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早死,時年才三十四歲。趙恆的嫡母明德李皇后人品其實也不差,"菾謹莊肅,撫育諸子及嬪御甚厚,"但惑於王繼恩公公之說,認為太宗崩逝後應該立比真宗年長的楚

  王趙元佐。所以,看見呂端,李皇后說:"宮車晏駕(皇帝死亡),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

  呂端正色道:"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再有異議!"意思是講,趙恆皇儲名位已正,不可能再妄論擁立別的王子。

  明德李皇后"默然".婦人無主心骨,先前出壞主意的王公公又不知去向,李皇后自然聽呂宰相的意見。

  於是,太子趙恆得以柩前繼位,是為宋真宗。儀式之上,呂端仍舊不放心,立於殿下不拜,命宮衛捲起御前的珠簾,"升殿審視",確認龍座上確是皇太子本人後,他

  才降階,"率群臣呼萬歲".這位呂端,就是日後被毛主席讚不絕口的"大事不糊塗"的那位爺。

  宋真宗新帝繼位,大行封賞,並追復先前被父親宋太宗貶死的皇叔趙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贈自殺的堂兄趙德昭為太傅,追贈被太宗毒死的小堂兄趙德芳為太保。

  凡此種種,皆可見出宋真宗的人品比起其父宋太宗要仁恕得多。當然,太監王繼恩不能輕饒,宋真宗下令對其抄家,搜出不少王公公從蜀地私運回來的先前後蜀小朝

  廷中的"僭侈之物",但也只是把這位太監流放均州。換了別的強勢記仇的帝君,估計怎麼也得滅這位公公三族。

  繼位之後,宋真宗極其勤政。"帝自繼位,每旦前御殿,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審刑院及請對官以次奏事,至辰後還宮進食,少時復出,御後殿視諸司事,

  或校閱軍士武藝,日中而罷;夜則召仁厚儒臣詢問得失,或至夜分還宮,率以為常。"

  每見呂端等大臣,宋真宗"必肅然拱揖,不以名呼".呂端是個大胖子,為了便於老宰相宮中行走,宋真宗命人把竣階搭上專用木板,專門為宰相建成"特殊通道".

  由此數件小 事,可以想見真宗的謙恭和厚道。揚州知州王禹偁上書言事,希望朝廷謹防邊、裁冗兵、精選舉、汰僧尼、遠小人,宋真宗覽奏大喜,立召王知州還朝為

  官。當然,求賢若渴之際,良莠不分,有才少德的jian侫小人王欽若也被召入朝廷,主掌糧稅財物。

  咸平二年十月(公元999年),遼聖宗與蕭太后等人至幽州,以聖宗之弟梁王耶律隆慶為先鋒,南伐宋朝。途中,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病死,此人多年征戰,功名僅

  在耶律休哥之下。蕭太后大慟,親自臨哀,並讓老相好韓德讓兼知北院樞密使事。由此,韓德讓就成為遼國第二人(蕭太后第一、韓德讓第二、遼聖宗第三)。

  遼朝伐喪,宋朝君臣都很憤怒,大臣柳開懇切上言,請示宋真宋親征:"聖駕若過河北,契丹自當引退。四方無畏不服,正在此舉矣!"新帝氣銳,宋真宗果真親自師

  軍,御營在中,前後大軍護衛,車駕浩浩蕩蕩,直奔大名府。

  遼朝此次南伐,見好就收,大掠淄、齊而去。宋將范廷召本來損兵折將,見遼軍自還,趕忙飛表上奏,"言大破契丹於莫州,奪還所掠老幼鞍馬兵仗無算。"宋真宗不

  知情,以為自己御駕親征出奇效,把遼軍嚇走,馬上吟《喜捷詩》,"群臣稱賀".沒高興多久,宋真宗剛從大名府起駕還師,就有蜀地王均造反的消息傳來。

  咸平四年冬,遼聖宗又率軍南伐。此次遼軍運氣差,長城口之戰,宋將王顯奏率軍與遼軍激戰,一戰大勝,殺遼軍二萬多人,生擒遼朝大將鐵林。

  咸平五年夏天,遼朝又於泰州等地向宋軍發動進攻,小勝而返;咸平六年五月,遼將蕭撻凜等人又率軍進攻定州,激戰之後,生擒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得勝後

  ,遼軍還師。王繼忠是真宗皇帝當藩王時的親信,貼身護衛將。時傳王繼忠已經戰死,宋真宗"聞之震悼".

  不僅僅遼朝年年來攻襲,西北方面,党項首領李繼遷也不時攻城陷地,殺傷不少宋軍。於宋真宗而言,咸平年間誠為多事之秋。

  ――"澶淵之盟"時的宋真宗

  深知遼軍肯定還會反覆攻擾,宋廷在定州和天雄軍(今河北大名)等地屯結重兵,以防遼軍對河朔地區的攻掠。同時,又在相當於今天保定至天津一帶挖河決塘

  ,使其地成為泥濘水澤,以圖延緩遼國騎兵的沖馳。 遼朝數次侵襲,似乎並無真正要占據宋地或對宋朝政權以致命性打擊的意圖,忽來忽走,來的容易去得快,很讓人

  換不著頭腦。其實,蕭太后和韓德讓的本意,根本並不想與宋朝長期交戰。只要有戰爭,契丹上層軍事貴族的地位就會上升,這對於皇權並非是件好事。而且,蕭太后因

  與韓德讓一直通jian,北俗再獷野,太后的私生活總是有污點,駁下統治總感不是理直氣壯。所以,仗打得越多越大,對於蕭太后與韓德讓來講風險就越大。但是,北朝這

  一對最佳男女拍擋,有一種絞盡腦汁的聰明上策:以攻求和。他們深諳"進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一戰再戰,找尋機會迫和,以使宋遼雙方互相都能下大台階。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十月,蕭太后與遼聖宗又一次率大軍南伐。

  湊巧的是,此年九月,宋真宗剛剛任命畢士安與寇準同為"同平章事",用以為相。寇準,華州人(評書藝人天天在電台里稱寇準為"寇老醯",以為他是山西人,其

  實老寇是陝西人),十九歲時就因精通《春秋》傳而考取進士。宋太宗時,寇準尤為受重。一次奏事,太宗心情不好,不可寇準所奏,因怒拂衣而起。大膽寇準,竟然上

  前拉住宋太宗御服,"令帝復坐,事決乃退。"小伙子如此"魯莽",倒得宋太宗常識,嘆道:"朕得寇準,猶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徵也。"直臣易貶,寇準後來果然被貶外

  任。至道元年,宋太宗箭傷復發,忙從青州召宼准還京,流淚給他看自己血乎流爛的傷口,並問:"朕諸子孰可以復神器者?(我哪個兒子可以繼統?)"寇準回答:"陛下

  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太監)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擇所以副天下之望者。"宋太宗低頭想了半天,試探地問:"襄王(趙恆)可以嗎?"寇準回

  答:"知子莫若父,陛下認為可以,希望您馬上做出決斷!"於是,詔下,以襄王趙恆為壽王,立為皇太子。拜廟還宮,東京民眾夾道聚觀剛剛出爐的新太子,紛紛指言:"此

  少年天子也。"宋太宗聽說後,老大不高興,對寇準說:"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於何地!"寇準再拜稱賀:"此社稷之福也!"宋太宗仔細思之,知道天下人心已定,釋然而

  笑。於是,君臣二人在內殿相飲,大醉方畢。不久,由於寇準與大臣馮拯互相爭執,宋太宗惱怒,把他貶出為鄧州知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