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於是二○○○年之後,用作品來說就是從《海邊的卡夫卡》(在美國於二○○五年出版)開始,我的新作在《紐約時報》全美暢銷書單上嶄露頭角(雖然是從最末席起步),這意味著不僅僅在東海岸和西海岸那些自由傾向強烈的大都市,包括內陸區域,我的小說風格在全美範圍內逐漸被大家接受。《1Q84》(二○一一年)位列暢銷書排行榜(虛構類·精裝書)第二名,《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二○一四年)位列第一。不過走到這一步,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歲月。並非一擊必殺、華麗奪標,我感覺還是靠一部部作品穩步積累,最後終於鞏固了地盤。與之相伴,平裝版的舊作也開始活躍起來。一個理想的走勢業已形成。
不過在最初階段,相比美國國內的動向,我的作品在歐洲市場上發行量的增長更為醒目。將紐約置於海外出版的中樞,好像與歐洲銷量的上升大有關係。這是我未曾預料到的發展。老實說,我沒想到紐約這個中樞的意義竟如此之大。對我來說,只是因為“英語還能讀通”這個理由,以及碰巧住在美國,姑且將美國設定為主場而已。
對亞洲以外的國家,我有這樣的印象:首先星火燎原的是俄羅斯和東歐,然後徐徐西進,移至西歐。那是九十年代後半期的事。委實令我驚訝的是,我聽說俄羅斯的暢銷書排行榜前十位,曾有大約一半被我的書占據。
這說到底不過是個人的印象,如果要我拿出確鑿的根據和例證來,那就讓人為難了,不過查對歷史年表回顧一番,我感覺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看到一種傾向,當一個國家的社會基盤發生巨大動搖(或變革)之後,我的書就會在那裡被廣泛地閱讀。我的書在俄羅斯和東歐地區開始熱銷,是在共產主義體制發生崩潰這一巨大的地盤變化之後。此前看似牢不可破的執政體制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希望與不安雜糅交織的“柔軟的混沌”一步步逼上前來。或許是在這種價值觀轉換的狀態下,我提供的故事急速地帶上了一種嶄新而自然的現實感。
另外,阻斷東西柏林的柏林圍牆戲劇性地倒塌,德意志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後不久,我的小說在德國好像慢慢開始被人們閱讀了。當然,這或許是偶然的巧合。然而我想,社會基盤和結構的巨變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感產生強烈影響,人們追求改變是理所當然的,也是自然現象。現實社會的現實感與故事世界的現實感,在人們的靈魂之中(或者無意識之中)難免一脈相通。不管身處怎樣的時代,當發生重大事件、社會現實出現巨大變化時,它就會像尋求佐證一般,要求故事的現實感發生變換。
故事原本就是作為現實的隱喻而存在的東西,人們為了追上周圍不斷變動的現實體系,或者說為了不被從中甩落下來,就需要把新的故事,即新的隱喻體系安置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需要將這兩個體系(現實體系和隱喻體系)巧妙地連接起來,換言之,就是讓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溝通、相互調整,才能勉強接受不確定的現實,保持頭腦清醒。我小說中故事世界的現實感,可能碰巧作為這種調節的齒輪,發揮了全球性的功能——我不無這樣的感覺。好像又在重複前言,這不過是我個人的感受,然而倒未必荒誕不經。
這麼考慮的話,我甚至覺得與歐美社會相比,日本只怕在更早的階段,就把這種總體性的滑坡當作不言自明的現象自然而然地察知了。因為我的小說比歐美更早,在日本得到了(至少是普通讀者的)積極接受。在中國、韓國及台灣地區或許也是這樣。除了日本以外,中國、韓國和台灣地區的讀者們很早就開始(從我在美國和歐洲獲得認可之前)積極地接受和閱讀我的作品了。
說不定這些東亞國家和地區先於歐美,社會性的滑坡在人們中間就開始具有現實意義了。這並非歐美式的“發生某種事件”般的急劇社會變動,而是費時耗日、相對平緩的滑坡。也就是說,在追求急速增長的亞洲地區,社會性滑坡不是突發事件,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或許是恆久的持續狀態。
當然,如此簡單地斷言大概有點勉強,其中肯定還有種種因素。然而亞洲各國讀者對我小說的反應,與歐美各國讀者似乎可以看出不少差異,這也是確鑿的事實。我想大部分可以歸結於對“滑坡”的認識和應對上的差異。再多說一句,在日本與亞洲各國,理應先於後現代主義的“現代主義”,只怕在正確的意義上並不曾存在過。換句話說,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邏輯上大概不如歐美那般涇渭分明。話題擴展到這一步未免太廣,還是另找機會再說吧。
此外,能在歐美各國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想與遇到幾位優秀的翻譯家有莫大的關係。首先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位叫阿爾弗雷德·伯恩鮑姆的靦腆的美國青年找到了我,說是很喜歡我的作品,選譯了幾個短篇,問我可不可以。結果就變成“好呀,拜託啦”。這些譯稿越聚越多,雖然費時耗日,但幾年後卻成了進軍《紐約客》的契機。《尋羊冒險記》和《舞!舞!舞!》也是由阿爾弗雷德為講談社國際翻譯的。阿爾弗雷德是位非常能幹、熱情洋溢的翻譯家,如果不是他來找我、提起這個話題,那時我壓根兒就想不到把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因為我覺得自己遠遠沒有達到那個水準。
之後,我受到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前往美國居住,遇到了傑伊·魯賓。他當時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教授,後來轉到哈佛大學任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日本文學研究家,因翻譯夏目漱石的幾部作品聞名遐邇。他也對我的作品很感興趣,對我說:“可能的話想翻譯一些,有機會就請招呼一聲。”我便說:“先譯幾篇你喜歡的短篇小說如何?”他選譯了幾篇作品,譯得非常棒。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他和阿爾弗雷德選中的作品完全不同。二者不可思議地毫無衝突。我當時深深感覺到,擁有多位譯者原來事關重大嘛。
傑伊·魯賓作為翻譯家是極具實力的,他翻譯了我最新的長篇小說《奇鳥行狀錄》,使我在美國的地位變得相當穩固。簡單地說,阿爾弗雷德相比之下譯得自由奔放,傑伊·魯賓則譯得堅實,各自都有獨自的韻味。不過那時候阿爾弗雷德的工作很忙,騰不出手來翻譯長篇小說,因此傑伊適時出現,對我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而且像《奇鳥行狀錄》那樣(與我的初期作品相比)構造相對緻密的小說,我覺得還是傑伊這樣逐字逐句準確翻譯的譯者更為合適。還有,讓我滿意的地方在於他的譯文中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幽默感,絕非僅僅是準確又堅實而已。
另外還有菲利普·蓋布里埃爾、泰德·戈森。他們兩位都是翻譯高手,也對我的小說很感興趣。我和這兩位也是從年輕時代就開始交往的老朋友了。他們最初都是說著“我很想翻譯你的作品”或者“已經試譯了幾篇”,主動找上門來。這對我來說猶如天降甘霖。由於遇到他們,建立起私人的關係,我像是獲得了來之不易的援軍。我自己也是一個翻譯者(英譯日),所以對翻譯者的辛苦與喜悅感同身受,因此儘可能與他們保持密切聯繫,如果他們有翻譯方面的疑問,我總是欣然回復,並留意提供方便條件。
不過在最初階段,相比美國國內的動向,我的作品在歐洲市場上發行量的增長更為醒目。將紐約置於海外出版的中樞,好像與歐洲銷量的上升大有關係。這是我未曾預料到的發展。老實說,我沒想到紐約這個中樞的意義竟如此之大。對我來說,只是因為“英語還能讀通”這個理由,以及碰巧住在美國,姑且將美國設定為主場而已。
對亞洲以外的國家,我有這樣的印象:首先星火燎原的是俄羅斯和東歐,然後徐徐西進,移至西歐。那是九十年代後半期的事。委實令我驚訝的是,我聽說俄羅斯的暢銷書排行榜前十位,曾有大約一半被我的書占據。
這說到底不過是個人的印象,如果要我拿出確鑿的根據和例證來,那就讓人為難了,不過查對歷史年表回顧一番,我感覺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看到一種傾向,當一個國家的社會基盤發生巨大動搖(或變革)之後,我的書就會在那裡被廣泛地閱讀。我的書在俄羅斯和東歐地區開始熱銷,是在共產主義體制發生崩潰這一巨大的地盤變化之後。此前看似牢不可破的執政體制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希望與不安雜糅交織的“柔軟的混沌”一步步逼上前來。或許是在這種價值觀轉換的狀態下,我提供的故事急速地帶上了一種嶄新而自然的現實感。
另外,阻斷東西柏林的柏林圍牆戲劇性地倒塌,德意志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後不久,我的小說在德國好像慢慢開始被人們閱讀了。當然,這或許是偶然的巧合。然而我想,社會基盤和結構的巨變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感產生強烈影響,人們追求改變是理所當然的,也是自然現象。現實社會的現實感與故事世界的現實感,在人們的靈魂之中(或者無意識之中)難免一脈相通。不管身處怎樣的時代,當發生重大事件、社會現實出現巨大變化時,它就會像尋求佐證一般,要求故事的現實感發生變換。
故事原本就是作為現實的隱喻而存在的東西,人們為了追上周圍不斷變動的現實體系,或者說為了不被從中甩落下來,就需要把新的故事,即新的隱喻體系安置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需要將這兩個體系(現實體系和隱喻體系)巧妙地連接起來,換言之,就是讓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溝通、相互調整,才能勉強接受不確定的現實,保持頭腦清醒。我小說中故事世界的現實感,可能碰巧作為這種調節的齒輪,發揮了全球性的功能——我不無這樣的感覺。好像又在重複前言,這不過是我個人的感受,然而倒未必荒誕不經。
這麼考慮的話,我甚至覺得與歐美社會相比,日本只怕在更早的階段,就把這種總體性的滑坡當作不言自明的現象自然而然地察知了。因為我的小說比歐美更早,在日本得到了(至少是普通讀者的)積極接受。在中國、韓國及台灣地區或許也是這樣。除了日本以外,中國、韓國和台灣地區的讀者們很早就開始(從我在美國和歐洲獲得認可之前)積極地接受和閱讀我的作品了。
說不定這些東亞國家和地區先於歐美,社會性的滑坡在人們中間就開始具有現實意義了。這並非歐美式的“發生某種事件”般的急劇社會變動,而是費時耗日、相對平緩的滑坡。也就是說,在追求急速增長的亞洲地區,社會性滑坡不是突發事件,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或許是恆久的持續狀態。
當然,如此簡單地斷言大概有點勉強,其中肯定還有種種因素。然而亞洲各國讀者對我小說的反應,與歐美各國讀者似乎可以看出不少差異,這也是確鑿的事實。我想大部分可以歸結於對“滑坡”的認識和應對上的差異。再多說一句,在日本與亞洲各國,理應先於後現代主義的“現代主義”,只怕在正確的意義上並不曾存在過。換句話說,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邏輯上大概不如歐美那般涇渭分明。話題擴展到這一步未免太廣,還是另找機會再說吧。
此外,能在歐美各國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想與遇到幾位優秀的翻譯家有莫大的關係。首先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位叫阿爾弗雷德·伯恩鮑姆的靦腆的美國青年找到了我,說是很喜歡我的作品,選譯了幾個短篇,問我可不可以。結果就變成“好呀,拜託啦”。這些譯稿越聚越多,雖然費時耗日,但幾年後卻成了進軍《紐約客》的契機。《尋羊冒險記》和《舞!舞!舞!》也是由阿爾弗雷德為講談社國際翻譯的。阿爾弗雷德是位非常能幹、熱情洋溢的翻譯家,如果不是他來找我、提起這個話題,那時我壓根兒就想不到把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因為我覺得自己遠遠沒有達到那個水準。
之後,我受到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前往美國居住,遇到了傑伊·魯賓。他當時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教授,後來轉到哈佛大學任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日本文學研究家,因翻譯夏目漱石的幾部作品聞名遐邇。他也對我的作品很感興趣,對我說:“可能的話想翻譯一些,有機會就請招呼一聲。”我便說:“先譯幾篇你喜歡的短篇小說如何?”他選譯了幾篇作品,譯得非常棒。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他和阿爾弗雷德選中的作品完全不同。二者不可思議地毫無衝突。我當時深深感覺到,擁有多位譯者原來事關重大嘛。
傑伊·魯賓作為翻譯家是極具實力的,他翻譯了我最新的長篇小說《奇鳥行狀錄》,使我在美國的地位變得相當穩固。簡單地說,阿爾弗雷德相比之下譯得自由奔放,傑伊·魯賓則譯得堅實,各自都有獨自的韻味。不過那時候阿爾弗雷德的工作很忙,騰不出手來翻譯長篇小說,因此傑伊適時出現,對我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而且像《奇鳥行狀錄》那樣(與我的初期作品相比)構造相對緻密的小說,我覺得還是傑伊這樣逐字逐句準確翻譯的譯者更為合適。還有,讓我滿意的地方在於他的譯文中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幽默感,絕非僅僅是準確又堅實而已。
另外還有菲利普·蓋布里埃爾、泰德·戈森。他們兩位都是翻譯高手,也對我的小說很感興趣。我和這兩位也是從年輕時代就開始交往的老朋友了。他們最初都是說著“我很想翻譯你的作品”或者“已經試譯了幾篇”,主動找上門來。這對我來說猶如天降甘霖。由於遇到他們,建立起私人的關係,我像是獲得了來之不易的援軍。我自己也是一個翻譯者(英譯日),所以對翻譯者的辛苦與喜悅感同身受,因此儘可能與他們保持密切聯繫,如果他們有翻譯方面的疑問,我總是欣然回復,並留意提供方便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