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

  病狂然,吁,可怪也。他日修《遼史》,見契丹故俗而後推求宋史之微言焉。宋自太宗幽州之敗,惡言兵矣。契丹其主稱天,其後稱地,一歲祭天不知其幾,獵而手接飛雁

  ,鴇自投地,皆稱為天賜,祭告而誇耀之。意者宋之諸臣,因知契丹之習,又見其君有厭兵之意,遂進神道設教之言,欲假是以動敵人之聽聞,庶幾足以潛消其窺覦之志

  歟?"

  所以,針對遼朝上層好神信鬼的習氣,宋真宗君臣搞這些大把戲,確實也讓遼朝使臣看得眼花繚亂,並數次派人來觀禮,實生羨慕感嘆之情。宋朝在當時代表"先

  進文化",大臣們雖然絕大多數附和,積極參與"表演",但基本上沒人相信,連給宋真宗首先出壞主意的王欽若一開始就明確表示這是"以神道設教",是高級愚民術。

  但是,相對於篤信薩滿類原始宗教的契丹人,他們對"天書"、"天神"、"祥瑞"之事,寧可信其有,絕不信其無。已是友好鄰邦的大宋國天書頻降,符瑞遍地,皆是使臣

  親眼所見,回國後一經渲染,說不定還對遼國君臣起到了一定意義的震懾作用。宋遼百年之好,可能"天書封祀"還真有一定的作用!

  中國歷史,總以"正朔"為原則。公元十三世紀,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後,由於他們自己是"夷狄",所以,元朝的史家們奉命同時修《宋史》、《遼史》、《金史》

  ,給人一種三朝皆是"正朔"的感覺。後來,到了滿清,這幫大辮子哥們雖然也是"夷狄",可自康熙起,清朝皇帝的漢化已經到了骨子裡。他們對"夷狄"、"胡"等字眼十

  分敏感,然而對於宋朝的歷史還是很"客觀".特別是乾隆,大興文字獄之餘,也認為宋朝在當時才是正朔。更難能"可貴"的是,滿清本身是以金朝的後裔繼承人自居。

  無論如何,繞來繞去,當時、後世的歷史學家對於與遼、宋、金同時代存在的一個西北政權西夏,似乎都有意無意忽略或弱化這個割據政權的存在。事實上,蒙古人

  修史,也沒把西夏當成一個正朔"國家"來修(當然,可能由於成吉思汗正是在出征西夏時病死,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細究史書可以發現,西夏盛時,方圓兩萬多里,疆域比遼朝還要大一倍,其"領土"包括今天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的一些地區。人

  口成份也十分豐富,有党項(党項羌)、漢族、吐蕃、回鶻、韃靼、吐谷渾、契丹等族。從唐末拓跋思恭擁有夏州之地算起,至最後被蒙古所滅,西夏立國長達347

  年,與之相比,宋朝(南北宋)為320年,遼朝為210年,金朝才120年。

  西夏,以當時的"政治地理"來講,確是一方勝國,它北有狼山、陰山、西有賀蘭山,東南有六盤山、西南有祁連山;滔滔黃河,直貫國中;都城興慶(銀川)更

  是險河依山,形勝地固。西夏,乃宋朝對它的稱呼。元昊建國稱他的"國家"為大夏,承襲自五胡亂華時代的匈奴大王赫連勃勃,當時這位爺在今天的寧夏及周邊地區建

  立過一個"大夏"政權。可笑的是,西夏主體民族是党項羌,但元昊一族出自拓跋鮮卑,與北魏同源。拂拭歷史的塵埃,可以發現,赫連勃勃天王的煌煌"大夏",當年正是

  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時隔600餘年,拓跋氏後裔又在相同地點復活了與昔日敵國國名相同的"大夏",是意外的巧合,還是一個歷史的黑色幽默呢。

  鄂爾多斯大糙原的主人――党項羌早期的"奮鬥史"

  党項,據考是羌族的一個支系,《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岩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估計是體健愛跑喜歡爬樹什麼的。西晉時期,羌族被整

  治得厲害,"或臣(於)中國(中原王朝),或竄於山野",跑得遠一點的就歸附了吐谷渾。唐朝太宗時期,由於吐谷渾為吐蕃所滅,缺怙少依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大

  唐徙於松州(今四川松潘)安置。漸漸地,這些党項羌人形成數個最大的部落族種,有拓跋氏,野利氏,米擒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細封氏等等,其中的"盟主",

  就首推拓跋氏,他們的地盤,大概占有今天的青海以北、甘肅以南地區。

  唐朝開元年間,居於今天青海和甘肅南部的一些党項羌非常恐懼那些嗷嗷亂叫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集中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安史亂起

  ,各地胡人蠢蠢欲動。大英雄郭子儀怕這些異族豺狼聚合在一起攪大事,就建議唐代宗把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党項人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大致相當於

  今天鄂爾多斯的東南,這一地區正是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國舊地,當時稱平夏,所以這一部拓跋所統率的党項羌就稱平夏部。日後西夏皇族,正是源

  出這一部党項。當時,唐朝還遷另一個部落首領拓跋乞梅於慶州,這一部党項羌就稱"東山部"(因為他們所居的慶州在六盤山以東)。唐僖宗時,平夏的酋長拓跋思

  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由於趕上唐末大亂,拓跋思恭追隨沙陀人李克用,曾一度幫助唐王朝"收復"長安,因功被封為夏國公,並賜皇族姓"李",夏州地區的党項武

  裝也被稱為"定難軍",總括夏、綏、宥、銀四州。由此,以夏州為中心,鄂爾多斯以南的廣大地區皆成為拓跋部的私人領地。拓跋氏一直爭取"保境固守,伺機發展"的

  策劃,完全是牆頭糙,誰硬就倒向誰,誰稱帝就向誰稱臣,只要承認他們在夏州一帶廣大地區的統治地位即可。五代之始,陝西北部被平夏部拓跋氏納入版土,又添鹽

  州和延州之地。

  五代的後梁時期,平夏部酋長李思諫(即拓跋思諫,此時已經以"皇唐"的國姓自稱)向朱溫稱臣。後唐滅後梁,當時的平夏部頭人李仁福又馬上"歸順",得封朔

  方王,仍舊在原來的地界為霸一方。後來,李仁福病死,其子李彝超繼任。後唐趁人之喪,想藉機拔掉這個"釘子",派大軍突襲夏州,結果反被早已有準備的平夏部党項

  人打得大敗,悻悻而歸。按理,後唐是沙陀種,也被唐王朝賜姓李,一筆寫不出兩個"李",曾經還是老戰友。利慾薰心,當時的這些野蠻部落惟利是圖,彼此沒有任何信

  義可言。

  後晉、後漢、後周幾個政權在中原地區走馬燈一樣換,平夏部党項羌人任誰稱皇帝,皆"俯首"稱臣,換來的是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無上地位和大筆大筆的金銀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