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面的"國家大劇院".修建過程中,盡善盡美,"小不中程,雖金碧已具,必毀而更造,有司不敢計其費。"如此巨大的工程,基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當然,屋子建得很好看

  ,倒不是稀奇古怪像雞旦。奇特的是,丁謂讓人用上等好玉重刻天書內容立於昭應宮的寶符閣內,還刻雕宋真宗塑像"侍立",皇帝金像"站崗",歷史上真不多見。

  太中實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又對群臣講:"我夢見神人傳玉皇旨意,告訴我授天書的人是我們趙家先祖趙玄朗。轉天,我在延思殿設道場,親自拜見了

  先祖。先祖告之我們趙家乃軒轅皇帝之後,還盡述發家歷史。然後,先祖乘五色祥雲離去。"真宗皇帝此時真是走火入魔,謊話趙撒越大。從前還都是夢中相見,現在,他

  連清醒時都能和"聖祖"座談了。於是,群臣"再拜稱賀",下詔天下避"玄朗"之諱。所以,"楊六郎",原名楊延朗,因此才改名楊延昭。而且,宋朝人皆以"元"代"玄".

  皆大歡喜之間,也有"不和諧"之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的八弟榮王趙元儼的王宮起火,大火綿延,把皇宮內的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院、秘閣都燒成白地,

  此次火災損失億巨,左藏庫內金帛無數,秘閣內廣聚天下珍異及圖書,連宋真宗本人跺地嗟嘆:"兩朝所積,一朝殆盡,誠可惜也!"不久,經過"有關部門"調查,發現大

  火竟然是榮王趙元儼的侍婢韓氏所為,這個姑娘人小鬼大,從王宮中偷盜金器,又怕主人點數事發,索性放起一把火毀滅證據,結果,惹成如此天大的災禍。"勞動人民

  "貪圖幾個金鐲子,竟然毀焚了幾億個金鐲子的財物,上下大怒,依法,"詔斷韓氏手足,令眾三日,凌遲死",陰間地獄裡,這位韓姑娘也再載不了金鐲子了。在"階級分

  析"的年代,"工農兵"知識分子可能不讀古書,沒有發現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多麼好的素材啊,勞動人民子女,苦出身,做丫鬟,編劇大可以把這個宮女貪心偷金鐲

  子衍變成為了賣錢支援"表哥們"的起義或者秘密活動。至於一把大火,當然不是毀滅罪證,導演們可以編成是革命小姑娘義憤填膺,對封資修的痛恨使得她要燒毀一

  切害人物。筆者估計,當時如果有編劇想出這個題材,肯定就不是八出樣板戲,而是九出樣板戲了。特別是燒毀的左藏庫和秘閣,一個是真金白銀,數量可能夠支付遼

  朝歲幣幾十年;一個是絕世藏書,中國文化的精髓,肯定因之焚毀不少,畢竟是皇家藏書,全是稀世珍本。

  其實,出事的榮王趙元儼為人"寡嗜飲,惟好隸書,好為文詞",且為人至孝,神情端嚴,"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挺好的宗室幹部。家門不幸,出此逆

  婢,連累得這位爺被削去節度,王爵也被降封,改為端王。

  眾臣惟惟之間,大臣孫奭一直力持反對意見,一個勁上書勸諫,以唐明皇為例,講他直至馬嵬兵變才配悟,悔之無及,奉勸真宗皇帝勿蹈覆轍。宋真宗智商不低,人

  品秉性也屬善良,親自召見孫奭 ,做說服工作:"封禪祀地,並非始於唐明皇。即使現在的禮儀,也應襲當時的《開元禮》,不能以天寶之亂就否定一切。秦朝以暴虐

  著名,但現在的官名、詔令、郡縣之法,皆是沿用秦朝舊制,萬萬不能因人廢言!"見說服不了老孫,宋真宗夜間又達旦不寐,親自寫作,著《解疑論》以示群臣。"真宗

  皇帝聽斷之暇,唯務觀書。每觀一書畢,即有篇詠,命近臣賡和,可謂好文之主也。"(《庚溪詩話》)估計演戲到最後,真宗皇帝本人入戲太深,連他自己都覺天書祥

  瑞什麼的皆是真實存在。如此精神狀態下,眾臣附和,真宗本人文筆不錯,估計《解疑論》寫得也是"白馬非馬",讓人云里霧裡。觀宋真宗自己作的詩文《勵學篇》,

  很感這位帝王不失好玩和厚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

  馬多如簇。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此詩意境雖不高,語意平實,實際上從根本上反映出宋代對士人的寬容,也顯示出整個社會文質彬彬的精神狀態。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宰相王旦病死。臨終,他對兒子說:"我一生沒有大過錯,惟恨不諫皇帝納‘天書’。我死之後,當削髮披緇以斂。"老頭子數年來每逢天

  書"大神"把戲開演,他身居首輔,自然要領頭表演,"常悒悒不樂".為此,懊悔得不行,臨死還要求以僧禮入葬。

  由於王旦臨終極力推薦,寇準又被召回京中。寇準外放多年,他女婿王曙在內閣當郎官 ,與太監周懷政關係很好,先前寇準也希旨,報說所在郡治也有天書,很是

  "識趣",由是被復召入朝中。此時,他的門生就勸說:"你一到河陽,馬上稱病堅持要外補為官,此為上策;如果入見,也可揭發天書之事皆是偽造的祥瑞,此為中策;

  最下策則是再入中書省視事,如此則平生威望盡損。"寇準不聽。入朝不久,最終果然不得好報,南貶蠻荒,死於窮途。

  乾興元年開著(公元1022年),宋真宗崩,時年五十五,在位二十六年。其子宋仁宗繼位,史臣稱"(宋)仁宗以天書殉葬山陵,嗚呼賢哉!"此話也是不知就裡,宋

  仁宗繼位時是個十三歲的少年,萬事由真宗皇后劉氏做主,娘倆是知道"先帝"酷愛天書才把這些東西陪葬,如同以王羲之真跡陪葬唐太宗一樣,而並非是想為宋真宗

  "遮醜".

  又過七年,宏麗的昭應宮因被雷電擊中,燃起大火,連燒幾天幾夜,成為一堆灰燼。劉太后本想再建,大臣范雍等人立諫,以"天"說事,認為這是上天示警,不能再

  憚民力重建。"(劉)太后與帝(仁宗)感悟。"任由這座北宋的"國家大劇院"自生自滅。其實,昭應宮如果不被燒毀, 到今天也應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當宮

  殿,當博物館,即使宋代以後改朝換代,仍可充為實用。假如耗銀億萬隻為形象工程蓋成個大圓罩子,勢必會成為千秋萬世之羞。而且,土木結構還好拆用改建,亮玻璃

  大柱樑水泥礅,只能是毫無意義的現代垃圾。

  "天書封禪"千百年來雖廣為人詬病,主要是宋真宗君臣妄誕不經,勞民傷財。但是,從實際情況講,天書降神浩劫和祭祀活動也算"拉動內需",傷財未動筋,勞民

  未傷骨。而且,"天書降神",從某種意義主進,在外交政治上於北宋而方還有"積極"意義。這一點,為元朝撰編宋、遼、金史的儒生早就有所發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