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原王朝)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藏虛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江南,則國用富饒矣。今之勍敵,正在契丹……河東(北漢)正扼西蕃(遼朝),若逐取河東,

  便與西蕃接界,莫若且存(劉)繼元,為我屏翰,俟我完實,取之未晚。"宋太祖一番議論,確實與宋初當時的實際情況相符。北漢作為宋與遼之間的緩衝地帶,暫時讓

  它存在也是計謀之一。宋太祖在征南戰爭期間,與遼朝基本上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契丹入寇則嚴拒,但平時嚴禁邊境宋兵主動挑

  釁對方。當然,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也曾親征過北漢,並在陽曲和定州大敗過來救援的遼朝軍隊。最終,仍舊因為太原城堅牆厚,又恐契丹大軍後至,宋軍

  還是未沾什麼大便宜,掉頭而去。

  審時度勢,當時的北宋確實沒有力量貿然與遼朝相敵。軍事方面,宋朝在開寶年間總軍力達三十多萬,但極其缺乏馬匹;反觀遼朝,傳統的遊牧民族,有輕騎約五

  十萬眾,雄視北方,又皆為能征慣戰之士。經濟方面,承五代亂世之餘,宋初的經濟實力可以用"捉襟見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加之連年興兵,賦稅難出,支撐大規模

  的消耗戰根本無望。遼朝方面,"幅員萬里","冀北宜馬,海濱宜鹽",特別是燕雲十六州之地,人口眾多,賦稅來源豐富,連幽州也成為遼朝的"南京".北漢與宋朝開仗,

  遼朝竟能一次就拿出二十萬斛栗 對這個附庸國進行支援,可以想見其經濟實力。直到南方統一後,趙匡胤才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秋命令党進、潘美等大將兵

  分五路,準備統一北方。唇齒相依,遼朝方面派大將耶律沙提大軍入援,雙方小規模地進行了一些接觸戰,宋軍不敵,退軍而還。從許多跡象表明,這次出軍僅僅是宋太

  祖的試探性進攻。不巧的是,同年年底,宋太祖就暴崩,沒有實現他一統北方的大業。

  書生總愛紙上談兵。南宋的陸游就曾對宋太祖"先南後北"之舉表示不滿,認為宋太祖首先用兵南方諸地,使得師老兵疲,最終在打北漢時已經力不從心。大儒王

  夫之也曾探究過宋太祖首先北伐的可能性,認為趙匡胤如果一開始就率大軍與遼朝爭衡,說不定會有所成功。……所有這些議論,皆是事後諸葛亮,因為歷史不能假

  設。即使在周世宗所向皆捷的情況下,當時的中原軍隊並未真正與契丹勁旅交過手。天假其年,如果世宗不得暴疾,後周軍隊得以繼續北上,鹿死誰手,還真不能判定。

  乍勝乍敗,也是兵家常事。趙匡胤建宋之初,國祚未穩,假使他揮兵北伐,萬一有個閃失,很可能國內立即發生兵變什麼的,這種巨大的風險是王朝開國者冒不起的。所

  以,筆者以為,宋太祖先南後北之策,在當時也合情合理。

  ――宋太宗攻滅北漢

  宋太宗趙光義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想,與唐太宗弒兄殺弟後的境遇極其相似。南方割據諸國均已拔掉,北漢自然是宋太宗第一個下刀

  的目標。當然,這塊肉非常不好切,北漢雖彈丸小國,其身後卻是強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漢,經濟上已經不用發愁。趙匡胤時代,"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

  石晉(後晉石敬塘)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

  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這麼一大筆財富,宋太宗一上台就剛好用上。他把兄皇所置的封樁庫改為內藏庫,表示說此舉非為"自供嗜好",而是要

  儲積以待時缺。當然,宋太宗看見封樁庫內"金帛如山",對兄皇"儲積太過"很有微詞,"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宋老三嘖嘖之餘,慨嘆這麼多的財帛

  "何能用盡",顯然是剛當家不知柴米貴,只要一打仗,金銀糧帛就會水一般嘩嘩淌出去。

  趙光義征北漢之前,頗有疑慮,他問大臣曹彬:"周世宗與本朝太祖皇帝,皆親征太原而不克,難道是因為其城池太過堅牢而不能接近嗎?"曹彬老將,經驗豐富,回

  答:"周世宗時,大將史超在石嶺關一戰即敗,人情震恐,不得不還軍;太祖紮營於甘糙地中,軍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軍而返。太原城池雖堅完,但並

  非想像中那樣不可攻克。"由此,宋太宗北伐之意遂決。宰相薛居正等人勸諫,不聽。於是,宋朝遣潘美、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大將,率各路兵直趨太原。

  宋初時一直與契丹有和約,乍聞宋朝伐北漢,契丹君臣還真下一大跳,忙遣使來問:"何名而伐(北漢)也?"太宗血氣方剛,拍胸脯言道:"河東(北漢)逆命,正

  應興師問罪!如北朝(契丹)不援,和約如故;否則,只有兵戎相見!"此種豪言壯語,宋朝自太宗以後的近三百年間再也聽不到半句!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車駕發自汴京,親征北漢。途中,有一"花絮"可表:師次澶州,有一名縣級文官於路中獻策言事,此人姓宋名捷。"宋捷,宋捷,

  宋朝大捷!"太宗見此姓名高興,認定必克北漢。

  北漢的"皇帝",此時是劉繼元在位。當初,宋太祖開國,當時的國主劉鈞曾一度生出妄念,想重拾後漢舊河山,與李筠聯合,結果是大敗而返。宋太祖曾遣人轉告他

  :"君家(你們劉氏)與周氏(後周)為世仇,互相爭殺也合情理。我大宋朝與你並無前嫌,何必因一家一姓之故困一方之人?如果你有志於中原,可以率軍下太行山

  與我一決勝負。"劉鈞學得也乖,派人回覆說:"河東(北漢)土地甲兵不足以當中國(中原王朝),我劉鈞一家並非叛賊出身,守此區區之地,只是擔心(北)漢社稷

  無人祭祀罷了。"如此低三下氣裝孫子,讓宋太祖不得不"哀其言",起了惻隱之心,對來人講:"替我告訴劉鈞,放他一條生路。"所以,劉鈞在世時,宋朝果然未曾出兵進

  攻。劉鈞日子很難過,南怕宋兵來打,北畏契丹逼迫,"終以勢力窘弱,憂憤成疾",沒多久就死了,可以說是嚇死的,也可以說是急死的,年僅四十三。劉鈞本人無子,繼

  位的是他外甥劉繼恩。劉繼恩本姓薛,年幼時被劉鈞養為已子。僅僅兩個月,劉繼恩被人暗殺,其弟劉繼元被眾人推立。所以,北漢現在的繼承人,實際上已經不是真正

  的沙陀劉氏後人。劉繼恩的生父薛釗本一莽撞軍漢,娶北漢"高祖"劉崇之女為妻,一次酒醉,差點把"公主"一刀剁死,酒醒之後,薛軍爺知道自己闖禍,畏罪自剄而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