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奈之下,高宗和武昭儀也撕破臉皮,誣稱王皇后巫祝厭勝,召集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四人入內殿。入殿之前,褚遂良對長孫無忌和李世勣說:“今日聖上召見,肯定是立後之事,上意已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能讓皇上蒙受殺害元舅和功臣的污名。我褚遂良出身布衣,備位輔政,受太宗托之恩,當以死爭之!”臨行,李世勣比較世故,稱自己有病沒有去。到內殿後,高宗直截了當地說:“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現在要立昭儀為皇后,怎麼樣?”褚遂良接過話:“皇后出身名門,是太宗皇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拉著我的手說:‘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陛下您當時在場,言猶在耳。皇后沒有過錯,怎能輕廢!”高宗一時語塞。轉天,又把幾人召至內殿,聲色更加嚴厲,逼問同樣的問題。

  “陛下您果真想換皇后,可以從天下名族中仔細挑選。武氏曾侍奉先帝,天下所知。萬代之後,後世對陛下會怎麼評論呢!”褚遂良言畢叩頭言罪:“為臣逆忤陛下,罪當死!”並解下官帽放下手中官笏,請求高宗把他放歸田裡。由於觸及自己和老爸共用一婦的痛處,高宗大怒,命衛士把老頭子拉出去。武昭儀也在廉中大叫:“何不撲殺這個鄉巴佬!”站在一邊的長孫無忌此時再也忍不住,喊道:“遂良受先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同去的于志寧一直低頭不語,大氣不敢喘一口。過了幾天,李世勣入見,高宗問李司空易後之事,老成世故的李世勣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皇帝大喜。許敬宗趁機在上朝時對百官宣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何況天子欲立皇后,關眾人屁事而妄生異議!”

  永徽六年冬十月,皇上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並立武昭儀為皇后。自此,高宗與長孫無忌的舅甥之情全然消解,一絲全無,而且心中十分怨恨這位老舅的“非暴力不合作”態度。武皇后對長孫無忌更是恨之入骨,只是剛剛當上皇后,摸不准長孫家族的勢力和底細,暫時也沒有動他。長孫無忌從此在朝中也處於半退隱狀態,重大朝議再也插不上手。

  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一直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的許敬宗借一起朋黨案件,把長孫無忌牽扯進去,誣稱他構陷忠臣,伺機謀反。高宗起初聞言還真吃了一驚,說:“果真如此嗎!朕舅為小人挑撥,不至於謀反吧?”許敬宗一臉忠心耿耿:“為臣我推究始末,反狀已露,陛下以此為疑,恐怕不是社稷之福。”高宗流淚說:“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如此事發生,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現在元舅又幹這事,使朕愧對天下人!如果事情屬實,怎麼處理?”許敬宗答道:“房遺愛辱臭未乾,與一女子謀反,能成什麼大事!長孫無忌與先帝一起謀取天下,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名。如果哪天他忽然起事,陛下您派誰能抵擋他!為臣我從前也見過先例,宇文述與宇文化及父子都為隋煬帝親任,結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事發,先殺不附已之人,為臣一家也慘遭殺害,其餘大臣惶恐聽命,不過數個時辰,隋室已亡!”聽畢許敬宗這一番“推心置腹”又極有理的話語,前鑒不遠,高宗又泣道:“阿舅真干出謀反的事,朕也不忍殺他,天下、後世將如何評論朕啊!”這許敬宗也是貴族出身,明曉歷史通義,馬上說:“漢朝薄昭,也是漢文帝的舅舅,也有擁立之功。薄昭僅僅犯了殺人之罪,文帝就讓朝臣們身穿孝服齊坐於薄昭家門口哭吊活人,逼得薄昭自殺,至今天下以漢文帝為明主。現在,長孫無忌忘兩朝大恩,謀移社稷,其罪與薄昭不可同年而語啊。他是司馬懿、王莽一類人,陛下稍加猶豫,後悔無及!”一番話語,高宗深以為然。竟不加親自推問,就下詔削奪長孫無忌太尉封號及封邑,流放黔州。史書中雖無明言武后在此事件中有何言語舉動,但枕邊風肯定吹了不少。不久,許敬宗又派人到黔州重審長孫無忌謀反案,到州後逼令無忌自縊而死,並抄沒家產,子孫長流嶺外荒野之地。

  以元舅之尊,定立之功,長孫無忌只因不贊和高宗易立武后,竟遭殺戮,可見昏主遇詐婦,加之jian臣推波助瀾,遺禍匪淺!但思及長孫無忌鞠審房遺愛和高陽公主的案件,肯定也在裡面做了不少貓膩,而且順便把太宗寵愛的吳王李恪也牽連進去,枉殺先帝愛子,最後他自己被誅殺,也有報應之理。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河間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李淵當年攻克京師後,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又任其為山南道招慰大使,帶軍直入巴蜀,降下三十餘州。由於李孝恭借唐朝兵威四處征伐,撫慰有加,往往書檄到處兵不血刃,保全了許多性命,可稱得上“仁德”二字。高祖武德三年,李孝恭又獻計進攻蕭銑的割據政權,李淵非常欣賞他的計策,進爵為王,並改信州為夔州,拜孝恭為總管,命他廣造大船,教習士兵水戰,準備進攻蕭銑。

  蕭銑是後梁宣帝曾孫。當年北周趁梁國內亂入境大掠,象徵性地保留了梁國。隋文帝時蕭銑的爺爺蕭岩叛隋入陳。陳國滅亡後,隋文帝殺掉了蕭岩。蕭銑自幼喪父,家裡很窮,靠賣字作書掙錢養活母親,為人十分孝順。由於後來族內的蕭氏成為隋煬帝皇后,蕭銑沾光被授以羅川令的官職。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紛叛,岳州上下文武官員也趁勢想起軍叛隋,眾人本來要推校尉董景珍為主,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對眾人說:“我家世寒賤,起事以我為名沒有號召力。羅川令蕭銑是梁國王孫,寬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風。我還聽說帝王龍興,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帶都叫‘起梁’這個稱呼,冥冥之中預示著蕭家梁國該中興啊。現在請蕭銑為主,不正是應天順人嗎。”大家找到蕭銑一說,果然帝王貴胄,沒有一般書生畏怯怕事之意,馬上大悅應承,即日自稱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國旗幟。不久,附近義軍和起義官軍紛紛來投,隋朝派軍來攻,都紛紛敗走。蕭銑於是稱帝,署置百官。隋煬帝被弒江都,一時間天下無主,嶺表諸州紛紛歸降蕭銑,九江、南郡也相繼為梁國所據,當時東至三硤、南盡交趾、北據漢川,全都成了蕭銑梁國的地盤,勝兵四十餘萬,成為南方雄國。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蕭銑遷都江陵,開始與剛剛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戰。由於蕭銑屬下將領多橫恣殺戮,他就以罷兵為名把諸將召回,想趁機剝奪這些將帥的權力。已經當了梁國大司馬的董景珍等人相繼怨恨叛亂,紛紛被殺,以至於蕭銑的故舊邊將各自心懷疑懼,實力大減。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軍,統水陸十二總管,大兵直逼江陵。蕭銑的江州總管蓋彥舉是個懦夫,乖乖獻上五州之地投降,致使梁國門戶大開。梁將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戰,但哪裡是李孝恭王爺和李靖將軍的敵手,立時軍潰。蕭銑剛剛為了換將而遣散兵士,身邊只有幾千人的宿衛之士守城。唐軍忽至,他急忙下詔追還遣散至各地的軍隊,但梁國疆土遼闊,山河縱橫,眾軍急忙往江陵趕也趕不及。李孝恭縱兵布長圍把江陵圍得鐵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獲舟船數千艘,依附梁國的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等人本來是帶人來拜謁蕭銑的,聽說梁國兵敗,新主對自己又無恩寵,就都轉頭到李靖軍門投誠。蕭銑稟乘梁家一貫的“仁義道德”,自度救兵難於趕到,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撥,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於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蕭銑祭拜太廟後,率官吏赴李孝恭軍門請降:“當死者惟有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李孝恭馬上派人把蕭銑用囚車送至京師。李淵見了蕭銑,當面大罵這位玉面王孫的“罪過”,蕭銑一臉凜然,對答說:“隋失其鹿,英雄竟逐。銑無天命,故至於此。亦猶田橫南面,非負漢朝。若以為罪,甘從鼎鑊。”李淵竟下令斬蕭銑於都市,時年三十九,稱帝五年。蕭銑言語不卑不亢,字字有理,他確實與李家唐朝沒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見李淵此人小氣得很。此外,另一個仁德的大英雄竇建德,也是在兵鋒正盛之時忽然被擒,也被李淵下令殺於都市,似乎不得不讓人相信“天命”這兩個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