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孝恭平滅蕭銑後,被拜為荊州大總管,嶺南四十九州皆望風而降。武德七年,他又率兵擊敗江東輔公袥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攝。隋滅亂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帶兵橫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獨當一面,並立有擊破梁國的大功。然而,李孝恭本性還算得上寬恕退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淵、李世民都對他十分親待。功成名就之後,這位王爺不喜反悲,對左右說:“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麗了些,應該賣掉再買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後,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這麼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別人。”貞觀十四年,李孝恭暴斃,得急病一下死掉,時年才五十歲,正當壯年。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

  觀史書所記,李孝恭只是一個武豪之人,膽識不凡,但也並無十分過人之處,從他對待蕭銑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金枝玉葉一個仁德亂世皇帝,並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沒有與李家大動干戈,因以百姓為念前來投降,李孝恭竟無任何禮之親之的舉動,捆起來放進囚車直送京城,沒有絲毫堂皇的風度和氣魄,更無高貴人格的體現,所以,其知天命之年忽遭橫死,也沒什麼令人值得嘆惋的。

  賢輔謀深 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隋煬帝大業年間作為候補官員,只補個滏陽尉的小官,不久就棄官回家。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內英才雲集,日後於已不利,就以朝廷名義把許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從秦王府中調去外地任職。房玄齡當時對李世民講:“府僚去者雖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經營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驚,忙把已經調離的杜如晦追回。在平定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過程中,杜如晦作為李世民高參,對軍旅戎事剖斷如流,深為時人敬服。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隨即就藉機向高祖李淵講房、杜兩個人的過失,把他們調離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雖然被外調,暗中不時潛回李世民處替他出主意。玄武門之變成功後,功勞與房玄齡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初年,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選官吏,好評如cháo。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親自去他家中探望,撫之流淚,在他咽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死時年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慟,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諡曰成,並手詔為制碑文。後來,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憶起杜如晦,愴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於這位文臣的靈牌前,並不時送御饌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裡慰問其夫人兒子,還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職位。“終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兒子是尚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後來因牽涉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於邊野。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為三子迭叛而傷透了心神,再也顧及不到這位功臣的後人了。

  智者盡言  青史美臣——鄭公魏徵

  魏徵,字玄成,巨鹿曲陽人。魏徵自少孤貧,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而是選擇了一個偏門,出家為道士。他為人好讀書,多所通涉。隋末時,見天下漸亂,他特別偏重閱讀春秋戰國那些縱橫家的著作。李密起兵後,他前去投靠。後來又被竇建德抓到,因其有才,被拜為起居舍人。建德被擒後,太子李建成聞其名,引為直洗馬,對他非常敬重。魏徵當時見秦王李世民勳業日隆,常常勸李建成早早除掉這位兄弟。玄武門之變,建成被殺後,李世民親審被抓獲的魏徵:“你離間我兄弟關係,為什麼?”魏徵回答:“皇太子如果早聽我的話,必無今日之禍。”其實李世民早就欽聞魏徵大名,根本不想殺他,登基後拜其為諫議大夫。

  實際上,太子李建成也是個不錯的人,只不過自己被殺後,完全失掉了”話語權”,後來的太宗臣子肯定會大捧李世民,極力貶低李建成。即使是選取《太宗實錄》好多資料寫成的《資治通鑑》,也有“太子頗仁厚”的記載,而且,有一次李元吉要“手刃”秦王李世民,太子阻之。據現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在唐朝立國時也多有功勳,根本不是陰險狡詐之人,後來全被太宗的史臣抹殺掉功績。雖然太宗在唐朝開國時武功甚豐,但是這些並不是能當皇帝的必然本錢,嫡子襲位才是封建社會的正理,如果能打能殺就能當皇帝,那肯定是亂世。太宗後來肯定也內疚,從給這位親哥哥的諡號“隱”中,就可窺見一斑。

  太宗即位之初,勵精政道,多次於內殿與魏徵深談,訪以天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性又抗直,無所隱瞞。他常常犯顏進諫,神色不移,其事跡史多記載,文章多多,故不詳述。貞觀七年,進封鄭國公。

  貞觀十六年,魏徵病故,時年六十四,當夜太宗李世民夢見魏徵“如平生”。太宗為其輟朝五日,贈司空,諡文貞。

  值得一提的是魏徵身後事。魏徵曾經向太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徵死後,杜正倫以罪獲黜,候君集謀反被誅,李世民就懷疑這位“老實人”有因私營黨的嫌疑。後來,太宗又知曉魏徵曾把自己給太宗的諫諍言辭書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悅,手詔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怒極時還“親仆其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但無論如何,史書皆對魏徵極言讚美:“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都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魏徵)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命世之才 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自幼聰敏,博覽經史,工糙隸、善屬文。玄齡少年時代隨父親去京師,當時隋文帝當國,天下寧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齡已經對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對父親講:“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yín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現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獲封羽騎尉。由於父親常年臥榻重病,房玄齡一直伺奉左右,為人極其孝順。李世民領兵過渭北,房玄齡謁於軍門投靠。兩人一見,便如平生舊識,馬上任其為記室參軍。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惟獨房玄齡四處訪尋英傑人物,並把他們薦於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謀臣猛將,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齡推薦之恩,盡死力報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