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他仰起頭,任兩行熱淚從乾涸已久的雙眼中噴涌而出,難止難歇。
微敞的門外,永琰在暗沖沉默地看著,直到他的緊握的雙拳暴出猙獰的青筋,他才陡然轉身,向御園深處行去,在濕漉漉的殘雪未化的地上深深淺淺地踩出兩道淋漓的水印。
他此刻方才明白,和珅已經成為他此生圓不了執念戒不了的毒——要得到他,惟有真地龍登九五,坐擁江山!
第四十八章:暗傷情皇姑離京,定藏邊福帥封王(上)
乾隆四十六年,一等嘉勇公福康安領兵督戰台灣,行至閩浙方知匪患之重——台灣全境除府城諸羅與鹿耳門港等零星小城泰半已落入林慡文之手,福建水師受命登陸援救卻屢屢被反軍擊退,已是軍心大亂勢如火急了。福康安行營九月終移駐福州,召令黃任簡等將放棄台府死守台海咽喉鹿耳門,一面頂住了朝廷清議屢屢催戰的壓力,雷厲風行地解散了腐敗無能船破炮鏽的福建水師,只帶自己親自帶出來的太湖水師五千精銳,一面命人火速趕修戰艦,急的兵困台灣的黃任簡柴大紀等將抓耳撓腮,防禦戰線已經一縮再縮,林慡文攻勢一日猛似一日,皆因怕了這百戰百勝的戰神福康安!
福康安下令日夜兼行督造炮艦的命令才下,京城就撥來軍餉一千萬兩白銀,卻是和珅從議罪銀中撥劃出來,大解福康安整頓軍備的燃眉之急。隨軍征戰的參贊將軍海蘭察復又不解,福康安見信只是苦笑而罷,一揮手,便離席督戰——惟有這遠隔萬里的二人心中方知,這兒女情長,此時俱要化做千秋家國,或者此刻才是二人真地能並立於世的唯一契機。
十月二十七日夜,南風大起,攜著迷離秋雨襲至廈門,福康安披掛整齊,萬名將士齊集碼頭待命,天尚未亮,戰鼓擂遍,福康安焚香謝天,回首望去,蒼茫波濤之上千船萬艦牆桅如林,頂上挑著的節絨帥旗獵獵飛舞,忽然振臂一呼:“三軍聽令,全員登船,依次出洋——十二時辰之內登陸台灣!”
船借風勢,破浪飛行,不損一艦而自鹿耳門登陸,隨即與聞訊趕來截擊的林慡文大軍短兵相接,林慡文自福康安抵達福州伊始變重兵把守入海口,這場仗義軍以逸待勞殺地著實慘烈,然此次官軍皆福康安親兵,遭遇起義軍的埋伏後“屹立不動,槍箭齊發”死傷無數也不後退一人,少經戰陣的起義軍從未見過這樣不怕死的官兵,於是陣腳大亂,反而一戰即潰。初戰告捷,福康安刻不容緩,兵分五路進攻嘉義,以解諸羅之危,次年初,攻陷林慡文的“國都”大理杙,活捉林慡文並天地會頭目,義軍余者至此聞風喪膽,再無戰心,福康安如秋風疾掃,登台不到半年就廓清全宇。捷報傳來,乾隆大喜,第三次著福康安繪像紫光閣,於嘉義縣立“福康安紀功碑”並破天荒擢升恩封其“貝子”爵位——為清自撤三藩以來非愛新覺羅氏得封皇爵之第一人。同時大賞百官,和珅以“襄贊軍務”有功,得封三等忠襄伯。
但福康安有感於林慡文之反實乃“官逼民反”之,故並未凱旋迴京,而是自請為閩浙總督,親自留在台處理各種善後撫恤安民春耕事務,如此三年,台灣大治。
乾隆五十年,安南蠢蠢欲動再犯邊境,朝廷加福康安大將軍銜,就近領兵前往平亂,前鋒部隊剛到廣州,安南國王聞福大帥領兵竟嚇地不戰而降,自願五年一供,全軍退出中國邊境,只求福帥“莫加兵問罪”,一時之間,引為笑談。
和珅輕輕一咳嗽,覺得肩上一重,一件雀金斗篷就覆於身上,他放下奏摺,含笑看向身後清俊的小哥兒:“這麼快就下學了?”
豐紳殷德掩嘴一笑,往父親懷裡一猴,紅撲撲的臉蛋還淌著汗:“阿瑪……”
和珅掏出懷表一看時辰,不覺地搖了搖頭:“又逃學了,你也十一歲半大人一個了,哪有動不動就逃學的世家公子?”
“你越來越象福四叔了!”豐紳殷德扁扁嘴,“逮著機會就教訓我——咸安宮的師傅都是看碟下菜兒,不論我寫的文章多狗屁不通,他們也都涎著臉恭維什麼‘雛鳳清於老鳳聲’,誰不知道他們是想討好你啊?”
和珅莞爾一笑,知道他說的是實情,這座官學雖也一般是學文著作之地,卻早早浸染了宮廷中無數爭權奪勢的墨黑——從他踏進咸安宮之時,就已看地明明白白,如今卻是屈指十五年矣。
豐紳殷德眼尖,就著父親的肩膀看見那奏摺上的名字:“‘奴才福康安奏請自為兩廣總督署理‘十三行’事務‘……二叔不就是跟著福大帥出征安南的麼?我在學裡竟日聽人說福大帥如何英勇無敵百戰百勝,怎麼皇上不把他調回京城和阿瑪一樣也當個中堂呢?非得一處一處地換地方呆,連帶著二叔也歸不得家。”
和珅怔了一下,隨即扯了扯嘴角道:“那是皇上愛他,怕他招了人的忌。”
“難道破天荒地給他封了貝子爵位反倒不會招忌?”
“爵位高不招忌,真地管事兒才招忌——軍機處就是個人人眼紅的地兒,你瞧這朝廷之上,有幾個人真和阿瑪一條心?”福康安身份貴重,又是天下第一戰將,無人不知以乾隆私意封王爵是遲早的事,只要他不真地掌中樞大權,誰會和他硬碰?
“可以皇上對阿瑪的信任寵愛,難道讓阿瑪領班軍機反倒是讓你招忌麼?”
和珅愣了一下,也不知怎麼和兒子去說——乾隆這些年對他是沒得說了,封爵升官,以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一人兼管吏部戶部理藩院,任國史館四庫全書正總裁,正白正藍鑲紅三旗都統,掌管內務府兼任九門提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威權集中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煌煌大清的權力運作幾乎都掌控在他一人之手。
他威重權大,一聲令下舉國趨之,壓力自然也大,但他卻已抽身不得了。若之前還只是為揚名立萬,那麼此刻指揮大清帝國井然有序地運轉如常,心裡就似圓滿了一般的滿足——這是多少私情都替代不了的胸懷家國的博大雍容——也惟有此刻他才能稍微忘卻那個男人與他之間整整十五年的愛恨糾纏。
拉著豐紳殷德的手,父子倆出了嘉樂堂——這是一處金絲楠木為棟樑的三進大堂,被和珅闢為書齋,轉進堂後的萃錦園,惟見一嶙峋怪石矗立眼前,卻是乾隆親自選賜的太湖名石,名曰——獨樂峰。繞過這處用以屏障的山石,頓覺豁然開朗,翠山碧水、曲徑幽台,好一處滿園春色如許。
這座宅子是前年圓明三園竣工,乾隆爺住進園子裡嫌和珅原來住的地方偏僻,進園議事不方便才特特在什剎海西北角劃了個院子給他建園,幾乎府里一應擺設建築都是這位於園林造詣頗有建樹的風雅皇帝親自參與決定的。和珅事先原不知情,直到有一日陪乾隆遊園到了這,乾隆臨風笑指這一園環山銜水,亭台樓榭道:“此處風光如何?”和珅忙躬身答道:“別有洞天,實乃人間仙境。”乾隆呵呵一笑,在湖心亭上拍著他的肩道:“你是最精明細緻不過的人,且往下看看這湖,象個什麼?”
和珅雜學博收之人,自然一眼看出這湖特意挖出一個展翅蝙蝠的形狀——福蝠同音,滿洲人家崇尚蝙蝠是傳統了,但他故作不知,遲疑地道:“……奴才愚笨,實在看不出來。”
乾隆呵呵一笑:“這是蝠池,湖中活水引自玉泉湖,生生不息,世世生福。”說罷又下了亭子,順著小徑進了湖中的假山,行到山腹,和珅陡見一碑擋於面前,不覺詫異,細細看之,不由地吃了一驚——這是當年康熙爺唯一留下的墨寶“福字碑”!從來被珍而重之地供奉在紫禁城,乾隆怎麼忽然把他移到了這?再一想便明白了,都說什剎海風水行龍,是個難得的寶地,那麼這心腹地方鎮上康熙御筆“福字碑”倒也相得益彰。
“和珅哪……”乾隆已是過了七十的人了,走了這許久的路腳步不免有些蹣跚,因而停下腳歇息,和珅忙貼著身攙扶了,卻見乾隆伸手撫向他的手臂,“這宅子,這花園,就賞給你了。”
這一驚非同小可,這花園不少地方都是比造大內,給個親王住都綽綽有餘,他和珅何敢逾越至此?!忙提袍跪下:“皇上折殺奴才了,奴才何德何能蒙此殊寵?!”
乾隆似早已料到和珅的謙遜,不在意地一揮手:“豐紳殷德將來是要尚主的,你原來那個宅子著實配不上,就當朕給十格兒的嫁妝吧……”
那也太過了——“皇上——”和珅還要再說,乾隆卻忽然轉頭看向他,眼中的幽光在假山中隱晦的黑暗中明滅不定:“和珅,你如今是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哪……我送你這洞天福地,也是希望你真能福澤綿延,永遠為朕當好這個家……”
和珅張大嘴呆了一下,忽然淚流滿面,伏地謝恩——這場感動君臣的哭泣究竟有幾分真情流露幾分題中應有,他自己或許都分不清楚了。
但他明白,乾隆對他好,卻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無與倫比。
為臣一世,遇到這樣的主子,夫復何求?
他想,他該滿足了。
思緒回到今朝,和珅眯著眼從眼前的流杯亭轉向東面的大戲樓——這戲樓卻非乾隆所賜,而是他後來特地為魏長生唱堂會而建造的——這些年來,永琰在大事上倒從不與他為難,循規蹈矩安分守己地做他的尊榮王爺,乾隆有差事給他必定完成地漂漂亮亮,若沒差事也絕不擅權多事,這點著實讓乾隆放心稱道,一次甚至私下誇他“有當年世宗之分”,這就是極難得的讚譽了。但和珅知道,這位野心勃勃心計深沉的阿哥只不過暫時收起了鋒芒,不與他正面衝突,惟有魏長生,這位王爺是卯足了勁要逐他出京,明著暗著幾乎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了,和珅自己,則是千方百計地護他留他,甚至捧他為“梨園第一人”,崑曲京班被來勢洶洶的秦腔打壓地一蹶不振,黯然失色,這場負氣之爭多年難了,直到前些日子十御史以魏氏之戲香艷yín靡不立民風官箴為由聯合奏禁秦腔,十御史聯手是何等大陣仗,為著一個戲子哪怕矛頭直指自己都未必值得,於是宮中有詔,令行京城——即禁秦腔,伶人有操此腔者須重學昆弋花雅二腔。原本以和珅的意思魏長生只要暫時避入京班,他自有法子扭轉乾坤,卻獨獨沒有料到魏長生此時的主動言去。
微敞的門外,永琰在暗沖沉默地看著,直到他的緊握的雙拳暴出猙獰的青筋,他才陡然轉身,向御園深處行去,在濕漉漉的殘雪未化的地上深深淺淺地踩出兩道淋漓的水印。
他此刻方才明白,和珅已經成為他此生圓不了執念戒不了的毒——要得到他,惟有真地龍登九五,坐擁江山!
第四十八章:暗傷情皇姑離京,定藏邊福帥封王(上)
乾隆四十六年,一等嘉勇公福康安領兵督戰台灣,行至閩浙方知匪患之重——台灣全境除府城諸羅與鹿耳門港等零星小城泰半已落入林慡文之手,福建水師受命登陸援救卻屢屢被反軍擊退,已是軍心大亂勢如火急了。福康安行營九月終移駐福州,召令黃任簡等將放棄台府死守台海咽喉鹿耳門,一面頂住了朝廷清議屢屢催戰的壓力,雷厲風行地解散了腐敗無能船破炮鏽的福建水師,只帶自己親自帶出來的太湖水師五千精銳,一面命人火速趕修戰艦,急的兵困台灣的黃任簡柴大紀等將抓耳撓腮,防禦戰線已經一縮再縮,林慡文攻勢一日猛似一日,皆因怕了這百戰百勝的戰神福康安!
福康安下令日夜兼行督造炮艦的命令才下,京城就撥來軍餉一千萬兩白銀,卻是和珅從議罪銀中撥劃出來,大解福康安整頓軍備的燃眉之急。隨軍征戰的參贊將軍海蘭察復又不解,福康安見信只是苦笑而罷,一揮手,便離席督戰——惟有這遠隔萬里的二人心中方知,這兒女情長,此時俱要化做千秋家國,或者此刻才是二人真地能並立於世的唯一契機。
十月二十七日夜,南風大起,攜著迷離秋雨襲至廈門,福康安披掛整齊,萬名將士齊集碼頭待命,天尚未亮,戰鼓擂遍,福康安焚香謝天,回首望去,蒼茫波濤之上千船萬艦牆桅如林,頂上挑著的節絨帥旗獵獵飛舞,忽然振臂一呼:“三軍聽令,全員登船,依次出洋——十二時辰之內登陸台灣!”
船借風勢,破浪飛行,不損一艦而自鹿耳門登陸,隨即與聞訊趕來截擊的林慡文大軍短兵相接,林慡文自福康安抵達福州伊始變重兵把守入海口,這場仗義軍以逸待勞殺地著實慘烈,然此次官軍皆福康安親兵,遭遇起義軍的埋伏後“屹立不動,槍箭齊發”死傷無數也不後退一人,少經戰陣的起義軍從未見過這樣不怕死的官兵,於是陣腳大亂,反而一戰即潰。初戰告捷,福康安刻不容緩,兵分五路進攻嘉義,以解諸羅之危,次年初,攻陷林慡文的“國都”大理杙,活捉林慡文並天地會頭目,義軍余者至此聞風喪膽,再無戰心,福康安如秋風疾掃,登台不到半年就廓清全宇。捷報傳來,乾隆大喜,第三次著福康安繪像紫光閣,於嘉義縣立“福康安紀功碑”並破天荒擢升恩封其“貝子”爵位——為清自撤三藩以來非愛新覺羅氏得封皇爵之第一人。同時大賞百官,和珅以“襄贊軍務”有功,得封三等忠襄伯。
但福康安有感於林慡文之反實乃“官逼民反”之,故並未凱旋迴京,而是自請為閩浙總督,親自留在台處理各種善後撫恤安民春耕事務,如此三年,台灣大治。
乾隆五十年,安南蠢蠢欲動再犯邊境,朝廷加福康安大將軍銜,就近領兵前往平亂,前鋒部隊剛到廣州,安南國王聞福大帥領兵竟嚇地不戰而降,自願五年一供,全軍退出中國邊境,只求福帥“莫加兵問罪”,一時之間,引為笑談。
和珅輕輕一咳嗽,覺得肩上一重,一件雀金斗篷就覆於身上,他放下奏摺,含笑看向身後清俊的小哥兒:“這麼快就下學了?”
豐紳殷德掩嘴一笑,往父親懷裡一猴,紅撲撲的臉蛋還淌著汗:“阿瑪……”
和珅掏出懷表一看時辰,不覺地搖了搖頭:“又逃學了,你也十一歲半大人一個了,哪有動不動就逃學的世家公子?”
“你越來越象福四叔了!”豐紳殷德扁扁嘴,“逮著機會就教訓我——咸安宮的師傅都是看碟下菜兒,不論我寫的文章多狗屁不通,他們也都涎著臉恭維什麼‘雛鳳清於老鳳聲’,誰不知道他們是想討好你啊?”
和珅莞爾一笑,知道他說的是實情,這座官學雖也一般是學文著作之地,卻早早浸染了宮廷中無數爭權奪勢的墨黑——從他踏進咸安宮之時,就已看地明明白白,如今卻是屈指十五年矣。
豐紳殷德眼尖,就著父親的肩膀看見那奏摺上的名字:“‘奴才福康安奏請自為兩廣總督署理‘十三行’事務‘……二叔不就是跟著福大帥出征安南的麼?我在學裡竟日聽人說福大帥如何英勇無敵百戰百勝,怎麼皇上不把他調回京城和阿瑪一樣也當個中堂呢?非得一處一處地換地方呆,連帶著二叔也歸不得家。”
和珅怔了一下,隨即扯了扯嘴角道:“那是皇上愛他,怕他招了人的忌。”
“難道破天荒地給他封了貝子爵位反倒不會招忌?”
“爵位高不招忌,真地管事兒才招忌——軍機處就是個人人眼紅的地兒,你瞧這朝廷之上,有幾個人真和阿瑪一條心?”福康安身份貴重,又是天下第一戰將,無人不知以乾隆私意封王爵是遲早的事,只要他不真地掌中樞大權,誰會和他硬碰?
“可以皇上對阿瑪的信任寵愛,難道讓阿瑪領班軍機反倒是讓你招忌麼?”
和珅愣了一下,也不知怎麼和兒子去說——乾隆這些年對他是沒得說了,封爵升官,以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一人兼管吏部戶部理藩院,任國史館四庫全書正總裁,正白正藍鑲紅三旗都統,掌管內務府兼任九門提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威權集中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煌煌大清的權力運作幾乎都掌控在他一人之手。
他威重權大,一聲令下舉國趨之,壓力自然也大,但他卻已抽身不得了。若之前還只是為揚名立萬,那麼此刻指揮大清帝國井然有序地運轉如常,心裡就似圓滿了一般的滿足——這是多少私情都替代不了的胸懷家國的博大雍容——也惟有此刻他才能稍微忘卻那個男人與他之間整整十五年的愛恨糾纏。
拉著豐紳殷德的手,父子倆出了嘉樂堂——這是一處金絲楠木為棟樑的三進大堂,被和珅闢為書齋,轉進堂後的萃錦園,惟見一嶙峋怪石矗立眼前,卻是乾隆親自選賜的太湖名石,名曰——獨樂峰。繞過這處用以屏障的山石,頓覺豁然開朗,翠山碧水、曲徑幽台,好一處滿園春色如許。
這座宅子是前年圓明三園竣工,乾隆爺住進園子裡嫌和珅原來住的地方偏僻,進園議事不方便才特特在什剎海西北角劃了個院子給他建園,幾乎府里一應擺設建築都是這位於園林造詣頗有建樹的風雅皇帝親自參與決定的。和珅事先原不知情,直到有一日陪乾隆遊園到了這,乾隆臨風笑指這一園環山銜水,亭台樓榭道:“此處風光如何?”和珅忙躬身答道:“別有洞天,實乃人間仙境。”乾隆呵呵一笑,在湖心亭上拍著他的肩道:“你是最精明細緻不過的人,且往下看看這湖,象個什麼?”
和珅雜學博收之人,自然一眼看出這湖特意挖出一個展翅蝙蝠的形狀——福蝠同音,滿洲人家崇尚蝙蝠是傳統了,但他故作不知,遲疑地道:“……奴才愚笨,實在看不出來。”
乾隆呵呵一笑:“這是蝠池,湖中活水引自玉泉湖,生生不息,世世生福。”說罷又下了亭子,順著小徑進了湖中的假山,行到山腹,和珅陡見一碑擋於面前,不覺詫異,細細看之,不由地吃了一驚——這是當年康熙爺唯一留下的墨寶“福字碑”!從來被珍而重之地供奉在紫禁城,乾隆怎麼忽然把他移到了這?再一想便明白了,都說什剎海風水行龍,是個難得的寶地,那麼這心腹地方鎮上康熙御筆“福字碑”倒也相得益彰。
“和珅哪……”乾隆已是過了七十的人了,走了這許久的路腳步不免有些蹣跚,因而停下腳歇息,和珅忙貼著身攙扶了,卻見乾隆伸手撫向他的手臂,“這宅子,這花園,就賞給你了。”
這一驚非同小可,這花園不少地方都是比造大內,給個親王住都綽綽有餘,他和珅何敢逾越至此?!忙提袍跪下:“皇上折殺奴才了,奴才何德何能蒙此殊寵?!”
乾隆似早已料到和珅的謙遜,不在意地一揮手:“豐紳殷德將來是要尚主的,你原來那個宅子著實配不上,就當朕給十格兒的嫁妝吧……”
那也太過了——“皇上——”和珅還要再說,乾隆卻忽然轉頭看向他,眼中的幽光在假山中隱晦的黑暗中明滅不定:“和珅,你如今是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哪……我送你這洞天福地,也是希望你真能福澤綿延,永遠為朕當好這個家……”
和珅張大嘴呆了一下,忽然淚流滿面,伏地謝恩——這場感動君臣的哭泣究竟有幾分真情流露幾分題中應有,他自己或許都分不清楚了。
但他明白,乾隆對他好,卻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無與倫比。
為臣一世,遇到這樣的主子,夫復何求?
他想,他該滿足了。
思緒回到今朝,和珅眯著眼從眼前的流杯亭轉向東面的大戲樓——這戲樓卻非乾隆所賜,而是他後來特地為魏長生唱堂會而建造的——這些年來,永琰在大事上倒從不與他為難,循規蹈矩安分守己地做他的尊榮王爺,乾隆有差事給他必定完成地漂漂亮亮,若沒差事也絕不擅權多事,這點著實讓乾隆放心稱道,一次甚至私下誇他“有當年世宗之分”,這就是極難得的讚譽了。但和珅知道,這位野心勃勃心計深沉的阿哥只不過暫時收起了鋒芒,不與他正面衝突,惟有魏長生,這位王爺是卯足了勁要逐他出京,明著暗著幾乎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了,和珅自己,則是千方百計地護他留他,甚至捧他為“梨園第一人”,崑曲京班被來勢洶洶的秦腔打壓地一蹶不振,黯然失色,這場負氣之爭多年難了,直到前些日子十御史以魏氏之戲香艷yín靡不立民風官箴為由聯合奏禁秦腔,十御史聯手是何等大陣仗,為著一個戲子哪怕矛頭直指自己都未必值得,於是宮中有詔,令行京城——即禁秦腔,伶人有操此腔者須重學昆弋花雅二腔。原本以和珅的意思魏長生只要暫時避入京班,他自有法子扭轉乾坤,卻獨獨沒有料到魏長生此時的主動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