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嗯??,交感症狀 (sympathetic symptoms)。”連伯特醫生喃喃地 說。

  法蘭西斯先生走進了診療室,稍作遲疑之後才坐了下來。“早安,法蘭 西斯先生。”連伯特醫生說道。法蘭西斯先生看來相當不安。“早,甜心,我通常都是由梅瑞醫生或布朗醫生看病。”

  安。連伯特這兩個月來已經聽過這句話不下數次,有時一些年紀較大且 較克制不住的病人還會附上一句:“你還很年輕,不是嗎?”對這種情況她 已經有法子應付了。

  “沒關係的,法蘭西斯先生。我和布朗醫生及梅瑞醫生都是同事。你有 什麼地方不舒服?”連伯特醫生堅定且有自信地說,她才剛剛開始習慣如此。

  “嗯??醫生,”法蘭西斯先生開口說,他總算決定接受連伯特醫生為 一位真正的醫生,“我得了支氣管炎,我需要一些喉片、安喉??或其他一 些什麼。”

  “安匹西林?”連伯特醫生問道。

  “對,就是安匹西林,甜心。”法蘭西斯先生回答。

  “你為什麼認為你是得了支氣管炎?”連伯特醫生問他。

  “我太太過去這兩個星期以來都生著這種病,”法蘭西斯先生回答,“我 也從她那裡染上了。”

  “她現在如何?好一點了嗎?”連伯特醫生問道。

  “噢,她很好,甜心,但是現在換我染上了。”

  “請你躺在這張床上,讓我檢查一下好嗎?”連伯特醫生以命令的口吻 對他說。

  三分鐘之後,連伯特醫生已經確信法蘭西斯先生得的是流行性感冒,而 非支氣管炎。

  “你得了流行性感冒了,”連伯特醫生說,“回去躺著休息幾天,多穿 些衣服,多喝點水,吃幾片阿斯匹林就沒事了。”

  法蘭西斯先生略顯不悅地說:“我還是想要一些那種橘色的藥片,就是 安匹西林。你可以拿一些給我嗎?”

  “不行,”連伯特醫生說,“你不需要安匹西林。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 所引起,抗生素對病毒起不了作用。”

  “噢,我相信要是梅瑞醫生就會拿一些給我。”

  “我想未必,”連伯特醫生平靜地回答,“別擔心,你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希望如此,甜心。”法蘭西斯先生懷疑地喃喃自語。

  “那麼就這樣了,祝你有個美好的早晨。”連伯特醫生說。

  “也希望你今早一切都好,甜心。”法蘭西斯先生說。

  “噢,還有一件事,法蘭西斯先生,請不要叫我‘甜心’,我的名字是 安。連伯特,如果你能這樣叫我,或者叫我‘醫生’,我會很高興的。”

  法蘭西斯先生步出了診療室。看醫生這件事與他所預期的實在是大相徑 庭。

  一般人總認為醫生應該是中年人,這種刻板印象極難根除。如果你是個 年輕的醫生(尤其是貌美的女醫生),或者並非白種的英國人,那麼你的專業能力就會受到相當的質疑。其他還有一些神話亦同樣難以根除:例如:“你 生病時去看醫生;‘他’就會開些藥給你,你吃了之後就會好些;於是醫生便把你治好了。”這樣一個神話。許多病人都難以相信,有些小病根本不必 吃藥,有的甚至不須看醫生,就可以痊癒。有的醫生會開些如抗生素的藥給病人,好讓他們安心。這樣的醫生大都抱持這種心態:這樣做有效;我的病 人會覺得好些;對我的工作也算有個交代。然而連伯特醫生並不是這樣的人,她很清楚自己希望別人對待她的方式。

  練習 6—3(1)連伯特醫生如何確立自己希望別人對待她的方式?

  (2)你認為法蘭西斯先生對她所開的藥有信心嗎?

  (3)你認為接受別人只叫她的名字,可能會降低她的權威感嗎?

  (4)你會叫自己的醫生只叫名字嗎?

  (5)如果你不會,但是你的醫生卻只稱呼你的名字,原因何在?你對這 種情況有何感想?你會怎麼做?

  註:連伯特醫生並未直接詰難法蘭西斯先生。她沒說:“你不對”,而 是清楚自信地表明自己診斷出的結果,以及自己希望別人對待她的方式。

  為何要說“不”

  到目前為止,或許我們已經讓你對“為何要說‘不’?”有了一個相當 清晰的概念,而且我們也希望已經刺激你去思考,在哪些情境下,說“不”

  才是對自己有益的。倘若你打從心底就認為,別人的需求比你自己的需求還 重要,那就千萬別說“不”。你就是無法理清人我的分際,這樣一來只會造成將來的問題,我們認為在一開始就誠實表明一切會是一種較佳的做法。當 別人真心想拒絕你時,你喜歡他對你說“不”,還是說“好”?

  為何難以開口說“不”

  在某些情境下,是什麼原因使你難以開口說“不”?讓我們來看看幾個 主要的原因。

  (1)如果我說“不”,他們或許會覺得受傷害或碰釘子。

  這種情形當然有可能發生。如果因某人向你提出某種要求而你說了“不”,對方可能會有碰釘子的感覺,這是人之常情。然而你卻無法為他人 的感受負責,你只能對自己負責。假使你知道對方是個極易產生挫折感的人,你不妨對他說:“我無意讓你感到難過或受挫,但是??”,然後再加上你 的陳述。這種做法顯示你在乎對方的感覺——但別為此扛起責任。如果你認為自己能為他人的感受負責,那也未免太看重自己了。

  (2)如果這次我說“不”,他們可能就再也不喜歡我了。 你不妨問一問自己,真的可能這樣嗎?倘若真的如此,你是否還願意和這種無法尊重你有權說“不”的朋友相交?

  (3)如果這次我說“不”,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再向我提出要求了。 這也是有可能的,但兩者毫不相干。你一次只能應付一種情境。你無法左右別人將來的行為。除此之外,順便向對方說聲:“下次再看看”,也可 以將你的意思清楚地表明出來:你現在說了“不”,但未必永遠如此。

  (4)如果我說“不”,他們也不會當做一回事。 雖然依你過去和這個人相處的經驗看來,可能性相當大,但是你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即使他們真的不會當做一回事,起碼你已經採取應有的步驟, 理清了人我的分際。所以你已經成功地踏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5)他們對我一向都說“好”。(因此如果我拒絕了他們,我會感到很 愧疚。)

  這又是另一個將兩種情況混為一談的例子。你必須為你自已的行為負 責,他們則必須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心懷愧疚多半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而且據我們所知,可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由於你正在進行自信訓練,因此愧 疚感將會隨著時間而降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