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堅持一項眾人不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輕鬆的事。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在受攻擊的時候堅持信念到底,那麼就表明他具備極大的勇氣。

  有一次,我去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話題轉入近來發生的某個議題。當時,在場的人全部贊成某個觀點,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他先是客氣地不表示意見,後來因為有人單刀直人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著回答:“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與各位的觀點不同,我不希望這個愉快的聚會因為我變得不和諧。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把看法簡要地說明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圍攻。只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別人思想的應聲蟲,因而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認為自己負有某種特別使命的人,並不需要你向他們發表什麼有關人性價值的長篇大論,通常為熱忱的使命感所驅使,義無反顧地去面對各種挫折與困境。

  但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便常常搖擺於各種團體的壓力之間。因為我們認為:假如有很多人反對,那麼一定是我們錯了。我們的信念常常被絕對多數所壓倒。當大多數人反對我們時,我們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極大的懷疑。

  還有人覺得: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歡譁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我們不會以為一個在大街上打赤腳的人,或一個留鬍子的人,或穿著t恤參加正式宴會的人,或在劇院內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獨立人士,反而會以為他們像動物園裡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明罷了。

  不得不承認,我們今日最難要求自己達到“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這充滿了大眾產品、大眾傳播及裝配線教育的當今社會,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很難,要維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更難。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以一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階層來區分他們的屬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婦女”、“他是工會的人”、“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動分子”等。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被貼上了標籤,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在為別人貼標籤。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十分關心與重視順應群體與否的問題。有一年,他在學生畢業典禮上,已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的演說,內容大致如下:

  無論你受到多大壓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但只要你具備獨立的個性氣質,你就會知道,不管你如何盡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環境投降,你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自尊。想要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可說是人類具有的神聖需求,是不願當別人橡皮圖章的尊嚴表現。隨波逐流雖然在短暫的時間內能使你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與此同時它也在時時干擾你平靜的心靈。

  在這場演講結束時,達斯校長做了一個很深刻的結論。他表示:“人們只有在找到自我時,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將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1955年6月,澳大利亞駐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為紐約聯合大學的名譽校長時,也發表了一次演講,內容如下: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在於,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種才能發揮出來。我們對自己的國家、社會、家庭,都具有責任。這是我們之所以存活在這個世上的理由,同時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意義。如果我們不去履行這些義務,社會便會出現混亂,我們的天賦和獨立性也得不到發揮。我們有權利、也應有一個神聖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獨特性,並從中追求快樂與幸福。

  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第七項原則是:

  堅持自我本色。

  不要做令人討厭的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在不斷地給他人製造乏味,令人生厭。

  這種行為說不上什麼罪過,也不算什麼不軌,卻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損害。而且我們生活的世界也無法將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絕開來,使它們不至總是糾纏我們。現在的醫學十分發達,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但至今似乎仍沒有聽說,有可以治療“令人乏味”這種疾病的藥方。

  面對“令人乏味”這種疾病,如果預防是最佳的治療方式,那麼,在治療這種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診斷出該疾病的原因。現在先來分析這“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產生的條件或方式。

  以下幾種情況最會令人生厭,如果我們事先了解在自己身上是否發生這些情形,並在今後加以避免,那不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嗎?

  1.說話不把握重點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篇作品,是模仿一個嘮叨乏味的人,如何漫無邊際地描述一件事,卻從沒有講到要點的經過。故事是這樣的:

  啊,我跟你講過我到西部參觀哈比印第安村的事嗎?我們是星期五早上出發……啊,不,應該是星期四。我告訴過你我們得星期四走,因為星期三我要去看牙醫。我上面的牙有點鬆動,必須讓牙醫幫我修理一下。那個牙醫真是囉嗦,嘴不停地講個沒完沒了。幸好他還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過他。說到我的上司,他真是個怪人,做什麼事總要依靠我,因為他老是心不在焉。有天,我對愛拉說:“愛拉,假如我哪天不幹了,你想我的上司會怎麼辦?”愛拉回答說:“假如你辭職不干,我就要回家去找媽媽了。”這不是很幼稚嗎?

  結果,你一直都不知道那個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甘當“啞巴”

  這種典型的人,比較起健談的人當然占少數,但也非常值得一提。

  當你絞盡腦汁想要找出一個意氣相投的話題來當做談話的材料,卻發現完全是對牛彈琴。你試了又試,想要逗他講出一些東西,但你看到的只是一個沒有表情的臉,或聽到幾聲單調的“哦”而已。如果你算幸運的話,或許可以聽到一句比較具體的問話——“是嗎”以作為你“單人秀”的獎品。

  這種人似乎不存在一點兒感性心理。想從他身上挖掘出什麼智慧或禮貌性的反應,就像到外星球去發行股票一樣困難。他們不會對你或是你的話題感興趣,只會永遠保持那種馬鈴薯似的安靜,絕不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

  3.不停地談論小孩或寵物的事

  “你的小孩好嗎?”作為一句最普通的問候語,卻最會招來人們的反感。

  這類型的問候語通常不具什麼價值,但只要一打開話匣子,你便得枯坐在那裡,讓滔滔不絕的話題把你淹沒。這類談話內容通常是這樣的:

  你知道,麥克近來就是不好好吃早餐了。就是昨天,他把整碗麥片倒翻過來,蓋在自己的頭上。你看,真是調皮透頂了!於是,我打電話給小兒科醫師。醫師問我有沒有試試看把麥片加點香蕉。但奇怪的就是,麥克從來就不喜歡吃香蕉。當然,他是比同齡的小孩長得快,我們附近沒有一個小孩像他這麼有表達能力,真是奇怪!對了,前幾天,他還把桌巾從桌上拉下來,然後用那對漂亮的黑眼珠子望著我,說:“麥克拉拉。”我和他爸爸差點笑死了。

章節目錄