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沅弟左右:
接弟二信,因余言及機勢,而弟極言此次審機之難。弟雖不言,而余已深知之。萃忠侍兩酋極悍極多之賊,以求逞於弟軍久病之後,居然堅守無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當弟受傷血流,裹創忍痛騎馬,周巡各營,以安軍心,天地鬼神,實鑒此忱。以理勢論之,守局應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拚命報國,無論如何勞苦,如何有功,約定終始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一聽之人,順不順一聽之天而已。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無責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也。弟當初以孤軍進雨花台,於審力工夫微欠;自賊到後一意苦守,其好處又全在審力二字,更望將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云兵驕必敗,老子云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謂哀也。
藥二萬、銀二萬及洋槍一批,日內准交輪舟拖帶東下。其餘銀米子藥,苦於逆風,不能到皖。望弟穩守,不可急於出場打仗。十月間,吾再添派護軍前往助弟。
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趕到。昨日風雨,余極憂灼也。·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安慶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敵人所必爭。若從敵所不經意處下手,既得之後,敵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占先著矣。
·囑弟以追為退,先占太湖西岸。莫調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動,貪赫赫之名,而昧於死活之勢。
沅弟左右:
排遞一線,知守局平安如常,至以為慰。大官圩等處之糧,多為我軍所焚,則金陵援賊之糧必難久支;城賊之糧,多寡則不敢必耳。計忠、侍引退之期,必不甚遠。吾前有信,囑弟以追為退,改由東壩進兵,先占太湖之西岸。水師亦由東壩進兵,在太湖西岸立住腳跟,則戰船處處可到,而環湖之十四府州縣處處震動,賊則防不勝防,我則後路極穩。較之株守金陵者,有死活之分,有險易之別,但無赫赫之名耳。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為賊匪所必爭。莫若從賊所不經意之處下手,既得之後,賦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占先著矣。余今欲棄金陵而改攻東壩,賊所經意之要隘也;若占長興、宜興、太湖西岸,則賊所不經意之要隘也。願弟早定大計,趁勢圖之,莫為浮言所惑,請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動,貪赫赫之名,而昧於死活之勢,至囑至囑。如弟之志必欲圍攻金陵,亦不妨掀動一番,且去破東壩,剿溧陽,取宜興,占住太湖西岸,然後折回再圍金陵,亦不過數月間事,末為晚也。吾兄弟誓拚命報國,然須常存避名之念,總從冷淡處著筆,積勞而使人不知其勞,則善矣。·
致沅弟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安慶
·弟有大功於家國,余豈有不感激不愛護之理?子弟營之事,每每稍事節制,亦本“花未全開月未圓”之義耳。
·余此次應得一品蔭生,即以紀瑞侄承蔭,將來與紀澤同去考前同當部曹。
·肝火太旺,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是也。
沅弟左右:
二日未寄信與弟,十七夜接弟初九日信,知弟左臂疼痛不能伸縮,實深懸系。
茲專人送營藥三個與弟,即余去年貼右手背而立愈者,可試貼之,有益無損也。
“拂意之事接於耳目”,不知果指何事?若與阿兄間有不合,則盡可不必拂郁。弟有大功於家,有大功於國,余豈有不感激不愛護之理?余待希、厚、雪、霆諸君,頗自覺仁讓兼至,豈有待弟反薄之理?椎有時與弟意趣不合,弟之志事頗近春夏發舒之氣,余之志事頗近秋冬收嗇之氣;弟意以發舒而生機乃旺,余意以收嗇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借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曾屢次以此七字教誡春霆,不知與弟道及否?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侯則嚴肅異常,通佳時令節尤為謀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嗇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於放肆也。餘子弟營保舉、銀錢、軍械等事,每每稍示節制,亦猶本“花本全開月未圓”之義,至危迫之際,則救焚拯溺,不復稍有所吝矣。弟意有不滿處,皆在此等關頭,故將余之襟懷揭出,俾弟釋其疑而豁其郁。此關一破,則余兄弟絲毫皆合矣。
再,余此次應得一品前生,已於去年八月咨部,以紀瑞侄承蔭,因恐弟辭讓,故當時僅告澄而未告弟也。將來瑞侄滿二十歲時,紀澤已三十矣,同去考蔭,同當部曹,若能考取御史,亦不失世家氣象。以弟於祖父兄弟宗族之間竭力竭誠,將來後輩必有可觀。目下小恙,所不為害,但今年切不宜親自督隊耳。·[又二十日書云:]
肝氣發時,不推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符弟之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勁不可遏之喉,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亦不僅餘與弟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尤以養水,伏虎以養火。古聖所謂窒慾,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儒釋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戰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致沅弟 同治二年三月廿四日安慶
·自古聖賢豪傑、文上才人,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
·吾輩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沖融氣象,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但能保沿江要隘,則大局必日振也。
沅弟左右:
弟讀邵子詩,領得恬淡沖融之趣,此自襟懷長進處。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上,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沖融之趣。如李白、韓退之、杜牧之則豁達處多,馮淵明、孟浩然、白香山則沖淡處多。杜、蘇二公無美不備,而杜之五律最沖淡,蘇之七古最豁達。邵堯夫雖非詩之正宗,而豁達、沖淡二者兼全。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講“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一段,最為豁達。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亦同此襟懷也。吾輩現辦軍分,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趣利,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沖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勞謙君子”印章與弟者,此也。
無為之賊十九日圍撲廬江後,未得信息。春霆廿一日尚往泥汊,頃批令速援廬江。少荃已克復太倉州,若再克崑山,則蘇州可圖矣。但吾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則大局必日振也。·
接弟二信,因余言及機勢,而弟極言此次審機之難。弟雖不言,而余已深知之。萃忠侍兩酋極悍極多之賊,以求逞於弟軍久病之後,居然堅守無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當弟受傷血流,裹創忍痛騎馬,周巡各營,以安軍心,天地鬼神,實鑒此忱。以理勢論之,守局應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拚命報國,無論如何勞苦,如何有功,約定終始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一聽之人,順不順一聽之天而已。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無責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也。弟當初以孤軍進雨花台,於審力工夫微欠;自賊到後一意苦守,其好處又全在審力二字,更望將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云兵驕必敗,老子云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謂哀也。
藥二萬、銀二萬及洋槍一批,日內准交輪舟拖帶東下。其餘銀米子藥,苦於逆風,不能到皖。望弟穩守,不可急於出場打仗。十月間,吾再添派護軍前往助弟。
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趕到。昨日風雨,余極憂灼也。·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安慶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敵人所必爭。若從敵所不經意處下手,既得之後,敵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占先著矣。
·囑弟以追為退,先占太湖西岸。莫調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動,貪赫赫之名,而昧於死活之勢。
沅弟左右:
排遞一線,知守局平安如常,至以為慰。大官圩等處之糧,多為我軍所焚,則金陵援賊之糧必難久支;城賊之糧,多寡則不敢必耳。計忠、侍引退之期,必不甚遠。吾前有信,囑弟以追為退,改由東壩進兵,先占太湖之西岸。水師亦由東壩進兵,在太湖西岸立住腳跟,則戰船處處可到,而環湖之十四府州縣處處震動,賊則防不勝防,我則後路極穩。較之株守金陵者,有死活之分,有險易之別,但無赫赫之名耳。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為賊匪所必爭。莫若從賊所不經意之處下手,既得之後,賦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占先著矣。余今欲棄金陵而改攻東壩,賊所經意之要隘也;若占長興、宜興、太湖西岸,則賊所不經意之要隘也。願弟早定大計,趁勢圖之,莫為浮言所惑,請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動,貪赫赫之名,而昧於死活之勢,至囑至囑。如弟之志必欲圍攻金陵,亦不妨掀動一番,且去破東壩,剿溧陽,取宜興,占住太湖西岸,然後折回再圍金陵,亦不過數月間事,末為晚也。吾兄弟誓拚命報國,然須常存避名之念,總從冷淡處著筆,積勞而使人不知其勞,則善矣。·
致沅弟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安慶
·弟有大功於家國,余豈有不感激不愛護之理?子弟營之事,每每稍事節制,亦本“花未全開月未圓”之義耳。
·余此次應得一品蔭生,即以紀瑞侄承蔭,將來與紀澤同去考前同當部曹。
·肝火太旺,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是也。
沅弟左右:
二日未寄信與弟,十七夜接弟初九日信,知弟左臂疼痛不能伸縮,實深懸系。
茲專人送營藥三個與弟,即余去年貼右手背而立愈者,可試貼之,有益無損也。
“拂意之事接於耳目”,不知果指何事?若與阿兄間有不合,則盡可不必拂郁。弟有大功於家,有大功於國,余豈有不感激不愛護之理?余待希、厚、雪、霆諸君,頗自覺仁讓兼至,豈有待弟反薄之理?椎有時與弟意趣不合,弟之志事頗近春夏發舒之氣,余之志事頗近秋冬收嗇之氣;弟意以發舒而生機乃旺,余意以收嗇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借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曾屢次以此七字教誡春霆,不知與弟道及否?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侯則嚴肅異常,通佳時令節尤為謀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嗇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於放肆也。餘子弟營保舉、銀錢、軍械等事,每每稍示節制,亦猶本“花本全開月未圓”之義,至危迫之際,則救焚拯溺,不復稍有所吝矣。弟意有不滿處,皆在此等關頭,故將余之襟懷揭出,俾弟釋其疑而豁其郁。此關一破,則余兄弟絲毫皆合矣。
再,余此次應得一品前生,已於去年八月咨部,以紀瑞侄承蔭,因恐弟辭讓,故當時僅告澄而未告弟也。將來瑞侄滿二十歲時,紀澤已三十矣,同去考蔭,同當部曹,若能考取御史,亦不失世家氣象。以弟於祖父兄弟宗族之間竭力竭誠,將來後輩必有可觀。目下小恙,所不為害,但今年切不宜親自督隊耳。·[又二十日書云:]
肝氣發時,不推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符弟之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勁不可遏之喉,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亦不僅餘與弟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尤以養水,伏虎以養火。古聖所謂窒慾,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儒釋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戰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致沅弟 同治二年三月廿四日安慶
·自古聖賢豪傑、文上才人,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
·吾輩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沖融氣象,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但能保沿江要隘,則大局必日振也。
沅弟左右:
弟讀邵子詩,領得恬淡沖融之趣,此自襟懷長進處。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上,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沖融之趣。如李白、韓退之、杜牧之則豁達處多,馮淵明、孟浩然、白香山則沖淡處多。杜、蘇二公無美不備,而杜之五律最沖淡,蘇之七古最豁達。邵堯夫雖非詩之正宗,而豁達、沖淡二者兼全。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講“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一段,最為豁達。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亦同此襟懷也。吾輩現辦軍分,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趣利,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沖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勞謙君子”印章與弟者,此也。
無為之賊十九日圍撲廬江後,未得信息。春霆廿一日尚往泥汊,頃批令速援廬江。少荃已克復太倉州,若再克崑山,則蘇州可圖矣。但吾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則大局必日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