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京城大懼。皇帝趕忙召集官員,引文武一品以上入朱華門,賜酒食,給以紙筆,諮詢抗禦周兵之策。

  群臣異議,有的表示死守,有的勸說逃跑,議論紛紛。

  皇帝莫知所從。

  馮小憐推舉的占卦望氣者說:“夜觀天象,當有革易。”

  於是,在大臣高元海、盧思道、李德林等人慫恿下,皇帝就效仿他父皇武成帝故事,禪位給皇太子。

  皇太子高恆,乃穆皇后所生,於武平元年六月生於鄴城。由此,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帝位,時年八歲,改元為承光元年②。

  大赦。尊皇太后胡氏為太皇太后,尊皇帝為太上皇帝,尊皇后穆氏為太上皇后,尊馮小憐為太妃。

  小皇帝即位後,國事根本沒有任何起色。

  被武成帝毒死的清河王高岳的兒子高勱,一腔忠勇,他給皇帝出主意:“今之叛者,多是貴臣。至於普通士卒,猶未離心生叛。希望皇帝能下詔,請追五品以上官員家屬,置之於三台宮殿之中。然後,號令城內軍將官員,戰若不捷,則焚燒三台。如此,那些人顧惜妻子家屬,必當死戰!近來,我們齊軍屢敗,周賊深有輕我之心。如果背城一決,理必破之!”

  “太上皇”對這個建議,模稜兩可,不做明白表示。

  改元後,廣寧王高孝珩被升任為太宰。呼延族、莫多婁敬顯、尉相願等人暗中與他同謀,約定在正月五日發動政變。

  他們原本計劃如此行事:廣寧王在千秋門斬高阿那肱,尉相願在宮內以禁兵應之,呼延族與莫多婁敬顯自游豫園勒兵而出。事成後,擁舉廣寧王為帝。事成,國事可能還有可為。

  結果,高阿那肱當天從別宅騎馬順小路入宮,大事不果。

  而後,這事情頗為人知。但大敵在近,宮內宮外,沒有人敢對此深加追究。

  恐怕事發被殺,廣寧王高孝珩上朝時就自告奮勇,要求“太上皇”派他出拒西軍。

  皇帝與左右近臣猶豫。

  廣寧王痛心疾首,當著皇帝的面,在廷上對我、高阿那肱、韓長鸞等人聲淚俱下地表示:“朝廷不下詔派遣我外出擊賊,不就是害怕我高孝珩造反嗎?……如果我高孝珩領兵出城,擊破宇文邕,我肯定會率兵長驅直殺長安。彼時造反,又與國家何害!以今日之急,為什麼還對我如此猜疑!”

  時日遷延,廣寧王待在鄴城,說不定眾人可能擁他生變。我趕忙與高阿那肱、韓長鸞商議,決定委任廣寧王高孝珩為滄州刺史,派他率領少量人馬外出至州赴任。

  他出城後,很快就趕往信都,與任城王高湝合軍,共商匡復大計。

  領軍大將軍尉相願守城來遲。他聽說廣寧王已經被朝廷派出城後,當眾拔出身上佩刀,憤怒斫柱,長嘆道:“大勢去矣,知復何言!”

  心驚膽戰之餘,“太上皇”派出軍將,率領千餘騎偵察周師動靜。

  這些人剛出滏口,登高阜西望,遙見群烏飛起,就即刻認為是周軍旗幟。肝膽俱裂下,他們馬上馳逃回鄴城。

  這些膽小鬼,一直跑至紫陌橋,連頭也不敢回。

  情勢如此,力難回天。

  一籌莫展之餘,朝中文臣來了精神。黃門侍郎顏之推、中書侍郎薛道衡等人,勸“太上皇”以外出募兵為由,先逃出鄴城這個是非之地。他們還說,國事如若不濟,可北投突厥,南投陳國。

  馮小憐哀啼連連,她表示,她不喜歡苦寒的北地。

  由此,“太上皇”就決定南奔陳國。

  於是,眾人手忙腳亂,先安排太皇太后、太上皇后從鄴城出發,趕往濟州③。然後,小皇帝高恆也自鄴城東行。

  此時,周軍陸續有來,前鋒已經抵至鄴城郊外的紫陌橋。

  “太上皇”帶著小憐以及我們幾個朝臣,齊齊跪在鄴宮內的佛龕前祈禱。

  大佛,釋迦牟尼本尊,身穿袈裟,內著僧坻支,莊嚴肅穆。大背光上,裝飾火焰紋,頭光圓形,飾有九瓣蓮花。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都是頭盤髮髻,臉微微側向本尊。

  我發現,本尊的臉,是模仿“太上皇”本人雕刻的;文殊菩薩,仿穆皇后;普賢菩薩,竟然是馮小憐的臉。讓人感到荒謬的是,普賢菩薩的臉,與馮小憐幾乎一模一樣,在雕像的鬢眉之間,還刻有“斜紅”妝飾,月牙形,色澤鮮紅,猶如兩道細疤。此種妝飾,出於魏文帝曹丕。他宮中女官薛夜來,誤撞水晶屏風,臉上痊癒後,留下兩道傷痕,結果魏文帝對她更加寵愛。當時的宮女們紛紛效仿她的妝飾,用胭脂在臉上畫血痕,當時名為“曉夏妝”。

  蓮花,纏枝忍冬,佛國的光輝……

  其實,事到如今,無論是拜佛還是拜自己,都無濟於事。

  周軍開始在城西門縱火燒門。

  望見火起,“太上皇”大驚失色,他趕忙帶著馮小憐,率百餘騎東逃。

  我、韓長鸞等人,只得隨行。

  一行匆匆,終於渡河逃入濟州。

  當天,“太上皇”知道他自己復國無望,就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禪位於任城王高湝,派人送禪文及璽紱於瀛洲④。

  結果,使者沒有把璽紱送給人在瀛洲的任城王,反而攜之投降了周軍。

  任城王高湝得到信息後,趕忙下詔,在自己稱帝的同時,尊“太上皇”為無上皇,尊幼主為守國天王。

  我們守衛鄴城的軍隊勉強出戰,立刻迎頭遭到周軍痛擊,大敗而歸。

  未幾,周軍乘勝,一鼓攻下鄴城。城內王公大臣,盡皆迎降。

  城內武將中,只有莫多婁敬顯拒戰,最終他馬蹶被俘。此時,周帝宇文邕用不著再以加官晉爵的招數來召諭降人,他當面責斥莫多婁敬顯說:“汝有死罪三:前自晉陽逃往鄴城,攜妾棄母,不孝也;外為偽朝戮力,內實通啟於朕,不忠也;送款之後,猶持兩端,不信也。用心如此,不死何待!”叱責之後,即刻下令把莫多婁敬顯推出處斬。

  周帝之辭,皆妄加之罪。莫多婁敬顯雖屬皇帝佞臣,大節不失,始終不肯投降周人。

  聽說周帝已經派大將尉遲勤率領三萬人來追,“太上皇”不敢在濟州停留,就留太皇太后(胡太后)於濟州,派高阿那肱留守。

  “太上皇”本人、皇后、馮小憐等人,攜幼主逃往青州⑤方向。

  這個時候,他身邊,只剩下我、韓長鸞等數十人隨從。

  已經是春天了。荒野極目,能看到到處有春水泛濫。河邊的全部糙地,都幾乎被淹沒。

  路徑蜿蜒,我們只能順著那些剩下、未被淹沒的高地行走。

  騎行在沿岸的高崗上,很遠就可以看到有無數河水泛濫形成的小島。那些新出現的島上,小柳樹、小楊樹,茂密叢生。地上,長滿了使人難以通行的帶刺的荊棘。

  亂蓬蓬的粉紅色、深藍色的野花,沾滿了馬蹄。肥壯的茂糙,欣欣向榮。

  太陽,越來越暖和。可以發現,向陽的低坡上,積雪完全融化,去歲的深秋衰糙,已經變成了紅色。在土坡上、黏土裸露出來的怪石下,都能發現剛剛萌發出的、淺綠色的尖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