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是不是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應該低聲下氣呢?絕對不是的,那就成為宿命論了。我個人認為,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只要還有一點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努力奮鬥。可是當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會再有任何轉機的時候,我們就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要再庸人自擾了。

  哥倫比亞大學已故的霍基斯院長曾告訴我,他為自己寫了一首打油詩作自己的座右銘:

  天下疾病多,數都數不清,

  有些可以救,有的難治癒。

  如果有希望,就應把藥尋,

  要是無法治,不如忘乾淨。

  準備寫這本書之前,我曾經訪問過美國許多有名的商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大多數人能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整天的生活無憂無慮。如果不能這樣做的話,他們就會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被壓垮。下面這些例子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潘尼通過自己的努力創設了遍及全國的潘氏連鎖商店,他告訴我:“即使是我所有的錢都賠光了,我也不會憂慮,因為憂慮並不能讓我得到什麼。我會儘可能把工作做好,至於結果,就要看老天怎樣安排了。”

  凱勒先生是克萊斯勒公司的總經理,當我問起他是如何避免憂慮的時候,他說:“如果我碰到了很棘手的問題,只要我能想得出解決辦法的,我就去做。如果我解決不了,我就乾脆把它忘了。我從來不替未來擔心,因為沒有人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影響都是從何而來的。所以,何必為它們白白擔心呢?”如果你認為凱勒是個哲學家,那就錯了,他只不過是一個很出色的商人。可是他的這一觀念,正好與19世紀以前羅馬偉大哲學家伊壁托塔士的理論相近。“快樂的源泉,”他說,“就是不要為我們的意志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憂慮。”

  可以說,莎拉·班哈特是最懂得如何面對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的女性。50年來,她一直是四大洲劇院獨一無二的“皇后”,是全世界觀眾最喜愛的女演員。可是在她71歲的時候,她破產了,所有的錢都損失了,而她的醫生、巴黎的波基教授還告訴她,她的腿必須被鋸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她在橫渡大西洋的時候遇到暴風雨,滑倒在甲板上,腿受了重傷,染上了靜脈炎和腿痙攣。那種劇烈的痛苦,醫生認為她的腿必須被鋸掉。這位醫生害怕把這個消息告訴脾氣很壞的莎拉。他認為這個可怕的消息一定會使莎拉大為惱火。可是他錯了,莎拉只是看了他許久,然後很平靜地說:“如果真的非這樣不可的話,那也只好這樣做了。”

  醫生把她推進手術室的時候,她的兒子站在一邊哭泣。她卻朝他揮了揮手,開心地說:“不要走開,在這兒等我出來。”

  在往手術室去的路上,莎拉一直在背誦她演出過的一場戲中的一幕。有人問她這樣是不是為了給自己鼓氣,她卻說:“不是,我是想讓醫生和護士們高興,這樣他們就不會有太大壓力了。”

  手術完成後,莎拉也恢復健康,她又繼續環遊世界,她的觀眾又為她著迷了7年。

  愛爾西·麥克密克在《讀者文摘》的一篇文章里說:“當我們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後,我們就可以節省精力,創造更豐富的生活。”

  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有足夠的情感和精力來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同時又創造新的生活。你只能在兩者之間選其一:你可以在生活中發生的不可避免的暴風雨之下彎腰曲身,或者因為抗拒它們而被其摧毀。

  你有沒有想過汽車輪胎為什麼能在路上跑那麼久,能承受那麼多顛簸嗎?

  最初,製造輪胎的人想製造一種輪胎,使它能夠抗拒路上的顛簸,然而,不久後,輪胎就變成了碎塊。然後他們又發明了一種輪胎,可以吸收路面的各種壓力,這樣輪胎就可以“接受一切”。在多難的人生旅途上,如果我們也能夠像輪胎一樣承受所有的挫折和顛簸的話,我們就能夠活得更長久,人生旅途也會更順利。如果我們不順服,而是反抗生命中所遇到的各種挫折,那我們會碰到什麼樣的事情呢?答案非常簡單:我們就會產生一連串矛盾,我們就會憂慮、緊張,並且讓自己變得急躁,甚至神經質。

  如果我們能夠再進一步,拋棄現實世界的各種不快,退縮到一個我們自己編織而成的夢幻世界中,那麼我們就會精神錯亂。

  耶穌基督說過這樣一句話:“對不可避免的事,輕鬆地去承受。”但是在今天這個充滿憂慮的世界,人們比以往更需要這句話:“對不可避免的事,輕鬆地去承受。”

  因此,要在憂慮毀了你以前,先改變憂慮的習慣,下面是第六步: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給憂慮設置底線

  你想不想知道怎樣才能在華爾街賺到錢?當然,有100萬以上的人都想知道這一點。如果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我這本書就要賣1萬美元一本了。

  不過,我知道有一個很好的觀念,很多成功人士都應用過它。告訴我下面這個故事的人是一個投資顧問,他叫查爾斯·羅伯茲。

  我剛從德克薩斯州來紐約的時候,所有的錢只不過2萬美元。是我朋友給我來股票市場投資的。我原以為,我對股票市場很在行,沒想到我會賠得分文不剩。不錯!我在某些生意上賺了幾筆,但最後也全部賠光了。

  如果僅僅是把自己的錢都賠光了,我倒不會怎麼在乎。可是把我朋友們的錢賠光了,我認為是一件很壞的事情,雖然他們都很有錢。在我們的投資出現這種不幸的結果之後,我實在是很害怕再見到他們,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都很樂觀,對這件事情看得很開。

  我開始認真分析自己,我到底錯在哪裡?我下定決心,在我再度進入股票市場以前,一定要先弄明白股票市場到底是何物。於是,我找到一位最成功的預測專家波頓·卡瑟斯,並和他成了朋友。我相信我從他那裡能學到很多東西,因為他多年以來一直非常成功,我知道能做出這番事業的人,不可能’僅靠機遇和運氣。

  他先問了幾個關於我的問題,並問我以前是如何操作的,然後又告訴我在股票交易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他說:“我在股票市場上購買的每一支股票。都設定了一個到此為止、不能再賠的最低標準。例如,我買了一支50美元一股的股票,我給自己規定不能再賠的最低標準是45美元。”也就是說,萬一這支股票跌了價,到了比買進價低5美元的時候,就立刻賣出去,這樣做的話,就可以使損失限定在5美元內。

  這位大師繼續對我說“如果你當初買得很聰明的話,對你可能平均賺10—25美元,甚至50美元。因此,在把你的損失限定在5美元以後,即使你有一半以上的判斷出現錯誤,也照樣能使你賺一些錢。”

  我很快就掌握住了這一秘訣,從此一直使用它。這個辦法替我的顧客和我挽回了許多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這“到此為止”的底限原則,也可以用於股票投資之外的地方。我開始在財務以外的憂慮問題上,給自己也訂下“到此為止”的界限,在我遇到的所有煩惱和不愉快的事情上,都加了一個“到此為止”的限制,得到了很好的結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