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她一有時間就伸出手去輕輕撫摸它光滑的黑色表面。一來二去,她漸漸無法把目光從石塊上移開了,就像被施了催眠術一樣。她逐漸失去了對其他東西的興趣。書讀不下去,健身房也不再去了。雖然給病人看病時能勉強維持注意力,但此外的思考則開始變懶,敷衍了事,和同事的交談也無法提起興致。衣著開始馬虎,食慾明顯減退,甚至人的擁抱現在也讓她厭煩。周圍一個人也沒有的時候,她向那石頭低語傾訴,側耳傾聽石塊傾訴的不是話語的話語,猶如孤獨之人向貓狗訴說什麼。呈腎臟形狀的黑色石塊現在控制了她生活的大部分。
那石塊大概不是來自外部的物體——在推進故事情節的時間裡,淳平明白了這一點。關鍵在於她自身內部存在的什麼,是她心中的什麼激活了呈腎臟形狀的黑色石塊。它還希望她採取某種具體行動,為此不斷發送信號,以夜夜移位這一形式。
淳平一面寫小說一面思考貴理惠。感覺是她(或者她身上的什麼)再把故事推向前進。為什麼呢?因為他本來沒有寫這種超現實故事的打算。淳平腦袋裡事先粗線條地構築的是更為靜謐的、心理小說性質的故事框架。在那裡,石塊並不是隨便移來移去的。
女醫生的心恐怕要從以妻室的外科醫生情人身上離開——淳平預想——或許開始怨恨他也有可能。她大概下意識地希求那樣。
如此整體輪廓出現之後,往下編寫故事就比較容易了。淳平一邊用低音量反覆聽著馬勒的歌曲,一邊對著電腦,以就他來說相當快的速度把小說結尾部分寫完。她決心同外科醫生情人分手,告訴對方自己再也不能見他了。他問沒有商量餘地了麼,她斬釘截鐵地說完全沒有。休息日她乘上東京灣的渡輪,從甲板上把腎臟石扔到海里。石塊朝著又深又暗的海底、朝地球核心筆直地下沉。她決意重新開始新的人生。扔掉石塊,她覺得增加身體輕快了許多。
然而,第二天早晨到醫院上班時,那石塊正在桌上等她。它穩穩地待在原來位置,黑漆漆,沉甸甸,以腎臟的形狀。
寫罷小說,立即給貴理惠打去電話。相比她很想看脫稿大作品,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那是她讓寫的作品。電話沒有接通,裡面傳出錄音帶的聲音:“您博大的電話無法接通,請確認一遍重打。”淳平重打了好幾次,但結果一樣。電話無法接通。他想,也許她的手機號碼出了什麼問題。
淳平儘可能不出家門,等待貴理惠聯繫,然而沒有聯繫。如此一個月過去。一個月變成兩個月,兩個月變成三個月。季節變成冬天,不久新年來臨。他寫得短篇小說刊發在一家文學雜誌的二月號上。報紙GG上的雜誌目錄印出淳平的名字和小說篇名——“天天移動的腎形石”。貴理惠看見GG,買下雜誌閱讀作品,未述說感想而跟自己聯繫——他期待這一可能性,但結果卻是惟有沉默在不斷疊積。
她的存在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之後,淳平的心感覺到的疼痛比原來預想的劇烈的多。貴理惠留下的失落感搖晃著他。如果現在她在這裡該有多好——他一天之中要這樣想好幾次。貴理惠的微笑、她出口的話語、相互擁抱時的肌膚感觸無不讓他懷念。喜歡的音樂,心儀的作家的新著,都安慰不了他的心,感覺上一切都那麼遙遠、那麼生疏。
貴理惠有可能是第二個女人,淳平想道。
淳平再次遇到貴理惠,是在初春的一個午後。不,準確說來並非遇到,而是聽到貴理惠的聲音。
淳平那時坐在計程車上。路面擁擠。計程車年輕司機打開短波廣播節目,她的聲音從那裡傳來。起初淳平不太敢確定,只是覺得聲音有些相似,但越聽越清楚那是貴理惠的聲音,是她的講話方式。抑揚有致,輕鬆自如,停頓方式也有其特徵。
“噯,把聲音調大一點兒好麼?”淳平說。
“好的。”司機應道。
那是在廣播電台演播室里的採訪。女主持在向她提問。
“……就是說,您從小就喜歡高處了?”女主持問。
“是啊,”貴理惠——或者聲音酷似她的女子——回答,“從懂事起就喜歡爬高。越高心情越放鬆。所以總是央求父母帶到高樓大廈去。一個奇妙的孩子。”(笑)
“結果,您就開始了這樣的工作?”
“最初,在證券公司做分析員,但我很清楚那種工作不適合自己,所有三年就辭職了。剛開始擦大樓玻璃窗。本來想在建築工地當架子工什麼的,但那種地方是男子漢世界,輕易不接受女性,於是暫且干起了擦玻璃窗的臨時工。”
“從證券公司分析員變成了擦窗工。”
“老實說,作為我還是這樣自在。和股票不同,就算跌落,跌落的也只是自己一個。”(笑)
“說起擦窗,就是坐在吊車裡,從樓頂上‘咕嚕嚕’往下垂放那種活計吧?”
“是的。當然安全纜是繫著的。不過有的地方無論如何要把安全纜解掉。我是一點也不在乎的,地方再高也一點兒都不怕,所以相當受重視。”
“不登山嗎?”
“對山幾乎沒有興趣。在別人勸說下嘗試了幾次,但是不行。山再高也不覺得有意思。我感興趣的僅限於垂直的人工高層建築,什麼緣故不曉得。”
“如今在城裡經營專業情節高樓玻璃窗的公司,是吧?”
“是的。”她說,“打臨時工攢了錢,六年前獨立開了一家小公司。當然自己也去現場幹活,但基本上成了經營者。這樣可以不聽命於人,自己自由做出決定,方便。”
“可以隨意解掉安全纜?”
“直截了當地說,是這樣。”(笑)
“不喜歡系安全纜?”
“嗯,感覺上好像不是自己似的,簡直就像穿了硬邦邦的緊身衣。”(笑)
“就那麼喜歡高處?”
“喜歡。置身於高處是我的天職。其他職業腦海中浮現不出來。職業這東西本來應是愛的行為,不是權宜性的婚姻。”
“現在放一支歌曲,詹姆斯·泰勒唱的《屋頂上》(Up on the Roof)。”女主持說道,“之後繼續走鋼絲話題。”
放音樂的時間裡,淳平探身問駕駛員:“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的?”
“說是在高樓與高樓之間拉一根鋼絲,在上面走來走去。”司機介紹說,“拿一根保持平衡用的長竿,算是一種雜技表演吧。我這人有恐高症,乘坐玻璃電梯都膽戰心驚。說是好事也行,反正有點兒與眾不同。人倒好像已經不那麼年輕了。”
“那是職業?”淳平問。他意識到自己的聲音乾巴巴的失去了重量,似乎是從車頂fèng隙里傳來的其他什麼人的語聲。
“嗯,好像有很多贊助商支持著。前不久聽說在德國一個什麼有名的大教堂做這個來著。本來想在更高的高樓上做的,但當局怎麼也不批准。因為高到那個程度,安全網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她說要一步一步積累戰績,逐步挑戰更高的地方。當然,光靠走鋼絲吃不了飯,就像剛才說的,平時經營擦大樓玻璃窗的公司。同樣是走鋼絲,但她不願意在馬戲團那樣的地方工作,說只對高層建築感興趣。”
那石塊大概不是來自外部的物體——在推進故事情節的時間裡,淳平明白了這一點。關鍵在於她自身內部存在的什麼,是她心中的什麼激活了呈腎臟形狀的黑色石塊。它還希望她採取某種具體行動,為此不斷發送信號,以夜夜移位這一形式。
淳平一面寫小說一面思考貴理惠。感覺是她(或者她身上的什麼)再把故事推向前進。為什麼呢?因為他本來沒有寫這種超現實故事的打算。淳平腦袋裡事先粗線條地構築的是更為靜謐的、心理小說性質的故事框架。在那裡,石塊並不是隨便移來移去的。
女醫生的心恐怕要從以妻室的外科醫生情人身上離開——淳平預想——或許開始怨恨他也有可能。她大概下意識地希求那樣。
如此整體輪廓出現之後,往下編寫故事就比較容易了。淳平一邊用低音量反覆聽著馬勒的歌曲,一邊對著電腦,以就他來說相當快的速度把小說結尾部分寫完。她決心同外科醫生情人分手,告訴對方自己再也不能見他了。他問沒有商量餘地了麼,她斬釘截鐵地說完全沒有。休息日她乘上東京灣的渡輪,從甲板上把腎臟石扔到海里。石塊朝著又深又暗的海底、朝地球核心筆直地下沉。她決意重新開始新的人生。扔掉石塊,她覺得增加身體輕快了許多。
然而,第二天早晨到醫院上班時,那石塊正在桌上等她。它穩穩地待在原來位置,黑漆漆,沉甸甸,以腎臟的形狀。
寫罷小說,立即給貴理惠打去電話。相比她很想看脫稿大作品,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那是她讓寫的作品。電話沒有接通,裡面傳出錄音帶的聲音:“您博大的電話無法接通,請確認一遍重打。”淳平重打了好幾次,但結果一樣。電話無法接通。他想,也許她的手機號碼出了什麼問題。
淳平儘可能不出家門,等待貴理惠聯繫,然而沒有聯繫。如此一個月過去。一個月變成兩個月,兩個月變成三個月。季節變成冬天,不久新年來臨。他寫得短篇小說刊發在一家文學雜誌的二月號上。報紙GG上的雜誌目錄印出淳平的名字和小說篇名——“天天移動的腎形石”。貴理惠看見GG,買下雜誌閱讀作品,未述說感想而跟自己聯繫——他期待這一可能性,但結果卻是惟有沉默在不斷疊積。
她的存在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之後,淳平的心感覺到的疼痛比原來預想的劇烈的多。貴理惠留下的失落感搖晃著他。如果現在她在這裡該有多好——他一天之中要這樣想好幾次。貴理惠的微笑、她出口的話語、相互擁抱時的肌膚感觸無不讓他懷念。喜歡的音樂,心儀的作家的新著,都安慰不了他的心,感覺上一切都那麼遙遠、那麼生疏。
貴理惠有可能是第二個女人,淳平想道。
淳平再次遇到貴理惠,是在初春的一個午後。不,準確說來並非遇到,而是聽到貴理惠的聲音。
淳平那時坐在計程車上。路面擁擠。計程車年輕司機打開短波廣播節目,她的聲音從那裡傳來。起初淳平不太敢確定,只是覺得聲音有些相似,但越聽越清楚那是貴理惠的聲音,是她的講話方式。抑揚有致,輕鬆自如,停頓方式也有其特徵。
“噯,把聲音調大一點兒好麼?”淳平說。
“好的。”司機應道。
那是在廣播電台演播室里的採訪。女主持在向她提問。
“……就是說,您從小就喜歡高處了?”女主持問。
“是啊,”貴理惠——或者聲音酷似她的女子——回答,“從懂事起就喜歡爬高。越高心情越放鬆。所以總是央求父母帶到高樓大廈去。一個奇妙的孩子。”(笑)
“結果,您就開始了這樣的工作?”
“最初,在證券公司做分析員,但我很清楚那種工作不適合自己,所有三年就辭職了。剛開始擦大樓玻璃窗。本來想在建築工地當架子工什麼的,但那種地方是男子漢世界,輕易不接受女性,於是暫且干起了擦玻璃窗的臨時工。”
“從證券公司分析員變成了擦窗工。”
“老實說,作為我還是這樣自在。和股票不同,就算跌落,跌落的也只是自己一個。”(笑)
“說起擦窗,就是坐在吊車裡,從樓頂上‘咕嚕嚕’往下垂放那種活計吧?”
“是的。當然安全纜是繫著的。不過有的地方無論如何要把安全纜解掉。我是一點也不在乎的,地方再高也一點兒都不怕,所以相當受重視。”
“不登山嗎?”
“對山幾乎沒有興趣。在別人勸說下嘗試了幾次,但是不行。山再高也不覺得有意思。我感興趣的僅限於垂直的人工高層建築,什麼緣故不曉得。”
“如今在城裡經營專業情節高樓玻璃窗的公司,是吧?”
“是的。”她說,“打臨時工攢了錢,六年前獨立開了一家小公司。當然自己也去現場幹活,但基本上成了經營者。這樣可以不聽命於人,自己自由做出決定,方便。”
“可以隨意解掉安全纜?”
“直截了當地說,是這樣。”(笑)
“不喜歡系安全纜?”
“嗯,感覺上好像不是自己似的,簡直就像穿了硬邦邦的緊身衣。”(笑)
“就那麼喜歡高處?”
“喜歡。置身於高處是我的天職。其他職業腦海中浮現不出來。職業這東西本來應是愛的行為,不是權宜性的婚姻。”
“現在放一支歌曲,詹姆斯·泰勒唱的《屋頂上》(Up on the Roof)。”女主持說道,“之後繼續走鋼絲話題。”
放音樂的時間裡,淳平探身問駕駛員:“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的?”
“說是在高樓與高樓之間拉一根鋼絲,在上面走來走去。”司機介紹說,“拿一根保持平衡用的長竿,算是一種雜技表演吧。我這人有恐高症,乘坐玻璃電梯都膽戰心驚。說是好事也行,反正有點兒與眾不同。人倒好像已經不那麼年輕了。”
“那是職業?”淳平問。他意識到自己的聲音乾巴巴的失去了重量,似乎是從車頂fèng隙里傳來的其他什麼人的語聲。
“嗯,好像有很多贊助商支持著。前不久聽說在德國一個什麼有名的大教堂做這個來著。本來想在更高的高樓上做的,但當局怎麼也不批准。因為高到那個程度,安全網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她說要一步一步積累戰績,逐步挑戰更高的地方。當然,光靠走鋼絲吃不了飯,就像剛才說的,平時經營擦大樓玻璃窗的公司。同樣是走鋼絲,但她不願意在馬戲團那樣的地方工作,說只對高層建築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