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從大夏分南北以來,眾多北民南遷,百餘年間中,南夏國內收復河山的呼聲從未停止,然而南夏不是不敵北漠各族就是朝內紛亂,收復大業屢次不成。

  十年前北晟逐漸統一,又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備戰,而後發兵攻打南夏,被南夏北征軍遏制,到如今北晟和南夏逐漸陷入僵持。

  南夏依然劃江水而守,北晟馳騁長河內外。

  當知道這時戰爭還是冷兵器砍殺為主時,元棠那個高興啊,覺得開掛的機會終於來了。

  他召集工匠,又找周家借了煉丹師,興沖衝要開始研製□□。

  與煉丹師交流過想法,元棠才知道這時□□已經有了,煉丹師們都知道硫磺、硝石和木炭三者放在一起燃燒會起火,可能由於純度的問題,只能達到燃燒的效果,這個方子只作為煉丹經驗之一,還沒有應用到其他地方。

  □□和比例元棠知道,但是怎麼提純卻不太清楚,隱約記得以前看過穿越小說寫需要加熱過濾,看了就忘。他只能將一些想法告訴工匠,請工匠研究試驗。

  暫時做不出會爆炸的□□,元棠換了個方向,讓工匠製作易燃的彈丸,為增強燃燒效果和時間,工匠們嘗試在□□中摻入油脂等易燃物,試驗了幾回,頗有些成果。

  □□丸的威力比爆炸性□□差遠了,而且利用起來也要看時機,元棠決定先造一些,以備不時之需。

  他不會打仗,真到關鍵時候,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勝算。

  元棠還想過,如果真能做出效果比較好的□□,也許可以把配方獻給朝廷換取功勳封賞,這樣好像比上陣殺敵立功容易些。

  當然,前提是能研製出來。

  練習騎射時元棠發現而時的騎兵和他所熟悉的騎兵也不太一樣,大多是重甲騎兵,對陣時以成隊衝擊敵人兵陣為戰法。

  這種騎兵不如元棠印象上比較熟悉的那種輕騎靈活,他們戰鬥力很強勁,像行動的鋼鐵洪流滾滾而去,以質量和速度碾壓步兵陣,馬上兵器有長刀、弓箭和長朔,用得最多的是長朔。

  元棠不解,問袁德:“如果騎兵都不披重甲,或者用輕甲,不是更快更靈活麼?”

  袁德凝眉思考,說:“不披甲衣如何能抵擋重弩和砍殺,況且若遇到敵人步車結陣,輕騎如何沖開去。輕騎倒是可以用作偷襲、擾陣、傳信。”頓了頓又說:“義赤人倒是訓練了一種獸王騎,給戰馬披皮甲或綢面鐵帛甲,速度的確更快些,但是遇到重弩還是不敵。”

  元棠對騎兵如何作戰根本一竅不通,雖然有想法,但也是很空泛的,聽袁德說,重甲騎兵在軍中的作用顯著,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戰法。輕騎在戰場發揮的作用不如重騎。

  元棠空有零散的知識概念,缺乏實踐經驗,對自己的文不成武不就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想開一個掛,怎麼就這麼難呢!

  儘管這樣,元棠決定還是先讓工坊做出一批馬鐙,至少讓自家先用上雙邊馬鐙,沒有馬鐙他根本不敢騎馬,至於如何將輕騎利用到戰術中,還得摸索。

  轉眼又到了年末,元棠穿越到這個世界已經一年,終於完全適應這裡的生活。秋風蕭瑟時,他會想起琚城之戰的驚險,想起從澤柔到霽颺的困頓,還有封淙和沈靖宣。

  這一年元棠給封淙寄過幾次信,都沒有回音,寫信給沈靖宣打聽,沈靖宣說封淙被皇太后接到了京城後沒有回上筠。

  翻過年,京中向各州縣下達詔令,命各地士族擇子弟入京太學讀書,以沐天恩,各州有一定名額定數,有封爵的人家必須擇適齡子弟入京。

  元棠的兩個庶弟一個五歲,一個不滿一歲,符合條件的只有他一個人。

  作者有話要說:

  看到了一些資料,把馬鐙的部分改了,要被自己蠢哭了。雖然不能考據,還是用我淺薄的知識儘量貼近常識吧

  第16章 進京

  大夏自南分以來,常受被北方所侵,國內也幾經動亂,太學時興時廢,這還是本朝皇帝登基後第一次下詔辦學。

  元棠尚居孝中,離服滿還有一年多,按理是可以等孝滿才去上學的,但是傳到霽颺的詔令指明袁家必須派子弟入京,而此時居喪之制不定,有些家族恪守,有些家族崇尚老莊不遵此制。就是朝廷官員中有的形骸發達,還在孝中嫁娶宴客,受彈劾後,不過被□□發俸而已。

  元棠去上學,也不是不可行。

  接到詔令當日,周顯沛將元棠叫回城中。

  “現在朝中蕭家勢大,局勢不明,你入京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周顯沛對元棠入京城非常擔憂。

  元棠倒想得簡單些,說:“是福不是禍,我進京念書,又不是要做官,蕭家應該不會把我怎麼樣。倒兩位弟弟都還小,三位姨娘料理宅邸還行,外面的事恐怕又得勞煩舅舅。”

  周顯沛說:“有舅舅在,家中你不用操心。”

  袁德忍不住道:“阿郎現在不用做官,以後遲早要做的。歷來武家莫不重統兵之權,以出鎮將兵為根本,阿郎留在霽颺尋軍府缺職上任倒簡單,若是進京,在蕭家眼皮子底下,怕將來要出鎮時被他們阻撓。”

  武家沒有兵權就失去了自身倚靠,久鎮的武將都是不願被召入京任職的,就脫離將士與權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