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但李光弼有位朋友,顏真卿。雖然史書上並沒有寫他們有什麼特別的交情,但是可以看出來,顏真卿對李光弼比對郭子儀更親近一些。率直的顏魯公大約也是個愛得罪人的脾氣,他的正直確實得罪了一些清貴,正是如此,所以他更容易理解李光弼。李光弼死後,就是由顏真卿為他撰寫的神道碑——郭子儀的墓誌,我查了許久都沒找著,可能是遺失了。顏真卿完全可以為當時的尚父郭子儀來撰寫墓誌,但是沒有,一來可能是郭子儀的子孫找了“高手”來寫,二來也說明雙方沒什麼交情。黃本驥的《顏魯公文集》中收顏真卿與李光進寫所的書信共八帖,有《捧袂帖》、《鹿脯》前後帖(顏真卿的妻子病了,藥方中需要鹿脯,但他又沒有,只好向李光進要)、《乞米帖》、《朝回帖》等。李光進是李光弼的弟弟,插一些題外話,唐朝有兩個李光進,後一個主要活動於元和年間,兩人都被封過太子太保,也都被封為武威郡王,還都有一個同叫李光顏的兄弟(李光弼有這個弟弟也是顏真卿記下來的),因此害我差點以為兩人是同一個人,但後一個李光進是突騎施人,本姓阿跌,至於武威郡王,那也沒什麼稀罕,唐朝的武威郡王一抓一大把,大約是這個封號對武將來說很好聽,所以大受歡迎。李光弼常年在外帶兵,當然沒空和顏真卿過多並往,但在長安的李光進則是有機會的。顏真卿個性耿直,從不向清貴低頭,而生活上時有困難的他,肯找李光進來幫忙,說明雙方有交情,至少顏真卿覺得李光進是個可以求助的人。換句話說,顏真卿還不屑於找別人去借呢。從顏真卿很多文章來看,對李光弼很是欽佩。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常說,看一個人也要參考一下他的朋友。所以正直剛烈的顏魯公的朋友,又怎會差呢?另外,如果李光弼真懷有反心,那麼以顏真卿後來對李希烈(此人後來謀反)那樣的態度,說什麼也是不會為他寫墓誌的。
後人評價李光弼時,常常也會提到郭子儀,這裡摘幾條,供大家參考:
1、子儀以恢宏體國,保富貴於永年,而光弼雖剛正奉公,積猜嫌於晚節,藎坦懷未至,則全美或虧。——唐僖宗《封徐州節度使時溥鉅鹿郡王制》
2、子儀之持重,光弼之勁捷,各有所長。以詩喻之,郭如子美,李如太白;以文喻之,郭如韓,李如柳。論詩文雅正,則少陵、昌黎,若倚馬千言,放辭追古,則杜韓恐不及太白、子厚也。——楊慎《升庵集》
3、李光弼提孤軍,與安史健卒百斗百勝,其治軍行兵,風采出郭子儀之右,而當時諸將皆望風服子儀,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諸將已不為使。子儀能使回紇謂為父,而思明乃上書請誅光弼,大抵光弼之實不如子儀之名,子儀安坐而有餘,光弼馳騁而不足。——張耒《柯山集》
第一條差不多屬於普遍的觀點,第二條說的比較有意思,用詩文來打比方,也確實有道理。但第三條,讀完之後卻很是無奈,有句話是受累不討好,說的就是李光弼。平心而論,從軍事才能上講,李光弼確實勝郭子儀一籌,郭子儀有些仗打的靠的是他的威望,而不像李光弼那些仗打的那麼精彩。另外,郭子儀敗過幾次,比如在關中的那次中伏,按說不該啊,還有九節度失敗的那次,僕固懷恩曾說郭子儀是率先撤退的,正是有人帶頭撤退,所以更加使軍心混亂,焉能不敗?反觀李光弼,除了僕固懷恩不聽話的那次,其他很少時候會居於劣勢。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其代子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雲。——《新唐書》
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如光弼至性居喪,人子之情顯矣;雄才出將,軍旅之政肅然。以奇用兵,以少敗眾,將今比古,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慚德。邙山之敗,閫外之權不專;徐州之留,郡側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雖免,匪躬之義或虧,令名不全,良可惜也。——《舊唐書》
評價相當的高了,認為就算是將李光弼和古之名將孫子、吳起、韓信、白起四人相比,也不遜色,反倒是那四個人,“或有慚德”。李光弼還善於布陣,他的部將郝廷玉也學到了一些,後來魚朝恩聽說郝廷玉很會布陣,就請求參觀一下,看過之後,十分佩服:“我在軍隊中呆了這麼久,今天才剛看到您這樣的訓練方法(看來魚朝恩確實經常帶兵)。”郝廷玉聽到這句話,忽然很傷感的想起李光弼來,說:“此臨淮王遺法也。王善御軍,賞當功,罰適過,每校旗,不如令者輒斬(不聽話就殺,確實有點嚇人)。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馳突,心破膽裂。自臨淮歿,無復校旗事,此安足賞哉?”不知魚朝恩聽後,作何感想呢?若論安史之亂中的戰功,李光弼絕對算是第一。所以大家普遍認為單從軍事上講,李光弼是勝於郭子儀的,然而郭子儀太會做人,因此提了不少人氣分,而李光弼也只好繼續寂寞下去了。——我為李光弼而不平。
杜甫有一首哀悼李光弼的詩,《八哀詩》中的一首,由於太長,而且被引用的很多,所以另找了一首本家的宋朝詩人徐均的詩,來結束本節吧:
間關百戰佐中興,料敵行師妙若神。
可惜罹讒終恨死,傷心不見白頭親。
第九章 代宗即位
安史之亂已經亂了幾年,很多人死了,很多人無家可歸,即是這場叛亂的發起者們,也一個個家破人亡,原本一個錦繡河山,變得滿目瘡痍——夠了,這齣悲劇不必再演下去了……於是,歷經了八年的叛亂,終於緩緩落下帷幕。
然而,安史之亂真的結束了嗎?叛亂平定的並不徹底,舊傷疤未愈,又添新傷疤,就在安史之亂將將結束的同時,又湧出了一系列新問題。安史之亂無疑是大唐衰老的催化劑,八年的時間使原本年富力強、志氣昂揚的壯年的臉上爬滿了皺紋,最後終於成了一位垂垂老者。從此,唐朝便在“內有宦官,外有藩鎮”的環境中掙扎,直到滅亡。
漆黑的劇場中,漆黑的大幕緩緩落下,卻聽到幕後有人用垂老淒涼的聲音唱道: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大唐最有爭議的一位皇帝,被後人稱為唐明皇的李隆基病逝。十三天後,他的兒子唐肅宗,在一片混亂之中也病逝了。於是唐朝的最高權力又一發生轉移,平叛的重擔也同時落在了下一任皇帝的肩上。
唐代宗,這位在唐朝並不算很突出的皇帝,後來有人評價是“唐之庸主也”,其實,一生奉獻給掃除朝中四害的他,還算是不錯的。從安史之亂的角度講,他畢竟結束了八年的叛亂,畢竟使唐朝重新步入了正軌,畢竟給唐的中興帶來了希望。
一、變本加厲的“婦寺干政”
“婦寺干政”,婦指的是後宮嬪妃,寺則指宦官。
後人評價李光弼時,常常也會提到郭子儀,這裡摘幾條,供大家參考:
1、子儀以恢宏體國,保富貴於永年,而光弼雖剛正奉公,積猜嫌於晚節,藎坦懷未至,則全美或虧。——唐僖宗《封徐州節度使時溥鉅鹿郡王制》
2、子儀之持重,光弼之勁捷,各有所長。以詩喻之,郭如子美,李如太白;以文喻之,郭如韓,李如柳。論詩文雅正,則少陵、昌黎,若倚馬千言,放辭追古,則杜韓恐不及太白、子厚也。——楊慎《升庵集》
3、李光弼提孤軍,與安史健卒百斗百勝,其治軍行兵,風采出郭子儀之右,而當時諸將皆望風服子儀,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諸將已不為使。子儀能使回紇謂為父,而思明乃上書請誅光弼,大抵光弼之實不如子儀之名,子儀安坐而有餘,光弼馳騁而不足。——張耒《柯山集》
第一條差不多屬於普遍的觀點,第二條說的比較有意思,用詩文來打比方,也確實有道理。但第三條,讀完之後卻很是無奈,有句話是受累不討好,說的就是李光弼。平心而論,從軍事才能上講,李光弼確實勝郭子儀一籌,郭子儀有些仗打的靠的是他的威望,而不像李光弼那些仗打的那麼精彩。另外,郭子儀敗過幾次,比如在關中的那次中伏,按說不該啊,還有九節度失敗的那次,僕固懷恩曾說郭子儀是率先撤退的,正是有人帶頭撤退,所以更加使軍心混亂,焉能不敗?反觀李光弼,除了僕固懷恩不聽話的那次,其他很少時候會居於劣勢。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其代子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雲。——《新唐書》
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如光弼至性居喪,人子之情顯矣;雄才出將,軍旅之政肅然。以奇用兵,以少敗眾,將今比古,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慚德。邙山之敗,閫外之權不專;徐州之留,郡側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雖免,匪躬之義或虧,令名不全,良可惜也。——《舊唐書》
評價相當的高了,認為就算是將李光弼和古之名將孫子、吳起、韓信、白起四人相比,也不遜色,反倒是那四個人,“或有慚德”。李光弼還善於布陣,他的部將郝廷玉也學到了一些,後來魚朝恩聽說郝廷玉很會布陣,就請求參觀一下,看過之後,十分佩服:“我在軍隊中呆了這麼久,今天才剛看到您這樣的訓練方法(看來魚朝恩確實經常帶兵)。”郝廷玉聽到這句話,忽然很傷感的想起李光弼來,說:“此臨淮王遺法也。王善御軍,賞當功,罰適過,每校旗,不如令者輒斬(不聽話就殺,確實有點嚇人)。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馳突,心破膽裂。自臨淮歿,無復校旗事,此安足賞哉?”不知魚朝恩聽後,作何感想呢?若論安史之亂中的戰功,李光弼絕對算是第一。所以大家普遍認為單從軍事上講,李光弼是勝於郭子儀的,然而郭子儀太會做人,因此提了不少人氣分,而李光弼也只好繼續寂寞下去了。——我為李光弼而不平。
杜甫有一首哀悼李光弼的詩,《八哀詩》中的一首,由於太長,而且被引用的很多,所以另找了一首本家的宋朝詩人徐均的詩,來結束本節吧:
間關百戰佐中興,料敵行師妙若神。
可惜罹讒終恨死,傷心不見白頭親。
第九章 代宗即位
安史之亂已經亂了幾年,很多人死了,很多人無家可歸,即是這場叛亂的發起者們,也一個個家破人亡,原本一個錦繡河山,變得滿目瘡痍——夠了,這齣悲劇不必再演下去了……於是,歷經了八年的叛亂,終於緩緩落下帷幕。
然而,安史之亂真的結束了嗎?叛亂平定的並不徹底,舊傷疤未愈,又添新傷疤,就在安史之亂將將結束的同時,又湧出了一系列新問題。安史之亂無疑是大唐衰老的催化劑,八年的時間使原本年富力強、志氣昂揚的壯年的臉上爬滿了皺紋,最後終於成了一位垂垂老者。從此,唐朝便在“內有宦官,外有藩鎮”的環境中掙扎,直到滅亡。
漆黑的劇場中,漆黑的大幕緩緩落下,卻聽到幕後有人用垂老淒涼的聲音唱道: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大唐最有爭議的一位皇帝,被後人稱為唐明皇的李隆基病逝。十三天後,他的兒子唐肅宗,在一片混亂之中也病逝了。於是唐朝的最高權力又一發生轉移,平叛的重擔也同時落在了下一任皇帝的肩上。
唐代宗,這位在唐朝並不算很突出的皇帝,後來有人評價是“唐之庸主也”,其實,一生奉獻給掃除朝中四害的他,還算是不錯的。從安史之亂的角度講,他畢竟結束了八年的叛亂,畢竟使唐朝重新步入了正軌,畢竟給唐的中興帶來了希望。
一、變本加厲的“婦寺干政”
“婦寺干政”,婦指的是後宮嬪妃,寺則指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