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臣罪有六:往年同羅背叛,河曲騷然,經略數軍,兵圍不解。臣不顧老母,走投靈州,先帝嘉臣忠誠,遂遣徵兵討叛,使得河曲清泰,賊徒奔亡。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一也。臣男玢嘗被同羅虜將,蓋亦制不由己,旋即棄逆歸順,卻來投臣,臣斬之以令士眾。且臣不愛骨肉之重,而徇忠義之誠,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二也。臣有二女,俱聘遠蕃,為國和親,合從討難,致使賊徒殄滅。寰宇清平。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三也。臣及男瑒,不顧危亡,身先行陣,父子效命,志寧邦家。是臣不忠於國,其罪四也。陛下委臣副元帥之權,令臣指麾河北。其新附節度使,皆握強兵,臣之撫綏,悉安反側,州縣既定,賦稅以時。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五也。臣葉和回紇,戡定兇徒,天下削平,蕃夷歸國,使其永為鄰好。義著急難,萬姓安寧,干戈止息,二聖山陵事畢,陛下忠孝兩全。是臣不忠於國,其罪六也。臣既負六罪,誠合萬誅,延頸轅門,以待斧鑕。過此以往,更無他違。陛下若以此誅臣,何異伍子胥存吳,卒浮屍於江上,大夫種霸越,終賜劍於稽山。唯當吞恨九泉,銜冤千古,復何訴哉!復何訴哉!

  建議看一下《舊唐書·列傳七十一》,裡面有僕固懷恩上表的全文,整篇文章讓人讀來很是感動,也很令人同情他,因為表中說的都是事實,即使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辛雲京和駱奉先做的也是很過分的,尤其是辛雲京,兩次不開門,又不犒軍,沒有理由啊。僕固懷恩也說明了他起初只是生氣為什麼代宗對他的申訴沒有回覆,“臣欲入朝,恐罹斯禍,諸道節度使皆懼,非臣獨敢如此。近聞追詔數人,並皆不至,實畏中官讒口,又懼陛下損傷,豈唯是臣不忠,只為回邪在側。且臣前後所奏駱奉先詞情,非不摭實,陛下竟無處置,寵用彌深。皆由同類相從,致蒙蔽聖聰,人皆懼死,誰復敢言!臣義切君臣,志憂社稷,若無極諫,有負聖朝,敢肆愚忠,以干鼎鑊。況今西有犬戎背亂,東有吳、越不庭,均、房群盜縱橫,鄜、坊稽胡糙擾。陛下不思外御,而乃內忌忠良,何以混一車書,而使梯航納贐?天下至大,豈可暫輕。”此前代宗聽程元振的話,殺了有功之臣來瑱,此舉很令人寒心,所以代宗遇吐蕃侵襲長安的時候,居然一個節度使都沒來,所以僕固懷恩也提到了宦官的問題,說代宗身邊有小人,大臣們誰還敢說話?而且當時唐朝敵人很多,代宗應該去御外敵,而不是猜忌朝中的忠良。這些話說的都很直,也都很客觀,當然也都很正確。然後他又舉了郭子儀的例子,沉重的說鳥盡弓藏是古人誠不我欺,請代宗“遣一介專使至絳州問臣,臣即便與同行,冀獲蹈舞軒陛”。

  後來代宗果然很快就派裴遵慶去召他,僕固懷恩看到裴遵慶的時候,抱著他的腳大哭起來。然而僕固懷恩的部將都勸他不要輕易前去,否則很難再回來了,僕固懷恩便對裴遵慶說他怕死,請求讓他的兒子替他入京,另外也作為人質。此議又遭部將極力反對,最後沒辦法,裴遵慶隻身而回,僕固懷恩再也沒有機會向代宗辯白了。於是,最終,僕固懷恩不得不反。

  僕固懷恩騙手下說郭子儀已經被魚朝恩害死,而當真正的郭子儀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僕固懷恩的部下將士們明白被騙了,總之僕固懷恩出兵很不利,自己的兒子仆固瑒也死於戰場之上。僕固懷恩將所有的事告訴他的母親後,這位剛烈的老太太,居然提著刀來追他說要為朝廷除害。僕固懷恩只好帶著一部分人逃走了,從此母子再沒有相見的機會,最後代宗對僕固懷恩的母親很好,也算頤養天年。

  看在僕固懷恩有功於國的份上,我們可以原諒他的驕橫,看在挑起事端的人不是他的份上,我們也可以原諒他的反叛,但是無論看在什麼份上,我們也不能再原諒他誘使吐蕃等軍隊來侵犯唐朝。僕固懷恩先後兩次誘吐蕃來攻打唐朝,造成不小的危害。最後,僕固懷恩死於第二次吐蕃進軍唐朝的途中。

  一代大將,唐朝第五任副元帥,最後是這樣的結局,不免令人嗟嘆。《新唐書》贊曰:“懷恩與賊百戰,闔宗死事至四十六人,遂汛掃燕、趙無餘埃,功高威重,不能防患,凶德根於心,弗得其所輒發,果於犯上,惜哉!”這個評價算是比較公道的。因此,僕固懷恩的結局,誠如所言:惜哉……

  ㈡、郭子儀:優哉優哉

  首先,郭子儀太幸運了,可著整本中國歷史來找,能找出一打失意將軍,卻找不出來一打郭子儀——不是說他的才能有多麼獨特,而是說能像他這樣善始善終、滿門富貴,也算是為將的極限了。

  前面已經介紹過郭子儀的出身和在安史之亂九節度敗退之前的表現,而他卸任後怎樣呢?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党項侵占唐朝邊疆,將要逼近京畿地區,於是肅宗任命邠州刺史桑如珪領邠寧節度副使,州刺杜冕為鄜坊節度副使,分道征討。三月二十六日,任命郭子儀兼任邠寧、鄜坊節度使,不過卻是掛個名,人仍然留在長安,只是借他的威名以鎮撫党項。所以可以看出,郭子儀在這段時間內基本上是在長安,過著“高閣”生活——所謂束之高閣,既然被束在高閣里,當然就是“高閣”般的生活了。不知肅宗是出於什麼心理把他留在長安而不讓他帶兵,是忌他功高?此前郭子儀功勞雖大,但還沒到功勞蓋世的地步,何況李光弼的功勞不也是很大麼,怎麼沒“束”起來?其實在魚朝恩等人的讒言的作用下,肅宗的確是主要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但京城裡也得有個大將來保證他的安全,否則一旦京畿地區出什麼事情,誰來掛帥?有個郭子儀在長安,可以備不時之需,也不錯。而魚朝恩等宦官的作用至關重要。當時有人上言,說天下尚未平定,不應該閒置郭子儀。於是九月初八,肅宗命郭子儀出鎮邠州,党項軍隊聞訊而退,可見郭子儀的威名的確很大。當月的二十一日,肅宗又下詔:“子儀統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陽,還定河北,發she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鄜坊、邠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如果真按這個來,那么正面由李光弼應戰史思明,側翼由郭子儀進攻,的確是個很好的主意。但是詔書頒下後十來天,魚朝恩進行阻撓,所以郭子儀還是沒出去。

  然而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河中軍發生變亂,殺掉了統帥李國貞,而太原節度使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朝廷擔心這兩方面會聯合叛軍,如果太原等地都被叛軍拿下,將十分不利於己。那好端端的,兩人怎麼會被殺呢?李國貞死的相當冤枉,由於郭子儀從前治軍很寬鬆,而李國貞則比較嚴厲(懷疑,能有李光弼嚴麼?只是手段不如罷了),朔方將士很不高興,又想起郭子儀來。再加上朔方軍糧糙不濟,李國貞向朝廷請求了很多次,但是都沒有回覆,所以士兵們都不高興。這時謀圖作亂的王元振聲稱李國貞要讓朔方軍去修理民房,更引起了大家的憤怒,於是發生變亂,李國貞說“修宅則無之,軍食則屢奏而未報,諸君所知也”,可是眾人不聽,說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麼用,便把李國貞、還順帶著一個荔非元禮都殺掉了,之後白孝德出任節度使。而鄧景山可以說也是死於糧食,他管理的比較嚴格,查出來府庫里的糧食之所以越來越少,是因為大家都自己藏了一些,所以人們都害怕會受處罰。當時又發生了一件事,就是一名副將按罪當死,他自己求饒,鄧景山不答應,他弟弟又請求代替哥哥而死,他也沒答應,結果大家請求用一匹馬來贖罪,鄧景山居然答應了,自然惹得大家不高興:“我們還不如一匹馬嗎?”於是鄧景山也被殺了。接替鄧景山的是辛雲京。可是無論是白孝德還是辛雲京,一時都無法彈壓住局勢,而朝中能去彈壓的“閒人”就只有郭子儀了,肅宗實在沒有辦法,按史書的話講,就是“勢不獲已”,所以任命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三月十一日,郭子儀即將出發,想向肅宗辭行。當時肅宗病的很厲害,大臣們都不能前去晉見,郭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矣。”肅宗便將郭子儀召進去,對他說:“河東的事情,就全都託付給你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