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確實,這件事對林肯的政治命運是個重大的考驗,他對合夥的律師說:“這等於我在政治上的自殺。”當時,林肯不敢返回故鄉,他害怕面對自己的選民。因此,他力圖獲得“土地局委員”的職位,以便能夠留在華盛頓,但是沒有成功。於是,他設法能夠被提名為“俄勒岡州長”,想在這個州加入聯邦的時候,能成為第一任參議員,可是這事也沒有實現。
就這樣,林肯又回到了春田鎮,重新走進了那間暗淡的律師事務所,再度駕著那輛搖搖晃晃的小馬車,前面套著他心愛的馬駒“老公鹿”,駕車在第八司法區巡迴辦案。這時候,他可以說是整個伊利諾斯州最為憂鬱的人,他已決心專心從事法律事務,不再謀求政治前途。
他買了一本幾何學的書,騎馬出巡的時候總是帶在身邊,林肯要以此來訓練自己的推理和表達能力。
《林肯傳》的作者荷恩敦在書中這樣寫到:
我們在鄉下住客棧的時候,通常是大家睡在一張床上。那裡的床鋪總很短,不適合林肯的身材,所以他的一小截脛骨總是懸在床板外頭。雖然這樣很難受,他每天晚上都要在床頭的一張椅子上點支蠟燭,看幾個小時的書。往往要到凌晨兩點鐘,我們幾個人早就熟睡了,他還是保持著這種姿勢苦苦讀書。我們每一次出巡辦案,他在路上都是這樣手不釋捲地研究幾何學。後來,他能夠很輕鬆地證明六大冊歐氏幾何學的所有定理。
在這之後,他又開始學習代數學,接下來又研究天文學;他甚至寫了一篇演講稿,就語言的發展發表自己的見解。可是,他閱讀最多的仍然是莎士比亞的劇作。他依舊保持著在紐沙勒的時候傑克·基爾梭為他培養成的文學興趣。
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深深的哀愁和憂鬱,就成為亞伯拉罕·林肯最明顯的特徵,直到他的生命結束。這種愁苦是這樣地深,以致於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耶西·維克曾經幫助荷恩敦整理《林肯傳》的資料。當時,他認為關於林肯的哀愁特徵的材料似乎過於誇張了,他就此找了幾位林肯的老朋友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是史都華、馬森尼、史維特、惠特尼還有戴維斯法官。
經過這番訪問,維克才相信“沒有親眼見過林肯的人,是無法體會他那種憂鬱的性格”;荷恩敦也認為是這樣,他還補充說道:“在我們合作的20年間,我從沒有看到林肯快快樂樂地生活過一天。他最惹人注目的特徵,就是那一副永恆的悲戚面容。走路的時候,好象憂鬱要從他身上淌下來似的。”
他們出巡辦案的時候,同他住一個房間的律師,經常是一大早就被他驚醒了,他常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獨自起來生火,然後兩眼望著火光默默地坐好幾小時;或者小聲地背誦那首詩:“唉,人啦,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他在街上走的時候,經常是對面過來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一點都沒有發覺。當他和人握手的時候,也是那樣一副茫然若失的神情。
約納森·伯區是林肯的崇拜者,他這樣描述他:
“在布魯明頓出庭的時候,林肯時兒在審判室、辦公廳或者街上把聽眾們逗得哈哈大笑,時兒又進入一種沉思入神的狀態,這時候沒有人敢打擾他……他在靠牆的椅子上靜靜坐著,弓起腿,把雙腳放在矮梯上,雙手緊緊地抱著膝蓋,下巴擱在膝蓋上面,帶著帽子的頭往前斜傾,雙眼滿含著悲哀,完全是一副傷心失意的陰鬱相。我曾經看見他這樣呆坐過好幾個小時,這時候誰也不敢去打擾他,連他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就對林肯一生研究的透徹而言,恐怕沒有人能夠和畢佛瑞吉參議員相比,他說:“從1849年到去世這段時間,林肯體味著常人難以揣度的深刻的悲哀。”
與此相反,與林肯的悲哀同樣突出的是他無盡的幽默感、優異的講述故事的能力,這一特徵也同樣令人難以忘懷。他甚至可以使得戴維斯法官中斷案件的徵詢,回頭來聽他說笑話。荷恩敦這樣描述:“常常是兩三百人成群地圍在他的周圍”, 幾小時都捧腹大笑不止。一位有過切身經歷的人回憶說,當林肯的故事講到最精彩的時候,男人們會捧著肚子笑得滾下椅子。
那些熟悉林肯的人一致認為,他那“如同地獄般的悲慘”是由這樣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失敗;另一個是他那悲慘的婚姻。
林肯這樣憂傷地度過了6個年頭,就在他對於政治不再抱任何希望之際,有一件事在他的身邊發生了,從此改變了林肯的人生道路,也促使他向“白宮”進發了。
這件事與瑪麗年輕時候所追求的史蒂芬·A·道格拉斯有密切的關係。
密蘇里折衷案(1)
這位讓太太感到羞愧的醜陋男人,開始了使他名垂青史的演講……
密蘇里地區於1819年要求加入聯邦,成為蓄奴州。當時這個要求遭到了北方的強烈反對,最後經過雙方的折衷,達成了一個《密蘇里折衷方案》,方案承認密蘇里做為一個蓄奴州;不過,從此不允許密蘇利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奴隸制度存在。該方案得到了雙方的認可,因此有關奴隸制度的爭端也得到了緩和。
事情過去了30餘年,為了廢止這一折衷方案,史蒂芬·A·道格拉斯進行了長期地努力。在好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在國會中哀求、進行激烈的辯論,為此甚至發生了議員跳上桌面,拔刀揮劍的事情。1854年3月4日,參議院最終通過他的該項提案,於是就使密蘇里以西相當於13州面積總和的大片地區再度實行奴隸制度。
這已經成為定局,華盛頓的大街小巷都迴蕩著信差吆喝的聲音。在海軍造船廠那邊,發出轟隆的炮聲似乎預示著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一個血流遍野的時代。
為什麼道格拉斯要撤銷折衷方案呢?他是出於什麼考慮?沒人清楚。就是到了今天,史學家還為此爭辯不休。不過,其中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道格拉斯希望自己能夠在1856年當選美國總統。撤銷了折衷方案,就能夠爭取到南方的選票。
那麼北方怎麼樣呢?
道格拉斯自己很清楚,他說:“上帝明鑑,在北方一定會掀起軒然大波的,這我知道。”但是,他的預計還過於保守了,正是他的這一舉措掀起了一場大風暴,使兩大政黨陷入不可挽救的分裂,最終把美國拖入了內戰之中。
如同野火燎原一般,各種形式的抗議和激奮不平的反應燃遍了各地的大城小鎮。憤怒的民眾將史蒂芬·A·道格拉斯斥為“叛徒阿諾德”,他被認為是為了30塊銀子就出賣主的“現代猶大”。人們要把他吊死,還有人送他一根繩子,要他自己吊死。
教會也做出了激烈的反應。在參議院前面擺著新英格蘭3050名神職人員的抗議書,他們以“全能的上帝和聖靈之名”對此提出抗議。社會輿論更是沸沸揚揚,各種社論使用的詞句更是助長了大眾的情緒。在芝加哥,就連民主黨的報紙也加入了痛責道格拉斯的行列之中。
就這樣,林肯又回到了春田鎮,重新走進了那間暗淡的律師事務所,再度駕著那輛搖搖晃晃的小馬車,前面套著他心愛的馬駒“老公鹿”,駕車在第八司法區巡迴辦案。這時候,他可以說是整個伊利諾斯州最為憂鬱的人,他已決心專心從事法律事務,不再謀求政治前途。
他買了一本幾何學的書,騎馬出巡的時候總是帶在身邊,林肯要以此來訓練自己的推理和表達能力。
《林肯傳》的作者荷恩敦在書中這樣寫到:
我們在鄉下住客棧的時候,通常是大家睡在一張床上。那裡的床鋪總很短,不適合林肯的身材,所以他的一小截脛骨總是懸在床板外頭。雖然這樣很難受,他每天晚上都要在床頭的一張椅子上點支蠟燭,看幾個小時的書。往往要到凌晨兩點鐘,我們幾個人早就熟睡了,他還是保持著這種姿勢苦苦讀書。我們每一次出巡辦案,他在路上都是這樣手不釋捲地研究幾何學。後來,他能夠很輕鬆地證明六大冊歐氏幾何學的所有定理。
在這之後,他又開始學習代數學,接下來又研究天文學;他甚至寫了一篇演講稿,就語言的發展發表自己的見解。可是,他閱讀最多的仍然是莎士比亞的劇作。他依舊保持著在紐沙勒的時候傑克·基爾梭為他培養成的文學興趣。
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深深的哀愁和憂鬱,就成為亞伯拉罕·林肯最明顯的特徵,直到他的生命結束。這種愁苦是這樣地深,以致於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耶西·維克曾經幫助荷恩敦整理《林肯傳》的資料。當時,他認為關於林肯的哀愁特徵的材料似乎過於誇張了,他就此找了幾位林肯的老朋友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是史都華、馬森尼、史維特、惠特尼還有戴維斯法官。
經過這番訪問,維克才相信“沒有親眼見過林肯的人,是無法體會他那種憂鬱的性格”;荷恩敦也認為是這樣,他還補充說道:“在我們合作的20年間,我從沒有看到林肯快快樂樂地生活過一天。他最惹人注目的特徵,就是那一副永恆的悲戚面容。走路的時候,好象憂鬱要從他身上淌下來似的。”
他們出巡辦案的時候,同他住一個房間的律師,經常是一大早就被他驚醒了,他常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獨自起來生火,然後兩眼望著火光默默地坐好幾小時;或者小聲地背誦那首詩:“唉,人啦,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他在街上走的時候,經常是對面過來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一點都沒有發覺。當他和人握手的時候,也是那樣一副茫然若失的神情。
約納森·伯區是林肯的崇拜者,他這樣描述他:
“在布魯明頓出庭的時候,林肯時兒在審判室、辦公廳或者街上把聽眾們逗得哈哈大笑,時兒又進入一種沉思入神的狀態,這時候沒有人敢打擾他……他在靠牆的椅子上靜靜坐著,弓起腿,把雙腳放在矮梯上,雙手緊緊地抱著膝蓋,下巴擱在膝蓋上面,帶著帽子的頭往前斜傾,雙眼滿含著悲哀,完全是一副傷心失意的陰鬱相。我曾經看見他這樣呆坐過好幾個小時,這時候誰也不敢去打擾他,連他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就對林肯一生研究的透徹而言,恐怕沒有人能夠和畢佛瑞吉參議員相比,他說:“從1849年到去世這段時間,林肯體味著常人難以揣度的深刻的悲哀。”
與此相反,與林肯的悲哀同樣突出的是他無盡的幽默感、優異的講述故事的能力,這一特徵也同樣令人難以忘懷。他甚至可以使得戴維斯法官中斷案件的徵詢,回頭來聽他說笑話。荷恩敦這樣描述:“常常是兩三百人成群地圍在他的周圍”, 幾小時都捧腹大笑不止。一位有過切身經歷的人回憶說,當林肯的故事講到最精彩的時候,男人們會捧著肚子笑得滾下椅子。
那些熟悉林肯的人一致認為,他那“如同地獄般的悲慘”是由這樣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失敗;另一個是他那悲慘的婚姻。
林肯這樣憂傷地度過了6個年頭,就在他對於政治不再抱任何希望之際,有一件事在他的身邊發生了,從此改變了林肯的人生道路,也促使他向“白宮”進發了。
這件事與瑪麗年輕時候所追求的史蒂芬·A·道格拉斯有密切的關係。
密蘇里折衷案(1)
這位讓太太感到羞愧的醜陋男人,開始了使他名垂青史的演講……
密蘇里地區於1819年要求加入聯邦,成為蓄奴州。當時這個要求遭到了北方的強烈反對,最後經過雙方的折衷,達成了一個《密蘇里折衷方案》,方案承認密蘇里做為一個蓄奴州;不過,從此不允許密蘇利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奴隸制度存在。該方案得到了雙方的認可,因此有關奴隸制度的爭端也得到了緩和。
事情過去了30餘年,為了廢止這一折衷方案,史蒂芬·A·道格拉斯進行了長期地努力。在好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在國會中哀求、進行激烈的辯論,為此甚至發生了議員跳上桌面,拔刀揮劍的事情。1854年3月4日,參議院最終通過他的該項提案,於是就使密蘇里以西相當於13州面積總和的大片地區再度實行奴隸制度。
這已經成為定局,華盛頓的大街小巷都迴蕩著信差吆喝的聲音。在海軍造船廠那邊,發出轟隆的炮聲似乎預示著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一個血流遍野的時代。
為什麼道格拉斯要撤銷折衷方案呢?他是出於什麼考慮?沒人清楚。就是到了今天,史學家還為此爭辯不休。不過,其中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道格拉斯希望自己能夠在1856年當選美國總統。撤銷了折衷方案,就能夠爭取到南方的選票。
那麼北方怎麼樣呢?
道格拉斯自己很清楚,他說:“上帝明鑑,在北方一定會掀起軒然大波的,這我知道。”但是,他的預計還過於保守了,正是他的這一舉措掀起了一場大風暴,使兩大政黨陷入不可挽救的分裂,最終把美國拖入了內戰之中。
如同野火燎原一般,各種形式的抗議和激奮不平的反應燃遍了各地的大城小鎮。憤怒的民眾將史蒂芬·A·道格拉斯斥為“叛徒阿諾德”,他被認為是為了30塊銀子就出賣主的“現代猶大”。人們要把他吊死,還有人送他一根繩子,要他自己吊死。
教會也做出了激烈的反應。在參議院前面擺著新英格蘭3050名神職人員的抗議書,他們以“全能的上帝和聖靈之名”對此提出抗議。社會輿論更是沸沸揚揚,各種社論使用的詞句更是助長了大眾的情緒。在芝加哥,就連民主黨的報紙也加入了痛責道格拉斯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