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崔乾佑,相對而言,戰績就比較突出了,他曾經大敗封常清,使高、封二將手下的烏合之眾幾乎無還手之力。攻打潼關,也是崔乾佑出面,不管唐軍怎麼被動,崔乾佑能取得勝利,實在是令叛軍鼓舞的事情。他的潼關一戰,無論是戰術還是謀略用的都很到位,只怕唐軍就算不是烏合之眾,也未必占到什麼便宜。後來安祿山又派他北上攻取河東諸郡,崔乾佑也依命拿下。可以說,叛軍初期的勝仗幾乎都是他打下來的,是少數幾個指到哪能打到哪的將軍,沖這一點就不可小看。但他遇上了真正的對手了,當郭子儀進攻河東時,崔乾佑由於沒有準備,再加上又是裡應外合,崔乾佑措手不及,只好翻牆逃走,雖然集結士兵反擊,但那也沒用。於是敗軍的崔乾佑只好回投安慶緒,在唐軍收復兩京的時候一同逃往鄴郡,後來代替蔡希德總攬叛軍兵馬。崔乾佑雖然能打,但是他剛愎而好殺,不如蔡希德得人心。他的意思感覺有點李光弼,很能打,但由於治軍嚴,所以並不受愛戴。也許兩人都是一個性子,但記法就不同了,李光弼就是治軍嚴厲,崔乾佑就是剛愎好殺。其實郝廷玉說李光弼有不服將令者便斬,也可以說是剛愎好殺,但是那種情況下就得嚴厲一些。崔乾佑也不至於平時怎麼愛殺人,若是兩軍交戰的時候這樣做,也是有情可原。可惜崔乾佑再也沒有展示他才能的機會了,史思明在殺安慶緒的時候,把這位大將也順便殺了。個人還是很同情他的,如果他要活到後來,相信會給唐軍製造不小的麻煩。
至於尹子奇,我想熟悉睢陽保衛戰的人一下子就能想起他來,因為和張巡在睢陽城下相持數月的人就是他,而且還被張巡用計she瞎了一隻眼睛。但最後,尹子奇終於攻下了睢陽,只是不久,在安慶緒大敗逃時,被陳留人合夥殺掉了。
田乾真,是很受安祿山器重的一名將軍,他小名阿浩,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就是安祿山在潼關前抓狂之際,大罵高尚、嚴莊等人,當時就是田乾真解勸的。所以安祿山高興的說:“阿浩真能體諒我。”隨後,他與崔乾佑在潼關大敗哥舒翰,後來哥舒翰的部下挾持他投降了田乾真,田乾真把他們都送往洛陽。不過田乾真也屬於不走運的,崔光遠逃出長安後,他繼任成為京兆尹,可是長安附近義軍四起,令他也是疲於應付。後來田乾真受命攻取安邑,剛圍好城,沒想到後方在陝郡的叛將楊務欽打算投降唐軍,田乾真沒辦好,只好解圍而去。在郭子儀率眾收復長安的過程中,他與其他幾位叛將一起抵禦,當然是被打的大敗,幸好當時的廣平王李俶沒有乘勝追趕他們,令他們平安的逃出了長安。可是田將軍之後如何了呢?居然連記都沒記,也由此可見史書對於叛軍的記載是多麼的含糊。唐將幾乎都有始有終,而叛將往往要滿處去找才能勉強拼成生平事跡,可惜田乾真的結局只好留個空白了,憑君想像,說他逃跑從此成為方外之人也好,說他悲慘的死於戰亂中也好,總之,這樣的結局最適宜作為小說的題材,但相信對田乾真產生興趣的小說家也沒幾個。 至於阿史那承慶,他曾去攻打過潁川,後來被安慶緒派往史思明那裡謀殺他,被抓後居然沒事,後來隨著一起降唐,在李光弼讓烏承恩暗中殺掉史思明的時候,他也是參與了的。按說這幾件事史思明都有理由殺他,可是居然都都
第十一章 寡助與滅亡
安史之亂最後一位統帥死了,而他“手下”的幾名節度使歸順了朝廷。此時,無論是叛軍,還是唐朝,都無力再打下去,所以如此結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這樣的結束無疑是不徹底的,給唐朝後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此時無力再戰,將來更無力平定。藩鎮的禍根就此埋下……
一、黎明前的黑暗
史朝義雖然取得了帝位,但是他面前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剛上台,就遭遇了幾場大敗。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二十一日,唐將青密節度使尚衡擊敗了史朝義的軍隊,殺死五千多人。過了兩天,兗鄆節度使能元皓(這位就是叛將的叛將)也打敗了他。五月十四日,史朝義的范陽部隊又被平盧節度使侯希逸擊敗。緊接著六月初一,能元皓又擊敗了史朝義的部將李元遇。十月的時候,衛伯玉攻克了永寧、澠池、福昌、長水等縣。後來侯希逸由於與范陽的李懷仙相持多年,救援斷絕,又有奚人侵擾,便率領全軍二萬多人全力出擊攻打李懷仙,得勝後率軍南歸。史朝義這邊幾乎就是節節敗退了。但如果單純是失敗,只要大家心齊,也還是有救的,可是這麼連敗狀態下,這很難保證啊。就在史朝義連敗的同時,原來在史思明時期就想投降唐軍的令狐彰,在將叛軍薛岌擊敗後,跟隨楊萬定入朝,正式投降。
第二年,寶應元年,史朝義的頹勢依舊不減,首先是此時已辭去副元帥之職的李光弼攻克了許州,抓住了叛軍太守李春。史朝義派史參前去支援,可史參又哪裡是李光弼的對手,在許州城下被打的大敗。
一月二十八日,率兵南歸的侯希逸由青州北面渡過黃河,與兗州的田神功和能元皓會合。二月十八日,唐軍的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與叛將謝欽讓在申州城下交戰,不料這一次唐軍卻是失敗了,而王仲升也被俘虜,此事震動了淮西。可是史朝義好容易有了場勝利,運氣卻著實不妙,恰逢此時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進攻汴州,史朝義便命令謝欽讓放下淮西,前去救援汴州。四月初一,澤州刺史李抱玉也擊敗史朝義的軍隊。
這是肅宗時期最後的交戰結果,因為四月份唐朝最高權力也進行了交替,此時代宗上台,於四月二十五日,任命自己的長子奉節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這其實也是為了確立將來下一任太子的地位,就和當初肅宗任命代宗為元帥的道理一樣。隨後馬上升奉節王為魯王,後改為雍王。
由於代宗剛繼位,所以暫時停止了對史朝義的攻擊,史朝義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可惜前面的連連勝仗啊,雖然不白打,但勢頭卻是被煞住了。不過唐軍內部此時也不太平,李國貞、鄧景山就是在這期間被殺掉的,所以唐軍略停一下進行調整,也是有必要的。
那麼這一段時間,史朝義那邊忙著喘粗氣,而代宗這裡,又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代宗首先是要穩定政局,可是李輔國由於自恃是擁立代宗的功臣,越發的肆無忌憚了,他公然對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代宗內心忿忿不平,估計氣的直翻白眼,可是也是沒有辦法,表面上仍然對李輔國很尊重。四月二十六日,代宗尊稱李輔國為“尚父”,而不直呼其名,事無巨細都徵詢他的意見,大臣們出入宮中也都要先去拜見李輔國,然後,代宗又任李輔國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對所有這些都安然接受。同時,代宗任命程元振為左監門衛將軍。代宗此時著手拉攏程元振,也是為後來對付李輔國做準備,他不動聲色的便找了個助手,而高官厚祿則遮蔽了李輔國的眼睛。然後代宗封自己的幾個兒子為王。這算是把人安穩下來了,然後代宗又宣布乾元通寶仍然以一當一,使百姓也安穩了下來。
至於尹子奇,我想熟悉睢陽保衛戰的人一下子就能想起他來,因為和張巡在睢陽城下相持數月的人就是他,而且還被張巡用計she瞎了一隻眼睛。但最後,尹子奇終於攻下了睢陽,只是不久,在安慶緒大敗逃時,被陳留人合夥殺掉了。
田乾真,是很受安祿山器重的一名將軍,他小名阿浩,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就是安祿山在潼關前抓狂之際,大罵高尚、嚴莊等人,當時就是田乾真解勸的。所以安祿山高興的說:“阿浩真能體諒我。”隨後,他與崔乾佑在潼關大敗哥舒翰,後來哥舒翰的部下挾持他投降了田乾真,田乾真把他們都送往洛陽。不過田乾真也屬於不走運的,崔光遠逃出長安後,他繼任成為京兆尹,可是長安附近義軍四起,令他也是疲於應付。後來田乾真受命攻取安邑,剛圍好城,沒想到後方在陝郡的叛將楊務欽打算投降唐軍,田乾真沒辦好,只好解圍而去。在郭子儀率眾收復長安的過程中,他與其他幾位叛將一起抵禦,當然是被打的大敗,幸好當時的廣平王李俶沒有乘勝追趕他們,令他們平安的逃出了長安。可是田將軍之後如何了呢?居然連記都沒記,也由此可見史書對於叛軍的記載是多麼的含糊。唐將幾乎都有始有終,而叛將往往要滿處去找才能勉強拼成生平事跡,可惜田乾真的結局只好留個空白了,憑君想像,說他逃跑從此成為方外之人也好,說他悲慘的死於戰亂中也好,總之,這樣的結局最適宜作為小說的題材,但相信對田乾真產生興趣的小說家也沒幾個。 至於阿史那承慶,他曾去攻打過潁川,後來被安慶緒派往史思明那裡謀殺他,被抓後居然沒事,後來隨著一起降唐,在李光弼讓烏承恩暗中殺掉史思明的時候,他也是參與了的。按說這幾件事史思明都有理由殺他,可是居然都都
第十一章 寡助與滅亡
安史之亂最後一位統帥死了,而他“手下”的幾名節度使歸順了朝廷。此時,無論是叛軍,還是唐朝,都無力再打下去,所以如此結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這樣的結束無疑是不徹底的,給唐朝後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此時無力再戰,將來更無力平定。藩鎮的禍根就此埋下……
一、黎明前的黑暗
史朝義雖然取得了帝位,但是他面前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剛上台,就遭遇了幾場大敗。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二十一日,唐將青密節度使尚衡擊敗了史朝義的軍隊,殺死五千多人。過了兩天,兗鄆節度使能元皓(這位就是叛將的叛將)也打敗了他。五月十四日,史朝義的范陽部隊又被平盧節度使侯希逸擊敗。緊接著六月初一,能元皓又擊敗了史朝義的部將李元遇。十月的時候,衛伯玉攻克了永寧、澠池、福昌、長水等縣。後來侯希逸由於與范陽的李懷仙相持多年,救援斷絕,又有奚人侵擾,便率領全軍二萬多人全力出擊攻打李懷仙,得勝後率軍南歸。史朝義這邊幾乎就是節節敗退了。但如果單純是失敗,只要大家心齊,也還是有救的,可是這麼連敗狀態下,這很難保證啊。就在史朝義連敗的同時,原來在史思明時期就想投降唐軍的令狐彰,在將叛軍薛岌擊敗後,跟隨楊萬定入朝,正式投降。
第二年,寶應元年,史朝義的頹勢依舊不減,首先是此時已辭去副元帥之職的李光弼攻克了許州,抓住了叛軍太守李春。史朝義派史參前去支援,可史參又哪裡是李光弼的對手,在許州城下被打的大敗。
一月二十八日,率兵南歸的侯希逸由青州北面渡過黃河,與兗州的田神功和能元皓會合。二月十八日,唐軍的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與叛將謝欽讓在申州城下交戰,不料這一次唐軍卻是失敗了,而王仲升也被俘虜,此事震動了淮西。可是史朝義好容易有了場勝利,運氣卻著實不妙,恰逢此時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進攻汴州,史朝義便命令謝欽讓放下淮西,前去救援汴州。四月初一,澤州刺史李抱玉也擊敗史朝義的軍隊。
這是肅宗時期最後的交戰結果,因為四月份唐朝最高權力也進行了交替,此時代宗上台,於四月二十五日,任命自己的長子奉節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這其實也是為了確立將來下一任太子的地位,就和當初肅宗任命代宗為元帥的道理一樣。隨後馬上升奉節王為魯王,後改為雍王。
由於代宗剛繼位,所以暫時停止了對史朝義的攻擊,史朝義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可惜前面的連連勝仗啊,雖然不白打,但勢頭卻是被煞住了。不過唐軍內部此時也不太平,李國貞、鄧景山就是在這期間被殺掉的,所以唐軍略停一下進行調整,也是有必要的。
那麼這一段時間,史朝義那邊忙著喘粗氣,而代宗這裡,又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代宗首先是要穩定政局,可是李輔國由於自恃是擁立代宗的功臣,越發的肆無忌憚了,他公然對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代宗內心忿忿不平,估計氣的直翻白眼,可是也是沒有辦法,表面上仍然對李輔國很尊重。四月二十六日,代宗尊稱李輔國為“尚父”,而不直呼其名,事無巨細都徵詢他的意見,大臣們出入宮中也都要先去拜見李輔國,然後,代宗又任李輔國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對所有這些都安然接受。同時,代宗任命程元振為左監門衛將軍。代宗此時著手拉攏程元振,也是為後來對付李輔國做準備,他不動聲色的便找了個助手,而高官厚祿則遮蔽了李輔國的眼睛。然後代宗封自己的幾個兒子為王。這算是把人安穩下來了,然後代宗又宣布乾元通寶仍然以一當一,使百姓也安穩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