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越王李系,就是曾經應李光弼之邀而由肅宗任命的一位唐軍主帥,不過看情形大約是連長安的門都沒出。前面也分析了肅宗之所以沒在此前的九節度圍困安慶緒一役中讓他去領導,說明肅宗很清楚李系沒有相應的軍事才能和統領才能。軍事才能倒也罷了,反正郭、李都不是等閒之輩,只要他能聽他們的話,沒才能照樣可以帶兵;只是還是同一個理由,郭、李這九個節度使個個都是強手,豈是李系輕易可以駕御的了的?當然,九節度看來還都是很忠於唐廷的,但肅宗也實在不好意思派一個廢物做他們的上司(魚朝恩好歹帶過兵打過仗,而且肅宗大約不認為魚朝恩無能),那早晚不是個事。因而,在肅宗心裡,當初的廣平(如今的太子)、建寧都是可付大事的人,卻從來沒想到過李系。李系也一直沒什麼作為,此時張皇后找他,只能說是退而求其次,除了這個年紀稍大點的人,其他皇子還能找誰呢?而李系想也不想就答應了張皇后的請求,只能說明他確實不善于思考——太子不願介入,僅僅是因為仁弱嗎?他可知道,這位太子,也是帶兵打過仗而且戰績還算不錯的人?他可知道,這位太子,是處在危境之中卻始終無礙的人?這兩點他都比不了。而且還有一點,他更比不了,就是地位。李豫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他和誰站在一邊,別的不說,單從名義上那一方就要占很大優勢,而他李系不過是一介藩王,還是個沒什麼作為、威望的藩王,李豫不敢輕易介入,他又有什麼資格、實力介入呢?李系的想法大概是想取巧,也許張皇后的意思,是想和他聯手搬掉李輔國,而不可避免的也得把太子搬掉,然後由李系來繼承大統——如果沒有這一層利益,李系怕也不會答應的這麼快。可是他這又欠考慮了,張皇后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年幼,此時當然無力支持他們為皇帝。假如他們這一方獲勝,等將來定王李侗長大了,張皇后焉能不眼饞李系的帝位?而且張皇后既然有能力把李輔國和太子都幹掉,將來也大有可能和他攤牌,如果把當初這些事情都推到他的身上,尤其是一旦大家清楚曾經頗得眾望的太子李豫是被李系所殺,那麼李系只怕會面臨失道寡助的局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像李豫那樣不插進來,不干涉,保持中立,太太平平的繼續當他的越王。李系這些情況都沒有考慮到,只想著利益,卻看不到代價,這樣的利益薰心,不說他蠢,反正也不大聰明。

  之後,李系命令段恆俊挑選了孔武有力的二百多個宦官,在長生殿後面授給他們鎧甲和兵器。這部分人當然就是張皇后、越王所依賴的士兵了。先不提別的,單看這個基礎,人家李輔國手下掌握的是禁軍,是正式的士兵,而他們只能找宦官,而且還是臨時挑選的。還有,他們又是用什麼方法說動這些人為自己幹這麼危險的事呢?只能是高官厚祿,但是用利來收買的人心從來都不可靠,所以這一條他們就已經輸的太多了。

  四月十六日,張皇后假以皇帝之命召見太子李豫,這次召見,如果李豫應召前來,只怕是十分兇險,因為張皇后既已找到了一個合作夥伴,那麼李豫已經沒有用了,不但沒用,反而有害,所以必欲除之。但程元振探聽到了張皇后的陰謀,將此事悄悄報告給了李輔國,又在陵霄門埋下伏兵,等待太子的到來。等李豫來到後,程元振告訴他皇后要發難於他。李豫覺得不可信,就說:“不會吧,父皇病重召見我,我怎可怕死不去呢?”程元振說:“社稷事大,太子萬萬不可入宮。”於是派士兵將太子護送到飛龍廄,並且讓全副武裝的士兵守著他。說是保護也好,說是監視也好——其實主要還是保護,也是不讓他插手此事,否則有人挈肘就不好行事了。而且他們也很清楚,張皇后主要目的在於剷除他們兩人,皇后要想殺他們,起碼有個名義上的優勢,他們要想扳回來,就需要有太子的支持,只要挑起保護太子這面大旗,誰也不能說自己不對。而且,他們擁立太子,將來新皇登基,他們便是功臣,那可是大大的利益啊。

  李輔國和程元振把太子保護起來後,可以毫無顧慮的下手了。當天夜裡,他二人率軍來到三殿,一下子就抓住了越王李系、段恆俊和掌管內侍省事務的朱光輝等一百多人,把他們全都囚禁起來。又以太子的名義將張皇后遷到別殿。當時肅宗正在長生殿上“高臥”,使者進來逼著張皇后離開,把她和左右數十人一起幽禁在後宮,宦官和宮女都嚇的紛紛逃散,長生殿裡一片混亂,肅宗看在眼裡,卻也毫無辦法,此時他便是想保自己的妻子,也是無能為力了。這更加重了肅宗的病情,僅過了一天,四月十八日,肅宗便駕崩了。肅宗一死,李輔國等人更肆無忌憚,將張皇后和越王李系,還有一個貌似並未參與進來的兗王李僴,都殺掉了。

  肅宗在大唐二十多位皇帝中,排名既不靠前,也不特別靠後,人氣指數不高,悲慘指數不低。別的不說,當二十年左右的太子,每日謹小慎微,甚是不易;好容易熬到當上了皇帝,還有個太上皇在上頭,雖說玄宗並非干涉他什麼,但總也會有所顧慮;總共做了六七年的皇帝,可是形勢卻不容他好好享受,即位時都只是在一個破城樓上,後來輾轉了很多地方這才回到長安,而且他當皇帝的這些年完全是處在安史之亂中,甚是鬱悶;還有啊,就是死都不太平,居然就在自己眼前發生宮廷里的變亂,分明是不把他這個將死的皇帝看在眼裡,自己一直支持的太子卻是無影無蹤……好命苦啊。從政績上看,肅宗政績平平,不太好,但也不壞,如果是讓他處在和平時期,也許還算是個不錯的守成之君,但動亂時期,也根本沒法用百姓是否安居樂業來衡量他的政績。肅宗朝的宰相變換的很勤,而且宦官干政還很嚴重,這些都不利於政治。經濟上,肅宗後來搞出的以一當十、當三十的這種大錢,導致物價上漲,本來是為了應付經濟危機,但是這下使得經濟更加混亂——不過這也實在很沒辦法。但肅宗畢竟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沒有去偏安,而是堅持統一,還有他對於平叛的將軍們還是很不錯的,基本沒冤殺一個,而將領們的才幹也差不多都得到了發揮。總之,這是一位很令人同情的皇帝。不過,肅宗不幸中的萬幸,也是安史之亂,使得玄宗提前退位,否則按正常情況,只怕他不見得能熬過玄宗,那麼二十年的太子就白當了。

  直到肅宗駕崩這一天,李輔國才帶著身著素服的太子李豫,在九仙門與宰相們相見,述說了太上皇駕崩以後宮裡面的一系列變故,說罷伏地大哭。皇帝、太上皇都已逝世,太子與宰相見面之後等於得到了地位上的確認,於是這時開始行使監國的權力。第二天,李豫在兩儀殿為肅宗發喪,並宣讀了遺詔(當時混亂的情況下,肅宗這遺詔哪來的?可能是空白的那一天寫下的,但也不排除是李輔國、李豫他們有偽造的可能)。然後,四月二十日,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就是那個把一生都獻給了剷除朝中四大禍患的代宗皇帝,不過我們只是討論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過後的事情,就不多說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