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在離伊莉莎白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不毛之地”。在那裡,印第安人已生存了上百年。他們放火燒掉森林和灌木叢後,繁茂的青糙就在太陽下滋長起來,他們讓美洲野牛在這塊糙地上吃糙、打滾、嬉戲。
湯姆在1808年的12月間,買下這塊“不毛之地”中的一塊農田,一英畝的價格是66 美分。田裡有一間獵人搭的簡陋小屋,小屋四周生長著野山楂樹;半英里之外,是一條向南走的溪流,名叫“諾霖溪”。春天來臨時,那裡就盛開著山茱萸花。到了夏天,茂密的野糙在風中起伏,像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天上,老鷹在靜靜地盤旋。而一到冬天,這裡可說是全肯塔基州最荒涼的地方之一,因此基本上沒有人在此定居。
亞伯拉罕·林肯就出生在荒地邊緣的一間獵人小屋裡,時間是1809年冬天的一個早晨。他的誕生地是一張鋪著玉米葉子的圓柱床。二月的絲絲寒風,將雪花吹進了圓木間的fèng隙里,在南施母子身上蓋著的熊皮上方飄過;小屋外面,是一片銀色的原野。9年之後,南施·漢克斯承受不了沉重的拓荒生活得病死去,年僅35歲。在她一生里,沒有品嘗到什麼幸福和享受。無論她家搬往哪裡,“私生子”的惡名總是如影隨形緊跟著她。她永遠也想不到的是就在她生下亞伯拉罕·林肯的地方,後來建起一座大理石紀念堂。
那時,紙幣在那些荒鄉僻壤並不很牢靠,因此像豬、鹿肉火腿、威士忌、樹狸皮、熊皮和農產品之類的實物,常作為交易媒介。那裡甚至連牧師們都收威士忌,做為禮拜後的酬勞。
1816年的秋天,湯姆賣掉了他的農場,得到的是四百加侖威士忌,遷到了印第安那州的一處荒山野林。那年,亞伯拉罕7歲。有一位獵熊人緊挨著他們家住。這裡必須用斧子砍出一條通道才能走路,因為喬木、灌木叢和葡萄藤長得幾乎密不透風。南施的表兄丹尼斯·漢克斯稱這片地方為“密林禮讚”, 亞伯拉罕·林肯將在此度過14年的青少年時光。
黯淡的童年(2)
湯姆·林肯一家到這裡的時候,已經下了一場冬雪。湯姆急忙蓋起了一間棚屋,它只有三面牆以及用圓柱、灌木搭成的棚頂,第四面則向寒風、冰雪敞開,任由吹打。那是他們一家所遭遇的最嚴酷難耐的寒冬。當時,印第安那州的新派農民,甚至都不可能把過冬的牛或豬安置在這麼簡陋不堪的棚子裡,可1816年到1817年的漫長嚴冬,湯姆·林肯卻把自己和妻兒安置在了這裡。
在棚屋一角的泥地上的樹葉和熊皮堆里,南施和她的兒女像小狗一般地蜷伏在一起。
他們一家子靠野生的堅果和獵物為生,沒有奶油、牛奶,沒有禽蛋、水果、蔬菜,甚至連土豆都沒有。
餓極的野熊常常走近來把豬吃掉,因此湯
姆·林肯根本沒法養豬。
亞伯拉罕·林肯在這裡度過的許多年月,他的日子遠比他日後所解放的黑奴的生活要窮困得多。
在那裡,連最近的醫生也住在35英里外,人們幾乎忘了世上還有“牙醫”。因此,當南施患牙病時,湯姆照其他中西部拓荒者的土辦法,將一個胡桃木釘子的末端頂在病牙上,並拿石頭猛敲釘子。
從開發初期起,中西部的拓荒者就飽受一種名叫“牛辱症”的怪病之苦。只要一染上這種病,牛羊馬等牲口必死無疑,有時候,甚至整個地區的人都會病死。一百年來,沒有人知道病因是什麼。到了本世紀初,科學家才發現原來是動物吃下一種“白蛇糙”後發的病,毒素經牛奶再傳給人。在森林牧場、綠蔭峽谷,白蛇糙到處都在生長,直至今天仍有人因它而喪命。法院每年都張貼布告警告農民:如不根除這種毒糙,就有死亡的危險。
可怕的災難在1818年秋天降臨到印第安那州的鹿角山谷,許多人暴病身亡。獵熊人彼得·布龍納和湯姆·林肯家只相隔半英里遠。布龍納的妻子病倒了,南施忙著照料她。疾病奪走了布龍納太太的生命。南施也突然得病,頭昏、腹痛、劇烈嘔吐。被扛回家裡時,她四肢冰冷,身體卻像著了火一樣燙人。她被放在一張破破爛爛的樹葉和獸皮鋪成的床上。她渴得厲害,不斷地討水喝。
第二天晚上,一隻野狗在屋外不停地嚎叫。湯姆迷信凶兆和奇蹟,他想南施可是沒救了,於是放棄了一切努力。最後,南施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她已病得抬不起頭來。她招招手,讓亞伯拉罕姐弟到身邊來。兒女們走近母親,聆聽她臨終的遺言。她要兒女們相親相愛,不要忘了她平日的教導,信仰上帝。
最後,她的喉嚨和身體逐漸麻木,陷入了昏睡之中,她終於在病後第七天,也就是1818年的10月5日去世。
為了讓妻子瞑目,湯姆在她的眼皮上放了兩枚銅錢。他用從林中砍來的樹木鋸成的凹凸不平的木板,釘了一個棺材;露西·漢克斯苦命女兒的屍體,被放進了這一粗陋的棺木之中。
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湯姆將妻子埋了。兩年前,湯姆用雪橇帶著她來到這個荒蕪之地,現在,他又用雪橇將她的身體運到了離家四分之一英里遠的密林中。
亞伯拉罕·林肯的母親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因為她短暫的生命幾乎都是在荒僻的叢林度過的,因此見過她的人很少,即使見過,印象也十分模糊。後來,人們很難說清楚她的長相是什麼樣子。
一位傳記學家在林肯死後,曾去訪問那幾個見過她而且還活著的人。當時,她已謝世半個世紀之久,人們對她的記憶,就像一場遙遠年代的夢,連她的外貌,都沒有大致的說法。有的說,她是“壯碩矮胖的女人”;有的說,她“身材苗條”;有人記得她的眼睛是黑色,另一個人卻說是淡褐色,而有人更肯定地說是藍綠色的。她的一個曾跟她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了十五年的表兄,名叫丹尼斯·漢克斯,一會兒說她有一頭淺色的頭髮,一會兒卻又改口說她的頭髮是黑色的。
她去世後60年了,墳頭連一塊石碑都沒有。後來人們才知道,她可能是挨著她的舅舅和阿姨入葬的,如今已難以確定三座墳墓中,究竟哪一座是她的。
湯姆在南施死前不久,蓋了一間新木屋,它有四面牆,但沒有地板、窗戶,也沒有門。屋子前掛了一張骯髒的熊皮,裡面陰暗、發臭。湯姆讓兩個沒娘的幼兒料理家務,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樹林打獵。亞伯拉罕照看著爐火,莎拉則負責煮飯,亞伯拉罕還要到一英里外的溪中提水。他們連刀叉也沒有,用手指抓著吃;他們的手難得有乾淨的時候,因為取水太遠,而且又沒有肥皂。母親在世的時候,可能自制過軟鹼皂,可她留下的一點兒早就用完了。湯姆又不願動手做,而孩子們不知道怎麼做,所以,他們就過著越發貧困而骯髒的生活。
他們從來不洗澡,在整個漫長的嚴冬里,也極少洗那些髒而破的衣服。床是由樹葉和獸皮鋪成的,同樣骯髒不堪。小屋裡不見陽光,火爐或者豬油燈是惟一的光源。從描述拓荒地區生活的其他文字中可以想像得出,一個像湯姆·林肯這樣沒有女人照料的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臭氣熏天,到處都是跳蚤和害蟲。
湯姆在1808年的12月間,買下這塊“不毛之地”中的一塊農田,一英畝的價格是66 美分。田裡有一間獵人搭的簡陋小屋,小屋四周生長著野山楂樹;半英里之外,是一條向南走的溪流,名叫“諾霖溪”。春天來臨時,那裡就盛開著山茱萸花。到了夏天,茂密的野糙在風中起伏,像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天上,老鷹在靜靜地盤旋。而一到冬天,這裡可說是全肯塔基州最荒涼的地方之一,因此基本上沒有人在此定居。
亞伯拉罕·林肯就出生在荒地邊緣的一間獵人小屋裡,時間是1809年冬天的一個早晨。他的誕生地是一張鋪著玉米葉子的圓柱床。二月的絲絲寒風,將雪花吹進了圓木間的fèng隙里,在南施母子身上蓋著的熊皮上方飄過;小屋外面,是一片銀色的原野。9年之後,南施·漢克斯承受不了沉重的拓荒生活得病死去,年僅35歲。在她一生里,沒有品嘗到什麼幸福和享受。無論她家搬往哪裡,“私生子”的惡名總是如影隨形緊跟著她。她永遠也想不到的是就在她生下亞伯拉罕·林肯的地方,後來建起一座大理石紀念堂。
那時,紙幣在那些荒鄉僻壤並不很牢靠,因此像豬、鹿肉火腿、威士忌、樹狸皮、熊皮和農產品之類的實物,常作為交易媒介。那裡甚至連牧師們都收威士忌,做為禮拜後的酬勞。
1816年的秋天,湯姆賣掉了他的農場,得到的是四百加侖威士忌,遷到了印第安那州的一處荒山野林。那年,亞伯拉罕7歲。有一位獵熊人緊挨著他們家住。這裡必須用斧子砍出一條通道才能走路,因為喬木、灌木叢和葡萄藤長得幾乎密不透風。南施的表兄丹尼斯·漢克斯稱這片地方為“密林禮讚”, 亞伯拉罕·林肯將在此度過14年的青少年時光。
黯淡的童年(2)
湯姆·林肯一家到這裡的時候,已經下了一場冬雪。湯姆急忙蓋起了一間棚屋,它只有三面牆以及用圓柱、灌木搭成的棚頂,第四面則向寒風、冰雪敞開,任由吹打。那是他們一家所遭遇的最嚴酷難耐的寒冬。當時,印第安那州的新派農民,甚至都不可能把過冬的牛或豬安置在這麼簡陋不堪的棚子裡,可1816年到1817年的漫長嚴冬,湯姆·林肯卻把自己和妻兒安置在了這裡。
在棚屋一角的泥地上的樹葉和熊皮堆里,南施和她的兒女像小狗一般地蜷伏在一起。
他們一家子靠野生的堅果和獵物為生,沒有奶油、牛奶,沒有禽蛋、水果、蔬菜,甚至連土豆都沒有。
餓極的野熊常常走近來把豬吃掉,因此湯
姆·林肯根本沒法養豬。
亞伯拉罕·林肯在這裡度過的許多年月,他的日子遠比他日後所解放的黑奴的生活要窮困得多。
在那裡,連最近的醫生也住在35英里外,人們幾乎忘了世上還有“牙醫”。因此,當南施患牙病時,湯姆照其他中西部拓荒者的土辦法,將一個胡桃木釘子的末端頂在病牙上,並拿石頭猛敲釘子。
從開發初期起,中西部的拓荒者就飽受一種名叫“牛辱症”的怪病之苦。只要一染上這種病,牛羊馬等牲口必死無疑,有時候,甚至整個地區的人都會病死。一百年來,沒有人知道病因是什麼。到了本世紀初,科學家才發現原來是動物吃下一種“白蛇糙”後發的病,毒素經牛奶再傳給人。在森林牧場、綠蔭峽谷,白蛇糙到處都在生長,直至今天仍有人因它而喪命。法院每年都張貼布告警告農民:如不根除這種毒糙,就有死亡的危險。
可怕的災難在1818年秋天降臨到印第安那州的鹿角山谷,許多人暴病身亡。獵熊人彼得·布龍納和湯姆·林肯家只相隔半英里遠。布龍納的妻子病倒了,南施忙著照料她。疾病奪走了布龍納太太的生命。南施也突然得病,頭昏、腹痛、劇烈嘔吐。被扛回家裡時,她四肢冰冷,身體卻像著了火一樣燙人。她被放在一張破破爛爛的樹葉和獸皮鋪成的床上。她渴得厲害,不斷地討水喝。
第二天晚上,一隻野狗在屋外不停地嚎叫。湯姆迷信凶兆和奇蹟,他想南施可是沒救了,於是放棄了一切努力。最後,南施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她已病得抬不起頭來。她招招手,讓亞伯拉罕姐弟到身邊來。兒女們走近母親,聆聽她臨終的遺言。她要兒女們相親相愛,不要忘了她平日的教導,信仰上帝。
最後,她的喉嚨和身體逐漸麻木,陷入了昏睡之中,她終於在病後第七天,也就是1818年的10月5日去世。
為了讓妻子瞑目,湯姆在她的眼皮上放了兩枚銅錢。他用從林中砍來的樹木鋸成的凹凸不平的木板,釘了一個棺材;露西·漢克斯苦命女兒的屍體,被放進了這一粗陋的棺木之中。
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湯姆將妻子埋了。兩年前,湯姆用雪橇帶著她來到這個荒蕪之地,現在,他又用雪橇將她的身體運到了離家四分之一英里遠的密林中。
亞伯拉罕·林肯的母親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因為她短暫的生命幾乎都是在荒僻的叢林度過的,因此見過她的人很少,即使見過,印象也十分模糊。後來,人們很難說清楚她的長相是什麼樣子。
一位傳記學家在林肯死後,曾去訪問那幾個見過她而且還活著的人。當時,她已謝世半個世紀之久,人們對她的記憶,就像一場遙遠年代的夢,連她的外貌,都沒有大致的說法。有的說,她是“壯碩矮胖的女人”;有的說,她“身材苗條”;有人記得她的眼睛是黑色,另一個人卻說是淡褐色,而有人更肯定地說是藍綠色的。她的一個曾跟她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了十五年的表兄,名叫丹尼斯·漢克斯,一會兒說她有一頭淺色的頭髮,一會兒卻又改口說她的頭髮是黑色的。
她去世後60年了,墳頭連一塊石碑都沒有。後來人們才知道,她可能是挨著她的舅舅和阿姨入葬的,如今已難以確定三座墳墓中,究竟哪一座是她的。
湯姆在南施死前不久,蓋了一間新木屋,它有四面牆,但沒有地板、窗戶,也沒有門。屋子前掛了一張骯髒的熊皮,裡面陰暗、發臭。湯姆讓兩個沒娘的幼兒料理家務,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樹林打獵。亞伯拉罕照看著爐火,莎拉則負責煮飯,亞伯拉罕還要到一英里外的溪中提水。他們連刀叉也沒有,用手指抓著吃;他們的手難得有乾淨的時候,因為取水太遠,而且又沒有肥皂。母親在世的時候,可能自制過軟鹼皂,可她留下的一點兒早就用完了。湯姆又不願動手做,而孩子們不知道怎麼做,所以,他們就過著越發貧困而骯髒的生活。
他們從來不洗澡,在整個漫長的嚴冬里,也極少洗那些髒而破的衣服。床是由樹葉和獸皮鋪成的,同樣骯髒不堪。小屋裡不見陽光,火爐或者豬油燈是惟一的光源。從描述拓荒地區生活的其他文字中可以想像得出,一個像湯姆·林肯這樣沒有女人照料的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臭氣熏天,到處都是跳蚤和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