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太不花本人出身弘吉剌氏,“世為外戚,官最貴顯”,以世胄入官。他最早入京大用,還多虧漢人賀惟一推薦。後來,由於脫脫誤會賀惟一,太不花黨附脫脫,一直想謀害賀惟一。脫脫被貶後,元廷把山東、河北兩地的軍政大權均交予太不花。
統軍在外,太不花感覺上來,“驕傲不遵朝廷命旨”,縱兵剽掠。不久,元廷調他去湖廣行省,節制當地諸軍捕討各地水賊。聽說賀惟一再任中書左丞相的消息,太不花意不能平,對屬下說:“我不負朝廷,朝廷負我矣。太平(賀惟一)乃漢人,今復居中用事,安受逸樂,我反而在外輾轉受累捱辛苦!”由此,元兵數次有全殲當地紅巾軍的機會,太不花均在關鍵時刻以“養銳”為名下令退兵,其實是“養寇”自重。
劉福通進攻汴梁,太不花仍舊逗留不救,元順帝深惡之。待紅巾軍全占山東,順帝無奈,下詔任太不花為右丞相,讓他統兵進攻山東。渡黃河以後,太不花藉口糧餉不繼,上書朝廷要元廷派賀惟一親自督糧送至軍中,實則想趁機殺掉賀惟一。
賀惟一獲悉其內情,先向順帝告狀,下詔削奪了太不花一切官爵,流於蓋州安置。剛當了兩個月右丞相,忽然接到流放通知,太不花如雷貫頂,跑到保定去見昔日手下劉哈剌不花。劉哈剌不花武人,大張宴飲,慷慨言道:“丞相您乃國家柱石,我要親自入京為您辯冤。”
老劉說到做到,轉天就入京,先見到了左丞相賀惟一,把自己來意相告。賀惟一嚇唬他說:“太不花大逆不道,聖上震怒,你要敢妄言,小心自己腦袋!”聽此言,老劉大懼。賀惟一忖度太不花藏在老劉軍營里,便低聲說:“你能把太不花押來大都,我馬上讓你面君,必得大功。”於是,賀惟一引老劉入見順帝,“賜賚良渥”。老劉又見皇帝又得賞,恨不能管賀惟一叫親爹,早把前日對老上司太不花的“忠勇”拋到九霄雲外。
他回到保定,立命兵士把太不花父子捆上押送大都。不久,接到賀惟一的秘信,老劉又派一名校官快馬趕上,大鐵骨朵一掄一個,把太不花父子活活砸死。
賀惟一殺太不花,朝廷政治鬥爭而已,說不上誰好誰壞。賀惟一本人,其實還真是一個很正派的人,其祖父賀仁傑、其父賀勝皆是元朝有功之人,他少年時代還曾從師於大名鼎鼎的趙孟。脫脫修三史(《遼史》、《金史》、《宋史》),真正的總裁官實際上就是賀惟一。至正六年,元廷拜其為御史大夫。元朝有祖制:台臣這樣的顯赫官職“非國姓不以授”,必須由蒙古人才能做。為此,順帝下詔,賜其名為“蒙古太平”,所以,翻閱元朝史書,凡是順帝時期涉及政事的有“太平”二字的,講的其實就是漢人賀惟一。朵而只當右丞相時,賀惟一就當過左丞相,那是至正六年的事情。後來,脫脫得而復相,賀惟一居功很多。但脫脫聽信人言,以為賀惟一與自己不一心,乘間把他搞下台,貶還於家。至正十五年,賀惟一被元廷復起為江浙左丞相,不久改派江淮南行省,駐軍汝寧,後又除遼陽行省左丞相。賀惟一在地方任上處置得法,政績頗多。兩年後,他又被調入大都為中書左丞相。時為右丞相的是大jian臣搠思監,其家人印製偽鈔被抓,刑部本想連同主謀搠思監一起抓了,還是賀惟一厚道,說:“堂堂宰相怎能幹這種事,四海聞之,大損國體!”即使搠思監因偽鈔事被劾罷相,賀惟一還分自己的俸祿給他,可謂仁至義盡。
後來,奇氏皇后想與兒子迫使元順帝“內禪”,很想找賀惟一幫手,就遣親信太監朴不花(也是高麗人)去告知賀惟一。賀惟一“不答”。奇氏又把賀惟一請入宮中,親自請他喝酒言及此事,賀惟一“依違而已”,不明確表態。加上別的一些小事,皇太子與奇氏皇后懷疑賀惟一泄密,便開始有意害他,數次在順帝前說賀惟一。
老賀深知宮廷兇險,就稱疾辭官,順帝拜其為太傅,讓他歸居奉元(今西安)。行至半路,順帝又想讓他重返京師為官,皇太子怕事泄,派御史彈劾他“違上命”,下詔貶往陝西之西。先前得過賀惟一恩典的搠思監落井下石,誣奏罪名,把賀惟一貶往西藏安置,不久又派人逼其自殺。所以,大都元廷內為數不多的“正人”至此就差不多沒有了。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理論在宮廷政治中也很適用。
賀惟一的兒子也先忽都,“少好學,有俊才”,曾任“知樞密院事”,受老父牽連,也被外貶。日後,搠思監希皇太子意旨,構成大獄,把也先忽都牽連入老的沙謀反案之中,把他杖死在貶所。
這位干盡壞事的中書右丞相搠思監,乃蒙古功臣野先不花之孫,“早歲,性寬厚,簡言語,人皆以遠大之器期之”。他青年時代在地方任官時,“通達政治,威惠甚著”。至正四年,搠思監得拜為中書參知政事,不久就升右丞,開始在中央機關任事。在管理宗人府時,“宗王國人咸稱其明果”。脫脫平徐州,他也隨行立有戰功。至正十四年,奉命進討淮南紅巾軍,搠思監身先士卒,指揮戰鬥中,“面中流矢不為動”。拜見順帝,“帝見其面有箭疾,深嘆憫焉”,很快就下詔拜其為中書左丞相,一年後,又進中書右丞相。
搠思監當了首相之後,“是時天下多故,日已甚,外則軍旅繁興,疆宇日蹙;內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如此危急情勢下,這位爺一改昔日忠勇為國之態,“公受賄賂,貪聲著聞”,還暗中派人私印鈔票。可見,權力對人的腐蝕有多麼巨大。
由於元順帝厭政,天天造樓縱慾,政事皆為搠思監和太監朴不花所把持。朴不花是高麗人,是奇氏皇后的老鄉,“皇后愛幸之,情意甚膠固”,累廷官至資正院使,主管皇后的財賦大事。他與搠思監相為表里,“四方警報、將臣功狀,皆抑而不聞,內外解體。然根株盤固,氣焰熏灼,內外百官趨附者十之有九”。元朝一直沒有宦官擅權者,此時倒出了這麼一位高麗公公,“為國大蠹”。
在這種情況下,元順帝的母舅、十“倚納”之一的老的沙就想趁機排擠朴不花。老的沙本人當然不是什麼好人,他排擠朴不花不過是想遏制皇后、皇太子一系在朝中的勢力。老的沙當時的官職是御史大夫,他不出面,攛掇兩個漢人陳祖仁和李國鳳上書彈劾。這兩個漢官也是出於義憤,不停劾奏朴不花。陳祖仁上書說:
“二人(朴不花與搠思監)亂階禍本,今不芟除,後必不利。漢、唐季世,其禍皆起此輩,而權臣、籓鎮乘之。故千尋之木,吞舟之魚,其腐敗必由於內,陛下誠思之,可為寒心。臣願俯從台諫之言,將二人特加擯斥,不令以辭退為名,成其jian計。海內皆知陛下信賞必罰,自此二人始,將士孰不效力,寇賊亦皆喪膽,天下可全,而有以還祖宗之舊。若優柔不斷,彼惡日盈,將不可制。臣寧餓死於家,誓不與同朝,牽聯及禍。”
統軍在外,太不花感覺上來,“驕傲不遵朝廷命旨”,縱兵剽掠。不久,元廷調他去湖廣行省,節制當地諸軍捕討各地水賊。聽說賀惟一再任中書左丞相的消息,太不花意不能平,對屬下說:“我不負朝廷,朝廷負我矣。太平(賀惟一)乃漢人,今復居中用事,安受逸樂,我反而在外輾轉受累捱辛苦!”由此,元兵數次有全殲當地紅巾軍的機會,太不花均在關鍵時刻以“養銳”為名下令退兵,其實是“養寇”自重。
劉福通進攻汴梁,太不花仍舊逗留不救,元順帝深惡之。待紅巾軍全占山東,順帝無奈,下詔任太不花為右丞相,讓他統兵進攻山東。渡黃河以後,太不花藉口糧餉不繼,上書朝廷要元廷派賀惟一親自督糧送至軍中,實則想趁機殺掉賀惟一。
賀惟一獲悉其內情,先向順帝告狀,下詔削奪了太不花一切官爵,流於蓋州安置。剛當了兩個月右丞相,忽然接到流放通知,太不花如雷貫頂,跑到保定去見昔日手下劉哈剌不花。劉哈剌不花武人,大張宴飲,慷慨言道:“丞相您乃國家柱石,我要親自入京為您辯冤。”
老劉說到做到,轉天就入京,先見到了左丞相賀惟一,把自己來意相告。賀惟一嚇唬他說:“太不花大逆不道,聖上震怒,你要敢妄言,小心自己腦袋!”聽此言,老劉大懼。賀惟一忖度太不花藏在老劉軍營里,便低聲說:“你能把太不花押來大都,我馬上讓你面君,必得大功。”於是,賀惟一引老劉入見順帝,“賜賚良渥”。老劉又見皇帝又得賞,恨不能管賀惟一叫親爹,早把前日對老上司太不花的“忠勇”拋到九霄雲外。
他回到保定,立命兵士把太不花父子捆上押送大都。不久,接到賀惟一的秘信,老劉又派一名校官快馬趕上,大鐵骨朵一掄一個,把太不花父子活活砸死。
賀惟一殺太不花,朝廷政治鬥爭而已,說不上誰好誰壞。賀惟一本人,其實還真是一個很正派的人,其祖父賀仁傑、其父賀勝皆是元朝有功之人,他少年時代還曾從師於大名鼎鼎的趙孟。脫脫修三史(《遼史》、《金史》、《宋史》),真正的總裁官實際上就是賀惟一。至正六年,元廷拜其為御史大夫。元朝有祖制:台臣這樣的顯赫官職“非國姓不以授”,必須由蒙古人才能做。為此,順帝下詔,賜其名為“蒙古太平”,所以,翻閱元朝史書,凡是順帝時期涉及政事的有“太平”二字的,講的其實就是漢人賀惟一。朵而只當右丞相時,賀惟一就當過左丞相,那是至正六年的事情。後來,脫脫得而復相,賀惟一居功很多。但脫脫聽信人言,以為賀惟一與自己不一心,乘間把他搞下台,貶還於家。至正十五年,賀惟一被元廷復起為江浙左丞相,不久改派江淮南行省,駐軍汝寧,後又除遼陽行省左丞相。賀惟一在地方任上處置得法,政績頗多。兩年後,他又被調入大都為中書左丞相。時為右丞相的是大jian臣搠思監,其家人印製偽鈔被抓,刑部本想連同主謀搠思監一起抓了,還是賀惟一厚道,說:“堂堂宰相怎能幹這種事,四海聞之,大損國體!”即使搠思監因偽鈔事被劾罷相,賀惟一還分自己的俸祿給他,可謂仁至義盡。
後來,奇氏皇后想與兒子迫使元順帝“內禪”,很想找賀惟一幫手,就遣親信太監朴不花(也是高麗人)去告知賀惟一。賀惟一“不答”。奇氏又把賀惟一請入宮中,親自請他喝酒言及此事,賀惟一“依違而已”,不明確表態。加上別的一些小事,皇太子與奇氏皇后懷疑賀惟一泄密,便開始有意害他,數次在順帝前說賀惟一。
老賀深知宮廷兇險,就稱疾辭官,順帝拜其為太傅,讓他歸居奉元(今西安)。行至半路,順帝又想讓他重返京師為官,皇太子怕事泄,派御史彈劾他“違上命”,下詔貶往陝西之西。先前得過賀惟一恩典的搠思監落井下石,誣奏罪名,把賀惟一貶往西藏安置,不久又派人逼其自殺。所以,大都元廷內為數不多的“正人”至此就差不多沒有了。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理論在宮廷政治中也很適用。
賀惟一的兒子也先忽都,“少好學,有俊才”,曾任“知樞密院事”,受老父牽連,也被外貶。日後,搠思監希皇太子意旨,構成大獄,把也先忽都牽連入老的沙謀反案之中,把他杖死在貶所。
這位干盡壞事的中書右丞相搠思監,乃蒙古功臣野先不花之孫,“早歲,性寬厚,簡言語,人皆以遠大之器期之”。他青年時代在地方任官時,“通達政治,威惠甚著”。至正四年,搠思監得拜為中書參知政事,不久就升右丞,開始在中央機關任事。在管理宗人府時,“宗王國人咸稱其明果”。脫脫平徐州,他也隨行立有戰功。至正十四年,奉命進討淮南紅巾軍,搠思監身先士卒,指揮戰鬥中,“面中流矢不為動”。拜見順帝,“帝見其面有箭疾,深嘆憫焉”,很快就下詔拜其為中書左丞相,一年後,又進中書右丞相。
搠思監當了首相之後,“是時天下多故,日已甚,外則軍旅繁興,疆宇日蹙;內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如此危急情勢下,這位爺一改昔日忠勇為國之態,“公受賄賂,貪聲著聞”,還暗中派人私印鈔票。可見,權力對人的腐蝕有多麼巨大。
由於元順帝厭政,天天造樓縱慾,政事皆為搠思監和太監朴不花所把持。朴不花是高麗人,是奇氏皇后的老鄉,“皇后愛幸之,情意甚膠固”,累廷官至資正院使,主管皇后的財賦大事。他與搠思監相為表里,“四方警報、將臣功狀,皆抑而不聞,內外解體。然根株盤固,氣焰熏灼,內外百官趨附者十之有九”。元朝一直沒有宦官擅權者,此時倒出了這麼一位高麗公公,“為國大蠹”。
在這種情況下,元順帝的母舅、十“倚納”之一的老的沙就想趁機排擠朴不花。老的沙本人當然不是什麼好人,他排擠朴不花不過是想遏制皇后、皇太子一系在朝中的勢力。老的沙當時的官職是御史大夫,他不出面,攛掇兩個漢人陳祖仁和李國鳳上書彈劾。這兩個漢官也是出於義憤,不停劾奏朴不花。陳祖仁上書說:
“二人(朴不花與搠思監)亂階禍本,今不芟除,後必不利。漢、唐季世,其禍皆起此輩,而權臣、籓鎮乘之。故千尋之木,吞舟之魚,其腐敗必由於內,陛下誠思之,可為寒心。臣願俯從台諫之言,將二人特加擯斥,不令以辭退為名,成其jian計。海內皆知陛下信賞必罰,自此二人始,將士孰不效力,寇賊亦皆喪膽,天下可全,而有以還祖宗之舊。若優柔不斷,彼惡日盈,將不可制。臣寧餓死於家,誓不與同朝,牽聯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