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郭子儀確實十分謹慎,他想問題面面俱到,比如後來的jian相盧杞,有一次到郭子儀家裡,郭子儀忙把姬妾都趕回了屋裡,有人問原因,郭子儀說盧杞長的很難看,怕她們看見了會笑,那就肯定得罪這位大人了。所以,像郭子儀也很難得罪起什麼人來,強悍如僕固懷恩,也只折服郭子儀一人,由此可見一斑。郭子儀在朔方軍中十分寬容,以至於後來繼任的幾位將軍都不好統領,連李光弼都差點被趕出來,李國貞則是乾脆被殺了。寬容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我覺得郭子儀的寬容實際上帶來了不好的效果,主觀上這也是他性格使然,但客觀上卻是樹立私恩。軍隊中軍令嚴明才是正路,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倒很同情李光弼。感覺郭子儀處世比較圓熟,不得罪人,而果然諸將中也是他更吃的開,五位副元帥只有郭子儀是善始善終,這並非偶然,而放到歷史上來看,正如前面所言,找不出來一打像郭子儀這麼好脾氣的將軍。這也許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㈢、李光弼:抑鬱而終

  如果說高仙芝的被殺是徹底的悲劇,郭子儀的善始善終是徹底的喜劇,而哥舒翰、僕固懷恩被迫的或降或反有點鬧劇的成分,那麼李光弼的抑鬱而終則是符合“哀而不傷”,或者說是淡淡的哀傷——反正也讓人痛快不起來。

  邙山之敗後,李光弼曾被短暫的免去了太尉,但馬上又都恢復了,“充河南、淮南、山南東道、荊南等副元帥,侍中如故,出鎮臨淮。”要注意,當時副元帥很多,但最主要的副元帥當是作為皇子的副元帥,那才是帶領唐軍主力的將軍。

  當時史朝義乘邙山之勝,攻打申州、光州等地,並且親自率精騎在宋州圍住刺史李岑,圍了有數月之久,城中糧食已經用盡,眼看宋州就要陷落,李岑束手無策。他手下的劉昌說:“糧倉中還有幾千斤酒麴,搗碎了也是可以吃的(這辦法容易培養酒鬼),不出二十天,李太尉必定前來救援我們。如今城的東南角最危急,請讓我去守那裡。”這時,李光弼抱病來到臨淮,手下的將士們認為敵人不好對付,請求南向保守揚州。李光弼說:“朝廷倚我以為安危,我復退縮,朝廷何望?且吾出其不意,賊安知吾之眾寡!”於是徑直奔赴徐州,派田神功去進擊史朝義,將叛軍打得大敗。其實當時徐州一帶很混亂的,先是田神功留戀揚州不願回去,又有尚衡與殷仲卿在兗州、鄆州的自家相互攻擊,來瑱則不肯應詔回京,但當他們一聽說李光弼來了,都懾於李光弼的威望,幾個人該回朝的回朝,該回軍的回軍,秩序這才井然起來。

  來到李光弼帳下的田神功,按他自己的話講,差點出錯。其實也不算是什麼大錯,只是和李光弼相比,不大尊重他的判官而已。李光弼在徐州,只有軍隊的事情自己決斷,其它事務都委託給判官張傪處理。張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處理事務十分自如,所以諸將對張傪也十分尊重,就像對李光弼那樣。而田神功從副將升為節度使後,大模大樣的接受前節度使的判官劉位等人的叩拜。等他看到李光弼與張傪平等對待時,大吃一驚,於是找來劉位等人一一謝禮,說自己行伍出身,不懂禮儀,怎麼諸位也不說,鑄成自己的錯誤呢?可見李光弼的一言一行給部下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光弼後來也算是做錯了一件事,令他終生愧悔。

  當長安被吐蕃進攻之際,代宗下詔召諸節度使來援,別的節度使沒來,李光弼也沒有來。大家都不來的原因是,早有個被魚朝恩、程元振害死的來瑱在前,所以誰都怕自己一回去也被他們害死,乾脆不來就是了。這才出現郭子儀率二十名騎兵去咸陽守衛的“悲慘”情景。可是諸道節度不來都還好說,李光弼不來,則確實有損形象了。首先是地位不同,他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將軍,又都是朝廷素來倚重的人物,無論是肅宗還是代宗,對他也可謂不薄,所以他不來,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很大的,其它沒來支持的人受到的質疑都沒有李光弼多,原因就在於此;其次,李光弼一向對朝廷忠心耿耿,守北城時所帶的那把短刀就很讓人感動,當將士們都想退保揚州的時候又是李光弼力排眾議勇於攻打叛軍,可是,沒被敵人嚇倒的將軍,卻擔心被朝里的宦官所害——如果對照一下郭子儀,就會發現,李光弼正如歐陽修所說,屬於“工於科人拙於謀己”的這種類型的將軍。其實他又何必擔心呢?無論如何,在危難之際有人來援救自己,就算再糊塗的人也會生出感激之情,何況代宗也並沒糊塗到那樣的地步。再者,以所謂忠臣的角度來看,就算真會被害死也得來一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這個意思,當然,我們是不會在這個問題上苛求,但古人未必會放過。以二十騎赴咸陽的郭子儀,也並非沒受到過jian人讒毀,而且他當時是比在外逍遙的李光弼要慘的多的,因為他這種“高閣”生活李光弼並沒經歷過,但讒毀起作用了麼?先前有用,但經過此事後,代宗對郭子儀如何呢?可以說很好。前面寫郭子儀時也提到,正是郭子儀這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沒脾氣使他成為皇帝的理想大臣。以此推之,如果李光弼率兵來援,代宗自也不會虧待他。但李光弼遷延行期,最終也沒有來長安。

  代宗於此事怎麼看呢?肯定會有驚訝:怎麼自己人緣這麼不好,誰都不來呢?然後當然會有些惱怒:你們怎麼都不奉詔?但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代宗的好脾氣,他並沒有因此而降罪於誰,比如他後來對僕固懷恩的母親就很好,當聽說僕固懷恩死去的時候,代宗也一直說並非是僕固懷恩背叛他,而是被左右所誤。對於李光弼的不奉詔,代宗也比較看重,擔心會因此產生嫌隙,就主動示好,多次派人去慰問居於河中的李光弼的母親。不過,代宗真的放下了麼?

  吐蕃退兵以後,代宗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以觀察他的去留動向。兩唐書與通鑑一致的“察其去就”,字面意思好解,可是這四個字的意思,只怕不是這麼簡單。任命就任命唄,任命誰去做什麼,大臣不也就只有去照辦的份麼,幹嘛還要有個“察其去就”?一個“察”字說明代宗對李光弼動向的關注與疑心,意思就是:我看看你究竟會怎麼做。可見李光弼前一次沒來,雖然代宗並不降罪,但心中也著實放不下,他擔心因此產生嫌隙,其實李光弼那裡能有什麼嫌隙,還不是他自己這裡的嫌隙?這一次,“光弼伺知之,辭以久待敕不至,且歸徐州,欲收江淮租賦以自給”,李光弼藉口江淮糧運之事率軍返回徐州,仍然是不去。看樣子李光弼應該是明白代宗有觀察的意思的,可是仍然頂風作案,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如果要向皇帝表示忠誠的話就該聽命,這一次不回去難道是擔心上次的罪過被宦官拿來攻擊他?如果真是這麼擔心,那就更應該去了,否則只會加重別人的疑心。如果趕上這件事的是郭子儀,相信馬上就動身了。這次,代宗對李光弼的母親就不單單是派人慰問了,而是將她接到了長安,好好供養了起來,又讓他弟弟李光進執掌禁兵,提高待遇。代宗這麼做,有兩種可能,一是見李光弼又沒來,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所以又提高了待遇。可是,推想一下,這是一個做錯事的人的心態,想要與人和解才主動示好,但自始至終代宗對李光弼都沒有做錯什麼,他自己也不可能認為有哪裡不對,何必要這麼做呢?如果說讓李光進掌管禁軍是示好,而將李母接到長安,則可能主要出於第二種可能的考慮,就是厚待其母,同時也是高級的監禁起來,這便是一個人質。但代宗對李光弼的禮遇卻始終不減,一來確是宅心仁厚,二來,正如有人所說的那樣,“彼之不赴吾急,吾不問則已,問之則必討焉。彼非束手受死者,而吾使誰敵之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