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原本最初的夜雨就是想寫一部純武俠的,結果幾次動筆寫下去都莫名覺得中二,於是最後換成了這種風格和敘事方式。但是寫到顧踐厘時,由於原本就是想向古龍大大作品裡第一龍套,巴山顧道人致敬的,所以還是切換回了武俠風格。
至於為什麼我會喜歡顧道人呢?大概就是因為他的劍法名字好聽吧……
昔年巴山顧道人,佩綠柳劍,能善七七四十九手迴風舞柳劍,空靈清絕,妙冠天下。
第30章 慕容起(上)
慕容起(上)——昔日之芳糙,今直為蕭艾
明子緒止住肩頭的血,又簡單地包紮好傷口,便出了石門,按照指引果然發現一座三層高的木製閣樓,形狀酷似長亭,典雅精緻。二樓檻欄前有一人躺坐在椅子上,仰面蓋著一本不知什麼書,正在享受難得的冬日陽光。
明子緒輕輕一推,門便“吱呀”一聲開了。
底樓屋內空無一人,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座四扇屏風,樣式精奇,不同尋常。只見每扇屏均由竹條編成方眼,並有橫凳四檔,上面用砂盆種滿時宜花糙,盤延屏上,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
明子緒見了覺得十分可愛,忍不住用手撫摸移動,竟可如尋常屏風一般重疊曲折,不禁嘖嘖稱奇。他又掃視了一下四周,空間並不十分寬闊,便只有一張方桌,兩把椅子,以及一些其他擺飾物件了。他多看了幾眼那活花屏風,微笑著登上樓梯去了。
二樓似乎是書閣,一排排地擺滿了書架,上面放滿了各類書籍。既有武功秘籍,又有經史子集,浩如煙海。
明子緒穿過書架來到檻欄前,已沒有多餘的椅子了,他便直接靠坐在閣樓四角的圓柱和檻欄下的長凳上。他肩頭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但此刻終於能安靜地坐下來休息了。他覺得十分珍貴美好,便也眯著眼睛休息起來。
“此處果真是人間仙境啊!連陽光似乎都比外面和煦許多。我來時只見洞口桃樹連綿數百步,相織交錯。想那三月的春風一來,便會有桃花流水,鱖魚肥美,到時何等愜意啊!”
明子緒自言自語地感慨一番,身體似乎有些僵硬酸麻了,便起身調整姿勢,突然才發現那人座下竟是一隻輪椅。他吃驚過後,便在心裡唏噓不已,又感嘆道:“何昔日之芳糙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當年公子起名聲煊赫卻突然絕跡江湖,原因竟是如此麼?”
慕容起果然並未睡去,拿下了蓋在臉上的書,小心放在長凳上。明子緒看了一眼,是本《世說新語》。
慕容起笑笑,說道:“無所事事,便隨意翻些逸聞趣事看看。不過說起魏晉名士,雖多務虛不實,但貴在性情慡真,妙人妙言。其中荒誕怪異之處,卻也著實令人莞爾嘆服。”
“我沒有完整地讀過此書,卻也聽過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乘興而來,興盡而走,其瀟灑放浪,不拘形跡,確實令人羨慕。”
“聽說你已脫離塵世,號為明虛。至於瀟灑不羈,還會艷羨古人麼?”
明子緒嘆了口氣,答道:“然而近來念及舊事,心中有所不忍,便暫且拋去了一身道法,又重新做回了在這凡世中迷途的痴人明子緒了。”
“往事縹緲如煙,無可挽回卻又不可磨滅,真是令人苦惱。我每每念及故人時也經常難免失態。”慕容起似乎對此也很有感觸。
明子緒早些聽後延墨言辭,知道慕容起其實秘密頗多。方才自己問他雙腿殘廢之事他雖避而未答,姿態卻仍是灑脫,反倒不及此時的感慨嘆息。
他必然是另有更加淒楚的故事吧。明子緒在心中妄自猜測著。
如今才是正月初,人間氣象雖然繁華,可自然新景尚未來得及改革故陰,目光所及,不過遠山淡影,近樹寥落而已。
慕容起看著冬日裡寂寞的桃源景象,目光柔軟而貪戀,喃喃地說道:“世上雖果然有此桃源,但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想來仍是杜撰而已,終歸不過是望而不及的理想鄉罷了。他在記中說,此中人是為避秦時亂而尋得此處寧靜,可今日我慕容一族誤入此地,深居簡出,卻是為了大亂天下。陶公若是有知,不知是何感想。”
他的目光漸漸地渙散起來,已經消失了往昔的神采。
據說前朝滅國時,太子一名側妃生下的一位小皇子在侍衛的護從下僥倖逃過一死,新朝遍尋不獲。世人也俱不知曉那一干侍衛和小皇子逃過一劫後,四處流離,最終誤入了這桃源隱逸之地。後來時日一久,天下大安,外人便更加難以捉摸痕跡了。
然而小皇子一眾人等雖身處如此絕境,卻時刻不敢忘記半分亡國之恥,只是終日地念想謀劃著名復國大計。而且歷史愈久,他們反倒意志彌堅,竟傳承數輩不絕。至於當朝先帝在位時,新朝對前朝勢力漸漸有了鬆懈萎靡之態,北狄勢力也稍稍爭取了些喘息之機。
於是,那小皇子的後人及一班護從終於決意出山謀國了。
“我出桃源數年,也曾恣意風發,卻不曾有過任何雄霸的外號,外人都始終稱我為‘公子起’。你可知為何麼?”
不等明子緒回答,慕容起便自己接著道:“想必世人現在回想起我曾經所做的一樁樁荒唐事來,還會以為我急公好義,性存古風,才會得到時人如此尊稱嘉許。可其實這‘公子起’的稱謂最初卻是由我慕容一族的人自行鼓吹流傳出去的。在先秦之時,只有諸侯公族之人才可稱以公子,並在後面加上名字以示尊貴。我自稱‘公子起’,其實是為了暗示自己血裔之尊貴。而江湖之人大多不拘小節,少諳文史禮儀,只聽見‘公子起’的稱謂傳得廣了叫來順口,便不知所云地一起跟著如此叫了。而我身為前朝皇室後裔,慕容自然非我本姓。只是慕容一姓源自高辛氏,是五帝之帝嚳的後裔,意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因此我更姓慕容除了用來掩飾身份外,其它意義也大概和公子之稱類似,不過是為了時刻提示先祖的皇室血脈罷了。”
慕容起也不停頓,繼續說道:“由於當年先祖小皇子尚且年幼懵懂,不知宗室寶藏,其餘侍衛救駕匆忙也不及過問,因此,我族復國之路便註定曲折了。可是我族在此靜心明志幾十年,思路奇詭,天馬行空。雖無錢招兵買馬,卻能另闢蹊徑,試圖統率江湖勢力顛覆天下。想那些江湖俠客每多豪慡重義,德高望尊之人往往能一呼百應,若能令他們欽服,宣以號令,其勢其力也足以一戰了。”
慕容起說起這些,感嘆族裡的長者們竟能在絕望中計議出廟堂和江湖對決的奇策來,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他至今還記得當年族人聽到這般謀劃後,眼神里熊熊燃燒著的希望。
正值大家興奮之際,卻有一位叔父說道:“那些江湖豪俠武功強則強矣,然而兩軍交戰始終不同於門派鬥毆。他們最不喜促狹拘束,如若倉皇聚眾,雖然可勉強一戰,但必然難以經歷訓練,如此便始終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難以戰勝朝廷軍隊。”
至於為什麼我會喜歡顧道人呢?大概就是因為他的劍法名字好聽吧……
昔年巴山顧道人,佩綠柳劍,能善七七四十九手迴風舞柳劍,空靈清絕,妙冠天下。
第30章 慕容起(上)
慕容起(上)——昔日之芳糙,今直為蕭艾
明子緒止住肩頭的血,又簡單地包紮好傷口,便出了石門,按照指引果然發現一座三層高的木製閣樓,形狀酷似長亭,典雅精緻。二樓檻欄前有一人躺坐在椅子上,仰面蓋著一本不知什麼書,正在享受難得的冬日陽光。
明子緒輕輕一推,門便“吱呀”一聲開了。
底樓屋內空無一人,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座四扇屏風,樣式精奇,不同尋常。只見每扇屏均由竹條編成方眼,並有橫凳四檔,上面用砂盆種滿時宜花糙,盤延屏上,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
明子緒見了覺得十分可愛,忍不住用手撫摸移動,竟可如尋常屏風一般重疊曲折,不禁嘖嘖稱奇。他又掃視了一下四周,空間並不十分寬闊,便只有一張方桌,兩把椅子,以及一些其他擺飾物件了。他多看了幾眼那活花屏風,微笑著登上樓梯去了。
二樓似乎是書閣,一排排地擺滿了書架,上面放滿了各類書籍。既有武功秘籍,又有經史子集,浩如煙海。
明子緒穿過書架來到檻欄前,已沒有多餘的椅子了,他便直接靠坐在閣樓四角的圓柱和檻欄下的長凳上。他肩頭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但此刻終於能安靜地坐下來休息了。他覺得十分珍貴美好,便也眯著眼睛休息起來。
“此處果真是人間仙境啊!連陽光似乎都比外面和煦許多。我來時只見洞口桃樹連綿數百步,相織交錯。想那三月的春風一來,便會有桃花流水,鱖魚肥美,到時何等愜意啊!”
明子緒自言自語地感慨一番,身體似乎有些僵硬酸麻了,便起身調整姿勢,突然才發現那人座下竟是一隻輪椅。他吃驚過後,便在心裡唏噓不已,又感嘆道:“何昔日之芳糙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當年公子起名聲煊赫卻突然絕跡江湖,原因竟是如此麼?”
慕容起果然並未睡去,拿下了蓋在臉上的書,小心放在長凳上。明子緒看了一眼,是本《世說新語》。
慕容起笑笑,說道:“無所事事,便隨意翻些逸聞趣事看看。不過說起魏晉名士,雖多務虛不實,但貴在性情慡真,妙人妙言。其中荒誕怪異之處,卻也著實令人莞爾嘆服。”
“我沒有完整地讀過此書,卻也聽過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乘興而來,興盡而走,其瀟灑放浪,不拘形跡,確實令人羨慕。”
“聽說你已脫離塵世,號為明虛。至於瀟灑不羈,還會艷羨古人麼?”
明子緒嘆了口氣,答道:“然而近來念及舊事,心中有所不忍,便暫且拋去了一身道法,又重新做回了在這凡世中迷途的痴人明子緒了。”
“往事縹緲如煙,無可挽回卻又不可磨滅,真是令人苦惱。我每每念及故人時也經常難免失態。”慕容起似乎對此也很有感觸。
明子緒早些聽後延墨言辭,知道慕容起其實秘密頗多。方才自己問他雙腿殘廢之事他雖避而未答,姿態卻仍是灑脫,反倒不及此時的感慨嘆息。
他必然是另有更加淒楚的故事吧。明子緒在心中妄自猜測著。
如今才是正月初,人間氣象雖然繁華,可自然新景尚未來得及改革故陰,目光所及,不過遠山淡影,近樹寥落而已。
慕容起看著冬日裡寂寞的桃源景象,目光柔軟而貪戀,喃喃地說道:“世上雖果然有此桃源,但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想來仍是杜撰而已,終歸不過是望而不及的理想鄉罷了。他在記中說,此中人是為避秦時亂而尋得此處寧靜,可今日我慕容一族誤入此地,深居簡出,卻是為了大亂天下。陶公若是有知,不知是何感想。”
他的目光漸漸地渙散起來,已經消失了往昔的神采。
據說前朝滅國時,太子一名側妃生下的一位小皇子在侍衛的護從下僥倖逃過一死,新朝遍尋不獲。世人也俱不知曉那一干侍衛和小皇子逃過一劫後,四處流離,最終誤入了這桃源隱逸之地。後來時日一久,天下大安,外人便更加難以捉摸痕跡了。
然而小皇子一眾人等雖身處如此絕境,卻時刻不敢忘記半分亡國之恥,只是終日地念想謀劃著名復國大計。而且歷史愈久,他們反倒意志彌堅,竟傳承數輩不絕。至於當朝先帝在位時,新朝對前朝勢力漸漸有了鬆懈萎靡之態,北狄勢力也稍稍爭取了些喘息之機。
於是,那小皇子的後人及一班護從終於決意出山謀國了。
“我出桃源數年,也曾恣意風發,卻不曾有過任何雄霸的外號,外人都始終稱我為‘公子起’。你可知為何麼?”
不等明子緒回答,慕容起便自己接著道:“想必世人現在回想起我曾經所做的一樁樁荒唐事來,還會以為我急公好義,性存古風,才會得到時人如此尊稱嘉許。可其實這‘公子起’的稱謂最初卻是由我慕容一族的人自行鼓吹流傳出去的。在先秦之時,只有諸侯公族之人才可稱以公子,並在後面加上名字以示尊貴。我自稱‘公子起’,其實是為了暗示自己血裔之尊貴。而江湖之人大多不拘小節,少諳文史禮儀,只聽見‘公子起’的稱謂傳得廣了叫來順口,便不知所云地一起跟著如此叫了。而我身為前朝皇室後裔,慕容自然非我本姓。只是慕容一姓源自高辛氏,是五帝之帝嚳的後裔,意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因此我更姓慕容除了用來掩飾身份外,其它意義也大概和公子之稱類似,不過是為了時刻提示先祖的皇室血脈罷了。”
慕容起也不停頓,繼續說道:“由於當年先祖小皇子尚且年幼懵懂,不知宗室寶藏,其餘侍衛救駕匆忙也不及過問,因此,我族復國之路便註定曲折了。可是我族在此靜心明志幾十年,思路奇詭,天馬行空。雖無錢招兵買馬,卻能另闢蹊徑,試圖統率江湖勢力顛覆天下。想那些江湖俠客每多豪慡重義,德高望尊之人往往能一呼百應,若能令他們欽服,宣以號令,其勢其力也足以一戰了。”
慕容起說起這些,感嘆族裡的長者們竟能在絕望中計議出廟堂和江湖對決的奇策來,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他至今還記得當年族人聽到這般謀劃後,眼神里熊熊燃燒著的希望。
正值大家興奮之際,卻有一位叔父說道:“那些江湖豪俠武功強則強矣,然而兩軍交戰始終不同於門派鬥毆。他們最不喜促狹拘束,如若倉皇聚眾,雖然可勉強一戰,但必然難以經歷訓練,如此便始終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難以戰勝朝廷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