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論功行賞之際,尉遲敬德居功甚偉,獲賜絹萬匹,而且李世民把齊王李元吉的府邸全部封存,一股腦賞賜給這位大功臣。貞觀元年,尉遲敬德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突厥寇邊,敬德以涇州道行軍總管的身份前往迎擊,在涇陽陣前故伎重演,單騎挑戰,立斬突厥名將,大勝而歸。

  尉遲敬德畢竟是武人出身,又自負大功,多次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廷上爭執,不久被這些文臣合夥排擠出京師,到襄州和同州等地任地方官。一次大臣們與皇帝同宴慶善宮,有人坐在尉遲敬德上列,大英雄剛從地方外任回來,一肚子鳥氣,趁酒勁大罵:“你有什麼功勞,能坐在我的上列?”坐於其下的任城王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勸,敬德更是勃然大怒,回手一記老拳,把這位王爺幾乎打瞎。任城王李道宗十七歲隨李世民征戰,屢有殊功,又曾帶軍打敗突厥和梁師都的大軍,開疆拓地千餘里。這麼一個武人王爺,挨了尉遲敬德一大拳也不敢說什麼,只能捂著臉坐在原地自嘆倒霉。居於主座的太宗李世民此時非常惱怒,宣布罷宴。他把尉遲敬德喚至近前,說:“朕覽漢史,見劉邦手下功臣沒幾個有好下場的,對此常常怪罪這位漢高祖。自從朕當皇帝以來,一直想保全功臣,但愛卿你居官屢犯法度,在國宴上當著朕面又來這個,我才知道韓信和彭越被殺,也不儘是漢高祖的過錯。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份之恩,不可能數行。希望你好好反省,以免有後悔之時。”一席話很有份量,尉遲敬德也忽悟自己是“登鼻子上臉、登著老二上肚臍”,有些過分猖狂了。從此他深自謙抑,不再張揚招搖。

  貞觀十一年,太宗大封功臣,冊封建德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貞觀十七年,敬德上表乞骸骨(要求退休)。唐太軍征伐高麗,尉遲敬德上表進諫,太宗不納,並命這位老將跟隨自己以左一馬軍總管身份進軍,大破高麗於駐蹕山。還軍後,照例退休。晚年在家的尉遲敬德崇信道教,和道士們一起煉丹服藥,又吃大量雲母粉養生。而且他閉門謝客,不與外人交通,遠離政治,在家裡穿池築台,奏清商樂自娛自樂,長達十六年之久。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敬德善終於家,年七十四。冊贈司徒,諡曰忠武,陪葬昭陵。

  南平吳會 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此人累世為將,祖父李崇義是後魏殷州刺史,父李詮是隋朝趙郡郡守。史載,李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對朋友講:“大丈夫若遇主逢時,正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其舅韓擒虎是隋朝名將,常常與這個從未經戰陣的外甥論兵,每次都嘖嘖稱奇(最終事實表明,李靖不是趙括式“紙上論兵”的人物)。李靖年青時就聲名通顯,常常是左仆she楊素和吏部尚書牛弘的座上客。楊素曾有次拍著自己的坐床(椅子)對李靖說:“卿終當坐此”。後來小說中有楊素侍兒紅拂夜奔李靖兩人私逃的故事,應是附會編造,觀史可以明人,以李靖的性格,肯定不會有這麼“浪漫”的事,況且楊素何人,誰敢偷當朝宰相的女侍!但不知為何,李靖官一直也沒做大,隋煬帝大業末年只當個馬邑郡丞。當時李淵奉隋廷詔命勒兵在塞外擊突厥,李靖已經得知這位唐公有不臣之意,就暗中潛逃往煬帝所在的江都方向跑,想密報李淵要造反的消息(更加看出此人忠勇)。當時天下已經大亂,李靖跑到長安就過不去了。不久,李淵攻克長安,馬上把李靖抓起來親自臨斬。李靖臨刑大呼:“唐公您興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難到為私仇斬壯士嗎?”李淵聞言壯之,李世民一旁又數次懇請放掉李靖,最終李靖得以免斬。

  李靖馬上被秦王李世民延入幕府,在討伐王世充過程中表現不錯,以軍功授開府。當時南方多事,蕭銑坐大,唐高祖就派李靖率軍前去征伐。也怪李靖出道運氣差,在硤州被蕭銑軍隊阻擋,遲留許多天,李淵聞訊覺得李靖是故意遲留觀變,前仇新怨,加上李淵是小氣之人,就密令硤州都督許紹斬殺李靖。許紹愛惜李靖才能,估計兩人也一起宴座談過兵,為李靖請命,有了這麼一個貴人,李將軍又逃過一死。正趕上王爺李孝恭討伐開州土蠻冉肇則兵敗,李靖將兵八百奇襲,臨陣斬冉肇則,還俘虜五千多人。高祖李淵大喜,對旁人講:“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馬上親降璽書慰問李靖,手敕告訴這位應死了兩回的將軍:“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在其後攻伐蕭銑的戰鬥中,李靖首出奇兵,擊敗蕭銑大將文士弘,兵圍江陵,迫使蕭銑投降,以軍功獲封為嶺南道撫慰大使。其後,又率軍平滅江南輔公袥,並帶江淮兵一萬人前赴太原前拒突厥。當時諸軍皆敗,惟李靖一軍獨全。唐高祖李淵對李靖大為嘆賞,常說:“李靖打蕭銑、輔公袥,手到擒來,數數古代良將如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恐怕都趕不上他。”

  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拜李靖為刑部尚書。貞觀三年,封兵部尚書。

  當時,突厥諸部離叛,唐朝方盛,正想報昔日委曲求和之怨,就派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乘間討伐。李靖僅率三千騎兵,自馬邑飛奔至惡陽嶺,使得突厥突利可汗大駭,這位可汗望著忽然出現的三千唐軍,驚惶地說:“唐兵如果不是傾國大軍隨後,李靖斷不敢孤軍而至!”

  李靖立營,也不馬上進擊,先和突利可汗打心理戰。突利“一日數驚”,嚇得寢食不安。李靖摸清突利可汗底細後,又暗中離間可汗左右,逼使突利親信大將康蘇密來降。貞觀四年,李靖進擊定襄,獲隋齊王楊暕的兒子楊正道和陷入突厥多年的煬帝皇后蕭氏。突利可汗大敗,僅以身免。太宗李世民大喜,進封李靖為代國公,並對凱旋而還的李靖夸道:“從前李陵將五千兵入塞北,不免身降匈奴,但尚能因勇武而青史留名。愛卿你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真是古今未有之奇蹟!”

  自高祖武德四年起,突厥頡利可汗就不斷攻伐中國(處羅可汗死,其弟為頡利可汗,突利可汗是處羅可汗之子,頡利可汗之侄),李世民從武德五年起多次與兩可汗交戰,時戰時和,從無大勝。唐太宗新登基不久,頡利可汗自率十多萬騎兵入寇,與突利可汗稱二可汗總兵百萬來戰,害得剛剛坐上帝位還沒熱乎的太宗以天子之尊親自披甲上陣,隔渭水與頡利交語,曉以利害,頡利見所屬各部落酋師見太宗都恭敬羅拜,知道沒有勝算,就做個順水人情請和。而後,就趕上突利可汗被李靖打敗,頡利可汗聞訊後大懼,忙率軍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無論是匈奴、柔然、突厥、吐蕃,這些北方少數民族都是這樣,打勝仗則大掠人民財物而去,打敗仗就奉表稱臣裝孫子,喘息定後又回來大肆殺掠。

  太宗李世民任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迎降頡利。你不是說投降嗎,大唐現在派兵來受降。頡利實際上根本不想投降,只是找藉口趁機喘息重整旗鼓。太宗不放心,又派出鴻臚卿唐儉和將軍安修仁帶國書前往慰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