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話音甫落,族人的熱情頓時冷落了三分。於是那位叔父便又補充提議了聯兵北狄,裡應外合的計策。其他叔公長者聽了都開始陷入深思,不作應允。
那時的慕容起已有十三四歲了,心裡已然有了淺顯的是非觀念,也隱隱覺得聯合外敵侵擾華夏確實殊為不妥。
不記得沉默了多久,終於有位叔公最終搖了搖頭,嘆息道:“如此雖可提高勝算,卻怕最後引狼入室。北狄人驍勇強悍,若是事後難以控制驅逐,反倒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年少的慕容起有些意外,長輩們的猶豫只是因為擔心北狄人難以掌控麼?他隱隱覺得最終族裡的長輩們還是會採納此計吧。
果然,那位叔父也早已考慮到了這個隱患,便制定了更加詳實的謀略計劃。只設計令北狄攻破京師,待新朝皇室血脈斷送之後,便趁北狄軍隊同樣元氣大傷時,大興江湖義師驟然發難,一舉擊退北狄,然後便順承江湖民意,登基繼位。如此,則復國可矣。
後來,經過了反覆的敲定,族中的長輩們終於開始了期盼了幾十年的復國之路。
不久,那位叔父便率先出山臥底朝廷,溝通北狄去了。只等到北狄兵攻陷京師後,便助其屠戮新朝皇室宗親,斷絕其宗祀,以便慕容少主順利地應承天意民心。
那位叔父智計謀略本就過於常人,又有慕容一族在背後大力支持,經過近十年的宦海沉浮,他終於承蒙聖眷得以近侍天子,信任恩寵,無以復加。不久,他便暗中完成了和北狄人的溝通,而此時的公子起也終於可以出山了。
“大計定後,我藝成出山,雖然有幸得到諸多前輩的肯定,但江湖大抵久安無事,何況又有許多德高望重的前輩高人,族中的前輩長者便覺得我統率群雄之期遙不可及。許多長於計議的前輩便聚在一起替我謀劃成名捷徑,欲使我能一舉懾服天下人心。
“當彼之時,承影堂活動尤為惡劣猖獗,天下人無不畏懼側目,期盼能夠將他們除之後快。我若能一舉破滅承影堂,所獲得的地位聲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只不過那世人所謂的‘承影堂’其實卻是慕容麾下的暗殺團,而且日後更有要務,斷不可於當時為助我一統江湖而提前覆滅。”
既然承影堂不能於此時倒下成為公子起成功路上的墊腳石,那便只有再重新搬來一塊了。
明子緒記起了後延墨的話。
第31章 慕容起(下)
慕容起(下)——十年復國計,一念俱成空
明子緒記起了後延墨的話。
他說公子起稱他父親赤焰侯為世叔,赤焰侯則尊公子起為少主。如此看來,既然承影堂不能於此時倒下成為公子起成功路上的墊腳石,那便只有再重新搬來一塊了。
赤焰侯的赤焰教便是慕容族的長老們重新搬來的那塊墊腳石吧。
“你們口中的赤焰侯本姓後的,我叫他後叔。其實後叔雖然聚集了許多教眾,且其中不乏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兇徒惡煞,但江湖上流傳的許多關於他的十惡不赦之事卻不過是子虛烏有而已。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惡事本來就比善行流傳得更快更廣。慕容既然能輕易造就出一個聲名赫赫的公子起,又何況區區一個惡名昭彰的赤焰教呢?對未知的恐懼本就是人的天性,後叔便刻意地將赤焰教經營地神神秘秘,又取了這個並不和善的名號,赤焰教果然甫一現世便被冠以魔教之名了。”
那麼赤焰侯究竟是怎樣的人呢?他在短短數年間便聚集收服了如此眾多的江湖惡人,武功和手段自然是十分高明的。
可是除了這些,赤焰侯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飛雨為救他而死,值得麼?明子緒的心止不住地疼痛起來。
當年赤焰教風頭正盛時,承影堂已漸漸低調,世人憤恨的感情便漸漸傾泄到了赤焰教頭上。
不久,北狄人又恰好領著大軍熟練巧妙地突破了北境的邊防,如天降神兵,直逼大同。慕容起所謂的承影堂日後尚有重任,便是指刺殺燕將軍,使朝廷援軍群龍無首陷入崩潰吧。此計若成,北狄兵便可迅速直搗京師了。
想當年北狄人兵臨大同的消息剛剛傳開,便立刻有了赤焰侯通敵叛國的傳聞。一時之間,平民百姓,江湖群雄,莫不義憤填膺。
公子起慷慨激昂,說道:“宋朝開國名相趙普有言,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迅速便召集了天下英豪,率領著他們一路浩浩蕩蕩地殺向了赤焰教。
想必當年原是要等到大同一破,赤焰教便也隨之覆滅吧。爾後則是北狄兵直搗黃龍,京城陷落,皇室遭劫,江湖義師雖然勤王來遲,卻一鼓作氣,在悲憤之下大敗元氣大傷的狄兵,將他們驅逐回了漠北糙原。
待到兵患消解,那位朝廷臥底便會宣讀皇帝的臨終遺詔。內容自然不過是先皇痛心疾首,斥指狄人兇殘暴虐,痛惜皇室血脈慘遭屠戮,悲憤之餘又感念自己無德無能,才令中原遭此橫禍,然而卻又能在將死之際大徹大悟,決意將皇位禪讓於解救京師,擊退狄兵的有德賢人,令其繼承華夏正統了。
至此,公子起便可上承天意,下順民心,稱帝復國。
“依你看來,此計如何?”慕容起突然停止了講述,向明子緒問道。
“以卵擊石,異想天開。引狼入室,喪心病狂。”
慕容起也不惱怒,反而笑了,看不出是衷心還是苦澀。“當年先祖出逃,不及得知皇室寶藏。當時我只以為此中艱難曲折不過是天將大任,故而行拂亂其所為罷了。但如今看來,其實是天意明示復國無望吧。”
“在攻破赤焰教之前,我曾獨自在醉金樓豪飲七天七夜,你一定聽說過這件事吧。據說至今仍有人對此事津津樂道,只可惜流傳得越多,卻相去真相越來越遠。當年在醉金樓里的除了我,其實還有後叔。他出山創立赤焰教以來,接觸拉攏的都是些江湖上有名的魔頭,見了許多悽慘的場景。可能是因為他漸漸上了年紀,因此便更容易地生出惻隱悲憫之心。他和我密談了四天四夜,然後又一起大醉了三天。”
當時雖早已定計多年,可慕容起卻始終一如年少定計之時,總是覺得引狄人入京侵擾華夏中原十分不妥。後叔的支持肯定讓他堅定了自己的看法,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以後,自己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皇帝。他當時在心裡默默地想著,如果接下來他一向敬重的後叔沒有說出後面的那一番言論的話,他或許至今仍會這麼想吧。
“戰火一旦重燃,天下便必然將陷入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屍體橫陳遍野。少主素懷民族大義,必欲見中國太平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不忍人間有此慘象。可眼看如今天下,已然漸入繁華長安的佳境,如此,誰做皇帝真的那麼重要麼?”
如今已經是第九個年頭了,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果當初狄人入關,百姓遭逢更重的刀兵之苦,自己復國稱帝後會做得比現在更好麼?即便可以,卻連累百姓先無端地遭受一場戰爭之厄,真的值得麼?如此,誰做皇帝,真的那麼重要麼?
那時的慕容起已有十三四歲了,心裡已然有了淺顯的是非觀念,也隱隱覺得聯合外敵侵擾華夏確實殊為不妥。
不記得沉默了多久,終於有位叔公最終搖了搖頭,嘆息道:“如此雖可提高勝算,卻怕最後引狼入室。北狄人驍勇強悍,若是事後難以控制驅逐,反倒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年少的慕容起有些意外,長輩們的猶豫只是因為擔心北狄人難以掌控麼?他隱隱覺得最終族裡的長輩們還是會採納此計吧。
果然,那位叔父也早已考慮到了這個隱患,便制定了更加詳實的謀略計劃。只設計令北狄攻破京師,待新朝皇室血脈斷送之後,便趁北狄軍隊同樣元氣大傷時,大興江湖義師驟然發難,一舉擊退北狄,然後便順承江湖民意,登基繼位。如此,則復國可矣。
後來,經過了反覆的敲定,族中的長輩們終於開始了期盼了幾十年的復國之路。
不久,那位叔父便率先出山臥底朝廷,溝通北狄去了。只等到北狄兵攻陷京師後,便助其屠戮新朝皇室宗親,斷絕其宗祀,以便慕容少主順利地應承天意民心。
那位叔父智計謀略本就過於常人,又有慕容一族在背後大力支持,經過近十年的宦海沉浮,他終於承蒙聖眷得以近侍天子,信任恩寵,無以復加。不久,他便暗中完成了和北狄人的溝通,而此時的公子起也終於可以出山了。
“大計定後,我藝成出山,雖然有幸得到諸多前輩的肯定,但江湖大抵久安無事,何況又有許多德高望重的前輩高人,族中的前輩長者便覺得我統率群雄之期遙不可及。許多長於計議的前輩便聚在一起替我謀劃成名捷徑,欲使我能一舉懾服天下人心。
“當彼之時,承影堂活動尤為惡劣猖獗,天下人無不畏懼側目,期盼能夠將他們除之後快。我若能一舉破滅承影堂,所獲得的地位聲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只不過那世人所謂的‘承影堂’其實卻是慕容麾下的暗殺團,而且日後更有要務,斷不可於當時為助我一統江湖而提前覆滅。”
既然承影堂不能於此時倒下成為公子起成功路上的墊腳石,那便只有再重新搬來一塊了。
明子緒記起了後延墨的話。
第31章 慕容起(下)
慕容起(下)——十年復國計,一念俱成空
明子緒記起了後延墨的話。
他說公子起稱他父親赤焰侯為世叔,赤焰侯則尊公子起為少主。如此看來,既然承影堂不能於此時倒下成為公子起成功路上的墊腳石,那便只有再重新搬來一塊了。
赤焰侯的赤焰教便是慕容族的長老們重新搬來的那塊墊腳石吧。
“你們口中的赤焰侯本姓後的,我叫他後叔。其實後叔雖然聚集了許多教眾,且其中不乏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兇徒惡煞,但江湖上流傳的許多關於他的十惡不赦之事卻不過是子虛烏有而已。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惡事本來就比善行流傳得更快更廣。慕容既然能輕易造就出一個聲名赫赫的公子起,又何況區區一個惡名昭彰的赤焰教呢?對未知的恐懼本就是人的天性,後叔便刻意地將赤焰教經營地神神秘秘,又取了這個並不和善的名號,赤焰教果然甫一現世便被冠以魔教之名了。”
那麼赤焰侯究竟是怎樣的人呢?他在短短數年間便聚集收服了如此眾多的江湖惡人,武功和手段自然是十分高明的。
可是除了這些,赤焰侯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飛雨為救他而死,值得麼?明子緒的心止不住地疼痛起來。
當年赤焰教風頭正盛時,承影堂已漸漸低調,世人憤恨的感情便漸漸傾泄到了赤焰教頭上。
不久,北狄人又恰好領著大軍熟練巧妙地突破了北境的邊防,如天降神兵,直逼大同。慕容起所謂的承影堂日後尚有重任,便是指刺殺燕將軍,使朝廷援軍群龍無首陷入崩潰吧。此計若成,北狄兵便可迅速直搗京師了。
想當年北狄人兵臨大同的消息剛剛傳開,便立刻有了赤焰侯通敵叛國的傳聞。一時之間,平民百姓,江湖群雄,莫不義憤填膺。
公子起慷慨激昂,說道:“宋朝開國名相趙普有言,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迅速便召集了天下英豪,率領著他們一路浩浩蕩蕩地殺向了赤焰教。
想必當年原是要等到大同一破,赤焰教便也隨之覆滅吧。爾後則是北狄兵直搗黃龍,京城陷落,皇室遭劫,江湖義師雖然勤王來遲,卻一鼓作氣,在悲憤之下大敗元氣大傷的狄兵,將他們驅逐回了漠北糙原。
待到兵患消解,那位朝廷臥底便會宣讀皇帝的臨終遺詔。內容自然不過是先皇痛心疾首,斥指狄人兇殘暴虐,痛惜皇室血脈慘遭屠戮,悲憤之餘又感念自己無德無能,才令中原遭此橫禍,然而卻又能在將死之際大徹大悟,決意將皇位禪讓於解救京師,擊退狄兵的有德賢人,令其繼承華夏正統了。
至此,公子起便可上承天意,下順民心,稱帝復國。
“依你看來,此計如何?”慕容起突然停止了講述,向明子緒問道。
“以卵擊石,異想天開。引狼入室,喪心病狂。”
慕容起也不惱怒,反而笑了,看不出是衷心還是苦澀。“當年先祖出逃,不及得知皇室寶藏。當時我只以為此中艱難曲折不過是天將大任,故而行拂亂其所為罷了。但如今看來,其實是天意明示復國無望吧。”
“在攻破赤焰教之前,我曾獨自在醉金樓豪飲七天七夜,你一定聽說過這件事吧。據說至今仍有人對此事津津樂道,只可惜流傳得越多,卻相去真相越來越遠。當年在醉金樓里的除了我,其實還有後叔。他出山創立赤焰教以來,接觸拉攏的都是些江湖上有名的魔頭,見了許多悽慘的場景。可能是因為他漸漸上了年紀,因此便更容易地生出惻隱悲憫之心。他和我密談了四天四夜,然後又一起大醉了三天。”
當時雖早已定計多年,可慕容起卻始終一如年少定計之時,總是覺得引狄人入京侵擾華夏中原十分不妥。後叔的支持肯定讓他堅定了自己的看法,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以後,自己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皇帝。他當時在心裡默默地想著,如果接下來他一向敬重的後叔沒有說出後面的那一番言論的話,他或許至今仍會這麼想吧。
“戰火一旦重燃,天下便必然將陷入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屍體橫陳遍野。少主素懷民族大義,必欲見中國太平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不忍人間有此慘象。可眼看如今天下,已然漸入繁華長安的佳境,如此,誰做皇帝真的那麼重要麼?”
如今已經是第九個年頭了,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果當初狄人入關,百姓遭逢更重的刀兵之苦,自己復國稱帝後會做得比現在更好麼?即便可以,卻連累百姓先無端地遭受一場戰爭之厄,真的值得麼?如此,誰做皇帝,真的那麼重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