住眼睛酸酸的,接過綢花,兩人手指相擦而過,都停了一停。趙栩翻手握住她捏了一捏,心花怒放下略有些遺憾,這蓋頭應該出大門前再蓋上的,他太想看上她一眼了。
鼓樂四起,一根紅綠綢,一端在她手,一端在他手。雙人肩輿早已備好。
張子厚眼中發燙:“臣奉迎使張子厚奉制恭請皇后登輿——!”
九娘停了一停,朝他的方向微微點了點頭。趙栩笑而不語。
張子厚上前兩步躬身道:“娘娘,請。”
遠遠的,七娘在後頭,隨眾人深深福下去,卻又忍不住抬起眼皮,望向前方。只見九娘跨上肩輿時,身後的銷金蓋頭微微被春風吹動,那蓋世無雙的郎君,伸出手來,輕輕替她壓住了,不知側耳低聲說了什麼,扶著她的手,將她穩穩送上了肩輿,隱約可見到他的側臉,如春風,如春水,笑盈盈,壓下滿園春色。
肩輿漸漸遠離二門。禮部的贊者高喊:“禮畢——!起——!”
林氏撲在慈姑懷中哭了起來,顧不得胭脂花了,黛眉糊了,一邊哭一邊解釋:“奴是高興極了才哭的——”
女眷們起身,紛紛鬆了一口氣,不少小娘子手上宮扇扇個不停,興奮得嘰嘰喳喳起來,以後她們也是皇后的遠親了,婆家總要高看一等。
七娘呆呆地看著遠處,回過頭四處看,才在角落裡找到也在拭淚的六娘。
十幾年光陰,一個接著一個離開了木樨院,從江南回來觀禮的二娘孟娟笑著對程氏道:“下一個可就輪到七妹妹了。三嬸快一些給她尋個如意郎君。我也好在家中多賴上一年半載的,送她出閣。”
這世間,哪裡還能尋到她的如意郎君。七娘扯著程氏的袖子喃喃道:“我也要那麼長的銷金蓋頭。”
程氏啐了她一口,笑罵道:“不知羞的丫頭,還真恨嫁起來了。”身邊眾人皆大笑起來。自有女眷考量七娘畢竟是皇后的嫡親阿姊,看她秀麗中帶著慡利,不由得也開始盤算家中有什麼適齡的郎君好相配她。
孟建、孟在帶著眾郎君和觀禮親眷送帝後二人至大門外,跪拜於地。
翰林巷孟府大門外,玉輅緩緩駛動。御座上,帝後二人並肩端坐。鼓樂大作。車駕往御街宣德門方向駛去。
作者有話要說: 註:
大概是發燒的原因,今天再對照原先的細綱,少了許多內容,自己再讀也有些遺憾。所以做了修文。
原章節3400字,現在增擴至5000字。畢竟是我親生的女兒出閣,還是要更隆重一些。
購買原章節的讀者只需要更新,就能看到現在修文後的章節。
因為還持續低燒中,喉嚨也腫得不行,修文後實在沒力氣洞房了。不過放心,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①媽媽:宋朝子女對父母的稱謂比較多種化。媽、媽媽是很親近的叫法。嫡母其實是指生母。本文取了媽媽的稱謂,捨棄了嫡母的這個含義。爹和娘是比較多使用的,還有些地方稱父親為爺、爺爺,稱母親為娘娘。出自《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上章十三郎的媽媽,並不是現代人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