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隋朝末年,秦叔寶在大將張須陀手下。這張須陀也是一個英雄,有一次以萬人對有眾十多萬的大盜盧明月,相持十餘天,疲盡且退,他對諸將士說:“我們撤退,賊兵一定追擊我們,到時其營空虛,如以千人襲其大營,必定大勝。只是這個任務太危險,誰願意去呢?”眾將默然,惟獨秦叔寶、羅士信自告奮勇。(羅士信十四歲從軍,勇猛異常,《隋唐演義》中也是主人公之一。歷史上,羅士信投唐,也是李世民親密戰友之一,最後在與劉黑闥爭戰中被俘,堅不投降,被殺,年僅二十二)兩人依計行事,趁盧明月追擊隋軍時襲其大營,焚燒三十多營柵。盧明月奔還,張須陀帶兵還擊,大破十萬之眾,盧明月只和百十號人逃走。由此,秦叔寶威名大震。
不久,秦叔寶跟隨張須陀攻伐李密,哪知天外有天,張須陀軍敗身死。秦叔寶去武牢投奔隋官裴仁基(裴仁儼之父),不料,裴仁基不久就歸降李密,秦叔寶也順理成章成了李密大將。李密英明賢達,厚待叔寶,以他為帳內驃騎。在與宇文化及大戰中,李密曾為流矢she中,墮馬悶絕。當時左右奔散,追兵繼至,只有秦叔寶一人捍衛左右,把李密救回營中。後來,李密敗於王世充,這個胡人也久聞秦叔寶大名,署之為龍驤大將軍。與程咬金等人一樣,秦瓊對這個“捲髮豺聲,性多詭詐”的西域胡人後人很看不起,陣前告辭,奔投唐軍。
高祖李淵親自下命秦叔寶跟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在美良川大戰中,助李世民擊降尉遲敬德,功居最多。高祖李淵專門派使臣賞賜秦叔寶金瓶,慰勞說:“愛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由此而觀,雍正給年羹堯寫的信稱兄道弟還不算太肉麻。唐朝糙創之初,太需要叔寶這樣的良勇之將了。接著,秦叔寶又從李世民擊敗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每次與秦王李世民征伐,只要敵方陣壘中有驍將銳卒在陣前躍馬招搖示威,李世民都會派秦叔寶去把對方“處理”掉。秦叔寶一得命,立即躍馬提槍,萬眾之中必刺對方於馬下,敵軍人馬群易,都會cháo水般後退,場面煞是壯觀。李世民以此“益重之”,叔寶也“以此頗自矜尚”,得意洋洋。(史書及此,似有貶意,不知何因)。
玄武門之變,秦叔寶從李世民誅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太宗即位,拜左武衛大將軍。此後,秦叔寶就一直患病在家,他常對人說:“我自少所經二百多戰陣,屢中重創。大概前後受傷流出的鮮血有數斛之多,又怎麼不生病呢。”貞觀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墳瑩內立石人馬,以旌其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改封胡國公。
綜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書生出身”的還真不少,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蕭瑀、虞世南、唐儉,共8人,占三分之一;武將出身的有尉遲敬德、李靖、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李勣、秦叔寶;宗室一人,河間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長孫順德;農民出身一人,張亮。可見王孫李賀“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嘆息只有感自己身世的虛嘆,並非實指。凌煙閣功臣中絕大多數是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程中的老戰友,不少還是化敵為友,一見就如平生之交。太宗晚年,常常有預感地在多個功臣死前有夢兆,“歡笑如平生”,可見昔日文臣舊將都長活於一代英主的腦海之中。細觀史書,太宗繼位後在與這些舊臣老友言談中常常稱“我”而不言“朕”,足見無君臣鴻溝之隔,情義之重,古今罕見。筆者少年時代不愛學習,特別沉迷於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諸多情節至今不忘。寫畢凌煙閣功臣,單田芳大師那獨特的沙啞噪音給《隋唐演義》的結尾詩似乎言猶在耳,恍如昨日:
“隋末英雄起四方,龍爭虎鬥動刀槍。多少英雄含恨死,一統江山歸大唐!”
大一統的語言及跋
大一統的語言
記得十年前剛來深圳時候,某日經過深圳一家健身院,看見有兩行GG性質的大字——“cháo流興急費,齊來爭人隊”。端詳尋思半晌,下半句大意可解,但上半句怎麼也捉摸不出個究竟。進去向健身院的教練請教,教練支吾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並說自己“是北方人,大概那句話是‘香港話’”,讓我去問台子後面收錢的老闆。健身院老闆很熱情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告訴筆者:急費是英語KEEP FIT(健美、保持身材)的粵語發音。聽畢,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港式洋涇浜英語的漢文翻譯,呵呵自笑之餘,不免又生出幾絲中國人慣有的杞人憂天式的慮思來。
時下國內許多港式粵語和洋涇浜英語正不斷侵蝕著普通話,使國語的純潔性遭受嚴重損失。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些領流行cháo流之先的歌星們以及地方台節目主持人嗲聲嗲氣拿腔做調地咬著舌頭說港式普通話,使得許多年青人也爭相仿效。在深圳有些小商場買東西,也時有商店小老闆坑騙講普通話“北佬”的事情發生,似乎講普通話的就是初來廣東打工的窮人語言,堂皇正統的普通話有時竟淪為二流語言,這不能不說是“咄咄怪事”。反觀香港同胞,其學習普通話的熱情令人欽敬,其努力認真之狀實至感人之境。尤其是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這樣所謂的“天王”級歌星在國際上接受諸如“亞洲最受歡迎藝人獎”之類的頒獎會上,無一例外皆用普通話致受獎詞,演唱歌曲也全是清一色的國語歌曲。象上述幾位以粵語歌成名的香港歌星肯定深知這一點——在國際上代表中國人的語言是普通話。
筆者絕非對方言有成見。中國國土廣袤,干萬里內方言眾多。老鄉同里相聚互用方言講話確實有親情洋溢的動人之處,但普通話的推廣確實是事關大一統國家的干秋大事,萬不可以某地一時的經濟發展而令當地方言成為時髦語言,更不應據此蔑視普通話。
中華疆土遼闊,確乎令我們有泱泱大國的自豪感。幾干年來,使國家一直保持大一統局面的正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具有扭強生命力的文化。而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石不外乎以下兩種:一是文字,二是語言。無論你人在廣西、福建偏僻的山區,抑或海南白浪拍天的海濱,或是身處在新疆風情奇異的喀什,我們中國人都能用同一種語言相互溝通一一那就是普通話。在如此遼闊的國土上,如果沒有這種官方語言,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是難以想像的。
從歷史上看,各朝各代無不以書同文、語同音為大一統國家的強有力工具,而且多有嚴厲舉措,如清朝雄才大略的雍正皇帝曾親自下詔諭嚴令廣東士去必須學習“官話”,否則不准參加科舉(由此聯想到香港拍的一些電視劇裡面梳著大背頭、頭頂滿清官帽的雍正皇帝仰頭背手,用廣東話慷慨激昂個不停,倘若雍正地下有知,大概又會氣死一回)。唯一例外的是西晉滅亡之後流竄到南方的東晉朝廷宰相王導為了聯絡當地人的感情,不得不學會幾句吳語,在用自己的胖肚皮貼雲石棋盤的同時,同吳人官僚不尷不尬地說句“何乃洵”(棋盤真涼快呀)以示親切。即使這種言不由衷的行為,仍受吳人的恥笑。
不久,秦叔寶跟隨張須陀攻伐李密,哪知天外有天,張須陀軍敗身死。秦叔寶去武牢投奔隋官裴仁基(裴仁儼之父),不料,裴仁基不久就歸降李密,秦叔寶也順理成章成了李密大將。李密英明賢達,厚待叔寶,以他為帳內驃騎。在與宇文化及大戰中,李密曾為流矢she中,墮馬悶絕。當時左右奔散,追兵繼至,只有秦叔寶一人捍衛左右,把李密救回營中。後來,李密敗於王世充,這個胡人也久聞秦叔寶大名,署之為龍驤大將軍。與程咬金等人一樣,秦瓊對這個“捲髮豺聲,性多詭詐”的西域胡人後人很看不起,陣前告辭,奔投唐軍。
高祖李淵親自下命秦叔寶跟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在美良川大戰中,助李世民擊降尉遲敬德,功居最多。高祖李淵專門派使臣賞賜秦叔寶金瓶,慰勞說:“愛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由此而觀,雍正給年羹堯寫的信稱兄道弟還不算太肉麻。唐朝糙創之初,太需要叔寶這樣的良勇之將了。接著,秦叔寶又從李世民擊敗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每次與秦王李世民征伐,只要敵方陣壘中有驍將銳卒在陣前躍馬招搖示威,李世民都會派秦叔寶去把對方“處理”掉。秦叔寶一得命,立即躍馬提槍,萬眾之中必刺對方於馬下,敵軍人馬群易,都會cháo水般後退,場面煞是壯觀。李世民以此“益重之”,叔寶也“以此頗自矜尚”,得意洋洋。(史書及此,似有貶意,不知何因)。
玄武門之變,秦叔寶從李世民誅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太宗即位,拜左武衛大將軍。此後,秦叔寶就一直患病在家,他常對人說:“我自少所經二百多戰陣,屢中重創。大概前後受傷流出的鮮血有數斛之多,又怎麼不生病呢。”貞觀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墳瑩內立石人馬,以旌其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改封胡國公。
綜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書生出身”的還真不少,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蕭瑀、虞世南、唐儉,共8人,占三分之一;武將出身的有尉遲敬德、李靖、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李勣、秦叔寶;宗室一人,河間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長孫順德;農民出身一人,張亮。可見王孫李賀“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嘆息只有感自己身世的虛嘆,並非實指。凌煙閣功臣中絕大多數是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程中的老戰友,不少還是化敵為友,一見就如平生之交。太宗晚年,常常有預感地在多個功臣死前有夢兆,“歡笑如平生”,可見昔日文臣舊將都長活於一代英主的腦海之中。細觀史書,太宗繼位後在與這些舊臣老友言談中常常稱“我”而不言“朕”,足見無君臣鴻溝之隔,情義之重,古今罕見。筆者少年時代不愛學習,特別沉迷於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諸多情節至今不忘。寫畢凌煙閣功臣,單田芳大師那獨特的沙啞噪音給《隋唐演義》的結尾詩似乎言猶在耳,恍如昨日:
“隋末英雄起四方,龍爭虎鬥動刀槍。多少英雄含恨死,一統江山歸大唐!”
大一統的語言及跋
大一統的語言
記得十年前剛來深圳時候,某日經過深圳一家健身院,看見有兩行GG性質的大字——“cháo流興急費,齊來爭人隊”。端詳尋思半晌,下半句大意可解,但上半句怎麼也捉摸不出個究竟。進去向健身院的教練請教,教練支吾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並說自己“是北方人,大概那句話是‘香港話’”,讓我去問台子後面收錢的老闆。健身院老闆很熱情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告訴筆者:急費是英語KEEP FIT(健美、保持身材)的粵語發音。聽畢,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港式洋涇浜英語的漢文翻譯,呵呵自笑之餘,不免又生出幾絲中國人慣有的杞人憂天式的慮思來。
時下國內許多港式粵語和洋涇浜英語正不斷侵蝕著普通話,使國語的純潔性遭受嚴重損失。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些領流行cháo流之先的歌星們以及地方台節目主持人嗲聲嗲氣拿腔做調地咬著舌頭說港式普通話,使得許多年青人也爭相仿效。在深圳有些小商場買東西,也時有商店小老闆坑騙講普通話“北佬”的事情發生,似乎講普通話的就是初來廣東打工的窮人語言,堂皇正統的普通話有時竟淪為二流語言,這不能不說是“咄咄怪事”。反觀香港同胞,其學習普通話的熱情令人欽敬,其努力認真之狀實至感人之境。尤其是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這樣所謂的“天王”級歌星在國際上接受諸如“亞洲最受歡迎藝人獎”之類的頒獎會上,無一例外皆用普通話致受獎詞,演唱歌曲也全是清一色的國語歌曲。象上述幾位以粵語歌成名的香港歌星肯定深知這一點——在國際上代表中國人的語言是普通話。
筆者絕非對方言有成見。中國國土廣袤,干萬里內方言眾多。老鄉同里相聚互用方言講話確實有親情洋溢的動人之處,但普通話的推廣確實是事關大一統國家的干秋大事,萬不可以某地一時的經濟發展而令當地方言成為時髦語言,更不應據此蔑視普通話。
中華疆土遼闊,確乎令我們有泱泱大國的自豪感。幾干年來,使國家一直保持大一統局面的正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具有扭強生命力的文化。而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石不外乎以下兩種:一是文字,二是語言。無論你人在廣西、福建偏僻的山區,抑或海南白浪拍天的海濱,或是身處在新疆風情奇異的喀什,我們中國人都能用同一種語言相互溝通一一那就是普通話。在如此遼闊的國土上,如果沒有這種官方語言,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是難以想像的。
從歷史上看,各朝各代無不以書同文、語同音為大一統國家的強有力工具,而且多有嚴厲舉措,如清朝雄才大略的雍正皇帝曾親自下詔諭嚴令廣東士去必須學習“官話”,否則不准參加科舉(由此聯想到香港拍的一些電視劇裡面梳著大背頭、頭頂滿清官帽的雍正皇帝仰頭背手,用廣東話慷慨激昂個不停,倘若雍正地下有知,大概又會氣死一回)。唯一例外的是西晉滅亡之後流竄到南方的東晉朝廷宰相王導為了聯絡當地人的感情,不得不學會幾句吳語,在用自己的胖肚皮貼雲石棋盤的同時,同吳人官僚不尷不尬地說句“何乃洵”(棋盤真涼快呀)以示親切。即使這種言不由衷的行為,仍受吳人的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