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郭子儀到了絳州,解決李國貞被殺之事。郭子儀到後,王元振自以為有功,就請求郭子儀不要懲治他,但郭子儀說:“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因此,郭子儀把王元振及其四十個同謀抓起來全部殺掉了。聽說這個消息,辛雲京也放手來處理變亂,殺掉了殺死鄧景山的幾十個人,局勢這才平穩下來。

  四月間唐代宗即位,由於魚朝恩、程元振都比較忌諱郭子儀等有功之將,所以八月郭子儀還京後,表請辭去相關危險職務,代宗也便順勢免去他的軍權,然後又一次束之高閣,不過這回代宗又他加了個官,山陵使,就是給皇帝修陵的。通鑑於此處與《舊唐書》稍有不同,《舊唐書》的意思像是代宗一上來便免去了他的軍權,但通鑑記七月郭子儀又被任命興平、定國副元帥,與三月的任命是一樣的,疑為衍誤。十月,代宗任用雍王為元帥,本來又想以郭子儀為副元帥,但由於魚朝恩、程元振的緣故而取消。此時距安史之亂的結束已經很近了。

  安史之亂後,郭子儀多次進言說:“吐蕃、党項不可忽視,應當及早防備他們。”代宗也沒怎麼注意,後來吐蕃果然來侵犯長安。有人來犯,邊將告急,可是朝中代李輔國任元帥行軍司馬的程元振卻把所有告急文書壓下,根本不向代宗稟報。十月,吐蕃軍隊進犯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又做了吐蕃軍隊的嚮導,引導他們深入內地。吐蕃軍隊經過邠州時,代宗才終於得知吐蕃入寇的消息。很快,十月初二,吐蕃軍隊進犯奉天、武功,離長安已經很近了,於是京師大恐。倉促之下,代宗任命雍王李适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以抵禦外敵,可見長安中留下一個將軍是多麼有用。可憐郭子儀閒居已久,部下早就都離散了,這時臨危受命,只好臨時招募,徵到了二十名騎兵就匆匆啟程了。到咸陽時,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氐、羌等各族軍隊總共二十多萬人,漫山遍野,前後達數十里,已經從司竹園渡過了渭河,順著山脈正向東湧來。無論如何這二十人是抵擋不住的,郭子儀便派人入朝奏報軍情,請求支援,結果又被程元振攔下了。雖然有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的兩番對抗,但最終也沒能擋住吐蕃——呂月將很值得欽佩,他所部也只有二千人,明知怎麼也擋不住,仍然拼死作戰,最後全軍覆沒,呂月將本人被俘,後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或許被殺了?不知道,但呂月將和他手下的士兵們很值得哀悼一番。

  長安城中,代宗正在操練軍隊,但是吐蕃已經跨過了便橋,說話便到。代宗不知所措,只好於十月初七逃往陝州,當初玄宗出逃的情景又生動的再現了一次,官吏們躲藏起來,禁軍則一鬨而散。但好在大家都有了經驗,而且和上一次不同的是,吐蕃重在搶掠,不一定要占領,所以躲過一時便好。聽到吐蕃到長安的消息,郭子儀急忙從咸陽趕回來,到長安的時候,代宗已經走了。有句話是“來的早不如來的巧”,代宗走的時間也是很巧的,他剛出宮苑大門渡過滻水,叛降吐蕃的she生軍將領王獻忠就返回長安了,脅迫著豐王李珙等人去迎接吐蕃軍隊。當他們走到開遠門時,遇上了郭子儀。郭子儀大聲呵斥,王獻忠跳下馬來,跟郭子儀說:“主上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為元帥,廢立在一言耳。”郭子儀聽事沒有回答,李珙又上前問:“你為什麼不說話?”郭子儀很清楚形勢,所以斷然否決,訓斥了他們一番,然後派兵把他們送到代宗那裡。第二天,代宗一地到了華州,由於州府的官吏早就逃散,沒有人來提供食宿,所以和當年玄宗一樣的慘。幸好魚朝恩帶著神策軍從陝州前來迎駕,代宗才有了安身之地。

  於是郭子儀收斂人馬,勉勵將士們共雪國恥,攻取長安。這時代宗因為擔心吐蕃軍會東出潼關,所以召郭子儀去陝州。郭子儀上表說:“我若不收復長安,就無法來見陛下。而且我出兵藍田,吐蕃軍一定不敢向東出擊。”代宗表示同意。吐蕃這時已經立廣武王李承宏為皇帝,想擄掠一番之後整隊回國,結果聽到百姓傳言郭子儀要打回來的消息,信以為真,開始率軍撤退。這一次吐蕃入寇,在眾節度使都不敢輕易來救援皇帝的情況下,只有郭子儀勇於挑起重擔,並且立下克復之功,所以從此代宗十分倚重他。

  接著便趕上僕固懷恩的反叛,又是郭子儀去平定的。郭子儀在朔方軍中素有威望,所以他一出馬幾乎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後來僕固懷恩兩次誘吐蕃攻打長安,第二次他騙吐蕃和回紇人說郭子儀已被魚朝恩害死了,而代宗也已逝世,所以這些人有恃無恐。不想回紇人在涇陽居然又看到了一個活蹦亂跳的郭子儀,大驚失色,“怎麼你原來還活著?”郭子儀說:“昔回紇涉萬里,戡大憝,助復二京,我與若等休戚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棄親,於回紇何有?”責備他們背信棄義,回紇人很誠實,說本來聽僕固懷恩的話,以為郭子儀和代宗都死了,所以才敢來,否則,“何至於此?”然後請求和郭子儀見面。郭子儀力排眾議,只帶了數十騎兵前往,比演義里關公的單刀赴會差不了多少。正是郭子儀的威望和這份氣魄膽量,很令人折服,所以宴會上郭子儀說動回紇與唐結好。吐蕃人聽說這件事,懷疑回紇會與唐聯手來攻打自己,所以連夜就逃了,果然在路上遇到了唐軍和回紇軍,本想大搶一番的吐蕃,不但白搶了一回,自己也搭上了不少東西,而且還被打的大敗,如果僕固懷恩還活著,吐蕃人一定和他算帳。

  代宗時期,郭子儀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居然擔當起了朝廷的頂樑柱,實是辛苦了老人家。德宗即位後,郭子儀又被德宗免去了軍權,然後又做了代宗的“山陵使”,儘管軍權又沒了,但地位仍然不斷攀高,此前代宗曾想任他為尚書令,郭子儀很知趣的辭掉了,這回德宗加封他為太尉、尚書令,而且尊號為“尚父”。但郭子儀畢竟年歲太大了,這位經歷了玄、肅、代、德四朝的老將軍,於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病逝,時年八十五。當時“帝悼痛,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隨喪所須,皆取於官。贈太師。陪葬建陵”,賜諡忠武。

  郭子儀是善始善終,滿門富貴,即使程元振、魚朝恩對他百般詆毀,最後的影響也只限於奪去軍權,而於他身家性命卻毫無傷害,原因是,“書一紙征之,無不即日就道”。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無脾氣,這是皇帝最理想的大臣,所以最終皇帝哪怕真對他起了疑心,也仍然會釋然。但郭子儀可以沒脾氣,但他活的也並不輕鬆,身居高位,又有這麼大的威望,如稍有差錯,那幾十年的英名就付之東流了,不過,郭子儀最惦念的該是自己的子孫吧,他怎麼也要為他們考慮。郭子儀有一個兒子郭暖,娶了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我想大家一定想起了打金枝之類的戲曲,不錯,戲曲正是由歷史而來,不過新舊唐書卻是找不到,不知通鑑是取自哪個筆記?出處倒也不必計較,但這件事對郭家來講,真是虛驚一場。郭暖和公主賭氣說的話“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確實比較容易惹麻煩,所以郭子儀當時嚇得把他囚禁起來,自己上皇宮裡請罪,幸好遇上還算是比較開明的唐代宗,說了一句“不痴不聾,不作家翁”,然後又勸解了一番,如果遇上一個不講理的皇帝,郭家只怕有滅門之禍。最後代宗那都沒事了,郭子儀仍然打了郭暖一頓,其實意思就是教訓他:你知不知道你差點讓全家給你陪葬……郭子儀的沒脾氣還表現在,有人挖了他父親的墳墓,當時有人懷疑是魚朝恩,但此事似乎代宗也不好追查,又擔心郭子儀會因此事而反,所以心事重重的和從河中回朝的郭子儀談及此事,結果郭子儀說他帶兵很久卻不能禁止士兵們去挖別人的墳墓,所以現在這是對他的報應,一句話便打消了代宗的疑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