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
(3)捫心自問,怎樣的憤怒處理方式才算適當?
——你的目的是什麼?
——看一遍“發泄憤怒的適當時機”;你採取了其中任何一種方式了嗎?
——當面向對方發脾氣,或換一種處理方式,哪一種方法較好?
(4)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來處理你的憤怒:——承認憤怒的存在——找個人談談——置之腦後——藉由選擇另一種活動來升華自己的憤怒——將注意力集中於其他的事物之上——直接向對方表達六、掌握說“好”或“不”的分寸
說“好”和說“不”是一個有自信者必須能夠做出的重要回應這不僅是 一種表明自我的重要方式,更可讓他人了解我們希望得到何種待遇,以及我 們行事的分際。
向他人提出要求當我們向他人提出要求的同時,其實也給對方一個應允我們要求的機 會。可惜的是,許多人都覺得向他人提出要求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然而我們可以藉由學習,自信堅定地向他人要求我們想要得到的。為什麼向別人開 口這麼困難?答案來自於我們以往的經驗與現今的體驗。
1.我們以往的經歷 我們在孩提時期,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想到什麼就要什麼,而父母親為了替我們塑造一個有準則的安全環境,便得對我們說聲“不”。然而即使如 此,我們依然反覆經歷著被拒的感覺。一旦我們了解,反覆地提出要求極易激起父母的煩擾與惱怒,於是這些被拒的經驗便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同樣 地,我們的要求合宜時,也需要父母對我們說聲“好”,以資讚美及鼓勵。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在自己真正需要時,就體驗到這些具正面意義的 經驗。
等到我們長大了,大多數的人或多或少都學會如何做出合理適當的要 求。當我們要向同儕或他人提出要求時,也都變得更有辨識合宜時機、方式與對象的能力了。如果我們能夠看重自己,便會覺得向他人提出要求是一件 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如果我們無法看重自己,那麼即便是最合理的要求,亦會讓人感到難以啟齒,倍嘗壓力。倘若我們提出的要求遭到了拒絕,我們便 會認為自己受到排斥,或者會覺得:“我不配”、“我根本沒有資格做這種要求”。如此一來,我們的自尊便逐漸受損。沒有人能對任何事都滿懷自信, 但是我們可以藉由自信技巧的學習,讓自己獲取達成願望的最佳機會。無論成功與否,至少嘗試會使我們提高自尊。
2.現今的體驗 我們來審視一下自己的現況。舉例來說,“我想向他(她)要求這個(那個),但是我就是辦不到。為什麼我辦不到?”原因可能有:(1)他們可能會說“不”;這樣我或許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了。
(2)他們可能會說“好”;然而這真是我想要的嗎?
(3)如果他們拒絕了我的要求,我會覺得碰釘子。
(4)他們可能會因為我如此的要求而看不起我。
(5)如果我開了口,他們會認為是因為我自己應付不來。
(6)如果我開了口,就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 此處有個練習,可以使你發現自己在向別人提出要求時的內心感受。 練習 6—1(1)當你不願向他人提出要求時,你所抱持的理由是否與前述幾點類 似?
(2)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理由令你不願開口?
(3)針對這些理由,你不妨問一問自己下面的問題:——你告訴自己的這些理由是否千真萬確“
——對你而言,它們的重要性有多高?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如果你提出了要求,可能會有什麼結果產生:(1)他們可能會說“不”:這樣我或許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了。 沒錯,這種情況的確可能發生。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你或許會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而深感失望。除此之外,你還會有什麼感受?每 當人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最常聽到的回答為:“我覺得自己失敗了。”不過這種聲明過於模稜兩可。就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方面而言,至少在目前來說, 你的確是失敗了,然而也僅止於此罷了。你在向他人提出要求以及讓自己獲得成功的機會這方面,則有相當自信的表現。就這方面而言,你是成功的, 而非失敗的。害怕失敗是人們不願開口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最普遍藉口。這一切端視你對“失敗”定義而定。
(2)他們可能會說“好”:然而這真是我想要的嗎? 你應該捫心自問:“我向別人要求的東西,真的是我心裡真正想要的嗎?”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如果將之和“我會得到嗎?”與“我配得到嗎?”
等不同的問題混為一談,對情況一點幫助也沒有。最好第一步就先決定自己 心裡真正想要得到什麼。或許你無法絕對地確定,但至少你很清楚自己正在向他人要求什麼。千萬不要假裝自己是來者不拒。難道兼顧自信與企求竟如 此可怕?倘若你是一個懼怕成功的人,這個問題的答案極可能是“沒錯,的確如此。”在我們這個以成功為導向的文化中,懼怕成功的情況可能遠比你 我知道的還要普遍。你必須自己為成功下個定義。舉例來說,如果對你而言,成功意謂著採取一些“忠於自己”的行動,那麼你不妨問一問自己,你是否 真的願意向別人開口。
(3)如果他們拒絕了我的要求,我會覺得碰了釘子。 你必須將個人被拒與要求被拒兩者區分清楚。我們大多因為幼年的負面經驗,所以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碰了釘子。每個人都有權利提出要求,但卻無 法期望他人必會答應。
(4)他們可能會因為我如此的要求而看不起我。 沒錯,他們的確可能會這樣。然而重要的是,相信自我的評價,而不要過於在意他人的觀感,事實上他們說的可能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你。倘若某 人,例如你的老闆,有權使你達成所願,那麼顯然他(她)的意見就相當重要了,因為他們的意見攸關你的目的成功與否。然而,你依然能夠做出真實 的自我評價,看看究竟是向對方提出要求較重要,還是獲得他人的認可較重 要。
(5)如果我開了口,他們會認為是我自己應付不來。 沒錯,也許那時事情的確多得讓你應接不暇。那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認知我們何時需要幫助。通常人們都會很樂意聽到別人向他開口求助。
(6)如果我開了口,就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 唯有在你特別依賴對方的情況下,才可能會因提出要求而讓自己受到傷害。在某些情境下,我們的確會非常依賴對方。如果你在沙漠中迷了路,又 渴得要死,那麼不用說,你必定會非常依賴你那位擁有滿滿一壺水的朋友。
我們一生中並不會遭逢此等極端的生理依賴;至於情感依賴則可以藉由學習 而加以改變。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別人可能如何回應我們的要求,而我們又可能如何 回應別人的要求。
說“好”和說“不”
——你的目的是什麼?
——看一遍“發泄憤怒的適當時機”;你採取了其中任何一種方式了嗎?
——當面向對方發脾氣,或換一種處理方式,哪一種方法較好?
(4)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來處理你的憤怒:——承認憤怒的存在——找個人談談——置之腦後——藉由選擇另一種活動來升華自己的憤怒——將注意力集中於其他的事物之上——直接向對方表達六、掌握說“好”或“不”的分寸
說“好”和說“不”是一個有自信者必須能夠做出的重要回應這不僅是 一種表明自我的重要方式,更可讓他人了解我們希望得到何種待遇,以及我 們行事的分際。
向他人提出要求當我們向他人提出要求的同時,其實也給對方一個應允我們要求的機 會。可惜的是,許多人都覺得向他人提出要求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然而我們可以藉由學習,自信堅定地向他人要求我們想要得到的。為什麼向別人開 口這麼困難?答案來自於我們以往的經驗與現今的體驗。
1.我們以往的經歷 我們在孩提時期,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想到什麼就要什麼,而父母親為了替我們塑造一個有準則的安全環境,便得對我們說聲“不”。然而即使如 此,我們依然反覆經歷著被拒的感覺。一旦我們了解,反覆地提出要求極易激起父母的煩擾與惱怒,於是這些被拒的經驗便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同樣 地,我們的要求合宜時,也需要父母對我們說聲“好”,以資讚美及鼓勵。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在自己真正需要時,就體驗到這些具正面意義的 經驗。
等到我們長大了,大多數的人或多或少都學會如何做出合理適當的要 求。當我們要向同儕或他人提出要求時,也都變得更有辨識合宜時機、方式與對象的能力了。如果我們能夠看重自己,便會覺得向他人提出要求是一件 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如果我們無法看重自己,那麼即便是最合理的要求,亦會讓人感到難以啟齒,倍嘗壓力。倘若我們提出的要求遭到了拒絕,我們便 會認為自己受到排斥,或者會覺得:“我不配”、“我根本沒有資格做這種要求”。如此一來,我們的自尊便逐漸受損。沒有人能對任何事都滿懷自信, 但是我們可以藉由自信技巧的學習,讓自己獲取達成願望的最佳機會。無論成功與否,至少嘗試會使我們提高自尊。
2.現今的體驗 我們來審視一下自己的現況。舉例來說,“我想向他(她)要求這個(那個),但是我就是辦不到。為什麼我辦不到?”原因可能有:(1)他們可能會說“不”;這樣我或許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了。
(2)他們可能會說“好”;然而這真是我想要的嗎?
(3)如果他們拒絕了我的要求,我會覺得碰釘子。
(4)他們可能會因為我如此的要求而看不起我。
(5)如果我開了口,他們會認為是因為我自己應付不來。
(6)如果我開了口,就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 此處有個練習,可以使你發現自己在向別人提出要求時的內心感受。 練習 6—1(1)當你不願向他人提出要求時,你所抱持的理由是否與前述幾點類 似?
(2)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理由令你不願開口?
(3)針對這些理由,你不妨問一問自己下面的問題:——你告訴自己的這些理由是否千真萬確“
——對你而言,它們的重要性有多高?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如果你提出了要求,可能會有什麼結果產生:(1)他們可能會說“不”:這樣我或許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了。 沒錯,這種情況的確可能發生。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你或許會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而深感失望。除此之外,你還會有什麼感受?每 當人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最常聽到的回答為:“我覺得自己失敗了。”不過這種聲明過於模稜兩可。就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方面而言,至少在目前來說, 你的確是失敗了,然而也僅止於此罷了。你在向他人提出要求以及讓自己獲得成功的機會這方面,則有相當自信的表現。就這方面而言,你是成功的, 而非失敗的。害怕失敗是人們不願開口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最普遍藉口。這一切端視你對“失敗”定義而定。
(2)他們可能會說“好”:然而這真是我想要的嗎? 你應該捫心自問:“我向別人要求的東西,真的是我心裡真正想要的嗎?”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如果將之和“我會得到嗎?”與“我配得到嗎?”
等不同的問題混為一談,對情況一點幫助也沒有。最好第一步就先決定自己 心裡真正想要得到什麼。或許你無法絕對地確定,但至少你很清楚自己正在向他人要求什麼。千萬不要假裝自己是來者不拒。難道兼顧自信與企求竟如 此可怕?倘若你是一個懼怕成功的人,這個問題的答案極可能是“沒錯,的確如此。”在我們這個以成功為導向的文化中,懼怕成功的情況可能遠比你 我知道的還要普遍。你必須自己為成功下個定義。舉例來說,如果對你而言,成功意謂著採取一些“忠於自己”的行動,那麼你不妨問一問自己,你是否 真的願意向別人開口。
(3)如果他們拒絕了我的要求,我會覺得碰了釘子。 你必須將個人被拒與要求被拒兩者區分清楚。我們大多因為幼年的負面經驗,所以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碰了釘子。每個人都有權利提出要求,但卻無 法期望他人必會答應。
(4)他們可能會因為我如此的要求而看不起我。 沒錯,他們的確可能會這樣。然而重要的是,相信自我的評價,而不要過於在意他人的觀感,事實上他們說的可能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你。倘若某 人,例如你的老闆,有權使你達成所願,那麼顯然他(她)的意見就相當重要了,因為他們的意見攸關你的目的成功與否。然而,你依然能夠做出真實 的自我評價,看看究竟是向對方提出要求較重要,還是獲得他人的認可較重 要。
(5)如果我開了口,他們會認為是我自己應付不來。 沒錯,也許那時事情的確多得讓你應接不暇。那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認知我們何時需要幫助。通常人們都會很樂意聽到別人向他開口求助。
(6)如果我開了口,就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 唯有在你特別依賴對方的情況下,才可能會因提出要求而讓自己受到傷害。在某些情境下,我們的確會非常依賴對方。如果你在沙漠中迷了路,又 渴得要死,那麼不用說,你必定會非常依賴你那位擁有滿滿一壺水的朋友。
我們一生中並不會遭逢此等極端的生理依賴;至於情感依賴則可以藉由學習 而加以改變。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別人可能如何回應我們的要求,而我們又可能如何 回應別人的要求。
說“好”和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