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時叛軍中周摯、許叔冀率領後軍駐紮在福昌,駱悅便派許季常前去通知他們這件事,周摯聽後驚倒在地。史朝義率軍趕回來,周摯、許叔冀連忙出來迎接。駱悅勸史朝義殺掉周摯。而後軍隊開到柳泉,駱悅又害怕人心不一,便將史思明勒死了。史思明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死,不過比安祿山死的好受了很多。史思明死後,和安祿山一樣,被人用氈毯裹了起來,然後用駱駝運回了洛陽——作為戰將,最慷慨悲壯的結局是馬革裹屍而還,胡人看來喜歡用氈毯,可惜史思明並非死於沙場,雖然同樣是被裹著回去的,意思可大不一樣,前者是英雄,後者有點像狗熊。史思明先前殺了安慶緒,當時他萬難想到自己居然和安祿山遭遇到了同樣的事情。安、史兩家的軌跡差不多,都是爸爸打江山,然後被兒子殺了,然後兒子又丟了江山,而這場戰亂最終也被冠上了各領風騷三四年的兩家的姓氏,所以是“安”“史”之亂。

  然而叛軍這一次內訌,並沒有因史思明的死而終結。不久,史朝義即帝位,改年號為顯聖。他又派人秘密的回到范陽,暗令張通儒等人殺掉史朝清和史朝清的母親辛氏,另有數十個不願意歸附自己的人也都一併殺掉。這樣一來,叛軍自相殘殺,范陽城中直打了好幾個月,死了數千人,方才安定下來,之後史朝義任命他的部將李懷仙為范陽尹、燕京留守,掌管范陽事務。安史之亂中范陽一直還算平穩,這一次史朝義大開殺戒,於自己也並沒有什麼好處,至於洛陽,就更慘了,經過了幾年的戰爭,洛陽四周數百里的州縣都是一片廢墟。更要命的是,叛軍里倖存下來的諸節度使,都是和安祿山、史思明同輩的人,當初安慶緒憑藉安祿山的影響可以支的動他們——雖然安慶緒是殺了安祿山,雖也基本上人所共知,但總歸他是從前君主的兒子,而且那時叛軍未亂,所以安慶緒還有一定的指揮權力——可是史思明原本和他們同殿稱臣,憑藉實力尚可使眾人服從命令,可是一旦他死了,史朝義便沒了指揮他們的威望。再加上幾年來叛軍中發生了這麼多內訌,大家也不敢保證史朝義將來就沒事,所以還是保存自己實力重要,何必聽一個黃口孺子的命令?每當史朝義召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不肯前來,大致也就是維持君臣關係而已,卻不為史朝義所用。

  史朝義雖然通過政變,一時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這一次內訌,卻使叛軍剛有起色的勢頭,一下子又跌落了。這一次內訌,可以說為史朝義埋下了更大悲劇的種子。

  二、細數叛將

  一直沒有好好說說叛軍這邊的事,其實不是我偏心,而是史官偏心,因為史料上叛軍那裡的事情也就是這麼多;不過也不是史官偏心,而是不偏不行,因為他們顯然無法獲得更多的叛軍內部的消息。不過,這一節里就要好好說一下叛軍里的將領了。

  叛軍集團里都有些什麼人呢?通鑑載:安祿山以高尚、嚴莊、張通儒及將軍孫孝哲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潤容、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為爪牙。

  本來安祿山、史思明都是比較能打的蕃將,不過他們都做了首領,前文已經介紹過了。個人感覺,史思明的能力更強一些,可惜戰亂之初他便遇到了自己的克星,也是相當不走運了。史思明可能更善於野戰,至少攻城戰他和李光弼對決的時候就從來沒占過優勢,所以顯不出來。當然了,像李光弼、張巡,這都是非常出色的“釘子型”守城人員,碰上他們實屬不幸。

  在介紹諸將之前,先介紹一下叛軍里的軍師,主要有兩個,嚴莊和高尚。嚴莊是跟著安慶緒殺安祿山的那個人,在廣平率軍收復兩京時投降了唐軍,做了唐朝的司農卿。後來有人告鴻臚卿康謙和史朝義暗中勾結,連累到了嚴莊,一起被下獄,不久又被放了出來。由於他在獄期間京兆尹劉晏為防有變曾派人去守著他的家,所以嚴莊很恨他,和肅宗說劉晏常把皇帝的話外泄,惹得肅宗很是不快,便把他們一併貶職,此後,就再也沒什麼消息了。而高尚,從早年的經歷來看,似乎有些文人無行,他拋下老母不管,還與別人的一個婢女通jian,此後一心求飛黃騰達,說“高不危寧當舉事而死,終不能咬糙根以求活耳!”就是遺臭萬年,也要讓自己富貴。後來果真應了他這句話,也算是讖語吧。跟著安祿山反叛的高尚,也出了不少的主意,後來在安慶緒到相州的時候,任命他為侍中,在鄴城裡和張通儒等人爭權。當史思明殺掉安慶緒的時候,高尚也被殺了。同時被殺的還有孫孝哲、崔乾佑。孫孝哲本是契丹人,但是他的母親和安祿山私通,因此得到安祿山的親信,至於仍然被重用的張通儒,後來幫助史朝義殺了史朝清等人,但是再後來他的結局如何?居然哪都沒記,估計也是死於亂中了。

  至於叛軍中的將軍們,即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潤容、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這些人,他們是怎樣的情況呢?安守忠是和阿史那承慶一起奉安慶緒之命去謀圖史思明的,後來被史思明抓住,其下場,猜測可能是被殺掉了;何千年是被顏杲卿打敗的,還給顏杲卿出過一個好主意,後來被送到了朝廷,下場如何,不曉得;李庭望則是與唐朝叛徒令狐cháo一起攻打雍丘的那個人,基本上被張巡繞的團團轉;武令珣,就是攻打南陽魯炅的那位將軍,在他死後田承嗣接替他繼續攻打南陽;能元皓,後來投降了唐朝,轉而又去攻打史朝義;至於牛廷玠、向潤容,這二位知名度不高,也不見有何具體作為。這些次要人物也差不多講完了,下面開始講那些比較重要的將軍。   先說李歸仁,他曾和安守忠一起守衛長安,後來郭子儀率軍來攻,與李歸仁在三原對決,此戰唐軍用伏兵取勝,李歸仁也只好游泳逃脫。隨後,郭子儀與王思禮駐軍在長安城西,李歸仁與安守忠又來率兵交戰,雙方相持了七日。這一次,安守忠假裝敗退,引郭子儀追擊,然後叛軍以九千精騎列成長蛇陣,誘唐軍從中間進擊,然後叛軍忽然變為首尾兩陣,夾擊唐軍,把郭子儀打的大敗。在郭子儀收復長安之戰中,叛軍本來是處於上風,不想唐軍將領李嗣業、王難得等人居然拼命堅持作戰,所以唐軍自然受到鼓舞,再加上唐軍把叛軍的伏兵殲滅,最後叛軍大敗而去。這些戰鬥前面作過詳細敘述,這裡不多說了。此後李歸仁不服安慶緒,帶著曳落河和六州胡人歸順了史思明。史思明救援鄴城的安慶緒時,先派了李歸仁去聲援,等史思明把安慶緒殺掉的時候,便任命他為大將。再以後,李歸仁在陝州敗給了衛伯玉,他攻打永寧、沙柵時又被李忠臣擊敗。然而叛軍的第三次內訌後,李歸仁就沒有消息了,估計也是死於哪一次混亂之中,猜測就是史朝義的那一次政變。如果是這樣,那麼史朝義等於自毀了一座長城,或許,是不毀不行吧?

  下一個說說蔡希德。蔡希德起初是被派往常山攻打顏杲卿,結果很快就攻破了幾乎沒怎麼準備的城池。然後,蔡希德和史思明一道,連克廣平、巨鹿、上谷等郡,也很是風光了一陣,只可惜沒攻下饒陽,圍了二十九日還無法攻克,這時李光弼已經率軍趕到(哈哈,他們的克星來了),並且攻下了常山。這二人無奈,放開饒陽,來救常山,被打的大敗。雖說對峙四十多天,而且還斷了李光弼的糧道,但還是拿不下李光弼,又恰好郭子儀率兵趕到,於是,叛軍又被打敗了幾次,以至於兩員將軍都不得不逃跑。安祿山聞聽消息自然不甘心,發精兵兩萬讓蔡希德去支援史思明,這時牛廷玠也從范陽發了一萬人馬過來。可是,幾員叛將卻並非郭、李二人聯手的對手,最後又是被擊敗了,而且范陽的歸路也被切斷,一度使安祿山在潼關前大大的抓狂。可是潼關失守後,郭、李二人也只好撤軍。這種情況下,史思明、蔡希德又接連攻克了河北諸鎮,河北再度落入叛軍之手。這時,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合兵一處,去攻打太原的李光弼。李光弼用“地道戰”使得他們大為頭疼,所以不到一萬人的太原他們卻始終拿不下。所謂“太原保衛戰”,三員叛軍大將在城下弄得灰頭土臉。等史思明被安慶緒調走之後,蔡希德總領攻打太原的叛軍,結果被李光弼徹底擊敗,損兵七萬餘人,蔡希德本人也只好狼狽而逃。好在蔡希德運氣不總是這麼差,上黨的程千里和他相比運氣就慘了很多,出戰時居然自己掉進了城溝里,被叛軍抓到。然而上黨城依然無法攻克,也夠讓蔡希德鬱悶一陣。還在相持之時,安慶緒被擊敗,蔡希德便率本部從上黨直奔鄴郡。他與安太清一起攻克了歸順唐朝的平原、清河二郡,但他們攻打河內時,卻沒有拿下。單看戰績,蔡希德似也沒什麼突出之處,但他為人卻是很正直的,曾多次勸說安慶緒不能不務正業,令安慶緒大大的不滿,之後被張通儒陷害而死。由於蔡希德很得將士之心,所以在他死後,惹得叛軍士兵也很不快。不過,他就算這時不死,只怕史思明殺安慶緒的時候也會殺了他,但也有可能會重用,兩人畢竟是老搭檔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