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糙,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秋雨梧桐葉落時,這便是“梧桐雨”的由來。歷史只截止於此,至於有個道士上天入地去尋找楊貴妃,只怕是小說家言居多了。劍閣聞鈴,尚可有人開解,然而梧桐秋雨,滿懷傷感又說與誰聽?白髮蒼蒼的老人,孤零零的望著沉寂的大殿,無名的悲哀……

  三、宮廷里的動亂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九月二十一日,肅宗下詔把先前自己的尊號去掉,只稱為皇帝;又把年號去掉,只稱為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為一年的第一月,每月都以“建”字起首;停用了京兆、河南、太原、鳳翔四京以及江陵南都的稱號;規定自今以後,每當任命五品以上的清望官及郎官、御史、刺史時,都讓他們推舉一人替代自己,然後朝廷考察他們所推舉的人,以確定考績先後。之後又大赦天下。這一系列的變化實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議,思考了半天也不知理由何在,最後只好定下結論:那些天肅宗吃的太多了。不過次年二月,又把那幾個都城改了回來,更加印證了上面的結論。

  然而肅宗改變制度造成的混亂,卻沒有四月的宮廷更亂。

  四月初五,孤零零的太上皇,大唐曾經的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在神龍殿駕崩,享年七十八歲。《舊唐書》玄宗本紀中,贊曰:“開元握圖,永鑒前車。景氣融朗,昏氛滌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關於玄宗的蓋棺論定,太多了,有的洋洋千萬言,其實說的都差不多是贊中的意思。《詩經·大雅·盪》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用來概括玄宗的一生十分恰當,善始容易,善終難。玄宗的善始很突出,開元盛世是大唐繼貞觀之治的第二座高峰。儘管我個人更喜歡太宗一些,但玄宗的開元盛世確實使唐朝進入了全盛,雖然有其條件上的優勢(時間上有優勢,而且太宗面對的是一個剛從戰亂中出來的天下),但不能排除玄宗的努力。那個勵精圖治的玄宗,那個說著“吾貌雖瘦,天下必肥”的玄宗,畢竟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過了二十多年,五十多歲的玄宗累了,唐朝的很多皇帝差不多都是在這樣的歲數上去世的,玄宗沒有早死,不知是幸耶?非幸耶?曾經有人問過,如果太宗多活二十年,會怎麼樣,很多人都認為也會有個不好的結果;那麼現在問個相反的問題,如果玄宗少活二十年,今天的評價又會如何?可以說,那將是十分完美,最多人們會挑出來他晚年的一些錯誤,但最後仍然是瑕不掩瑜。還是那句話,玄宗多活了天寶的那麼些年,所謂幸亦非幸。

  不過,有人認為,玄宗死的並不正常,因為時間很巧,十多天後,肅宗也駕崩了。肅宗去世的過程比較複雜,下面詳說,單說肅宗之死與玄宗之死的關係。玄宗一向身體強健,雖說遷居之後大不如前,但似乎並未到這麼嚴重的地步,所以看起來確實可疑。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有人猜測是肅宗知道自己病情很嚴重,所以派人謀殺太上皇。我就看過一個小說,裡面寫李輔國向玄宗進獻一碗營養品(參湯?燕窩?反正是這類東西),玄宗很清楚裡面下了毒,但是很從容的洗了個澡後喝下了那碗毒藥。不過,這畢竟只是猜測,只是小說,正史里卻沒有記這麼一筆,所以要想找到什麼佐證,幾乎是不可能了。既然毫無佐證,所以也只能定格在猜測上,而不能確定就是這麼回事。從唐代來講,對於一些諸如弒君、逼宮之類的事情,雖然也照樣避諱,但無論如何,總會有蛛絲馬跡留下來,而且人們也並非一味替皇帝回護,像敦煌變文里有一篇《唐太宗入冥記》,裡面在冥間面對李建成、李元吉的太宗皇帝就被寫的相當狼狽。所以,如果玄宗真的是非正常死亡,各種材料上總不會一致的諱莫如深,而且行事的是李輔國,只要說是他自作主張,雖然這樣肅宗也會有嫌疑,但並非不可。我個人傾向認為肅宗沒有那樣的膽量,至於李輔國,也不會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玄宗則抑鬱寡歡,再加上年齡畢竟大了,所以於是時病逝。

  玄宗去世的第二天,將太上皇的神座遷到了太極殿。肅宗因為臥病,所以只好在內殿舉哀,大臣們則在太極殿舉哀。當時有四百多名蕃官剺面、割耳表示哀悼,所以當時情景一定是血淋淋的一片,但這也說明了玄宗威望極高,漢族的官員的痛悼也就是哭的聲音大些,而放到蕃官身上則是充滿了視覺效應。

  同時,肅宗病情加重,又過了一天,肅宗讓苗晉卿總攝朝政,又讓太子監國。就是這個時候,肅宗仍然有心情來改年號,十五日,下詔改年號為寶應,仍恢復以建寅月為正月,其他月份都恢復舊稱。

  肅宗病重,誰最著急?最著急的那個人我們不好妄猜,但張皇后的確是候選人之一。從前張皇后與李輔國互相勾結,掌握大權,獨斷專行,不想後來二人開始不和。不和的原因,推測就是爭權奪利,除此之外,二人還能有哪方面的利益衝突呢?而李輔國此時又多了一個同黨,就是內she生使程元振。後來就是他和魚朝恩一起害死了來瑱,嚇得大家不敢來救危難中的代宗,也是他壓下邊關報急,害得郭子儀只帶二十騎前往咸陽。當然,後來程元振也都為他的這些愚蠢行為付出了代價。

  這時肅宗病情惡化,張皇后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因為肅宗在,她尚可以以皇后身份在後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太子李豫並非自己所生,就算以前在肅宗面前說過李豫壞話的事情一筆勾銷,只怕新皇帝也不會給自己太多的權利——權利,不是權力,權力當然不會像現在她身為皇后這麼大了,而且利益上也會有損。這幾年已經習慣了這種天上的生活,張皇后又豈能甘心回到人間?雖說李豫不至於讓她過的不好,但總不能像現在這樣吧?張皇后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拉攏太子。於是她召見太子李豫,對他說:“李輔國長期執掌禁軍,皇帝的詔書都從他那裡發出,又擅自將太上皇遷到太極宮,其罪行很大,他現在所忌恨的就是我和太子你了。如今皇帝已處於彌留之際,李輔國暗中與程元振圖謀作亂,這個人不能不殺。”李豫聽後,哭著說:“陛下病情危急,他們二人都是有功的舊臣,如果不告訴陛下就把他們殺了,必然會使陛下震驚,恐怕會承受不住。”也不知李豫是出於真心替肅宗著想,還是不願介入李輔國和張皇后之間的爭鬥,總之,他的態度是委婉的拒絕了。

  見太子沒同意,張皇后只好說:“太子請暫且回去,我再慢慢考慮。”但張皇后並不甘心,因為太子可以不插手他們的爭鬥,但身為當事人之一的她卻不能輕易罷手。等太子離開後,張皇后又召見了越王李系(先封為趙王,後改為越王),把事情告訴了他,並對他說:“太子仁慈軟弱,不能殺掉賊臣,你能夠辦這件事嗎?”李系則很痛快的回答說:“能。”就這樣,張皇后與肅宗次子越王李系暫時結成了聯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