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海山(元武宗)像元成宗崩逝,懷寧王海山卻成了繼統的最佳人選之一:他不僅血脈高貴,又有扞邊的大功(元武宗死後被諡為“武”,其實也因其早年與漠北諸王爭戰的勝利)。更重要的是,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也支持海山為帝,這位丞相另外一個關鍵職位,是兼怯薛長,也就是說,不僅中書政令多由他出,依理皇家禁衛軍也由他指揮。

  記性好的讀者可能會說,元成宗不是還有個哥哥晉王甘麻剌嗎,那人是太子真金嫡長子,當初“讓位”與元成宗,他出來當皇帝不是最合適嗎?這位甘麻剌確實有資格,但他已經在元成宗大德六年病死,時年四十。後來,元英宗遇弒,他的兒子也孫貼木兒繼位為帝,才追尊甘麻剌為顯宗皇帝。

  元成宗皇后卜魯罕當然不希望前日種下過節的海山兄弟繼位,她與中書左丞相阿忽台想擁立元成宗的一個堂弟阿難答。這位安西王的父親忙哥剌是真金太子之弟,也是忽必烈非常喜歡的兒子,但至元十六年就病死。阿難答,也不是生養深宮的少爺羔子,他一直在北部邊境為大元御邊,與海都等叛王交戰比海山還要早,年紀也比海山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山兄弟奪得帝位後,把嬸娘元成宗皇后卜魯罕說成是本性yín邪的大破鞋並殺於東安州。政治就是這樣,成王敗寇,話語權總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上。其實,卜魯罕皇后乃駙馬脫里思之女。大德三年,她受封為后。由於元成宗多病,卜魯罕居中攝事,與丞相哈剌哈孫關係融洽,“大德之政,人稱平允,皆(卜魯罕皇后)處(置)決(定)。”大都內修築宏侈的萬寧寺,其中不少密宗男女交媾的塑像,卜魯罕皇后見此丑怪“歡喜佛”忙以帕覆面,下旨令人銷毀塑像。可見,從漢儒角度講,她是一位深受儒家教育知書達理的好女人,道德層面比一般篤信怪力亂神的蒙古男女貴族要高得多。而且,恰恰是先前多年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的愉快合作,元成宗死後她也沒有像北魏胡皇后或者滿清慈禧那樣施出婦人毒心先下手為強剷除“異己”者。

  安西王阿難答身在大都,也是稀奇古怪的死催。他本來在北部統領二十萬大軍扞邊。海都死後,諸叛王紛紛來降,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的兒子明理帖木兒事隔多年也投降過來,由於此人乃黃金家族重要成員,阿難答親自陪他回大都覲見元成宗。這一來,他身不由己地陷入了政治漩渦,且有去無回。

  左丞相阿忽台等人想得“擁立功”,便想推阿難答為帝,奉卜魯罕皇后垂簾聽政,並暗中派人阻隔海山的歸路。這幾個人死腦筋,如此大事,做就做了,非要召群臣議事,告知皇后即將攝政之事。漢族大臣田忠良和何瑋立即表示反對。阿忽台嚇唬他們:“皇后制令如天,你倆不怕死嗎,敢沮大事!”何瑋抗言:“我就怕不義而死,如死於正義,又有何畏!”兩個漢臣挑頭,多數朝臣又不表態,阿魯台沒“民主”成,悻悻而歸。

  此舉“打糙驚蛇”,右丞相哈利哈孫先下手為強,把百司印符全收集起來藏在自己家裡,封鎖宮內府庫,然後稱疾不出。皇后卜魯罕數派內官要他出來視事,皆遭拒絕。如果皇后夠狠,阿忽台夠膽,派兵沖入哈剌哈孫府把他弄死,大事可定。但阿忽台等人怯懦,“未敢發”。

  哈剌哈孫一面派人死命催促海山返京,一面派人去懷州就近先迎海山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入京。

  後世史書,皆一面倒稱頌日後的元仁宗愛育黎撥力八達多麼“聰明剛毅”,其實,開始接到哈剌哈孫所送密信,他猶疑再三,遲遲不敢出發入京師。正是其漢人教師李孟,才是他能走出懷州最關鍵的人物。

  李孟,字道復,原籍潞州上黨,後徙居漢中。此人“生而敏悟,七歲能文,倜儻有大志,博學強記,通貫經史,善通古今治亂”。由於有元一代漢人無由仕進,李孟青年時代就以教書為業,開門授徒,“遠近爭從之”。後來,他有機會得見真金太子,終於有機會可以顯露幹才。可惜的是,未幾,真金病死,不及擢用李孟。蹉跎有年,海山兄弟少年時代尋漢儒教書,李孟得進王府當師傅。海山北境扞邊時,李孟就留在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身邊,“日陳善言正道”,為他講授課業。在懷州四年,李孟“誠節如一,左右化之,皆有儒雅風”,愛育黎拔力八達日後成為“仁”宗,大多是其青少年時代李孟向他灌輸儒家“仁義”思想所致。

  聽聞元成宗崩後大都出現政治真空,愛育黎拔力八達猶豫不行,李孟切諫:“世祖皇帝有寶訓:皇族旁支不能嗣統。今宮車晏架(指元成宗崩),大太子(海山)遠在萬里,宗廟危急,殿下您當奉大母(海山兄弟生母)急還大都,以折jian謀,安人心。否則,國家安危不保!”見愛育黎拔力八達仍舊沉吟,李孟激說道:“倘使安西王為帝,一紙詔書,殿下兄弟母子安有命在?”這句話說到痛處,這位王子忙派李孟先入京打探情況。

  可巧的是,李孟入右丞相哈剌哈孫內宅時,正趕上卜魯罕皇后派去“問疾”的一大群使者在場。情急智生,李孟直接走到哈剌哈孫床邊,拿起丞相的手腕就把脈,那群人誤認他是外面請來的大夫,竟無人生疑。

  密談之後,哈剌哈孫讓他立刻還懷州,催愛育黎拔力八達快入京。安西王阿難答繼位的日子已經確定,稍有遲疑,大事皆去。

  李孟星夜兼程,趕回懷州王府,力促愛育黎拔力八達王子馬上出發:“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如不早行,後悔無及!”王子左右不少人膽弱,表示說:“皇后深居九重,八璽在手,四方禁衛數萬,一呼百應。加之安西王手下侍衛眾多,從者如林。反觀殿下(愛育黎拔力八達),從者僅數十人,兵仗寡弱,如前往大都,無異於自入不測之淵。不如在此靜等大太子(海山)兵至,並力圖之,時猶未晚。”李孟聞言,知道王子自己心裡首鼠兩端,痛心疾首道:“阿忽台等人黨附皇后,欲立庶子(阿難答)為帝,人心必不相從。殿下如能挺身入京,曉以大義,京師曉君臣之義者,必一呼而至。倘使安西王繼位成為事實,大太子(海山)縱然率兵趕至,對方也不會拱手交出皇璽。屆時,國中亂起,生民塗炭,宗社危墮。亂起之時,殿下自身及大母必危,此非孝也;繼之遺禍於大太子(海山),此非悌也;得時不為,非智也;臨機不斷,非勇也。如果殿下順天而為,大事必成!”

  有李孟如此激勵,愛育黎拔力八達動心。畢竟王子是蒙古人,臨大事仍然要求卜士占卜吉凶,派人去街上找算卦人。如果遇見個西域回回或密宗妖僧,估計對方肯定替王子打退堂鼓。恰巧,王府衛士從市場臨時拉來一個穿儒服的算卦漢人。

  李孟迎此人於王府門外,塞上幾錠寶鈔,叮囑道:“驚天大事待汝而決,別的不要多說,只講一定成功!”算卦人見李孟同自己一樣一身儒服,又生受平時半輩子也賺不來的大筆寶鈔,自然心領神會。入得殿內,立馬卜筮,得到《乾》卦中的“暌”卦。這位卦者並不簡單說萬事大吉,反而一一道其詳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