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有一段時間,小兒麻痹症在加利福尼亞州我們所住的那一帶肆虐。要是在以前,我一定會不知所措,可是我丈夫讓我保持鎮定,我們儘量地把所有的預防方法都用上,不讓孩子們出入公共場所,暫時不去上學,也不去看電影。與衛生署聯繫過之後,我們得知,到目前為止,即使是加州所發生過的最嚴重的一次小兒麻痹症流行期,整個加利福尼亞州也只有1835名兒童染上了這種病。
而平均概率只在200—300人之間。這些數字聽起來雖然還是很令人害怕,可是到底讓我們感覺到,根據平均概率來看,某一個孩了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根據平均概率,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把我90%的憂慮都消除掉了,使我過去20年的生活都過得美好而平靜。
所以,要在憂慮摧毀你以前,先改掉憂慮的習慣,必須遵守第五步:
“讓我們看看以前的紀錄,讓我們根據平均率問問自己,現在擔心會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機會是多少?”
勇於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在漫漫人生中,你和我一定會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它們既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樣。當然,我們自己也可以作出些選擇: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不可避免的情況而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或者我們可以用憂慮來摧毀自己的生活,甚至最後把自己搞到精神崩潰。
已故的布斯·塔金頓總說過:“人生加諸我身上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承受,但除了一樣:那就是失明。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
但是,他60多歲時,當他有一次低頭看地上的彩色地毯時,發現彩色全都是模糊的,也看不清楚地毯的花紋。他去找了一位眼科專家,證實了一個不幸的事實:他的視力在衰減,有一隻眼睛幾乎全瞎,另一隻也快瞎了。對他來說,最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在了他身上。
“所有災難中最可怕的災難”發生了,塔金頓有什麼反應呢?他是不是覺得“完了,我這一輩子完了”呢?沒有,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會非常開心,甚至還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眼球裡面浮動的“黑斑”令他很難過,因為當它們在他眼前游過時,會把他的視線遮住,然而現在,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幽默地說:“嘿,又是老黑斑爺爺來了!今天天氣這麼好,他會到哪裡去呢?”
塔金頓徹底失明後,他說:“我發現我也能承受失明的痛苦,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災難一樣。要是我的各種感官都完全喪失了,我認為我還能夠繼續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因為我們只有在思想之中才能夠看見,只有在思想之中才能夠生活,不論我們對這一點是否明白。”
為了使視力得到恢復,塔金頓在一年之內接受了12次手術,為他做手術的是當地的眼科醫生。他有沒有害怕呢?他知道這是必要的,他無法逃避,所以唯一能減輕痛苦的辦法,就是勇於接受它。他拒絕用醫院的個人病房,而是住進普通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試著讓其他病人開心,即使在他必須接受好幾次手術時——而且他當然很清楚在他眼睛裡做什麼手術,他也只盡力去想他是多麼的幸運。“多麼好啊,”他說:“多麼妙啊,現在科學的發展竟然到了這種程度,能夠為像眼睛這麼纖細的器官做手術。”
如果是一般人,忍受12次以上的手術和長期黑暗中的生活,恐怕早就變成神經質了。可是塔金頓卻說:“我可不願意使自己不開心。”這件事教會他如何接受災難,使他了解到生命帶給他的沒有一樣是自己的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這件事也使他領悟了富爾頓所說的“失明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忍受失明”這句話真正的道理。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加以反抗,或者是因此而退縮,或者是為它難過,我們也不可能改變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避免的事實。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勇於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我非常喜歡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實就是這樣的狀況。”他說,“能夠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家住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莉莎白·康黎,正是經過很多困難後才真正懂得這一道理的。下面是她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是這樣說的:
在美國慶祝我們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我接到一封國防部送來的電報,我的侄兒——我最愛的人,在戰場上失蹤了。沒過多久,又來了一封電報說他已經犧牲。
得知這個不幸的事實後,我悲傷至極。在那件事發生之前,我一直覺得命運對我很好,我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並辛苦地把這個侄兒撫養成人。在我看來,他是年輕人一切美好東西的代表。我覺得自己以前的所有努力,現在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然而,卻給我發來了這封電報,我的整個世界都被無情地粉碎,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我開始忽視我的工作,忽視我的朋友。我開始拋棄一切,對這個世界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親愛的侄兒會死去?為什麼這麼好的孩子,還沒有開始應該屬於他的真正生活,卻要讓他死在戰場上?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我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遠離我的家鄉,整個人都處於悔恨和淚水之中。
第45章 8步走出孤獨憂慮的人生(4)
就在我清理自己的辦公桌,準備辭職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了一封我早已經忘了的信。這封信是我這個已經犧牲的侄兒給我寫的。幾年前,我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寫了這封信給我。他說:“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信上說:
“尤其是你。但是我知道你一定能挺過去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你一定就能挺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給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在哪裡,也不論我們離得有多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要敢於接受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他好像就在我的身邊,正在對我說話。他好像對我說:“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堅強些,挺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掩藏在微笑之下,好好地繼續生活下去。”
所以,我重新回去工作了,不再對人冷淡無禮。我一再告誡自己說:
“事情既已發生,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但是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我將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我給前方的士兵寫信,他們是別人的兒子;晚上,我又去參加成人教育班。我想找出新的興趣,認識新的朋友。我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各種新的變化。我不再為已經發生而且永遠過去的事情悲傷,現在,我的生活就像我侄兒要我做的那樣——每天都充滿了歡樂。
伊莉莎白·康黎學到了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學會的道理,就是我們必須接受和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這一課可不是很容易學會的。就連那些在位的皇帝,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必須這樣做。例如,已故的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的牆上掛有這句話:“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事而後悔。”叔本華則以下面的話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他是這樣說的:“順應時勢,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顯然,環境本身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或不快樂,只有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決定了我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在必要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忍受得住災難和悲劇,甚至要戰勝它們。也許我們會認為自己辦不到,但事實上,我們內在的力量卻堅強得驚人,只要我們願意利用,它就能幫我們克服掉一切困難。
而平均概率只在200—300人之間。這些數字聽起來雖然還是很令人害怕,可是到底讓我們感覺到,根據平均概率來看,某一個孩了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根據平均概率,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把我90%的憂慮都消除掉了,使我過去20年的生活都過得美好而平靜。
所以,要在憂慮摧毀你以前,先改掉憂慮的習慣,必須遵守第五步:
“讓我們看看以前的紀錄,讓我們根據平均率問問自己,現在擔心會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機會是多少?”
勇於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在漫漫人生中,你和我一定會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它們既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樣。當然,我們自己也可以作出些選擇: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不可避免的情況而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或者我們可以用憂慮來摧毀自己的生活,甚至最後把自己搞到精神崩潰。
已故的布斯·塔金頓總說過:“人生加諸我身上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承受,但除了一樣:那就是失明。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
但是,他60多歲時,當他有一次低頭看地上的彩色地毯時,發現彩色全都是模糊的,也看不清楚地毯的花紋。他去找了一位眼科專家,證實了一個不幸的事實:他的視力在衰減,有一隻眼睛幾乎全瞎,另一隻也快瞎了。對他來說,最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在了他身上。
“所有災難中最可怕的災難”發生了,塔金頓有什麼反應呢?他是不是覺得“完了,我這一輩子完了”呢?沒有,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會非常開心,甚至還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眼球裡面浮動的“黑斑”令他很難過,因為當它們在他眼前游過時,會把他的視線遮住,然而現在,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幽默地說:“嘿,又是老黑斑爺爺來了!今天天氣這麼好,他會到哪裡去呢?”
塔金頓徹底失明後,他說:“我發現我也能承受失明的痛苦,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災難一樣。要是我的各種感官都完全喪失了,我認為我還能夠繼續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因為我們只有在思想之中才能夠看見,只有在思想之中才能夠生活,不論我們對這一點是否明白。”
為了使視力得到恢復,塔金頓在一年之內接受了12次手術,為他做手術的是當地的眼科醫生。他有沒有害怕呢?他知道這是必要的,他無法逃避,所以唯一能減輕痛苦的辦法,就是勇於接受它。他拒絕用醫院的個人病房,而是住進普通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試著讓其他病人開心,即使在他必須接受好幾次手術時——而且他當然很清楚在他眼睛裡做什麼手術,他也只盡力去想他是多麼的幸運。“多麼好啊,”他說:“多麼妙啊,現在科學的發展竟然到了這種程度,能夠為像眼睛這麼纖細的器官做手術。”
如果是一般人,忍受12次以上的手術和長期黑暗中的生活,恐怕早就變成神經質了。可是塔金頓卻說:“我可不願意使自己不開心。”這件事教會他如何接受災難,使他了解到生命帶給他的沒有一樣是自己的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這件事也使他領悟了富爾頓所說的“失明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忍受失明”這句話真正的道理。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加以反抗,或者是因此而退縮,或者是為它難過,我們也不可能改變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避免的事實。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勇於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我非常喜歡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實就是這樣的狀況。”他說,“能夠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家住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莉莎白·康黎,正是經過很多困難後才真正懂得這一道理的。下面是她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是這樣說的:
在美國慶祝我們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我接到一封國防部送來的電報,我的侄兒——我最愛的人,在戰場上失蹤了。沒過多久,又來了一封電報說他已經犧牲。
得知這個不幸的事實後,我悲傷至極。在那件事發生之前,我一直覺得命運對我很好,我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並辛苦地把這個侄兒撫養成人。在我看來,他是年輕人一切美好東西的代表。我覺得自己以前的所有努力,現在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然而,卻給我發來了這封電報,我的整個世界都被無情地粉碎,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我開始忽視我的工作,忽視我的朋友。我開始拋棄一切,對這個世界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親愛的侄兒會死去?為什麼這麼好的孩子,還沒有開始應該屬於他的真正生活,卻要讓他死在戰場上?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我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遠離我的家鄉,整個人都處於悔恨和淚水之中。
第45章 8步走出孤獨憂慮的人生(4)
就在我清理自己的辦公桌,準備辭職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了一封我早已經忘了的信。這封信是我這個已經犧牲的侄兒給我寫的。幾年前,我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寫了這封信給我。他說:“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信上說:
“尤其是你。但是我知道你一定能挺過去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你一定就能挺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給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在哪裡,也不論我們離得有多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要敢於接受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他好像就在我的身邊,正在對我說話。他好像對我說:“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堅強些,挺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掩藏在微笑之下,好好地繼續生活下去。”
所以,我重新回去工作了,不再對人冷淡無禮。我一再告誡自己說:
“事情既已發生,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但是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我將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我給前方的士兵寫信,他們是別人的兒子;晚上,我又去參加成人教育班。我想找出新的興趣,認識新的朋友。我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各種新的變化。我不再為已經發生而且永遠過去的事情悲傷,現在,我的生活就像我侄兒要我做的那樣——每天都充滿了歡樂。
伊莉莎白·康黎學到了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學會的道理,就是我們必須接受和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這一課可不是很容易學會的。就連那些在位的皇帝,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必須這樣做。例如,已故的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的牆上掛有這句話:“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事而後悔。”叔本華則以下面的話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他是這樣說的:“順應時勢,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顯然,環境本身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或不快樂,只有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決定了我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在必要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忍受得住災難和悲劇,甚至要戰勝它們。也許我們會認為自己辦不到,但事實上,我們內在的力量卻堅強得驚人,只要我們願意利用,它就能幫我們克服掉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