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但他——不能!
一世相思,一世難悔。
致齋,這一次換我去苦苦追逐你的腳步,又有何妨!
歷時十五天的木蘭秋狩結束,乾隆移駕承德行宮,設宴慶功,王公大臣皆攜眷與會,說不盡的衣香鬢影,紙醉金迷,好一番繁華似錦繾綣風流,一如夏花將謝未謝之時最後一抹絕色的艷麗。席上自是免不了歌功頌德舞樂生平,群臣百官都稱乾隆盛世千古罕有,縱使貞觀開元亦不可及云云,酣熱之餘,已是醉了三分的乾隆也揚手執杯,環視全場,揚揚自得地道:“我雖不敢比超唐皇漢武,然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jian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總算可以撫慰平生!”
自是一片喧鬧歡騰的山呼萬歲。誰也想不到,乾隆五十六年末,會發生那一場誰也始料未及的大變。
由於天乾物燥,乾隆所居的煙波致慡殿旁的配殿走了水,罷宴過後酒酣耳熱的乾隆將睡未睡之時被那沖天火光驚地怔在原地,煙波致慡殿下中人亂做一團奔號呼救,太監宮女們只知啼哭慌張,侍衛們卻一時趕來救護不及,竟是個束手無策的景況,還是小貴子警醒,將一床被子打濕了蓋住乾隆,也顧不上什麼禮數了,一咬牙背著皇帝就往外沖,聞訊飛奔而來的和珅福康安並眾阿哥各個都嚇地面無人色,當小貴子背著皇帝一臉焦黑地衝出殿來,永琰已是一聲慘呼,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過去,扶起乾隆就是號啕大哭,一句話也說不囫圇,只可著勁說著“兒臣該死兒臣該死!”
乾隆卻是呆怔地佝僂著背坐在寒涼的夜風中,白髮飄搖,看著眾人疾奔救火的身影,看著被火光映紅的半邊宮闕,方才在宴會上意氣風發的人仿佛在瞬間又蒼老了十歲。他直覺地微微推開永琰,顫巍巍地伸出手來——和珅與福康安連忙跪上前來,一左一右地拉住皇帝的手,和珅急地連袍子都沒系好,東一戳西一截地露地狼狽,此刻也紅著眼看向乾隆:“皇上受驚了……奴才罪該萬死!”
乾隆一擺手,兩行老淚無聲地墜下。
一時眾人唏噓,永琰挺著背,從後冷冷地看著這一幕,微紅的火光映在他木然的半邊臉上,顯得幾分猙獰。
但事情遠遠沒有就此結束。乾隆老邁之人,縱使平日裡深諳養生之道,身體強健,但經此一驚又受了風寒竟就此纏綿病榻,御醫會診的結果雖是積火蘊心,靜養條理就好無甚大礙,乾隆卻依舊一天天地病體沉重下去,這些日子以來越發連上朝理政都不行了,有和珅把持雖不致出什麼亂子,但皇帝畢竟是上八十的人了,某些心有所動的人不免開始揣測後事如何了。
乾隆日復一日地在藥香中熏著躺著,身邊倒也不算寂寞,阿哥皇孫,近臣內侍,走馬觀花地來請安探視,十七阿哥永璘來的最勤,一日五次晨昏定醒,幾乎是要片刻不離他的父親,一反常態的,十五阿哥永琰卻來的極少,乾隆還不致糊塗,心裡自然暗自不高興。直到一日,高雲從——小貴子因為救駕受傷現別居調養,已左遷六都總管太監的高雲從因是伺候慣了的來人,這才特特調來伺候乾隆——端來一小碗藥,勸乾隆服下。皇帝用藥都是按時定量由御藥房人送上,還有備案可查,這沒頭沒腦地吃什麼藥。乾隆也沒想太多,就隨口問了一句,沒想到高雲從臉色大變,一個勁地只管勸皇帝服藥,乾隆更詫異了,一聞竟有種說不出的腥味兒,登時大怒,一掌潑了那藥,吼道:“這藥里究竟是什麼古怪!你這狗東西也膽敢來謀害朕?!”一面又叫慎禮司的人拖出去活活打死,把高雲從嚇地啼淚縱橫地伏趴在地:“主子!奴才幾條狗命敢謀害您!這藥。這藥……是十五爺進上的!奴才也知道不合規矩!本是不敢的!可十五爺的請求奴才又不能不答應啊……”
“他給你什麼好處,要你進這藥?!”
“沒好處沒好處!十五爺將這藥送來的時候,走路都在晃蕩,麵皮還泛著白,穆大人扶著他,說,說這藥是十五爺在菩薩面前跪了七天,絕食祈禱得來的——可奴才看見十五爺的手臂上還扎著繃帶——這恐怕是十五爺他仿效‘割股療親’的法子割下臂肉做藥引煎好了一片孝心進上的!主子!奴才也是爹娘生的,這時候哪還忍心不替他送哪?”
人年紀越大,總是越心軟,乾隆聽到此處已是痴了,看著地上潑了一地的黑色藥汁,心裡一酸,竟不知是個什麼複雜感受,半晌才道:“起來吧……今天的事,不許張揚出去。高雲從,去庫房裡取幾丸去腐生肌丹來,給你十五爺送去——也,也不必說是朕的旨意……”
“扎!”
殿上正一片鬧地一片狼籍,外頭又一個太監快步而進,手裡捧著個絳紅的匣子——乾隆雖未能上朝,大小政事都交與和珅委決,但各地督撫將軍送上的密折卻是不管多累都定要自己親看的,這也是自雍正起就定下的死規矩——乾隆接過來,是熱河提督葛思瀚的密折,他本是如往常般不甚在意地翻閱,卻幾乎在一瞬間瞪大了雙眼——
他啪地合上奏摺,也不知哪來的氣力,竟自己扶床站了起來,眼裡是消散已久的精光:“來人,傳福康安!”
乾隆五十六年末,帝身體微恙,駐駕承德久不歸京,京城一切政事皆驛馬傳至熱河,久而久之不免人心浮動,當是時,熱河綠營總兵馬天庇忽以封上鈞憲領巡防名義移師隆化縣,遏住直隸熱河兩大行省之通行咽喉,協領張春成心生懷疑,便調動隆化周圍縣郡官軍集結待命,隻身入營向馬索要上級軍令未果,反為所制,熱河提督葛思瀚才驚覺有變,飛折送往乾隆御前稟告,同時蒙古卓索圖盟七旗也有小規模軍事調動,直隸熱河蒙古小股兵力看似鬆散各有所命,然鋒芒所向竟不約而同指向承德——乾隆雖是昇平天子,但對這等宮闈奪權之事最是敏感,當即授福康安直隸總督一職統籌河北一帶所有軍事行動。福康安雷厲風行,一上台立即前往隆化整軍——以私下調令不守軍紀之名撤去馬天庇提督之職,軍法處死,又以挑動軍心罪杖責張春成,同時福康安隨即收編漢軍八旗之兵力,更換參將以上將領三十六名,建制各散。行至糙原的蒙古卓索圖盟軍見況,便擁兵不前,只在糙原邊沿游弋不去。福康安將計就計,以卓索圖盟七旗感懷聖恩赴承德請皇帝安乾隆甚為感念為由,遣使持令命旗主桑達克即刻前往承德,桑達克一去,群龍無首,不日,蒙古騎兵開始撤退,徐徐北歸。
這場軍事異動,如一顆石子墜進浩海之中,很快便了無聲息。福康安回京向乾隆復命之時,乾隆正在服藥,神色倒是一派平靜:“處死馬天庇之前,可有審問他冒哪個‘上級鈞令’調兵承德?”
福康安伏下身去:“沒有。馬天庇一人膽大妄為偽造軍令已是罪證確鑿,奴才以為沒有再審的必要——那些無謂的流言總是越少越好。”
乾隆有片刻的失神——這個他名義上的“外甥”做事已經越來越成熟穩重思慮良多了。不管背後指使馬天庇搶占隆化以備不測的人是誰,傳出來就定是樁遮天醜聞,拿住了證據就立時湮滅源頭,將謠言第一時間扼殺殆盡,甚至為了杜絕悠悠眾口,還同時處罰了事實上有功無過的張春成維持大局之穩定——他看向福康安,甚至有些惋惜——這般文武兼備一代雄才卻生生註定要一世為臣……他嘆了口氣。從來不會追悔過去的人竟在心中有了一絲歉然,若他只是一個臣子,會不會就不會生出今日這般扼腕?當真是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桑達克今日也已起程返蒙,皇上放心,和珅他們招待地滴水不漏,優容有加,一點沒露出我們疑他的破綻來。”
乾隆回過神來:“蒙古也攪進來了……呵,陣仗好真大……”若說這場異動真是個人胡為亂動的話,怎麼會攪地熱,冀,蒙三省動盪,“桑達克這人朕深知的,匹夫之勇又易衝動最易受人唆擺,未必真的有心參與這事,你們這法子是對的,先穩住再說。蒙古這邊……”他頓了頓,神色複雜地看向福康安,福康安自知乾隆心中想問的是何人挑動地桑達克帶兵千里奔徙,但此事,卻非人臣所能揣測,此時也只能深深地低下頭去,避而不答。
乾隆也深知此點,並不追問。
喜塔喇王爺他吉雖然統御蒙古,卻與卓索圖盟素來不睦——更何況天下無人不知他吉與永琰有秦晉之盟,若真有想有所異動,也不會明目張胆地藉助蒙古勢力——那除他之外,也就只有——
他閉上眼。
永璘。
原來他最鍾愛的幼子,在日日親來伺奉甜言蜜語的同時,竟是為了焦急地監視盤算他什麼時候能撒手人寰,甚至為此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就不能……再等個幾年麼?!
這事雖還沒有明證,但永璘的野心卻是昭然若揭,叫他膽寒心驚!
皇家骨肉,到底就沒有親情可言麼?!
他想起了那碗被他親手潑掉的藥湯,心卻一點一點地沉重下去。
冬至,元旦,萬壽從來都是清宮三大盛事,可今年冬至因著乾隆的病時沉時輕的,連祭祖告天等事宜都是交由永璘代天行禮,眾人都道他晚上也未必能出席夜宴。那夜永璘指揮若定,高居首位,倒將一乾哥哥們都撇在腦後,連一貫忍耐的八阿哥永璇都有微詞,永琰卻只是淡淡地,甚至對著抱怨的兄弟們安撫道:“皇阿瑪既已擇了十七弟來主持,他坐首位也就是份屬應當。”話音未落,殿外忽然一聲高傳:“皇上駕到——”
永璘吃了一驚,連忙離座率著眾人跪下,龍輿抬上殿來,乾隆的精神卻是難得極好,矍鑠英明,神采煥發,雙目微掃,就將全場的人逼地大氣不敢喘。原本一直在心中揣測乾隆病情的眾朝臣直至此刻才放下心上大石。
“皇阿瑪吉祥!”永璘到底有些心虛,忙揚高了聲音。
乾隆面沉如水地下了輿,卻不理他,自顧自地向前走去,小貴子的傷也是早已好了的,忙趕上前扶著他拾級登高,御台落座,一出聲,竟是久違了的中氣十足:“朕偶感風寒,躲了一個多月的懶,諸位著實辛苦了。傳朕旨意,今日與會之人,人人賞金百兩,朝冠一頂!這承德行宮失火,是朕德行有虧上天示警——”
諸臣聽到此處,剛直起的背重又嚇地伏於地上:“皇上聖德,三皇五帝以來少有能及者,何來德行有虧!”
一世相思,一世難悔。
致齋,這一次換我去苦苦追逐你的腳步,又有何妨!
歷時十五天的木蘭秋狩結束,乾隆移駕承德行宮,設宴慶功,王公大臣皆攜眷與會,說不盡的衣香鬢影,紙醉金迷,好一番繁華似錦繾綣風流,一如夏花將謝未謝之時最後一抹絕色的艷麗。席上自是免不了歌功頌德舞樂生平,群臣百官都稱乾隆盛世千古罕有,縱使貞觀開元亦不可及云云,酣熱之餘,已是醉了三分的乾隆也揚手執杯,環視全場,揚揚自得地道:“我雖不敢比超唐皇漢武,然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jian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總算可以撫慰平生!”
自是一片喧鬧歡騰的山呼萬歲。誰也想不到,乾隆五十六年末,會發生那一場誰也始料未及的大變。
由於天乾物燥,乾隆所居的煙波致慡殿旁的配殿走了水,罷宴過後酒酣耳熱的乾隆將睡未睡之時被那沖天火光驚地怔在原地,煙波致慡殿下中人亂做一團奔號呼救,太監宮女們只知啼哭慌張,侍衛們卻一時趕來救護不及,竟是個束手無策的景況,還是小貴子警醒,將一床被子打濕了蓋住乾隆,也顧不上什麼禮數了,一咬牙背著皇帝就往外沖,聞訊飛奔而來的和珅福康安並眾阿哥各個都嚇地面無人色,當小貴子背著皇帝一臉焦黑地衝出殿來,永琰已是一聲慘呼,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過去,扶起乾隆就是號啕大哭,一句話也說不囫圇,只可著勁說著“兒臣該死兒臣該死!”
乾隆卻是呆怔地佝僂著背坐在寒涼的夜風中,白髮飄搖,看著眾人疾奔救火的身影,看著被火光映紅的半邊宮闕,方才在宴會上意氣風發的人仿佛在瞬間又蒼老了十歲。他直覺地微微推開永琰,顫巍巍地伸出手來——和珅與福康安連忙跪上前來,一左一右地拉住皇帝的手,和珅急地連袍子都沒系好,東一戳西一截地露地狼狽,此刻也紅著眼看向乾隆:“皇上受驚了……奴才罪該萬死!”
乾隆一擺手,兩行老淚無聲地墜下。
一時眾人唏噓,永琰挺著背,從後冷冷地看著這一幕,微紅的火光映在他木然的半邊臉上,顯得幾分猙獰。
但事情遠遠沒有就此結束。乾隆老邁之人,縱使平日裡深諳養生之道,身體強健,但經此一驚又受了風寒竟就此纏綿病榻,御醫會診的結果雖是積火蘊心,靜養條理就好無甚大礙,乾隆卻依舊一天天地病體沉重下去,這些日子以來越發連上朝理政都不行了,有和珅把持雖不致出什麼亂子,但皇帝畢竟是上八十的人了,某些心有所動的人不免開始揣測後事如何了。
乾隆日復一日地在藥香中熏著躺著,身邊倒也不算寂寞,阿哥皇孫,近臣內侍,走馬觀花地來請安探視,十七阿哥永璘來的最勤,一日五次晨昏定醒,幾乎是要片刻不離他的父親,一反常態的,十五阿哥永琰卻來的極少,乾隆還不致糊塗,心裡自然暗自不高興。直到一日,高雲從——小貴子因為救駕受傷現別居調養,已左遷六都總管太監的高雲從因是伺候慣了的來人,這才特特調來伺候乾隆——端來一小碗藥,勸乾隆服下。皇帝用藥都是按時定量由御藥房人送上,還有備案可查,這沒頭沒腦地吃什麼藥。乾隆也沒想太多,就隨口問了一句,沒想到高雲從臉色大變,一個勁地只管勸皇帝服藥,乾隆更詫異了,一聞竟有種說不出的腥味兒,登時大怒,一掌潑了那藥,吼道:“這藥里究竟是什麼古怪!你這狗東西也膽敢來謀害朕?!”一面又叫慎禮司的人拖出去活活打死,把高雲從嚇地啼淚縱橫地伏趴在地:“主子!奴才幾條狗命敢謀害您!這藥。這藥……是十五爺進上的!奴才也知道不合規矩!本是不敢的!可十五爺的請求奴才又不能不答應啊……”
“他給你什麼好處,要你進這藥?!”
“沒好處沒好處!十五爺將這藥送來的時候,走路都在晃蕩,麵皮還泛著白,穆大人扶著他,說,說這藥是十五爺在菩薩面前跪了七天,絕食祈禱得來的——可奴才看見十五爺的手臂上還扎著繃帶——這恐怕是十五爺他仿效‘割股療親’的法子割下臂肉做藥引煎好了一片孝心進上的!主子!奴才也是爹娘生的,這時候哪還忍心不替他送哪?”
人年紀越大,總是越心軟,乾隆聽到此處已是痴了,看著地上潑了一地的黑色藥汁,心裡一酸,竟不知是個什麼複雜感受,半晌才道:“起來吧……今天的事,不許張揚出去。高雲從,去庫房裡取幾丸去腐生肌丹來,給你十五爺送去——也,也不必說是朕的旨意……”
“扎!”
殿上正一片鬧地一片狼籍,外頭又一個太監快步而進,手裡捧著個絳紅的匣子——乾隆雖未能上朝,大小政事都交與和珅委決,但各地督撫將軍送上的密折卻是不管多累都定要自己親看的,這也是自雍正起就定下的死規矩——乾隆接過來,是熱河提督葛思瀚的密折,他本是如往常般不甚在意地翻閱,卻幾乎在一瞬間瞪大了雙眼——
他啪地合上奏摺,也不知哪來的氣力,竟自己扶床站了起來,眼裡是消散已久的精光:“來人,傳福康安!”
乾隆五十六年末,帝身體微恙,駐駕承德久不歸京,京城一切政事皆驛馬傳至熱河,久而久之不免人心浮動,當是時,熱河綠營總兵馬天庇忽以封上鈞憲領巡防名義移師隆化縣,遏住直隸熱河兩大行省之通行咽喉,協領張春成心生懷疑,便調動隆化周圍縣郡官軍集結待命,隻身入營向馬索要上級軍令未果,反為所制,熱河提督葛思瀚才驚覺有變,飛折送往乾隆御前稟告,同時蒙古卓索圖盟七旗也有小規模軍事調動,直隸熱河蒙古小股兵力看似鬆散各有所命,然鋒芒所向竟不約而同指向承德——乾隆雖是昇平天子,但對這等宮闈奪權之事最是敏感,當即授福康安直隸總督一職統籌河北一帶所有軍事行動。福康安雷厲風行,一上台立即前往隆化整軍——以私下調令不守軍紀之名撤去馬天庇提督之職,軍法處死,又以挑動軍心罪杖責張春成,同時福康安隨即收編漢軍八旗之兵力,更換參將以上將領三十六名,建制各散。行至糙原的蒙古卓索圖盟軍見況,便擁兵不前,只在糙原邊沿游弋不去。福康安將計就計,以卓索圖盟七旗感懷聖恩赴承德請皇帝安乾隆甚為感念為由,遣使持令命旗主桑達克即刻前往承德,桑達克一去,群龍無首,不日,蒙古騎兵開始撤退,徐徐北歸。
這場軍事異動,如一顆石子墜進浩海之中,很快便了無聲息。福康安回京向乾隆復命之時,乾隆正在服藥,神色倒是一派平靜:“處死馬天庇之前,可有審問他冒哪個‘上級鈞令’調兵承德?”
福康安伏下身去:“沒有。馬天庇一人膽大妄為偽造軍令已是罪證確鑿,奴才以為沒有再審的必要——那些無謂的流言總是越少越好。”
乾隆有片刻的失神——這個他名義上的“外甥”做事已經越來越成熟穩重思慮良多了。不管背後指使馬天庇搶占隆化以備不測的人是誰,傳出來就定是樁遮天醜聞,拿住了證據就立時湮滅源頭,將謠言第一時間扼殺殆盡,甚至為了杜絕悠悠眾口,還同時處罰了事實上有功無過的張春成維持大局之穩定——他看向福康安,甚至有些惋惜——這般文武兼備一代雄才卻生生註定要一世為臣……他嘆了口氣。從來不會追悔過去的人竟在心中有了一絲歉然,若他只是一個臣子,會不會就不會生出今日這般扼腕?當真是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桑達克今日也已起程返蒙,皇上放心,和珅他們招待地滴水不漏,優容有加,一點沒露出我們疑他的破綻來。”
乾隆回過神來:“蒙古也攪進來了……呵,陣仗好真大……”若說這場異動真是個人胡為亂動的話,怎麼會攪地熱,冀,蒙三省動盪,“桑達克這人朕深知的,匹夫之勇又易衝動最易受人唆擺,未必真的有心參與這事,你們這法子是對的,先穩住再說。蒙古這邊……”他頓了頓,神色複雜地看向福康安,福康安自知乾隆心中想問的是何人挑動地桑達克帶兵千里奔徙,但此事,卻非人臣所能揣測,此時也只能深深地低下頭去,避而不答。
乾隆也深知此點,並不追問。
喜塔喇王爺他吉雖然統御蒙古,卻與卓索圖盟素來不睦——更何況天下無人不知他吉與永琰有秦晉之盟,若真有想有所異動,也不會明目張胆地藉助蒙古勢力——那除他之外,也就只有——
他閉上眼。
永璘。
原來他最鍾愛的幼子,在日日親來伺奉甜言蜜語的同時,竟是為了焦急地監視盤算他什麼時候能撒手人寰,甚至為此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就不能……再等個幾年麼?!
這事雖還沒有明證,但永璘的野心卻是昭然若揭,叫他膽寒心驚!
皇家骨肉,到底就沒有親情可言麼?!
他想起了那碗被他親手潑掉的藥湯,心卻一點一點地沉重下去。
冬至,元旦,萬壽從來都是清宮三大盛事,可今年冬至因著乾隆的病時沉時輕的,連祭祖告天等事宜都是交由永璘代天行禮,眾人都道他晚上也未必能出席夜宴。那夜永璘指揮若定,高居首位,倒將一乾哥哥們都撇在腦後,連一貫忍耐的八阿哥永璇都有微詞,永琰卻只是淡淡地,甚至對著抱怨的兄弟們安撫道:“皇阿瑪既已擇了十七弟來主持,他坐首位也就是份屬應當。”話音未落,殿外忽然一聲高傳:“皇上駕到——”
永璘吃了一驚,連忙離座率著眾人跪下,龍輿抬上殿來,乾隆的精神卻是難得極好,矍鑠英明,神采煥發,雙目微掃,就將全場的人逼地大氣不敢喘。原本一直在心中揣測乾隆病情的眾朝臣直至此刻才放下心上大石。
“皇阿瑪吉祥!”永璘到底有些心虛,忙揚高了聲音。
乾隆面沉如水地下了輿,卻不理他,自顧自地向前走去,小貴子的傷也是早已好了的,忙趕上前扶著他拾級登高,御台落座,一出聲,竟是久違了的中氣十足:“朕偶感風寒,躲了一個多月的懶,諸位著實辛苦了。傳朕旨意,今日與會之人,人人賞金百兩,朝冠一頂!這承德行宮失火,是朕德行有虧上天示警——”
諸臣聽到此處,剛直起的背重又嚇地伏於地上:“皇上聖德,三皇五帝以來少有能及者,何來德行有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